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阅读:从课文理解的泥潭里拔出来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6 00:43: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阅读:从课文理解的泥潭里拔出来吧
宋运来
缘起
720日,从周口市商水讲课归来,接到Z老师的邮件,言我帮他看一看以人教版《和时间赛跑》(三下)课文为例,谈谈“如何进行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因为Z老师要以此例给全区语文教师做暑期培训之用,不敢怠慢:上网查阅电子版课文,细读教学设计,使用“修订”工具,随文点评,以例说事。红字部分为我标注之内容,因能力有限,难免挂一漏万。十分感谢Z老师提供的研讨案例,今呈上谨供在阅读教学中劳心费神的同行们参考。
原设计
《和时间赛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态度情感。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的道理。
3.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是课前搜集,还是课后搜集
教学重点:理解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
点评:从目标的制定看,本课把理解重要句子与课文大意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其次是情感的感悟。这是我们经常的做法。建议,第1条目标,可以改为两条。第2条目标可以删去,因为在教学重点里已经叙述得很清楚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学生说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引入课题。(引入课题,不是主要目的,激活学生的已有积累最为关键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出示课件3)
1.检查预习,抽生读词语,具体评价。(此举,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
2.质疑:小作者为什么会忧伤,哀痛?为什么会着急,悲伤?又为什么会高兴,快乐呢?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画。生读书,师巡视。(是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还是学生初读课文后自己提出疑惑的问题?这很关键。学生边读边画,为什么画?画什么?)
3.反馈交流。师相机指导写“赢”。(注意生字、难字字的指导很重要。“赢”,字是从形上认识它,还是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它?是随文识字,还是脱离语言环境的指导?)
4.师提问题,引读一二自然段,注意读出忧伤,哀痛。(教师提出问题的依据是什么?是教学参考书上的提示?还是建立在对学生学情基础充分把握上的设疑?还是从学生质疑中筛选出来的精要问题?如果仅仅把问题当做推动教学的抓手,未免有牵着教学的嫌疑。)(学生如何才能读出与课文表意基调一致的情感?如果学生大面积读不出来期望的情感基调,教师有何解决的策略?)
点评:至此,第一板块“初读”教学结束。思考:初读教学要达到什么样一个目的,想解决什么。此处捎带教学了一二自然段,很快把10个自然段减为8个自然段,减轻了教学的压力。思考一下这样教合适么?
三、精读分析
1.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爸爸一共说了几句话?哪一句话才是真正的谜?把这个谜找出来。(学生交流,爸爸说了4句话,他的话是围绕“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来写的。这句话就是爸爸想告诉我的谜。)(此段,主要是通过“昨天、童年、老了”三个例子来解释“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在教学的策略上,还是带着老师的问题推动教学的开展。)
   2.初步理解“谜”,感受作者观点。
   师:爸爸这句话到底想告诉林清玄什么呢?生说。
   3.师:好,带着这样的理解,一起把爸爸说的这番话读一遍。要读出你们的理解。(学生如何能读出他的理解,这样的朗读引导语大多是无效的。)
4.指导朗读,体会文本用词的精妙。
①师范读,把“永远” “再也” “了”读得很轻。
②出示去掉“永远”“再也”“了”等词语的文章,生读,说感觉。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朗读中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永远” “再也” “了”在表情达意上的用处,引导孩子们时时关注着语言文字是怎样表现情感的。)
③再读原文体会。(生读第4自然段)
点评:初读—理解—品词—再读,构成了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方式。也是广大教师经常教学的程式。
5.迁移,训练表达。
师过渡:时间就是这样的无情。它带走了每个人的昨天,带走了每个人的童年,带走了每个人的一生,带走了一切的一切,正如爸爸所说,“所有……不会回来了”。正如老师现在不可能回到你们这么小的童年了,你们也不可能回到上学前班的时候了,就是今天的这节课,终将也会被时间带走。爸爸等于给我说了一个谜,(抽生接着读第5自然段)重点抓住“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来理解。(相机出示课件)(此处,迁移什么,训练什么?珍惜时间的两句格言,真的需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吗?不去理解可不可以?)
师过渡:孩子们,外祖母的突然离世,和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对我的触动很大。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所看到的平平常常的事物,都和过去不一样了。每天升起的太阳、在空中飞来飞去的小鸟,在他眼里不一样了,我们接着读6、7自然段。抽生读6、7自然段,以读代讲。(很喜欢“以读代讲”这句话,如果落实在课堂上就非常好了。)
师:无论是你的昨天,爸爸的童年,外祖母的一生,也无论是沉下去又升起的太阳,还是天空中飞来又飞去的小鸟,他们都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所有……不会回来了”(此处是教师教学完这两个自然段的总结语言吗?)
四、拓展延伸请同学默读第8、9自然段,读一读,画一画,他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你从哪些地方读懂了林清玄一直和时间赛跑?
    (1)生默读,做批注。(学生带着问题默读
    (2)交流:从哪里读懂了林清玄一直和时间赛跑?抓住“常”“有时”理解和时间赛跑,就是今天做好每件事,还可以提前做明天的事。(此处,还是把理解作为教学的重点。)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受益无穷”。“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比原来跑快一步,如果加把劲,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抓住“受益无穷”,理解该段落。)
    (4)借助资料理解。(课件出示林清玄资料……)(林清玄的什么资料,可以理解该段落呢?话说回来,该段文字学生读不懂吗?如果读了一遍就明白,还要不要引入林清玄资料?)
    (5)此时此刻,关于珍惜时间,关于林清玄,你想说些什么呢?请你试着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一下自己的感受。生谈感受。(有练说的环节值得大力提倡。也应该有这样的环节。然而不能够激发学生言说欲望的说,多说是概念化、口号式的言不由衷话语,往往起不到把课文书面的言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效果。
五、回顾总结师小结: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感悟,关于时间,关于生命。其实,林清玄在文章的结尾把我们的感悟都写出来了,一起读!(课件出示“假若……成功。”)那这句话如果送给我们自己,我们该怎样说呢?生说。(师相机板书“成功”)是啊,这节课已经被时间带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但我们也明白了,假若我一直和时间赛跑,我(就可以成功)。课下,请同学们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把自己喜欢的格言做成小书签,激励自己一直和时间赛跑。(这类公开课上设置的作业,多是虚应作业。可不可以安排在课内完成:课后练习题2,做个格言书签,既调动学生作业的兴趣,又让孩子动手巩固刚学习的内容。不过到了课末,可能时间不够用了,那时间哪去了呢?
六、板书设计  (本书简约,提纲挈领)      
             成功                     
         和时间赛跑赢         
         永远不会回来
总评
1.执教者是怎样想的?
一般来说,执教者拿到一篇课文后,首先思考我在本节课要教学生什么内容?接着想我这节课任务能完成吗?完成了效果如何?在课堂上便有三个词语来左右我们的教学:教了、教透、能考。
我们首先看“教了”。设计者把全文10个自然段作为教学的内容从第一自然段到最后第10自然段,一步一步推进。仅有一句话的第三自然段没有涉及。
“教透”,以“珍惜时间”价值观为取向,以理解内容为教学重点,以问题解答为推手。在第4、第8自然段稍作停留,抓住“永远”、 “再也”、 “了”、 “常”“有时”关注语言文字。
“能考”, 课文是要熟读的,不然背不下自己喜欢的段落。设计者选写了13个要达到会默写生字中的一个 “赢” 字,说明有记写生字的意识。文中与课后珍惜时间的格言是要记诵的,所以花了大力气理解它。
执教者的困惑:(原话)在备课的过程中,老是感觉有些不知如何下手的样子,有时费尽心思备的一节课不出亮点,有时感觉平时学的东西用不上,对于新课标我理解的还不够,各学段的目标我也认真看了,就是有时我上课也有些不知是为了完成为教课文而教,有时也随大流流。
2.学生是如何想的?
从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看到设计教师背后的所思所想。但,学生是如何想的,因为没有接触到教学的对象,只能推测了。
我们可以放下身段,把自己想象成学生。假如我来学习这篇课文,我怎样学呢?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我能把这篇课文学好吗?
读了课题后,是否问自己: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和时间赛跑?怎样和时间赛跑?和时间赛跑有什么意义?读了几遍课文这些问题是不是就搞清楚了?搞清楚了,课文的意思也就明白了。如果不清楚,那怎样解决它呢?教师是不是该出手了呢?
明白了课文大意,课后设置的练习,不就是读读课文、背背课文、记记抄抄格言吗?那就拿出时间下功夫记默呗。如果老师课内不给他们时间,学生只好到课外练习去了。这就是本课课外作业的由来。
3.编者是怎样想的?
本单元,通过一组课文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时间赛跑》是其中的一篇。从本课设计的练习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要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积累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或格言。含义深刻的句子,如“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只要求去“体会”,并不要求去“理解”。体会与理解是两个不同程度的行为动词。“体会”,是体验领会,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而不是概念化的去理解抽象的东西。用词不同,导致的教学行为也不同。
4.我是怎样想的?
1)对教材的解读。这篇课文以“我”的口气,叙述了因外祖母的去世引发了“我的悲伤——父亲安慰——自我疗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情由悲伤、难过走向高兴与快乐,从而感受到了亲情与时间的宝贵。
2)学生要学什么?
词语教学和语段教学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两个基本点。课后练习给学生学习指明了方向。结合课文的特点,我们到底要用这篇教材教给学生什么呢?仅仅是理解、朗读、记诵、积累?我们先来理解什么是“语文学习”,语文学习就是通过他人的言语作品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言语作品当然包括课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掌握多少词语,积累多少语言材料,如果学生不能把词语放入具体的语境中化为文意,是难以感受作品的思想的;如果不能把文章的语言意义概括出来,就只能模仿他人的具体说法;如果不能通过他人的言语材料生成其他的话语,当然也就不能把这些词语积累到自己的词汇库里。简单说,理解、概括、运用,构成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要素。如果在学习一篇课文中,仅仅在理解中打圈圈,学不好语文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有概括文意的训练,要有运用本课词语材料的训练。在学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后,我们可以抛弃以诸多问题作为教学推手的老套做法,可以减缩为清爽精炼的问题设计:
①课文讲我,因为外祖母的去世而忧伤起来,你从课文那些地方看出“我”的忧伤?
②后来,我变得高兴、快乐起来,是哪些事情改变了我的心情?从这些事件里作者悟出了什么人生道理?
③这个“珍惜时间、跑在时间前面”的道理,有人说是他的爸爸告知的,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看法。
概括填空:课文讲我,因为外祖母的去世而      ,后来,因为我         变得快乐、高兴起来,从而明白了            的道理。
如此教学,就跳开了逐段分析理解教学的积弊,学生言说的欲望,读书的欲望,学习的兴趣自然就大大提高了许多。学生在读课文求解的过程中重新组织了语言,在运用文中语言材料的过程中生成了属于自己的语言,这叫学习语文。我觉得,这比“此时此刻,关于珍惜时间,关于林清玄,你想说些什么呢?请你试着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一下自己的感受。”说话训练设计来得有效,更贴近文本,贴近学生。如此教学,节约了课堂时间,该背诵的段落、格言、深刻的语句可以落实了;动手做格言“书签”的实践作业可以挤进来了;课堂的生字书写作业可以挤进来了,由是减轻课外作业负担不再是奢望。这才是干语文人应做的事。
当然,在读文过程中,学生需要动笔圈圈画画、需要写一写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要贯穿小学生学语文的全过程中。
3)教师要干什么?
Z 老师一样困惑的语文老师,为什么拿到一篇课文总感到不知道从何下手呢?说到底,还是教什么的困惑。是教师没有那个能力吗?非也。我想原因有三点:一是对为什么教不够清楚,二是教材编写有问题,三是没有掌握阅读教学的一般策略。2011版新课标讲了,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讲得很清楚。可惜长期以来,我们多是在理解、积累的泥潭里跋涉,不曾想或者说也没有能力向“表达”的方向迈进。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老是开错车跑到人家思品的课堂里去感悟某种思想,去干不是语文的活,如何不让人心焦,语文能力的提高,水中捞月啊。就以该篇课文来说,在目标的设置上,2条都谈到了价值观问题,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有一点足矣。语文课既要注重语言的理解、积累,更要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语言表达,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口语,一个是书面语。在阅读课堂创设口语交际的空间,书面表达的读写结合点,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常态化内容,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练习项目。
当下国内版本的语文教材多有一个教父:那就是积累型的教材编写指导思想的编写体系。它继承了我国母语教育的优秀传统。这可以通过课后练习、单元练习的读读背背、抄抄记记训练项目看出来。吸收(语言积累)的事情是做足了,还要输出(语言表达)啊,可是表达的事情却叫我们一线老师来开发,一线老师有那个能力与时间吗?平日里,教师为何老是感觉不知道教什么好呢?教师在解读教材的时候,感觉可教的内容太多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都要教,于是显得课堂很满,教学内容很多,往往感到时间不够用,只要教过了,也就放心了,至于学生到底掌握多少,不是十分不清楚。问题在于教材没有提供给学生合适的课程内容,常常需要老师根据学生年段的特点与认知规律来开发。这也就是同一篇课文教学内容不确定的根源之所在。
我们把大部分时间用来阅读教学,到头来学生总考不出我们期望的阅读成绩。除了阅读试题本身值得推敲外,可能还与我们欠缺对阅读教学的理解与教学策略有很大关系。具体说来一篇阅读短文,一般要从三个层面予以关注“获取信息”,依据文本信息进行逻辑上的理解,包括字面信息的理解和隐含信息的理解;“形成解释” 是整合并加工文本信息,结合自己的既有知识经验来建构意义;“反思和评价”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文本中表达的观点进行反思性的批判和评价,包括对内容的评价和对表达形式(结构和语言特征)的评价。而两条我们可能比较陌生。
有时间,将专门谈谈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思维问题。在此,就不一一叙说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12:05 , Processed in 0.0659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