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4|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欢迎冯致在高品质文化网站《教师之友网》为孝感籍作家舒飞廉鼓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6 03:1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冯文]我平生狂热地喜欢过两部作品。
1989年,我还在上高一时,有一次在一个同学那里借到一本中篇小说选,其中有一篇叫做《透明的红萝卜》,非常喜欢,反复看了数十遍。后来这本书要还给同学了,又舍不得这篇《透明的红萝卜》,那时候又没有复印,于是手抄了一遍,足足抄了两本抄写纸。这篇小说的作者叫莫言,2012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狂热喜欢的第二部作品,是舒飞廉的《飞廉的村庄》,这本书勾起了我无限的乡土与童年情结,我模仿《飞廉的村庄》,写了近百篇随笔。飞廉,现在是比莫言年轻20岁。飞廉兄努力!

《飞廉的村庄》2004年初版时,喜爱者众,很快就销售一空。以至于很多孝感的朋友向他索要签名本时,飞廉手上已无存书。2007年,三联书店曾计划再版这本书,最后由于版权等原因搁浅。今年,天津教育出版社再版《飞廉的村庄》,并将书名改为《草木一村》。
舒飞廉QQ:119078931,
舒飞廉新浪微博:@木剑客  http://weibo.com/greenwood
豆瓣读书地址: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9977960/

当当网上舒飞廉《草木一村》销售页面: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899474







作者:舒飞廉,男,1974年生,原名郑保纯,湖北孝感人,曾任《今古传奇•武侠版》主编,苏州大学博士生,武汉象形诗社成员,作品有小说《绿林记》等。
绘者:梵高奶奶,原名常秀峰,农村妇女,1933年生。成名于网络,被誉为“中国农村的梵高”,画作为各国名流收藏,并得到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国内外各大媒体的高度评价。她在香港举办了“《梵高奶奶四季颂》常秀峰艺术展”,绘有《梵高奶奶的世界》、《俺们农村》等绘本。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03:17:29 | 只看该作者
舒飞廉:城里的陶渊明——评《飞廉的村庄》


文/冯致
                 
  每天开着一辆白色的轿车,驶过波涛浩淼的东湖,白天坐在写字楼里编辑悲欢离合的古今故事,晚上回到东湖边的家里坐在电脑前写博客,心里却想着“希望尽早地,结束在城市里的事务,尽早地将老家里,已经锈迹斑斑的锄头,扛到肩上去”。这就是舒飞廉,住在城里的陶渊明。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只不过陶渊明是带月荷锄归,而舒飞廉是带月驾车归罢了。
  舒飞廉,编杂志,弄武侠,写散文,作诗歌,样样皆有声色。不过,我认为,有着“大陆新武侠掌门人”头衔的舒飞廉,迄今最成功的作品,还是他那本田园诗歌般的散文长卷——《飞廉的村庄》。
  《飞廉的村庄》的意义之一,是为有着田园怀想的文人,筑起了一座心灵家园。
  “城市也许不一定就是波德莱尔说的,是一朵恶之花,然而的确令欲望成了我们的主人。” “像我这样已进入三十岁的,在城市里讨生活的人,每天早上由床上醒来的时候,总是要听一听,四周有没有公鸡打鸣的声音。由一所乡下破乱的宅第中醒过来,好像这样开始的生活,才是真实的。”也许,每一个从乡村读书来到城里的人,心灵深处,都有一个田园的梦想。城市的喧嚣,让这个梦想变得越来越模糊。正如书中写道:
  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下面,原来也是田园。有一天,它也许还会变成田园,也未为可知,所以,有着田园的梦想的人,是有希望的,也是有福的。
  曾有人批评《飞廉的村庄》,“我不愿意看到那种和现代化进程无关的,对于我们的时代相对而言的理想化的乡村(指文艺作品)。” 而我认为,文学的意义或许应该是多元的,一部文学作品若能够为读者构筑一个精神的家园,这已经极有意义的事。寄希望于文学救世或者教化,显然不大可能。我同意这样一句话:“我喜欢乡土,哪怕他早已远去,如一个早已逝去的梦,但,我愿意回味这个梦,愿意在温暖的乡土文字中重温这个梦,因为这样,我的心灵得到了愉悦。如若要我去看现实的浮躁和混乱,我反倒倒胃口。”
  《飞廉的村庄》意义之二,在与它独特的美学情感体验。江南之乡土,有周作人的《乌篷船》;东北之乡土,有萧红的《呼兰河传》;冀中之乡土,有孙犁的《荷花淀》;湘西之乡土,有沈从文的《边城》。每一片乡土,因为有独具地域特色审美情感的作品而变得令人神往。同样,鄂中之乡土,也因舒飞廉《飞廉的村庄》的独特的审美体验,而变得令人心动。
  “有一种人的内心有一个锐感的诗心,像是一池春水,你只要向它投下一块石头,不需要多,只要打在水的中心,它水波一延荡,一震动,也就是摇荡性情,性情摇荡的时候,自然就把它的境界推广了。”(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舒飞廉就是有着一颗锐感诗心的作家。《飞廉的村庄》虽然是一本散文集,但因为这颗诗心,使之比诗歌更能触动读者内心深处最纤细的东西。因为有了这颗诗心的存在,那些鸡鸭猪狗,草木鱼虫,瓜果蔬菜,风霜雨雪,人事器物,便都有了性灵,这个性灵,便是鄂中的性灵。因为这颗诗心,使得读者本书的人,很轻易便能入境。且看舒飞廉在《树的初芽》一篇中写道:
  幼小的事物是可爱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子,还有小孩儿。就是猪,小时候也不像长大后那么肥胖、脏乱、懒惰。早晨的太阳也是好的,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春秋的丽日就更不用讲了。我要说的是植物的初芽。陶渊明诗中讲:春雷发东隅,草木纵横舒。朱自清写道:春来了,草欣欣然张开了眼睛。一个植物由沉睡中醒来,或者是由种籽发生,一样能唤醒人的柔情,令我心里微微发疼。
  《飞廉的村庄》里,对于一切,均有一种温柔的情怀。也许,《飞廉的村庄》是一首抒情慢歌,但带给读者心灵上的摇曳,却是震撼的。红楼梦中林黛玉隔墙听到牡丹亭的唱词,“不觉心动神摇” “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的这种感觉,也许正是读者读《飞廉的村庄》的感觉。如   《二月初二》中写节序的变化:
  二月初二,花朝节。草木生发新芽。牛站在稻场的草垛边吃草,看着漠漠春雨中的田野,心里一定也非常高兴吧,鲜嫩多汁的新草就要从枯草中挺身出来。河滩边的草要绿得早一些,所以二月底,村中就有老人二三里路,将牛走牵到河滩上去,让这些嚼了一冬枯草的家伙换一换口味。桃花与梨花都将在本月里开放。绵绵烟雨之中,飞廉的村庄将回到春天的怀抱里。三月烂漫的春光正在孕育之中,清寒的二月,时光的消逝是缓慢的。所以春天里,四月华美,三月明丽,我倒是更喜欢二月一些。人的初恋,人的童年,皆有成长的苦涩,被漠视的痛楚,又有清寒中的坚忍不拔。这一切都与早春的二月很像吧。(《二月初二》)
  飞廉对一切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似乎都充满了无限的趣味,这种热爱生命和大自然的情怀,极具感染力,让读者陡生一种对生活的热爱。《飞廉的村庄》里出现得最多的句子,居然是一句简简单单的“非常有意思”。我初步统计了一下,这句话的出现频率,全书32处之多。很多曼妙的感受,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作者干脆就将这盘曼妙的菜肴合盘端出,让读者自己去品尝。随便看几句吧。
  小牛犊生下来的时候,得好几天才能摇摇晃晃地站起来,皮毛光滑的小牛犊眼睛睁得大大的,目光也是润润的,寻几棵青草,就去藏在母牛的腹下,也是非常有意思。 (第五十段)
能够将瓦岗山上的英雄记住,将他们的好汉的座次排下来,然后讲给别人听,是很有意思的事吧。(第六十八段)
  池塘里面,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丰富的世界吧,而一根鱼竿就可以令人了解这个世界的一点奥秘,这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吧。(第八十一段)
  冬天的清晨,起来上学,天还未亮,十七八的月亮还未落下去,挂在天上,月光下照,与寒霜交相映在一起,令人觉得棉衣冷得像铁一样。也是非常有意思。 (第九十一段)
  《飞廉的村庄》意义之三,在于其略带文艺腔,又略带楚地乡土气息的语言风格。
  一是简练的白描。看这一段:
  下午的时候回来,还可以看见做泥瓦匠的父亲收下的二个徒弟来拜年,坐在客屋里喝酒,一个姓洪,一个姓朱,脸上都喝得红红的。不知从哪一年起,他们就不来啦。
这句写人情世故的变迁,不着一句评论,而冷暖自见。
  二是极具楚地风韵的妥帖的比喻。这些比喻,有的清新自然,绿油油的,带着露水。有的憨态可掬,如楚地的愣头小子。看这些句子:
  柳枝像小子们的头发一样蓬着,枝上已有朦朦的绿意。
  椿树上下来的毛毛虫又肥又大,长长的毛,也有鲜艳的颜色,就像城里的胖女人,一看到寒毛即会竖立起来。
  春天的雷声令人振奋,远远地响在云层里面,像是谁在赶着车走,车轮子发出的隆隆声。
  由昏黄的电灯光里走出来,即见到半天的寒星与映在屋瓦上的白花花的霜花,全身由温暖的房子里出来,就好像被寒气打了一棍子,身体不由自主地一抖。
大麦黄,小麦黄,儿伢不睡女伢床。大麦稀,小麦稀,儿伢不穿女伢衣。男伢与女伢的区别,也像大麦与小麦一样吧。
  一条直而新的扁担本来就像年轻人吧,新鲜而有朝气。一条紫红的已经有了裂痕,弯曲得像弓一样的扁担,更像村里面的中年汉子,他们被飞廉的村庄中的岁月消磨着,慢慢弯下了脊背,脸上的红润也慢慢地消失,而变成了与陈年的竹子一样的紫颜色。
冬月里的阳光,在门廊里堆积着,早晨的时候是浓浓的,里面有一层淡淡的红色,可是到了上午,阳光就变得稀薄,好像是兑了水的酒一样。
  冬瓜浑身扑满白粉的样子,有一点像楚剧里面的丑角吧。
  肖家坝池塘里的荷叶枯了,大片的荷叶,一下子就像老头子们皱纹密布的脸。
  风向转北,风里面好像夹着一口一口的缝衣针。
  她(母亲)指着我们的脑门,大喝一句:告花子搁不得讨米的,我们就会像丝瓜一下吓得卷起来了。
  村里的桃花当然也是灼灼的红色,就像村里的十七八岁已经作古作怪的姑娘们的脸色。
一年已过去一半,就像去金神庙,已经走到梅家桥一样。
  也许,越是艺术的,就越是有缺陷的。舒飞廉曾自我检讨道,《飞廉的村庄》,其实是一个到处是骨头的鸡蛋,浮光掠影,期期艾艾,只是一个被乡村丢掉的家伙对八十年代初的乡村的观感。我也不同意挽歌式的乡土小说,不同意陈词滥调,富贵后的饱嗝,农家乐,乡村纸上游。
  那么,《飞廉的村庄》到底如何,大家自己去看吧。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03:26:57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03:33:45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03:34:39 | 只看该作者
民 俗 文 化 研 究 动 态
湖北工程学院左剑桥主持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04:13:49 | 只看该作者
用文字诉说心灵的感悟
——访我市美女作家老师周芳

     
记者:郑婷


前言:
一头微卷的长发披在肩上,齐刘海,穿着碎花的裙子,皮肤白里透红,看起来像个十七八岁的少女。说话时眼中带着笑意,声音温柔如水。这个温婉如玉的小女子,就是我市鼎鼎有名的美女作家兼“灵魂工程师”周芳。

作为作家:爱写诗歌和散文

1973年,周芳出生于汉川里潭。父亲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经常教她读书、写诗、写对联,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从小周芳便爱上了写作。1992年从汉川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周芳被分配到应城石膏矿子弟小学,成了一名语文老师。一个人身处异乡,没有亲人恋人在身边,也没有电视电脑相伴,为了排遣夜晚的孤独,她开始大量阅读,并尝试写作。每到周末,她还会去竹林、山坡上看书,一坐就是一整天。当时,她最爱看的是张爱玲的作品,也读了很多外国诗歌。由于当时自己的恋人不在身边,正值青春年少的她,便把这种相思的甜蜜与痛苦都化作了笔下的文字,化成了一首首爱情诗,这些诗歌有些被她保存下来,有些寄出去,发表在《诗歌报》上。

1996年之后,周芳在汉川、安陆等地辗转,依然一边教书一边写作。2000年,随着孩子的出生,周芳基本停止了文学创作。

2007年,周芳随爱人调到孝感城区,在一所中专学校教语文。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加上工作比较清闲,周芳又拾起笔,写了大量的随感式散文,其中大部分刊发在《孝感日报》、《孝感晚报》、《今晚报》、《健康报》、《散文诗》、《绿风》等报刊杂志上。一位姓叶的孝感读者从报纸上读到周芳的作品之后,非常喜欢,把它们一一裁剪下来,还在文章上作了许多批注,并通过报社找到周芳所在的学校,亲自上门拜访,表达自己的钦慕之情,周芳大为感动,也大受鼓舞,此后,她的写作更勤,文笔也更成熟了。2008年周芳成为了孝感市作协的一员。2010年,周芳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执手何须倾城》。全书共分为六辑,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既有对自身生活经历和切身感受的真实描绘,也有对芸芸大众、底层人民、历史人物、普世生命及万物的接纳、悲悯和关怀,更有对女性意识的反思与文化解构,文笔优美,情感真挚,观察细腻,受到同行们的一致好评。同年10月周芳参加湖北省首届青年文艺理论家高级研修班,2011年又参加首届青年作家培训班,并加入湖北省作家协会。今年8月,其散文集《执手何须倾城》荣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优秀作品奖。


作为老师:学生眼中的“优乐美”
从汉川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周芳一直从事着教师的职业。作为教师的周芳,有着自己对语文、对教师的独特见解。在她看来,语文课堂绝不仅仅是词句、修辞、主旨等的分析讲解,它是更为隐秘的人性熏染,教师的一个重要责任应该是教学生认识人生,丰富他们的心灵。对于她所教的这群中职生,周芳努力以自己的言行和文字告诉他们,对真善美的认知,对世事万物的体贴才是最重要的。她以自身的言行让她的学生的灵魂变得丰盈起来,让她们学会倾听花开的声音。


在课堂上,周芳不局限于讲课本上的内容,她给学生讲《红楼梦》,和学生一起探讨于丹。她的课堂很随性,有时,听到外面有鸟叫,她会把课停下来,让学生听听鸟叫的声音;看到窗外停着一只麻雀,她也会让学生观察麻雀。

她很喜欢跟学生在一起,觉得很自然很开心。周芳说,记得有一次她刚走进教室,就闻到一股浓浓的香味,她笑着问学生:“你们在吃什么好东西啊?”有个学生回答道:“优乐美。”于是,她便乘机向学生解释“优乐美”这三个字的含义:优,就是优秀、出色;乐,就是心情好、快乐;美,就是外表和心灵都很美丽,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身心都很美丽、每天都能让自己和别人开心的人。学生听完之后,一起大声叫道:“老师,您就是我们的‘优乐美’!”

在中专教书以来,周芳一直担任班主任。她经常跟学生谈心,还经常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每年学生毕业时,她总担心学生在社会上碰壁,因为他们毕竟还年轻。每次学生跟她说“再见”时,她心里都酸酸的,像掉了魂一样。

周芳说,自己本来有机会去从事别的职业的,可是她觉得教书没有那么多繁杂的事,不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跟孩子们在一起可以让人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也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单纯,还可以远离喧嚣,使自己的心灵保持平静,所以她打算这辈子都做一个教书人。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06:29:55 | 只看该作者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06:43:14 | 只看该作者
加强教育研究 传承乡土知识
——“课程与文化:中国乡土知识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综述
巴战龙 海路 李红婷

200910910日,由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重点建设学术创新平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课程与文化:中国乡土知识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干部管理学院召开。来自中美两国、海峡两岸的教育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70余名专家学者和150余名社会各界人士就中国乡土知识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课程的发展和改革向来都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核心领域。新世纪以来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行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既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对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等世界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的积极回应。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滕星教授带领他的团队,以民族学重要理论——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中学和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肃南二中为实验学校,通过4年半的努力,开发出了一套两本“多元文化乡土教材”,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探索出了一个理论与实践价值兼具的“主位范式”,在研讨会上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和积极关注。另外,滕星教授还带领他的团队建成了“中国乡土教材收藏与研究中心”,目前已收藏中国两岸三地自清末以来的乡土教材5000余册,在大会上展出了2000余册,获得了教育部国家民委官员、与会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的一致好评,认为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卓越工作。
与会专家学者先后围绕乡土知识与文化传承、基础教育改革与校本课程开发两个大的主题进行了研讨。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用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各个民族的教育,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国几千年来教育观念一以贯之,未发生根本的变化,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西方文化的四处蔓延,使得各国保护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突出出来,让我们的孩子只知道麦当劳、肯德基,生活在“三片”(薯片、芯片和大片)中是很危险的,因此,传承本土知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当前中国教育的迫切任务和重要使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切忌走形式和庸俗化,处理好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关系;新课程改革给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为传承乡土知识和民族文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应该把研究如何将乡土知识和民族文化融入到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去当作目前的重要任务。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马戎教授认为,从中国当前形势来看,我们需要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构建,中华民族文化既包括汉族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文化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基本格局,因此,不应该简单地把国家课程(教材)和乡土教育(教材)对立起来,而应该使其更加自觉地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建设。他还进一步提出,为了使得在当地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各民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国家课程教材内容,应该大力提倡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摸索和提炼本土化的教学方法。
美国马里兰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周明朗副教授认为,国民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坚定的国家认同感,不同的国家建设模式确定了乡土知识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乡土知识传承可以促进国家建设,也可以阻碍国家建设。中国的“多元一体”国家建设模式要求公民在每个层面上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相当的、平衡的,要求国民教育和国家知识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双重特征,并形成知识传承的双行道:上行道就是乡土知识通过国民教育系统可以上升为国家知识,国家知识不应该只是汉族文化知识,应该是中华民族各民族的知识精华;下行道是国家知识吸纳了各种乡土知识的精华,再通过国民教育系统传承到全国各个民族。在这样的模式里面,其结果才是乡土知识跟国家知识能有机结合起来。总之,如果乡土知识能够服务于国家建设,则乡土知识有助于形成坚定的国家认同感。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温铁军教授认为,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国,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教育改革有责任、有义务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百余年来,师从西方的中国新式教育反映了服务于中国产业资本形成及其扩张的历史阶段的结构功能主义需求,而近年来世界发展的主流则因产业与金融双重过剩、资源环境与生态环保等方面国际挑战,迫切需要我国从服务于资本文明的标准化、集成化的制式教育形态转变到服务于生态文明的多学科、多元化教育形态,一个以多样性为内涵的生态主义需求的教育改革喷薄欲出、势在必行。此外,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的教育改革应该率先在两个领域开展:一是以乡土知识充实基础教育,二是以实用知识改善成人教育。这两个领域事实上既不可能过分超前地强调以“统编教材”推进统一的制式教育;也不可能过分激进地放开给私人资本牟利。在这两个领域推进结构调整,由于涉及已经形成的不同既得利益群体而属于“改革攻坚”工程。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张海洋教授认为,乡土知识不仅是各地方各民族当地生活的经验总结,还是一个国家社会文化创新的活水源头,也是多民族统一国家不同民族追求社会承认,实现国民文化认同,体现生活价值和体验幸福感的根基。他还基于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与范式转型”理论,针对当前中国西部和内地底边群体成为社会冲突热点的现实,通过解读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结构,提出中国教育内容要从“社会发展史”向“文化生态学”转型的主张,并指出这是中国发展的前提,也是教育伦理的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庄孔韶教授认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编篡乡土教材的动因是非常复杂的,从早年的忧患意识和借鉴外国到今天强调文化多样性保护,其间有许多动因参与其中,例如政治意识形态、社会运动、军事备战、市场经济冲击、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人类生态系统修补等等。但是中国乡土教材的开发很难找到直接与“人本”教育相联系的学术转换动因。欧洲大陆系统哲学取向的教育人类学主要是“人本”的研究成果,强调人性的转换,值得中国借鉴。另外,乡土教材不应像地方志仅仅是记录变迁的社会,要切实考虑怎么能让中小学生进入社会现场进行学习,乡土教育也不仅仅是编一个更好的校本教材,而是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更广的空间参与到乡土教育活动中来。
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裴娣娜教授认为,中国乡土教育是一个特指概念,是国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教育是在乡土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孕育和生成,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现实性、整合性特色;在全球化语境下,乡土教育相对于国家颁布的课程,它是动态开放的而不是规训的,它是具体的而不是理论预设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她进一步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开发研究的立论点应该有两个:一个是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整合,其目标是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共同发展,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一个是学校教育的变革和创新,其实质是一种勇于改革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先进的学校文化,有回应时代挑战的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对乡土知识传承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层面的研讨也是会议的一个热点。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张力研究员认为,虽然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吸收乡土知识预留了很大的空间,但是在乡土知识进入学校课程的理论基础、法理依据和实践政策方面仍有大量的工作没有开展。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俸兰司长认为,在国家教育发展政策制定的基本思路上应该强调认同、珍视、传承中华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应该强调重视发挥教育实用功能的重要性。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张强副司长认为,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拟定过程中,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始终是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就涉及到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问题,如双语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国家安全等问题;民族教育的基本功能定位于一方面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公民的素质,提高其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是通过教育传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研讨会通过主题发言、小组讨论和专家论坛三种形式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最后,与会者一致认为,(1)教育人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教育基础学科,在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虽然学科史短暂,但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中国教育研究应该着力提倡跨学科的经常性对话,直面作为社会问题的教育问题,强调学科知识互惠的实践价值和时代意义;(3)传承乡土知识不仅可以把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有机地联系起来,而且有助于培植教育根基、增进国家认同和建设和谐社会;(4)现阶段,开发校本课程不仅有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要,而且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能为基础教育,甚至整个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和不竭动力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07:24:21 | 只看该作者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07:45:23 | 只看该作者
作者:石浩de吹捧文章

    走进一会所大厅,一幅13米多长,3米多高的巨幅山水画《巍巍东方》展现在我的眼前,一种宏阔、气势、壮美、博大的精神占满了我的脑际。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长城,中华雄伟的背脊,经受过颠覆,屈辱曲折,成就了恒远美丽,自强不息之精神,永远屹立在世界文明之林。




邱汉桥国画山水  《巍巍东方》


    站在巨幅山水《巍巍东方》画前,促涌了我一种豪迈民族精神之气,长长的画幅,左上方一轮红日冉冉地从东方升起,万里长空,天高云淡,霞光划破天际,他好像一个美伦之骄子向世界走来,青春中透满多彩与绚丽,激昂中沸腾着呐喊,“中国——腾飞崛起”

    曾听着一个历史的传说,长城的古老与悲壮;曾忆起一段有趣的故事,龙的传说 ,龙的神奇。此刻我的心,我的世界也被画卷带走,雄伟的长城巍峨耸立,连绵逶迤,云海弥漫,好像一条巨龙在宇宙的世界昂头起舞“四海翻腾云水怒”,“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豪情气势打动着我的世界,打动着我内心的敬仰。一种豪迈、坚忍、顽强与智慧的民族精神,沸腾我的脑海和内心,为之感叹和骄傲。

局部图


    看长城内外,锦绣多姿、云海漫舞,登高远眺,令人目穷遐思、思接万里,世界千古万年,风云变化,谁主沉浮。苍海云茫、大声唏嘘、深邃无穷,回味着我们的过去和展示着我们的未来,天青青,云漫漫,横无际涯,龙翔舞神州的画面,使之我们观世界,看中华巨龙腾飞,独领风流。

    作品左边中景一处溪流,从深邃的远山云海流来,似琴声、似轻唱、似历史记叙的史诗,山多高,水多长,一曲中华文明之颂,就好象山间泉流,那样优美、那样流长……

    艺术启示,立万象与胸怀,景致无穷,石绿淡彩,心旷神怡,思想宏阔,笔力坚挺而洒脱,寓意深远、澄怀味象。



局部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5:05 , Processed in 0.07977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