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10-30 12:24:05
|
只看该作者
能准确地认读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和声调,这是小学阶段拼音学习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目标。可是对于非北方方言区的孩子来说,要完全达到这样的目标并非易事。绍兴市属于吴方言区,本方言区的语音和普通话语音有着比较大的差别,学生受绍兴方音的影响,在拼音学习中会产生很多特有的语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低段的语文老师,特别是一年级的语文老师能结合拼音和方音的发音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发音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纠正因受已有发音习惯的影响而产生的发音不规范问题,学会正确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方法,形成准确的普通话语音。
老师们普遍重视拼音的教学。尤其是近几年,随着老师普通话水平的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明显提高了,可是从对一年级孩子的拼音测试和在平时听课时留意了各个年级学生的朗读情况,发现因方音影响,学生在声、韵、调等方面的发音缺陷问题仍比较普遍地存在,其中有许多问题是由于老师在拼音教学中对发音要领地指导不够到位所导致的。
如果留意当前的低年级拼音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老师们较多关注的是教学的趣味性,注重教学情趣,拼音学习以学生在游戏中的反复模仿、反复跟读为主,而忽略了发音方法和要领地有效指导,有的老师还害怕因发音方法的指导削弱了教学的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主动进入学习。这样导致我们的拼音教学中的许多操作与学习内容不符,学生在反复模仿中强化了对字型的认识而忽视了发音的准确性,使学生的发音存在不少不规范的问题,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我在拼音教学实践中,反思了拼音教学中热热闹闹的课堂背后存在的发音指导不到位、学生的不规范发音获得反复强化等现象,关注了在拼音学习中普遍存在又极易被老师们忽视的声、韵、调的语音不规范问题,并结合绍兴地区的方音特点,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教学时可能就是因为某一个细节没有落实到位,从而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效果。本报告提到的都是一些教学细节问题,是我在多年的拼音教学过程中发现、思考的问题,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提供一点帮助。
一、在韵母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学策略
问题一:单韵母随意添加尾音,即单韵母复合化。
单韵母由单元音构成,发音时,舌位和唇形始终不变,也就是发音过程中口型不能变化。绍兴地区的学生在发单韵母时,常常会在发音结束时添加尾音,发成类似复韵母的音,例如:“ɑ-ɑu
e-eu
o-ou
i-ie
u-uɑ
ü-üe”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在发音即将结束时,口型没有保持不变,产生了口腔运动,主要是改变了唇形。
教学策略:把音拉长,保持口型。
防范单韵母复合化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在发音时唇形舌位始终保持一致,尤其是发音将尽未尽时更要注意保持唇形舌位的不变。不少老师在教学单韵母时,比较重视该韵母的起始口型,会用一系列的方法,比如编制“顺口溜”帮助学生找到该韵母的发音口型:张大嘴巴ɑ、ɑ、ɑ;扁扁嘴巴e、e、e;圆圆嘴巴o、o、o;牙齿对齐i、i、i……而很少关注学生归音时的口型,就是这样一个细节的疏忽,导致了单韵母复合化现象的产生。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单韵母时,老师可以在强调起始口型的同时,通过在示范发音时把音拉长,并且在发音完毕后,口型保持一段时间的方法来强化学生对归音口型的认知,同时要求学生在发音结束后也把口型保持一段时间,这样能有效的防止单韵母复合化现象的出现。还可以像指挥唱歌一样指导学生发音,比如教“ɑ”可以用手来指挥该音的发音的节奏,如:ɑ-︱ɑɑ
ɑɑ︱ɑ0 ɑ0︱ɑ 0‖让学生根据你的指挥来发“ɑ”的音,提醒学生发音过程中不要改变口型,结束时,查看口型。
对归音口型是否进行了有效指导将直接影响单韵母的教学效果。
[案例一]
这是一位青年老师在教学“u”的发音:
首先老师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引出“u”的读音,然后跟老师读口诀:“一只乌鸦u u u”,接着老师设计了“开火车”、“邮递员送信”、“摘苹果”、“登山”等游戏,让学生反复模仿、认读。认读过程中有不少学生把“u”发成“ua”,对此问题老师既没有发现更没有纠正。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重形式,轻内容的案例。这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课堂上小手如林、童声琅琅,学生学得非常热闹、快乐。可是纵观这位老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发音指导仅限于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多次认读,模拟老师的发音,忽视了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仅以老师示范和反复模仿为主,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发音存在不少不规范的地方,有不少学生把“u”发成“ua”,对这个问题老师既没有发现更没有纠正,甚至有时老师自己也偶有把“u”发成“ua”的现象,,这些不规范的发音多次在游戏中获得强化,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其实,拼音教学中在强调趣味性的同时,更应加强方法指导,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课后和这位老师进行了交流,在交流中给她指出了学生的发音问题,并建议她首先注意自己的发音,尤其是归音的口型,做好良好的示范,然后在教学中强化:发音时通过把音延长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唇形舌位始终保持一致,尤其是发音将尽未尽时更要注意保持唇形舌位的不变。这样的指导只要经过精心设计,绝对不会减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以下是她的第二次尝试:
[案例二]
这节课中,同样设计了一系列游戏:
“照镜子”:老师做“u”的发声口型,要求学生也摆同样的口型,然后同伴之间相互照镜子,纠正口型。
“火车开开”:老师摆好口型后,示范发音,声音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直至最后消失。表示火车从远处行驶过来,又驶向远处,最后消失在铁轨尽头。学生跟着老师发音,发音时引导学生在发音之前摆好口型,“做好准备乘客们要上车了。”在发音结束后口型保持一段时间,“别急,耐心等待乘客们下车。”游戏结束时老师告诉学生在发“u”时和“ɑ、o、e、i”一样口型不能变化,一定要等发音结束后才能把嘴巴闭上或打开。
演双簧:师生或同伴合作,一个摆口型,另一个发声。在游戏时还用手演示声音的节奏,用不同的节奏连续地发出短音“u、u、 u、 u、 u、 u”。提醒学生注意:在发音间隔,口型保持不变。
然后通过各种游戏引导学生反复练读。
这样,学生同样学得非常快乐和投入。由于在模拟的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发音方法指导和发音要领提示,在正确认读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游戏加以强化,学生在发音时注意了口型保持不变,这节课中,没有学生把“u”发成“ua”。
问题二:“e”的发音部位明显靠前。
由于方音的影响,“e”的发音部位明显靠前是学生发单韵母时的又一重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绍兴地区的语音中,“e”的发音部位是比较靠前的,接近于[e] 或[ә]。这也和发音时的口型有关,在方音中,发这个音的时候,口腔和双唇都处于放松状态,而在普通话语音中,“e”为口半闭,展唇,舌身后缩,舌面后部隆起和硬腭后部相对,只比元音“o”略高而偏前。
教学策略:分步练习,辅助发音。
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先观察老师的口型,尤其是唇形,然后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双唇尽力向两边拉,最后振动声带发音。尽管如此,仍会有少部分学生发不准此音,这时,在进行口型训练的同时,可进行下面的辅助练习:做声带放松运动:连续地、轻轻地颤动声带,发出一个很放松的音(示范),这是谁都能发出的音,在此同时老师用手势演示或口型示范引导学生把双唇尽力向两边拉伸,把舌根往上抬,使声音尽量往后靠,当学生声带颤动的位置接近“e”的发音部位时,老师在旁边不断地示范发音,诱导学生发出正确的读音,并及时强化。
问题三:复韵母动程不足。
在绍兴地区的语音中,单元音丰富而复元音缺少,很少有完整的复韵母,在发带有复韵母的字音时,大多只发韵头、韵腹,韵尾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韵腹的发音,并没有一个从一个元音的发音状态逐渐过渡到后一个元音的发音状态的过程。所以,学生在学习韵母,尤其是前响复韵母时,往往丢了韵尾,发了一个类似于单韵母的音,例如:“ɑi”发成介于[æ]和[ai]之间的音、“ei”发成介于[e]和[ei]之间的音,表现在口型上便是动程不足。
教学策略:分解过程,加深印象。
要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关注韵头、韵腹和韵尾,了解复韵母发音的整个口腔运动过程,强化元音间发音状态过渡的过程,也就是口腔的动程。老师大可不必谈口型色变,害怕因发音方法指导而削弱教学的趣味性,降低教学效果。其实只要精心设计,操作得当进行科学的口型指导还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案例]
我在教学复韵母的第一课“ɑi、ei、ui”时根据本地区方音中复韵母动程不足这一问题,把字音教学的环节进行了分解:1、(在黑板上画一只大大的眼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口型变化,此时老师只演示口型动程而不发声音;2、(在黑板上加一张大大的嘴巴)学着老师的样子进行口型动程练习;3、(在黑板上加一只大大的耳朵)边看口型边听老师发音,此时老师才发出声音;4、跟读复韵母。
这样,使学生的感官逐步地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而单一的任务,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关注目标和重点,以此加深对复韵母口型动程的印象,帮助学生发好复韵母。在此过程中适时穿插“照镜子”、“开小火车”、“摘苹果”等游戏,引导学生反复认读。
还可以根据各个复韵母的口型的特点,带领学生做口型体操,熟悉口腔动程;引导学生玩“看口型,猜复韵母”的游戏。同时根据各类复韵母的特点,配合相关手势,提醒学生注意口型的变化即强化动程,例如“ɑi”、“ei”、“ɑo”、“ou”等复韵母的口型由大变小,相应的手势就是:手指的运动趋势为先打开后向中心紧缩。在运用手势提醒口腔动程的过程中,应注意细节指导,例如:“ɑi”、“ei”是两个很容易混淆的韵母,的口腔动程都是先大后小,它们的发音和起始口型的开口度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手指张开幅度的大小提醒学生注意这两个复韵母在起始口型开口度大小的差别,这样进行强化以后,就能有效减少 “ɑi”、“ei”混读现象的发生。
问题四:鼻韵母丢失韵尾。
鼻韵母的发音特点是由元音的发音状态逐渐过度到鼻音的发音状态,最后形成鼻音。鼻韵母可以分成前鼻韵母“ɑn”、“en”、“in”、“un”、“ün”和后鼻韵母“ɑnɡ”、“enɡ”、“inɡ”、“onɡ”。发好鼻音的关键是找准鼻音的归音部位,前鼻音的归音部位是舌尖和上齿龈。发前鼻音时,发出前面的元音后,舌尖应马上抵住上齿龈,构成阻塞,使气流从鼻腔透出,形成前鼻韵尾。后鼻音的归音部位是舌根和软腭,发后鼻韵母时,先发前面的元音,然后舌根上台,软腭下降构成阻塞,使气流从鼻腔透出,形成后鼻韵尾。
很多人认为绍兴地区的方音中有前鼻音,没有后鼻音,学生学习前鼻音是没有困难的。可在绍兴地区,老师们只要稍加注意就能发现:学生在发完前鼻音后,他们的口腔往往是打开着的(演示学生的错误发音)。而从上面的发音要领中不难发现,在发完前鼻韵母时,由于舌尖抵住了上齿龈,口腔是不可能打开的。(演示正确的前鼻音)这就是在本地区的学生学习拼音中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即学生在发鼻韵母时往往把韵尾丢失,没有了鼻音,(演示正误两种发音,进行对比)这也是本地区学生的一种发音习惯。
教学策略:强化归音,找到感觉。
从前面的观察中不难发现,鼻韵母的发音和归音时的口型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前鼻韵母,只要归音的口型正确了,就会有标准的前鼻韵归音。所以在教学时强调发音完毕后,舌尖必须在上齿龈上抵一下,口腔不能打开。尤其是第三声。(示范发音)老师可以通过多次的示范并结合手势(示范手势,可以单手,也可以双手)提示学生注意元音结束后把舌尖抵在上齿龈上。在学生发音时要求发音结束后把舌尖抵住上齿龈的口型保持一段时间,此时,相互观察同伴的口型,来判断他刚才发音的正误,如有错误及时纠正。当学生找不到归音部位时,还可以在前鼻音后加“nɑ”或“ne”帮助学生强化前鼻韵尾的归音部位。如果能较长时间的坚持,学生慢慢会形成正确的发音习惯,发准前鼻音就不再是难事了。
后鼻音的发音问题主要是鼻音靠前,对此可引导学生找找打哈欠的感觉,或者在后鼻音后加上“ɑ”使后鼻韵为“nɡɑ”等方法找到后鼻韵母的归音部位。
二、在声母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学策略
在字词学习中,因声母引起的音近字误读比较多,但在一年级的拼音学习阶段,绍兴地区学生在声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问题:翘舌音明显靠前。
平翘不分,这是绍兴地区学生学普通话的一个主要问题。对于一年级小学生学习声母而言,主要问题是翘舌音靠前。这是一个旧有的语言习惯问题,因为在本地区的语音中,没有zh、ch、sh、r这组声母。
教学策略:找准部位,减少干扰。
老师要善于纠正学生形成的特定的发音、吐字的方法,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发音部位,并形成准确的发音习惯。
首先,用简单易行,适合学生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准确的发音部位。
[案例一]
有一次和学生一起学习“zh、ch、sh、r”。为了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发音部位,我这样引导学生:滑动舌尖,先用舌尖舔到上齿龈,接着向后滑动,碰到一条高低不平突出的棱儿,再继续后缩,对着这条棱的内掾发音。(这是师范的语音课中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可在课堂上发现方法无效。
课后我在反思:为什么在师范学习时,我们觉得这个方法很管用,现在的一年级学生就不能用这个方法找到翘舌音的发音部位了呢?可能是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对口腔的结构非常陌生,舌尖不能根据老师的描述找到相应的发音部位,导致这样的方法不适应一年级的孩子。那我就应该根据翘舌音的发音部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们设计另一个简单可操作的方法帮助他们准确、快速的找到翘舌音的发音部位。
[案例二]
后来我改变方法:引导学生洗净双手,然后伸出大拇指,把第一个指关节放在上门牙的齿尖上,大拇指自然贴在硬腭上,此时,把舌尖放置在拇指指尖和硬腭接触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翘舌音的发音部位。这样,所有学生都很快找到了准确的发音部位。帮助学生找到发音部位后指导学生反复练读,在学生认读这些翘舌音时我还通过手势:右手手背向下平伸,指导发音时手指向上翘起。这样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发音时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发音时舌尖的位置、舌头的状态,直至形成习惯。
在学习时还可以允许学生把舌尖翘得稍向后一点,只要放在硬腭和软腭之间即可,让学生强化舌尖翘起的感觉,但不能把舌头卷起来,由于方言发音习惯的影响,时间长了,学生的舌位会稍稍前移,这样也能形成正确的发音。同时还可以配合舌尖操:门牙闭合,舌尖前伸,用力抵住门齿背;口腔打开,舌尖分别置于上下门牙齿背,用力前伸;舌尖置于上门牙齿背,沿着硬腭滑动,舌面卷起,直至舌尖位于软硬腭交接处,保持一段时间。以此提高舌尖力量,熟悉舌位。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唇型——微笑。告诉孩子们这是一个快乐发音
第二,不宜进行过早的语段式对比练习。
老师在教学时常常让学生进行对比练习。例:s—sh、sɑ—shɑ、cu—chu……通过这些对比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并强化平翘舌音的差别。可有的老师操之过急,在学生尚未掌握翘舌音的正确发音时进行有关的语段对比练习。
[案例]
有一位老师在“zh、ch、sh、r”的第二课时就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课堂上老师虽然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提示和指导,但学生仍然无法准确认读这个句子,把“四”和“十”、“是”相混淆,尤其是“十”、“是”的发音部位明显靠前。
产生这种现象非常正常,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翘舌音,对于发音位置还不熟悉,本来就很容易和平舌音相混,此时马上进行语段对比练习,类似于识字教学时强化错别字一样,反而会对翘舌音的发音产生干扰,使翘舌音的发音部位前移,形成介于平舌音和翘舌音之间的中间音,不利于学生翘舌音的学习。在初始阶段应该先进行单音节间的对比练习,在练习时还应注意对比音节间的停顿,以免产生干扰,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翘舌音后再进行这样语段式的对比练习,这样比较科学合理。
作为一种游戏,不必要求人人达标。不能读绕口令并不等于单独发音事无法准确认读。在复习阶段进行绕口令练习时,我们也应该引导孩子们把关注点放在读准字音而不是速度上。敲舌如簧固然很好,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要求未免太高,其结果往往是两音相混,达不到区分平翘舌音的目的,事与愿违。
其实,用一些常用词语帮助学生区分不同类型的拼音的发音不同:四十、十四、重来、从来。这样即简单又有效。
三、在声调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学策略
声调也称字调,指的是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调值就是声调高低升降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绍兴地区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来的字调问题比较复杂,但在拼音学习阶段,字调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上声调值不足。
问题:上声调值不足。
绍兴地区学生字调上的问题主要为把上声调值“214”发成“211”。因为在本方言的语音中没有上声这个声调,而且这一声调是要拐弯的,发音时由半低先降到低音,然后再升到半高音,即由2度降到1度再升到4度,比较难发。有的老师喜欢用数调法帮助学生掌握四声。四声连读时,由于速度较快,上声会变调成211,这对学生准确读出上声产生了干扰。
教学策略:书空调值,调间停顿。
教学时可以采用形象的图示(这是课本中的插图)
让学生感受四声的特点: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特别提醒:上声的汽车是下坡然后还要再爬上坡。不知老师们留意没有,课本中的图片存在着缺陷:这样只标示了四声的发声趋势,没有准确的标示每一个声调的调值, 第一声,它是一个高平调,是四声中音高最高的,如果照第一声的标示,第二声应该画的下来一点,第三声 ,第四声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尤其是第三声,插图中的起始音高和发音结束时的音高相同,而标准的上声调值为214。虽说在教学时,不一定要讲得那么清楚,但老师对每一个声调的调值应该十分清楚,尤其是教学中的插图应该是科学而严谨的,不能有歧义。老师们在上课时可以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一画,直观的提示各调的调值。
在认读时可采用划调法即读声调时用手在空中书空调值的方法帮助学生感受上声的的调值变化,即此调发音时声音的升降过程,从而读准上声。书空调值的方法相信大家都在运用,据我的观察大多数老师是用一只手书空。介绍一下我的操作过程: 第一声高而平,不知你们注意没有,第一声像音乐乐曲中的调号一样,有定调的作用, 所以书空完第一声后,这只手就保持这个动作和高度,然后用另一只手由下而上书空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演示).在书空第三声时引导学生注意这是一条拐弯的曲线,不能分成两条线或者拐成一个尖角(受调号影响),下来以后比较圆滑的上去.
如果运用数调法帮助学生练习四声,在练习四声连读时,必须注意每一声调间的停顿,以免产生干扰。例如:在练读“ā、á、ǎ、à”时,每一个音之间要有一定的停顿,否则,上声的“ǎ”极容易发生变调,发成“ɑ”,这样就干扰了学生对上声调值的正确掌握。
由于学生已形成了绍兴地区方音的特定发音习惯,在拼音教学中所有的语音指导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坚持不懈地提醒、引导,直至学生形成新的普通话语音发音习惯。
当学生形成也正确的普通话发音习惯后,就能更好的发挥它作为“识字拐杖”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的功能,能大量减少音近字相混现象,进而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在新课标教材中,识字量大量增加,尤其是带读字大量增加,学生在生字学习中普遍存在着音近字混读、混用的现象,其中有不少是由于发音不够规范引起的,如果学生能纠正本地区的“绍普”发音,就能减少相似音的生字相混现象。例如:解决了鼻音的发音问题,正确区分前后鼻音,“真和正”;“生和身”;“星和心”;“名、明和民”等因前后鼻音相混导致生字混读、混用问题便迎刃而解;再如:解决了单韵母复合化复韵母的动程和开口度问题问题,学生极易相混的“例”和“列”;“来”和“雷”;“改”和“给”等生字变得清晰可辨;又如:解决了声母中平翘舌音的区分,就能正确掌握小学阶段近五分之一的生字。还能帮助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解决了学生在拼音学习中的字调问题,绍兴地区学生在朗读中普遍存在阴平上扬、字调不准等问题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参考资料:
《汉语拼音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人民教育出版社
莘乃珍
《普通话培训测试指南》
浙江大学出版社
点评: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奠基工程,而其中的语音教学长期以来缺乏研究和关注,尤其是方言地区对拼音语音教学一直缺乏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该报告作者借助自身是普通话测试员的专业优势,对绍兴地区学生拼音语音教学的特点作了细致缜密的分析,并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报告具有很强的原创性,对绍兴地区的拼音语音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报告受到了听讲老师高度好评。
(莫国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