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乡--水利博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30 18:3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水乡--水利博览



鉴 湖
鉴湖是我国江南最古老的大型蓄水工程,建成于东汉永和五年(140), 由会稽太守马臻主持建造。现已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鉴湖,又称镜湖,当时地跨山阴、会稽两县,东起今曹娥江畔的蒿口斗门,沿新桥头向北,止于通夏履江的广陵斗门,堤长56.5公里,控制集雨面积610 平方公里,正常高水位5.0米左右(黄海高程),鉴湖的建成, 使山会平原从"荒服之地"过渡到"鱼米之乡",加之秀丽的湖光山色,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东来。唐末至北宋,豪强纷纷围湖为田,湖面渐减。
今日鉴湖,是古鉴湖的一部分,地处城西,东起东跨湖桥,西至湖塘,长23公里,湖面最宽处4公里。当地有一首民谣:"十里湖塘七尺庙,三山十堰念眼桥"。寥寥十四字,概括了今日鉴湖山、水、塘、庙的景观内涵。仿佛一幅美丽的长卷画幅。快阁、道士庄、三山陆游故居、柯岩、湖塘、广陵斗门,无不引起旅游者的极大兴趣。
西兴运河
贺循(260-319)任会稽内史,发动民众,开凿西起西陵(今西兴),经萧山、钱清、柯桥到郡城的一条人工运河。后又组织民众修治与此相连接的其他河道,形成了纵横交织的水网,使原来各河道能互相流通,调节水位,保证了农田灌溉之需要。不仅改善了会稽郡的水环境,提高了鉴湖的水利功能,给人以灌溉、舟楫、养殖、渔业之利,且对整个浙东具有交通、物宜、军事之便。功在一代,泽被千秋。
古纤道
古纤道在浙东运河绍兴县境内段又称运道塘、官塘、新堤、纤道桥,为唐元和十年(815)浙东观察使孟简所建,此后代有修葺。古纤道绵延100余里,水岸交杂相衔,或一面临水一面依岸,或两面临水,路、桥、水、船浑然一体,似玉带飘逸,如长虹卧波。其中阮社段古纤道,东起双梅上谢桥,西至南钱清板桥,全长7160米,由1285孔石梁桥组成,每孔净跨2米左右,桥面用三块条石拼合, 为国内所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江水利碑
自明嘉靖十六年(1536)三江闸建成以来,其周围曾竖立过不少三江水利碑,仅汤公祠内就有20余通,记录了建闸、修闸、管闸和浚江筑塘的历史。现三江彩虹山西麓及原汤公祠尚存三通,一为《捐俸置田添造三江闸闸板铁环并补给闸夫工食碑记》,康熙二十四年(1685)十月立,此碑和《重修三江闸记》,仍立于彩虹山西麓。另一通为《重修三江闸碑》,在汤公祠遗址内,嘉庆元年(1796)七月立石。第三通即《重修三江闸记》,道光十五年(1835)三月立。
三江闸
汤绍恩在嘉靖十四年(1535)任绍兴知府后,察看山川地势,了解河道流向,在彩凤山与龙背山之间倚峡建闸。历时九个月竣工,全闸28孔,长310尺,并在闸外加筑大堤,形成外扼潮汐, 内主泄蓄的三江水系。从此,改变了三县水利状态,对发展农业、渔业、养殖业、航运等具极大作用。
水则碑
明成化年间,戴琥守越,为加强绍兴河湖水位管理,特在佑圣观前河中设立水则(即水位尺),又在佑圣观内竖立水则碑,即《山会水则碑》。规定"水在中则上,各闸俱开;至中则下五寸,只开玉山斗门、扁拖、龛山闸,至下则上五寸,各闸俱闭"。水则碑对山会平原的河湖水位,对不同季节,不同高程的农田耕作,及舟楫交通,都能全面照顾到,而且设于府城之内,府衙之旁,便于观察和执行。它从成化十二年(1476)起,使用了六十年,一直到三江闸的建成。该石碑现陈列于大禹陵碑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3:06 , Processed in 0.14177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