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袁源教授:静思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6 19:4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袁源教授:静思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静思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http://yuanyuan.blog.zhyww.cn/archives/2012/20121018145121.html
  近年来,关于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之说风生水起,“送语文回家”的呼声更是汹涌澎湃。乍听起来,这样的倡导很迷人,但细想起来,不觉要问:我们教了几十年的语文,竟然是有家难回的“孤魂”?抑或,十年课改,我们奋力把语文赶出了家门?
  
  语文,何以为家?
  
  归结一些认为语文离家出走者的看法,大致为:一、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过于重人文,轻工具,工具才是语文的家;二、汉语的发萌与繁荣在古诗文,重白话,轻文言,就是数典忘祖,文言才是语文的家;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率,课堂上学生研究来,讨论去,啥也没学到,还是传统的讲授式好。讲授才是语文的家;四、语文的魅力在言语本身,经典写了什么不打紧,怎么写的才是语文。而学科整合、现代技术更是混进语文圈子的不良分子,应该清理门户,言语才是语文的家……如此说来,课改中的一些探索,都无形中放逐了语文,或者其本身就是语文的迷途。那么,假设语文回到了“家”,会是怎样的一副尊容呢?长袍马褂,满口“之乎者也”,津津乐道于“茴”字的四种写法,讲到高兴处,将头拗过去,拗过去……?
  
  显然,这不是我们的追求。“五四”时期就被许多先贤否定甚至批判了的封建教育方式,怎可能重返百年后的讲台?时代的前进是必然的呀。在我看来,课改的诸多理念,不但没有让语文流浪,反是引语文走在康庄大道上,某种意义上说,那就是语文的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增加课外阅读、注重实践、倡导建设开放的有活力的课程等等,这不正是语文充满生机的家?所以,坚持课改,语文便不会出家。
  
  语文,无需回家?
  
  事实上,当下现实中的语文是真的迷路了,其推手不是课改,而是课改在艰难前行中遭到的强大的应试风暴。当我们把应试语文当成语文教学的全部时,语文才真的被逼出了家门。眼下,许多语文课都把提高成绩当做语文教学的唯一目标,教师熟悉试题超过熟悉经典;学生书包里没有名著,只有教辅;课上、课下没有阅读,只有练习;起始年级起就月考、周考、天天考,甚至课课过关……这显而易见的暴虐语文现象,许多人却视而不见,大家总爱盯着那几节花里胡哨的公开课,去一味责怪课改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处处雷区,而真正对语文、对学生产生严重影响的,那些喧嚷着“常态、本色、素颜、原味”口号的大量的问题日常课,却无人问津,这似乎有点南辕北辙。
  
  作为一线的普通教师,是很难做到“满世界都是雨,唯我站的地方没有雨”的。在应试重压下,教学行为的扭曲甚至变形怪不得一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重要的是,我们要让老师们看到语文真正的家,并指明回家的路。
  
  语文,如何回家?
  
  首先,归途不是来路。立足“回家者”课改种种让语文迷路的观点,我们不禁要问,十年前,语文为什么要走出?吕叔湘先生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感叹,那“误尽苍生”的呐喊,应该还言犹在耳。倘若回去,我们不又是在“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复句的几重关系”的单调而低效的节奏中煎熬吗?因此,“回家”是要择路的。比如课改以来,在语文教学内容上,轻知识的现象比较明显,尽管“知识与能力”是三维目标中的第一条,但在语文教学实际中,知识常常被能力或者方法取代,就是谈到知识,也是拧一拧只有几滴水。所以,梳理并传授学生终身需要的语文知识,将其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让知识“生长”出力量,这是我们该做的。
  
  其次,常态不是固态。反观当年的课堂教学,其之所以令人感到非改不可,恰是那些一成不变的模式。从老八段到新三段,今天的多数日常教学不过换了一些程式,仍然千课一面。诚然,教学有法,但死守其法,每课一样,这种常态正是对语文学科特质的无视,正是离家之行。如果说每篇课文都是有生命的,每一届学生都是有个性的,我们怎么可以用完全一样的套路去对待每一个独特的生命呢?可见,把固态当做常态奉行,这对语文,对学生,才是真正的伤害。
  
  第三,本色不是纯色。语文天生丰富多彩,语文的本色就是五光十色。因为语文世界的纷繁复杂,就决定了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全然讲授的课堂早已不复存在,但“满堂灌”转为“满堂问”“满堂练”,在今天的日常教学中还是很普遍的。当所有的语文课都是师问生答,甚至只是师问群答时,当每堂课上都由学案导引着学生辛苦完成习题时,语文课还有意思吗?久而久之,在学生的眼中,语文课变成了回答问题找答案,变成了用教辅对付老师的提问。难怪有学生看见老师投影上的问题答案时大喜:“跟我抄的一样!”
  
  第四,素颜不是陋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朴素的美胜过精心的装扮,这个道理恐怕人所共知。然而它的前提是“美”,并非所有的原生态都是美的,尤其是托词原生态的蛮荒。对于少年学生而言,感性的审美需求也许更高,不是有美女教师的课很少有人缺席之说吗?那么,语文学习为什么就一定是呆板的死学硬记呢?为什么不可以是令人陶醉的读写之旅呢?把不愿动脑筋,只想既省事又便于出分数的“楸背书默写”当成教学的拿手戏,让学生课前课上课后都要被“抓去默书”,这样的教与学哪有情趣?语文呈现在学生眼中的是多么难看的狰狞啊。
  
  第五,原味不是无味。语文教学的原汁原味是指言语材料中蕴含着或浓或淡的情意,是可以通过细细咀嚼静静体会感受到的精彩。因为大多数作者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每一篇作品都有独自的言语特色,语文才那么耐人寻味。试想,若把语言的品味变成一个个公式,学生的感受统统用同一种句式表达,那还能品出什么味呢?恐怕只有应对考试的味了。可惜而今许多语文课恰是把语言品味这一最富语文味的环节,变成了味同嚼蜡的套话练习,还理直气壮的道是“保持原味”,无法可想。
  
  返璞归真,是走向本真,走向自然的道路;语文之家,亦是春色满园、风光无限的乐土。回归,不是倒退,更不是复辟,那是循着正确的方向,纠正错了的步伐,迈往更加开阔的天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0:04 , Processed in 0.07732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