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视野中,阅读本体首先是学生读者作用于读物的过程与方法。这种作用过程经常展开为一堂课、一周课、一个学期,以至于一个学段的时间之中;展开为学生对一篇选文、一个单元教材或对某一专题的阅读活动。阅读虽然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但大体说来“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学生阅读就客观地产生了信息性阅读、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审美性阅读、评价性阅读,以至发展到高中阶段的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不同类型的活动。其次,从语文教学角度看,阅读本体还是教师指导和引领学生作用于读物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坚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原则的同时,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学会朗读、默读和诵读;让学生学会针对文本的不同类型,或者从不同的阅读目的出发,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于是,我们就可以以阅读本体过程为纲,把学生主体与读物客体贯串起来,逐步形成多种阅读方法体系。这个体系主要有两个侧面:一是侧重于学生读者主体的阅读素养,逐层分解“独立阅读能力”的内涵,从心理和生理、基础和应用,多方位地建立起实用阅读方法系统;二是侧重读物客体的文体特征,兼顾各类文体之间的分界与渗透,把握各类文体的阅读规律,多侧面地建立起科学的阅读技术网络。这些阅读方法和技术,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依附于读物客体,因为没有读物就没有阅读行为和阅读过程。这些阅读方法和技术,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展现为连续的活动和操作。因此,读物和读法,就成为阅读过程得以顺利运转的两个车轮。
(三)
让我们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尝试从课程目标中剥离和铺排出科学而实用的阅读方法体系。
一、基础阅读法
新版课标在第三部分“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这是因为朗读、诵读、默读与速读、精读、略读与浏览,是适用于各类读物,适合于各个学段读者的最基础的阅读方法。
朗读是读者以自己的有声语言还原和再造作者思想情感的过程。新版课标在第三学段已明确提出了“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教学建议”中又提出“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这样,我们就可以以语气、语调、重音、节奏、停连、韵律等为支点,教给学生辨识诗文语气,确定情感基调,用不同的符号标出轻重音,划出停连节奏等成系列的操作方法,以期在朗读的实践中培育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独立的朗读习惯。诵读与朗读没有本质差别,它特别指向优秀的古今诗文读物。
默读是一种眼脑直映的无声阅读。默读过程充满了大量内隐的艰苦脑力活动。为了教学生学会默读,我们可以有意地把内隐的智力活动转化为外显的语言操作,例如,圈点和勾画、旁批和总批、质疑和评说、摘抄和提要、编制段落提纲、写读书笔记,等等。这些阅读操作,也需要经过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形成良好的默读能力与习惯。
速读要求默读有一定速度。在当代信息社会,速读已经成为一种专门获取信息的阅读技法。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有计划地进行整体阅读、面式阅读、组块阅读、垂直阅读、跳读、猜读等方法训练。
精读是理解文本意义和表达特征的基础,是进行探究性阅读、产生阅读创意的前提。精读要求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段寻其脉,篇会其旨,做到纤屑不遗。精读需要依次训练学生学会释词诠句,分段列序,理清思路,提取要义,驭体赏技,品味语辞等。
略读是把在精读中习得的方法加以应用。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过“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做‘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却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略读的指导方法大致有:版本的选择,序目的利用,指导参考书,提问或答问,写笔记等。此外,在略读中还应学会浏览、翻读等技巧。
基础阅读方法,理应成为学生熟练的阅读技能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阅读书籍的习惯并不是什么难能的事,只是能够按照读物的性质做适当的处理而已。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到此地步,阅读书籍的习惯也就差不多了。一个人有了这样的习惯,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第66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