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课堂评价艺术初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7 14:46: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中语文课堂评价艺术初探
安徽省舒城县百神庙镇中心学校:胡军
董学娇
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评价总体上能尊重、激励学生,但也存在机械、重复、轻率、单一等问题。
缺乏艺术性的课堂评价,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闭塞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评价失去应有之义。因此,我们应力求课堂教学评价的艺术性。
如何提高课堂价值,体现评价的艺术性呢?
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一、因人而异,不拘一格。
于漪老师早就大声疾呼:“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卓越的人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强调指出:“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可见,语文教学需发展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
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给不同能力层次,不同认知特征、不同价值取向的学生以不同的评价,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实现班级语文整体素质的提升。
笔者在教学中便努力追求评价的“因人而异”“不拘一格”。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学生大体划分为三类: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我将学生分为感性、中性与理性;根据学生的参与热情,我将学生分为积极型、观望型、消极型。如此以来,一个学生便具有了三个维度。如W同学属于“尖子生”“感性”“积极型”,L同学属于“学困生”、“中性”“消极型”。若他们都回答了一个问题,对于W我会重点评价她的语言之美,会点出她答语中的关键词,甚至会让学生记录下来,此外,我还会引导她打开思路,向问题的更深处漫溯;对于后者,我则重点评价他的参与意识,会将他的回答加以提炼,润色,并争取同学们的认同与鼓励。
这样,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便勇于选择独特视角,勤于思考、探究,实现个性化学习、探究性学习;中等生们便会见贤思齐,夯实基础,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学困生,也有了不断进取的愿望,一步步找回自信,获得学习语文的“密码”。
二、倾注真情,鼓励成长。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就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尽可能多地运用表扬激发学生的热情。但表扬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的真情。
只有切切实实关爱孩子,真真正正地为学生的哲思而惊叹,为他们的偏误而惋惜,为他们的批判精神而喝彩,学生才会将您的评价看作动力之源。
当学生回答出色时,我们不应吝惜赞美之词。当学生迸发有哲理的语言时,我们不妨这样评价--“你的颇具哲理,耐人玩味。对了,大家可以把它记录下来,要注明这则语录的作者是××哦!”;当学生的回答“不走寻常路”时,我们不妨评价:“你的想法很独特,很有创造性,这点我特别欣赏。请大胆探索,永远做幸福的思考者!”;当学生的发言能条分缕析时,我们不妨说:“看,我们的大才子(才女)对这个话题如此有研究,而且表述起来层次明晰,这便是学者之风啊!真了不起!”。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便能不断领略到成就感,参与意识便会越来越强,对待问题也自然会深思熟虑,表述起来定会追求完美。
如若学生回答得不完美,教师亦可就发言的积极性,准备材料的严谨性,表述中的闪光点加以褒奖,从而使他们能自觉融入本属于自己的课堂。
三、兼顾理性,不可盲从。
不过,我们也不能否认,学生一味接受“激励性”评价---尤其是缺乏是非评判的“激励性”评价会产生危害,甚至贻害无穷。所以,身为教师也须兼顾理性,不能一味地“讨好”学生,盲目依从学生的“观点”,从而导致他们是非不分,良莠不辨。
笔者曾听过一堂课,老师执教的是《智子疑邻》,品析完课文,他问学生:“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一个学生回答:“我明白了:有好的建议千万别告诉别人,因为好心总是得不到好报。”老师想也没想,便说:“好,不错。下一位同学请你谈谈。”我便不解了,这样的回答也好吗?作为老师,你的职责是什么?难道不需要纠偏吗?
这样的老师,毫无理性可言,带给学生的只有 “负效应”。
假若是我,我肯定会明确地告诉学生:“你的回答有点偏激哦!的确,在生活中好人被误会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我们要相信,误会总是暂时的,邻人之父定能得到大家的尊重,那个富人也一定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本文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呢?大家再好好想想。”
四、扶“危”济“困”,巧妙点拨。
在课堂交流中,教师最担心的便是发言者回答起问题来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甚至脸一红,索性僵在那里。有的老师会选择等待,会说:“再想想!”,可孩子有时就是不给力,你总不能放下其他学生不管,让他“想”一节课吧。所以,我们要学会在这个时候,扶“危”济“困”,巧妙点拨,或许他们真的心有“灵犀”一点就通呢。
当我感觉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我会说:“或许是过于紧张吧,没关系,坐下后再想想,或许能打开思路呢。不过,你要先请一位‘外援’哦!”,这样的评说后,学生便有了台阶可下,之后,他在聆听中会更为专注,随后的表达即使无法翻出新意,最起码也能做到有话可说了。
当学生的回答陷入“死胡同”而无法取得角度的拓宽时,我们切不可“袖手旁观”,应准备随时“救场”。
那次,我在执教《心声》一课时,我让学生谈谈“心声”的内涵,一向睿智的方良同学却急得抓耳挠腮,原来他说出“‘心声’指李京京想在公开课上读书,不过,好像还有其它方面,我再想想”,其他同学盯着他,他越发焦躁,我想,他定是思维短路了,于是,我引导他“你是从学习角度来谈的,如果从家庭、教育等角度考量,‘心声’还有哪些内涵吗?”他终于豁然开朗,作出了精彩的表述,赢得了阵阵掌声。
五、适时互动,倡导多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评价方式应力求多元化,应将教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结合起来,不宜唱评价的“独角戏”。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评、互评,能让课堂交流呈现多边化的良好态势。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
如学生朗读完课文后,我可能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一开始,他们的评价局限于“定性”“好”“不好”,后来在一步步的引导下,他们学会从语音、语调、语气、语感等角度进行评说。
我也适时安排学生进行自评。若他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我还会给他纠正提高的机会。
被评价者有了自主评价的权利,会逐步形成“自知之明”,克服不足;评价者在聆听中学会了思考,在评价中便学会了表达,在交流中激越了思维。这样一举多得,教师才真是少费力,多欢喜了。
其实,课堂教学的评价艺术内蕴丰厚,值得每个教师不懈探求。我想,只要同仁们始终心怀学生,尊重生命,专注成长,评价的妙趣定能凸显,智慧的花朵自会绽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7 06:09 , Processed in 0.07624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