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店蔡氏与黄陂蔡氏 文/谢永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9 20:38: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蔡元培亲笔作序

    黄陂蔡氏家族自古以来就是古邑的望族,与全国蔡氏一脉相承。中华民族素有纂修与续修宗谱的传统,尽管在战乱与历次政治运动中,族谱屡遭劫难,但笔者坚信,宗谱不仅是记录家族世系的史书,而且是研究人口学、方志学、民族史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只要在民间耐心查访,定能找到收藏宗谱的有心人。为此,笔者会同传主嫡孙蔡亚生、蔡小兵等拜访了当地名宿与两岸知情人士。在拜访知名教育家蔡培华与艺术家蔡迪安时,他们均说:小时候曾见过蔡氏族谱,还有蔡襄忱、蔡以忱昆仲,以及著名教育巨匠蔡元培先生撰写的序文。蔡元培用一手毛笔行书洋洋洒洒地写道:“黄陂蔡氏于明洪武间自江西迁来数百年于兹,其间理学名儒辈出,迄今秀出班行之士,亦济济于黉序之中……”(民国十年版黄陂《蔡氏宗谱》)只可惜后来在“文革”中,宗谱大都作为“四旧”被付之一炬了。

    本来,按照族规民约,一个家族在三十年左右就应续修族谱一次。因老谱一直未现身,造成黄陂蔡氏宗谱已经八十年没有续修。到了1999年,已是耄耋之年的蔡培华先生,觉得时不我待了,于是,他迅速与族人商量,决定续修黄陂《蔡氏宗谱》,以动员族人寻找老谱。此消息不胫而走,蔡老早年的一位弟子来函说:他发现了民国版黄陂蔡氏宗谱的下落。喜出望外的蔡老,在儿子的陪同下马不停蹄地赶往湖北孝感杨店镇,寻访与鉴别宗谱。

    杨店蔡氏族人是早年从黄陂蔡官田迁去的,而蔡老是蔡官田土生土长的名士。所以,杨店族人听说老家来人,立即设宴热情款待宗亲。一位曾在杨店粮管所工作的族人介绍说,“文革”初期,一位本族的王氏夫人担心族谱被红卫兵收缴,特将宗谱装入一个陶器坛内,埋入地下秘藏。

    到了1974年,蔡崇贞、崇富、崇友、崇胜等四兄弟准备改做房屋,他们商量决定将宗谱砌入墙中。于是,盖新房那天,他们趁夜静更深之时,将宗谱从地下取出砌入墙中。就这样,将记录着自明代万历四十八年(1621年)创修、清季续修的各种版本原始资料的民国十年版黄陂《蔡氏宗谱》数十册,完整地保存下来。改革开放后,蔡氏兄弟才从墙壁中取出珍藏在楼上。

    杨店族人简述了藏谱经历之后,便立即上楼从箱子中取出用红绸包裹的宗谱,继而按照历代相传的族规,举行了虔诚的敬香仪式之后,才正式打开包裹查阅,使尘封的蔡氏家乘重见天日。

    不日,湖北竹溪县,以及黄陂泡桐蔡家藕塘的族人蔡光钺、卫东、光玉、崇凯,也相继报告了他们珍藏的清同治年间与民国十年宗谱。经对照,三处发现的不同版本族谱,内容完全一致。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20:39:04 | 只看该作者
嘉靖皇帝赐“清廉第一”

    蔡培华打开《蔡氏宗谱》卷首,“清廉堂”三个篆书大字闪入眼帘。翻阅原序上面清楚记载,蔡氏创修宗谱始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创修序言就是黄陂蔡氏九世祖,著名理学家、甘露书院的主讲蔡石麓(字善图)撰写。随后,在清康熙、乾隆、同治年间,以及民国四次续修。该谱原序云:明洪武二年(1369年),江西饶州府乐平县筷子巷瓦屑墩一个叫蔡绍一的青年偕妻梅氏,迁往湖北黄陂东乡古傅家港(今黄陂蔡家榨街道梅蔡河)东之大屋畈定居。五世以后,科名鼎盛,俨然黄陂望族。到了第八世祖蔡完(字人备,号春湖),于明嘉靖甲午(1534年)中举,丙辰(1556年)进士及第,任浙江兰溪知县不到两年,便被擢升为全国十三道之一的陕西道监察御史。十三道监察御史由中央都察院管理,但在履行职能时又不受都察院控制,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史》卷七十三《职官二》载:“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漏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在外巡按,清军,提督……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

    嘉靖帝主政以后,将巡抚的职能由监察官员转变为节制三司、总领一方的地方大员。朝廷为了加强对封疆大吏的监督,就通过巡按御史对巡抚进行牵制,并明令界定二者的职权:“其文科武举,处决重辟,审录冤刑,参驳吏典,纪验功赏,系御史独专者,巡抚亦不得干预。”蔡完任监察御史不久,朝廷在十三道监察御史中选拔大同巡按御史,蔡被都察院列为两名候选人之一,呈报给嘉靖皇帝钦点一名,结果他以良好的口碑出任大同宣抚巡按。因巡按御史职责是代天子出巡,故其巡视地方,又叫“巡方御史”,俗称“八府巡按”。由于蔡完在任期间,严格按照“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原则,对五品以上违法失职的地方官员进行参劾,由朝廷裁决;六品以下官员“就便拿问”,而且勤于教化。因此蔡完逝世后,明世宗即嘉靖帝朱厚熜特赐额“清官第一”追怀。自此,黄陂蔡氏宗祠便以“清廉”为堂号,并收入宗谱世代相传。

    随着人丁繁衍,黄陂蔡氏宗亲逐步分布在大屋畈周围多个村子,以及迁徙到相邻省、市、县、乡镇。其中首义元勋蔡济民一支迁居蔡家榨附近的蔡官田,蔡以忱一支则迁居毗邻的白家嘴。蔡以忱的长兄蔡极忱与堂兄蔡以贞(良村)同为辛亥首义志士。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20:40:17 | 只看该作者
饮水思源求大同

    蔡以忱是黄陂蔡绍一世系第十八世嫡孙,蔡完第十世族孙。1896年出生于湖北黄陂蔡家榨白家咀,曾用名蔡一尘,学名蔡滨,他在兄弟六人中排行老三。其父蔡宏户生平在蔡家榨帮人加工榨油,母亲王氏一生务农。

    幼年时,蔡以忱在老家蔡官田私塾启蒙,后转入黄陂望鲁小学和道明高等小学。望鲁小学的前身是纪念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的二程书院,道明小学的命名源于程颢(史称“明道先生”)之名。而且蔡以忱的九世祖蔡石麓(字善图),也是理学名家、曾主讲于与二程书院齐名的甘露书院。蔡以忱深受二程“鲁台望道”的熏陶,刻苦攻读,于1916年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读。寒窗五载,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并成为一名极为活跃的爱国青年。五四运动期间,在恽代英的领导下,蔡作为湖北省学生联合会的代表之一,领导发动了武汉学生运动,声援北京学运。

    1920年初,他与刘文清、孟晋奇、蔡春芳等人受聘主编《江汉评论》。不久,在董必武、陈潭秋的影响下,与陈潭秋一起主编《武汉星期评论》,宣传马列主义。次年,经董必武介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代表陈独秀参加中共一大会议的包惠僧在《回忆陈潭秋》一文中提到:“大革命中,蔡以忱在湖北教育界成为一名最活跃最有作用的人物。”

    次年夏天,黄陂族人续修《蔡氏宗谱》时,时任中华大学教授的蔡以忱,与知名教育家蔡元培一道欣然为之作序。蔡以忱在序言中,既宣扬“大同之世,不独亲其亲、长其长,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念,又强调“吾族以清廉世家,尤当饮水思源,耕行相让,是谱之修,可以献之皇祖,贻之子孙”的家族传统。落款还盖有“蔡滨”与“以忱”的篆书印章。序言全文如下:

    大同之世,不独亲其亲、长其长,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微如一族,似无庸家乘之纷纷纪载为然。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是以宗伯小史垂为典制,欧苏谱牒播为家声。考遗传之迹,觇进化之源泉,察盛衰之数仪型(刑),文王昭兹来许也。吾族自周室受氏以来二千余年矣,其间或以实业著,或以博物名,或以才能见称、清白见赏,江南夫子,东郭居士,孝子忠臣,名儒理学,代有传人。然假荫求官,早见摈于怀远,一时遭际,不自附于梁公,固不得不断自可信者。始耳明洪武间,绍一公自江右卜居楚陂,王氏两宗、裴家三眷于是乎分,而数百年间足以绳祖武光邦家者,馨竹难书。盖先君之绩善久矣,为之后者何忍数典忘之耶。爰集族人重辑家乘,音容仿佛,庶几能见于羹、见于墙,瓜瓞绵延,不至谓他人父、他人母,而遥遥华胃,悠悠世祚,自免为轻薄者笑、修史者痛矣!嗟乎,诸姜之性弘,诸姚之性仁,张王之性宽,李赵之性悫,薪尽火传大抵如是。吾族以清廉世家,孝子贤孙,能不本先君之灵引之勿替耶?况江汉之间,早被文王后妃之化,吾族处此,尤当饮水思源,耕行相让。则是谱之修,可以献之皇祖,贻之子孙,通幽明、合人鬼。虽大同之世,何以逾此。滨生也晚,未尝学问其于先君,无能为役。惟乐观厥成,勉为之序,以备国史采择。

                                                    中 华 民 国十年夏第十八世孙第一师范毕业现充中华大学教员以忱(滨)敬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4:24 , Processed in 0.10379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