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近代首套语文课本仿制日本教科书体例2012年02月21日
来源:凤凰网专稿
核心内容:解说:在南洋公学的师范院里,一套志在普及教育的新式语文教科书,正在编纂,他们仿造译书院翻译的日本教科书体例,将这套书起名为《蒙学课本》,意思是供孩子们学习的启蒙课本,但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这套书却成了近代语文教育甚至国民意识的发蒙之作。
凤凰卫视2月20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112年前上海的南洋公学里诞生一套《蒙学课本》,这是中国语文教育的分水岭,在此之前的数千年,学生们的语文教育都来自于经史子集和圣贤书。而在此之后,他们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本。
一百多年前,是什么人编写了这套开风气之先的语文课本,它讲了些什么,又是哪些孩子有幸读到了这历史上第一套语文教科书。百年语文,漫漫长路之上无数的困惑和疑问,我们探寻的脚步就从这里开始。
画中音:物分天生人造说,天下之物,有天生者,日月、山川、禽兽、草木等类是也。有人造者,房屋、衣服、船车、几櫈之类是也。
解说:这是一张拍摄于1898年的照片,照片上的孩子们就是《蒙学课本》的第一批学习者。这些113年前的学生们留着长辫子,穿着小马褂,目光里满是懵懂和羞怯。这或许是他们平生第一次拍照,但这个瞬间却将他们永久地留在了百年语文历史的第一页。
而给他们这个机会的就是不久之前刚刚成立的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这是如今中国赫赫有名的高校之一,由于培养了众多领导和名家,这里甚至成了一处旅游景点。然而却没有多少人知道,一百多年前,这所学校的前身南洋公学的辉煌,丝毫不亚于今天。
毛杏云(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 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百十年的历史啊,是一个很厚重的历史,它肇始于就是南洋公学。所以南洋公学呢,是我们上海交通大学的开端,那么是1896年近代的实业家也是教育家盛宣怀,由他开始筹建的,而且上报了清朝的光绪皇帝的批准。
解说:1896年11月,中日甲午之耻刚刚过去一年,积郁难平的光绪皇帝,在一堆繁杂的奏折中,翻出了一本《条陈自强大计折》。这是刚刚被他提拔为太常寺少卿的洋务干将盛宣怀所上。在这道奏折中,盛宣怀将自强大计,阐述为兴商、练兵和育才三个方面。其中育才尤为当务之急。为此他还专门写了《请设学堂片》附在这本奏折之后,请求自筹资金,开设南洋公学培养新式人才,这道奏折让亟图振作的光绪帝颇为振奋。
姜玉平(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馆长):我们的学校创办是1896年,所以当时的背景就是说中国和日本甲午海战打败以后,整个国家寻求如何能使中国振奋起来,主要是学习日本的为主,所以办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所以盛宣怀就提出来要办现代的新式教育。
解说:1896年,经营着海运、铁路、矿业、电报等各种实业的盛宣怀,堪称是洋务派的新领袖,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盛宣怀真切地感受到了,教育对中国的重要。
毛杏云:他本人是一个近代的实业家,在他创办一些实业,比如说轮船局、电报局还有譬如说矿业局的时候,他在办了这个实业以后,与此同时,他都是办一些培训班,主要的原因就是培养人才,来管理来操纵这个企业吧,但是当时办的呢都是一些中级的,或者低级的一些人才。
甲午战争遭到了惨败以后,盛宣怀就当时就认为自强首在出才,出才必须要先兴学,因此他觉得要兴办新式的教育,要培养强国的人才,这个是挽救国家的一个希望,一个措施吧。
解说:就在盛宣怀酝酿他的新式教育时,绝大多数的中国儿童还被局限于这种日复一日的诵读声中,《三字经》、《千字文》和更高层面的四书五经就是他们的教材。在遍布中国的学塾书院里,他们每天背诵着这些不知所云的文章词句,梦想着有一天科举入仕光宗耀祖。
秦兆基(江苏教育出版社 编审):在私塾的时候,家里请了一个老师,这老师过去是秀才,教的时候一开始教识字、教字块,教字块以后就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龙文鞭影》教这些,那些书他不要你懂得,他只要你能够背下,字能够认识那就行了。
钱谷融(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当时我有一个哥哥比我大两岁,他要上那个私塾了,我本来还不到上私塾的年龄,因为一直跟他在玩,他要去我也要去,上了学以后又懊悔了,要逃学,逃学父亲不让、不准,我不肯去两个人抬着我去。
解说:对于当时的许多孩子来说,每天背诵、罚跪、打手板的私塾教育,简直就是他们的恶梦。私塾出身的鲁迅,后来把这种灌输式的旧式教育,形容为吃人,而曾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则把它比成监狱,由于痛恨死板的读书生活,蒋梦麟曾经逃学回家,并发誓要杀了先生,烧毁私塾。
当然这只是小孩子的一句戏言,但却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孩子对旧式教育的不满。
黄玉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语文教师):本来是两种学校一种叫私塾,一种叫学堂,对不对,学堂以前没有的叫书院,那么私塾呢往往就是,就是在一个家族里面,因为当时有科举的,那么科举呢这套东西呢已经长期长期地影响到,影响下来,大家都有一套办法的。
解说:1897年,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盛宣怀在徐家汇的这块土地上创建了这所完全不同于旧式学塾的南洋公学。在他的设想中,这将是一所集外院、中院、上院和师范院为一体的综合院校。但是学校虽然有了,如何寻找能教授新学的老师,又如何在一统天下的科举制度下,将梦想着考取功名的学子们,招入学校读书,却是一件首先要解决的大事。盛宣怀也为此颇费踌躇。
陈晓楠:1897年3月南洋公学的外墙上,贴出了一则师范院的招生广告,为愿意入学的新生列出了不取修缮,咨送出洋、择优奖赏、优予出身等,众多优惠条件,以此来向传统学塾竞争人才。
这广告一出立刻吸引了众多的学子前来应考,其中不乏科举出身的秀才举人,盛宣怀亲自面试,他挑出了四十名学生,为南洋公学预备了足够的师资力量,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教科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