垒筑一座艺术高峰
——访湖北省硬笔书法家联谊会主席王臻良
赵志成
王臻良,字腾奇,1958年生于湖北黄冈,研究生学历,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央党校、湖北省委党校,现就职于湖北省人事厅。20多年来,书法作品数百次参加军内外书法展赛并获奖。有作品收入《跨世纪翰墨艺术家书画库》、《中国硬笔书法家辞典》、《全国第一届硬笔书法家作品展览作品集》等多部书法典集,其书法作品还作为中央国家机关的礼品赠送国际友人。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湖北省硬笔书法家联谊会主席。
中国硬协副主席张华庆先生说:湖北是硬笔书法的重镇。
湖北省硬笔书法家联谊会主席王臻良说:我们要团结和带领一大批硬笔书法艺术人才,致力于硬笔书法的“中部崛起”,垒筑一座艺术高峰。
值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即将在湖北举办之际,湖北省硬笔书法家联谊会又挥大手笔,第一次争取将硬笔书法纳入到了全国艺术节的展赛活动之中,承办湖北省硬笔书法最高规格、最具权威的专业奖项——“长江奖”和“中部六省硬笔书法家精品邀请展”。
是什么动力在推动王臻良全身心地投入到硬笔书法事业之中?近日,记者专访了王臻良先生。
军人气魄
墨客情怀
在王臻良寓所,记者进门第一眼见到的是一副碑味十足的六尺对联,上书“白菜萝卜糙米饭,泥壶江水苦荆茶。”淡雅之气,扑面而来。在王臻良书桌,记者又见到了厚厚一叠扇面作品,细看全为马克笔所书,作品形式古朴又不乏硬笔所特有的现代气息。欣喜之余记者纳闷,现在不少硬笔书家转向搞毛笔,有的人甚至回避自己的硬笔经历,王臻良为何却对硬笔书法情有独钟?
王臻良说:“硬笔书法历史久远、书写材料甚丰,受众面广、群众性强,一个对书法真正投入的书家应该软硬兼施,我近年来的创研和协会工作,完全是因为自己对书法的热爱。”
王臻良回忆说,他1976年入伍后,先后在郑州、云南等地服役,其间还在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就读。十余年的军旅生涯,虽然工作环境和职务在不断变化,但对艺术的追求从未放弃。用他的话说,到任何一个地方工作,业余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寻师求艺,勤练书法。
在云南服役期间,他偶尔看到云南电视台介绍著名金石书画家黄继龄先生,倾慕不已,便写信到电视台,询问黄先生的地址。此后几年间,一有空闲,他便不顾颠簸,驱车到100多里外的黄先生家求教。1980年,他入伍后第一次回乡探亲,即慕名找到了黄鹤楼书画社,带着“作业”向汉上著名书法家陈义经先生求教。
书法艺术是需要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来的学问。而做协会工作,尤其是硬笔协会的工作,没有奉献精神和魄力是不行的。在工作中,王臻良的身上则更多地体现了雷厉风行、百折不挠的军人品格。
2006年9月,王臻良在湖北省硬笔书法家联谊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主席,同月,他又当选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在此后不到一年时间里,他团结和带领联谊会一班人先后成功策划、组织了“F·天下别墅杯”第一回中国硬笔书法大展(全国展)等大型活动。王臻良说,联谊会这台“机器”要活起来,就要不断开展活动,而这一切需要协会组织者投入更多的精力。
“为‘长江奖’审批与六家联合主办的事,我们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签章,这期间有很多协调沟通工作是我挤出空闲跑定的。”王臻良说:“为活动协办的事,节假日时间几乎都花在了书法上。协会的同志们都乐于‘打义工’,秘书长柳长忠频繁地往返于武汉与孝感之间,还被施工的脚手架撞破了头……”
儒雅风范
平淡心态
作为湖北省人事厅的一位干部,王臻良的本职工作很繁忙。“书法要想取得成功,不投入精力不行。许多人怪没有时间不能坚持和深入,但我不这样认为,我每天再忙也能挤出半个小时写字或读帖。”王臻良说。
对学习书法的体会,王臻良归结为四点,他说学习书法,一是长知识,二是健身心,三是结良友,四是炼毅力。正像他所说,之所以能坚持数年,从不言弃,是因为中国书法有一种精神的力量在推动着他,有一种传统文化的魔力在吸引着他。通过采访,记者发现,王臻良从书法方面得到的收获远不止这些。
生活中,我们在任何时间和场合与他打交道,都可以感受到他亲切儒雅的风范。他没有架子,开会也好,闲谈也好,说话的语气永远是那么平和。书法创研上,王臻良也很有成果,20多年来,他参加各种书法展赛的获奖证书叠起来有近一米厚。理论方面,1993年他就在《书法新探》上发表了《书法创作活动中的心理训练断想》,对书法学习中心理因素与情感培养训练作了分析,指出了书家笔墨功夫以外的综合素质培养。2001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湖北省书学论文选集》又收入了他关于苏轼书法研究的论文——《风神萧散宽宏
意境幽深玄远——苏轼“两赋”的书法艺术特色浅析》。近年来,他还有多篇书法研究论文在报刊上发表。
市场理念
包容精神
在采访中,王臻良谈得最多的还是联谊会。他说协会作为一个群团组织,不能“坐、等、要”,完全依赖政府或某个人是不可行的,要靠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这其中团结协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最重要的保证。
纵观联谊会几年来的各种活动,他从执行主席到主席始终把市场理念贯穿其中。2006年9月16日,联谊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湖北经济学院召开,联谊会主办的全国硬笔书法家作品邀请展也同期开幕。将工作会议与展赛结合起来,把硬笔书法活动办到大学校园里去,一次普通会议实现了联谊会、学校、书法家多方互赢。
今年2月,联谊会又将两次笔会开到了高档楼盘社区和部队里。活动中,与会书画家现场为业主、为部队老首长挥豪泼墨,气氛活跃。或现场义卖,开展公益活动,或慰问军人,开展交流联谊,开辟了硬笔书法走入市场、服务社会的渠道,将一次普通的笔会巧妙地办成了由协会策划、企业出资承办、众多艺术界名流参与的一次大聚会。
此次“长江奖”的设置,也为展览的市场运作奠定了基础。王臻良说,“八艺节”后打算将此次展赛的作品送到武汉高校与企业巡回展出,并组建专门的市场策划与运作小组,力争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双赢。
对于联谊会的发展,王臻良说:“当前我们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如办公场所、专职工作人员、活动经费等都亟待解决,但硬笔书法的“中部崛起”,湖北也具有优厚的基础条件。上届主席团为联谊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湖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涌现出了樊中岳、柳长忠、李洪川、张秀等一批闻名全国的硬笔书家。目前,一批后起的青年书家也大有作为。在宣传方面,中国第一份公开发行的硬笔书法专业报——《书法报·硬笔书法》位于武汉,覆盖全国。联谊会创办的《中国硬笔书法》也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影响日增。另外,“中国硬笔书法网”自去年诞生以来,排名已进入全国书法类网站15强,为联谊会又开启了一扇对外交流的窗口。”
采访最后,王主席兴奋地说:“‘长江奖’征稿近一个月时间,已收到来稿2000多件,我相信这又将是湖北乃至中国硬笔界的一次盛会。”记者相信,王臻良致力的湖北硬坛“中部崛起”也为期不远。
(本文原载于2007年7月1日13期《书法报·硬笔书法》)
[/table]
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