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被文学照亮的课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4 15:48: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被文学照亮的课堂
  ■本报记者 王珺
  没有领导致辞,没有嘉宾介绍,日前在山东青岛举办的“2012儿童母语教育论坛”以教师和小学生联诵“我的母语课”开篇。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儿童文学评论家朱自强及周益民、郭初阳、岳乃红等名师用主题演讲、专题讲座、研讨课、说课互动等形式与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600多名一线教师、校长共同探讨“儿童的文学教育”这一话题。
  “课堂里要有光”——这是论坛的副标题。在为期两天的诗歌研讨课、神话主题研讨课、民国课文研讨课、童话主题研讨课的课堂里,与会者真实感受到了光的存在。
  德国作家米切尔·恩德的《莫妮的杰作》讲述了6岁的莫妮和60岁的“我”的故事。在看似平淡的对话中,儿童的天真、作者对童年的肯定表现得淋漓尽致。南京芳草园小学的刘颖老师用她惯有的温和姿态,巧妙地运用变换角度的方法使学生进入故事的角色,上了一堂耐人回味的故事讲述课。
  来自浙江的英语教师汤萌和语文教师郭初阳带来的是两堂跨语言的“同题异构”课。前者讲的是一节英文诗歌课,以诗歌“The Art Of Catching Flies”作为文本,后者则将日本作家小林一茶的俳句《苍蝇》和我国著名诗人穆旦的诗歌《苍蝇》连缀,为五年级学生带来了一餐诗歌的盛宴。郭初阳用第一首小诗热身,为学生提供一种对苍蝇的态度,为整堂课确立情感基调。而由穆旦的诗,他不仅带领学生认识“这只”苍蝇的特点,而且引申出“作者为什么写苍蝇”的思考,进而向学生推荐了《穆旦诗文集》、《穆旦传》两本书。
  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的周其星老师更是大胆地将《鲧》、《普罗米修斯》、《盗火英雄商伯》、《托阿盗火》等中西神话素材结合起来,以“神话中的偷窃者”为主题带学生寻找神话里的英雄。
  上海交大附小语文教师丁慈矿讲的《如画的池塘》、上海福山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朱煜讲的巴金散文《狗》……无论是“民国范儿”还是“现代风”,当优秀的文学文本被教师用智慧和爱心演绎,课堂便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光彩进而照亮了孩子的心灵。
  朱自强说:“语文课堂里的确要有光,这光是由许多光束组成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道光应该是儿童文学。”
  文学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怎样的意义?儿童本位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论坛为我们揭开了思考的一角,也展示了美好课堂的一角。我们期待,在现实的课堂里能看到更多这样的光亮。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5:49:20 | 只看该作者
儿童的文学教育:
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剂良药
  ■徐冬梅
  小学阶段是有计划的母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容易被忽视的是,儿童的生命是一个整体性的、艺术性的存在。他们感性、单纯,他们热爱故事和旋律。单纯的工具化语言训练不仅违背儿童的本性,使他们丧失对母语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无法提高其母语素养。优质的文学教育能够点亮他们内在沉睡的一切,可以提供儿童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儿童的文学教育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轴。
  什么是儿童的文学教育?简单说,就是借助于适切的文学文本对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按照传统的分类,文学文本一般分为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四大类,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分类实际上没有意义。所以我把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文本分为以下几个类型:诗歌类,包括童谣、童诗、古典诗歌、现当代中外诗歌等;故事类,包括民间故事、童话、动物故事、儿童故事、神话传说、儿童小说等;还有儿童散文类和儿童戏剧类。
  文学教育并不单指课堂教学,还应该包括家庭的文学教育、学校的文学教育和社会的文学教育。近年来,成长起一批儿童阅读推广的“点灯人”,他们在课堂上带领儿童阅读。同时,有很多爸爸妈妈也被感召,他们带着孩子们一起进行亲子共读,成为儿童的文学教育的生力军。在此,我只是将重点聚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这个框架内,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儿童的文学教育意义何在?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应该怎样在课堂中实施文学的教育?
  1  为什么探讨儿童的文学教育
  今天我们为什么探讨儿童的文学教育这样一个主题?
  首先,它是对儿童不断被发现的世界教育大势的融入。文艺复兴以来人的价值被发现,伴随而来的是儿童的被发现,儿童的被发现在西方教育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这个前提下,西方的语言教学理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全语言教育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根据全语言的理念,教学语言时,不应将语言分割成听说读写等不同的技能,然后分别教授,而应该将语言视为一个整体的沟通系统,让学习者通过亲身的经验来学习。但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界对此了解得并不多。
  其次,它是对五四“发现儿童”的教育精神的一个承接,是对确立儿童本位的教育的历史回应。我认为,个体价值的确立和儿童的被发现是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教育发展的两大主题。没有个体的解放、没有自我价值的确立,就没有真正的社会解放和社会变革。没有儿童的被发现,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改革。新式学堂的建立,废除了读经讲经,语文独立设科。民国第一部国语国文的课程纲要是由胡适先生主持编制的,小学由吴研因先生负责,初中是叶圣陶先生负责,高中是由胡适先生亲自主持研制的。吴研因先生对儿童文学和儿童的文学教育有着很深的研究和丰富的实践。从周作人先生提出“发现儿童”,到大量介绍和创作儿童文学,到以吴研因、沈百英先生为代表进行的教学实践,民国教育对儿童的文学教育的探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民国时期很多学术大家关注教育,而且他们都有对儿童的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和重视。
  今天来谈这个话题,我认为是儿童阅读推广发展的必然。十年来,儿童阅读蓬勃发展,在江浙,在广东,在四川成都,在山东济南以及更多的地区,儿童阅读已经成了很多老师必然要去做的一件事情。老师们、家长们、孩子们,在儿童阅读推广的过程中,读过大量优质的符合儿童的文学文本以后,他们没有办法去面对低劣的文本了,这也是小学语文教材引起广泛讨论和质疑的重要原因。
  儿童的文学教育也是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虽然民间的儿童阅读运动蓬勃兴起,但我们也看到,许多学校、绝大多数老师还在重复着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教教科书,每篇文章教两三课时,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然后花大量时间让孩子们去做看拼音写词语、组词造句、改错别字的练习。小学语文教材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总体来说,对儿童的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依旧存在着经典文本不足,教材里存在着不少被改编得质量不高、短小轻薄、教化很重、不符合儿童特点的劣质文本。
  2  儿童的文学教育意味着什么
  儿童的文学教育对孩子、对教育意味着什么?我以为首先是儿童发展的需要。华德福创始人斯坦纳认为,人的成长、自我体的确立分为三个时期,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特点:0到7岁这个阶段是以无意识的吸收和学习为主;7到14岁这个阶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他将这个时期称为“美的阶段”,因此这个时期对孩子过多进行理性的教育和灌输,实际上是没有作用的;14岁到21岁是意识的逐渐确立阶段,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理性的教育相对比较合适。
  儿童是天生热爱故事和旋律的。小学阶段的儿童需要文学的滋养,需要用艺术的方式进行教育。所以,“亲近母语”一直倡导父母带孩子去诵读、吟诵,去读图画书。但是,有多少家长能够做到呢?所以,“亲近母语”也一直在倡导小学语文老师做儿童教育学意义上的母亲,为孩子们大声朗读,带领他们诵读吟唱。
  儿童的文学教育是母语教育的需要。单纯的工具训练,绝对不可能提高母语学习的能力,让孩子做过多的习题、组词造句、写同义词反义词,是对童年的伤害。事实上,有丰富的阅读经历、有充分文学滋养的孩子是不怕考试的。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更多是其内在精神生命的外在表现,而文学教育恰恰是作用于孩子内在精神生命发展的。在小学这个“美的阶段”,孩子有丰富的情感才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有对人心的体察,有对他人的爱,才能有丰富的表达。
  儿童的文学教育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母语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一样,最终是要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合格公民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觉得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孩子成为精神清明、有丰富情感、有独立精神的人。那么我们应该从哪里做起?我想首先应该让我们自己成为完整的人,让我们每个老师成为完善的人,然后孩子们才能向我们学习。成人首先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做健康的爸爸妈妈,这样才是可靠的。所以,文学教育不仅是儿童需要的教育,也是对儿童性情的涵养,是人格的教育。
  3  用闪光的文本点亮孩子心灵
  课程内容永远大于教学方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教育原理。相对于课程内容,教师的教应该放在第二位。这也是为什么学者、公众对语文教材特别挑剔的一个原因。食材本身不够新鲜,营养不够丰富,甚至是腐烂的,你烹饪手艺再高妙,也是白辛苦。我们应该无限相信孩子的学习潜能,让他们有机会和真正的经典相遇。经典的文本能够成为经典,被淘洗出来,是因为它有着不能被掩盖的光泽。课堂上有闪闪发光的文本,孩子的心灵就容易被点亮。
  儿童的文学教育不是儿童文学的教育,但是儿童文学教育的核心毫无疑问应该是儿童文学的阅读。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选择更多适合儿童的文学内容,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文本、世界优秀的文学文本,让孩子接受营养更丰富的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的文本从哪里来?首先应该教好教材中的文学文本,其次可以选择优秀的文学读本和文学教材,再其次,选择经典的图画书、儿童文学作品和符合儿童的更广泛的人文读物。
  最近我们编写了一套文学教材《我的母语课》。十多年来,我们致力于构建儿童本位的母语教育,寻求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希望把文学带给儿童,用文学滋养童年,让文学点亮生命。
  仅仅有一本教科书是不够的,我们试图给教师提供一套切实可用的文学教材。在这套教材中,我们首先试图以儿童的文学教育为主轴,将语言文字的学习、语言文学的熏陶、语言文化的传承、语言哲学(或者说价值观教育)等几个层面的教育融为一体。其次我们以儿童的精神发展为“经”,以文学体裁的阅读为“纬”来安排选文。可以说,在《我的母语课》里,依据儿童的心理发展,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力求选择适宜的文本,选择合适的序列来体现。上学、森林、四季、童年游戏、老师、猫和狗、书、体育、土地和河流,甚至“文革”、战争、幸福也都进入了儿童文学阅读的内容。同时,从童谣童诗到民间故事、动物故事、历史故事、童话、儿童散文、儿童小说、儿童戏剧、读书笔记、日记、书信、演讲……几乎儿童可以阅读的文学文体,我们都设置了单元来呈现。在每个单元的助读系统中,还特地设置了“文学聚焦”专栏,并通过点子库、微型写作课等形式,帮助孩子消化、内化和转化这些文学体验。另外,我们还特别设置了一些作家专题单元和整本书阅读单元。
  现在出版资源非常丰富,使老师们选择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学文本给儿童阅读成为可能。教师中的儿童阅读推广人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实践,薛瑞萍、蒋军晶、岳乃红、周益民、周其星、常丽华、韩兴娥等老师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需要说明的是,儿童的文学教育并不等于小学语文教学,但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以往忽视儿童生命体验、把母语教育下降为单纯的工具化训练的学科体系,应该以儿童的文学教育为主轴,并在此基础上,辅之以必要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的训练和更丰富的母语文化实践。
  如果语文课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分析和无休止的练习,如果孩子们可以享受有光的文学课堂,那么他们将来必将拥有一份温暖而光明的记忆。当文学成为儿童生命成长中的重要养料,今天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精神清明、情感丰富、有独立理性、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
  (作者系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
  链接
  儿童的文学教育怎样开展
  要开展儿童的文学教育,在解决好课程内容的前提下,最紧要的是培养优秀的师资:他们热爱儿童,懂得儿童,相信孩子语言学习的潜能;他们热爱儿童文学,热爱母语,相信经典文本的力量;他们视野开阔,精神独立,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的光辉,他们的课堂是有光的,可以照亮孩子的心灵。
  儿童的文学教育应该使用艺术的方式,通过滋养、熏陶来实现。
  从儿童的情感和心理出发,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文学阅读和分享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进行文学文本的教学时应尝试找到一两个切入点,而不要面面俱到。
  每一个经典的文本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应防止儿童的文学教育走进原来小学语文教学的窠臼。每一个经典的文学文本背后都是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作家,每一个经典的文本一定都有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同样是童话,《夏洛的网》的表现手法和《小王子》是完全不同的。同是新美南吉的作品,《去年的树》和《红蜡烛》虽然有不少共性,但在叙事方式、塑造形象甚至语言风格等方面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带领儿童分享和讨论文学文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找到一两个能够帮助孩子进入这个文本的切入点。要特别重视不同文体的特点。这个切入点应该最合乎“这一个”文本的特征,是体验、学习这个文本的钥匙。这样一篇篇积累下来,孩子就会逐渐形成文学欣赏的经验。
  第二,文学教育应该艺术化地作用于儿童的情感和精神发展,而不是道德的灌输和理性的认知。
  儿童文学教育的过程也是儿童情感发展的过程,是他们内在生命体验不断丰富的过程。在文学教育过程中,不要总想着教育孩子,因为一切教育蕴含在故事中。美国心理学家苏珊说:“我们所说的故事和我们所听到的故事,会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第三,要重视语言的反复品味,而不要总是浅尝辄止。
  要试图让儿童充分地浸润在文本之中,在不断地分享中,引导他们不断地回到文本本身,充分感受和体验文本,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要充分重视诵读和表演在文学教育中的作用,而不仅仅是“默读”,要让孩子在具体而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体会经典文本的魅力。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5:50:37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7:47 , Processed in 0.07561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