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王益民
四月初,春暖花开。时值“全国语文名师大讲堂”在镇江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人900多名,可惜我因为其他事情耽搁,未能与会,但我的朋友来了,在我来镇江两年,颇感寂寞的时候来了。我连续四晚,和高朋一起谈笑,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但我要记录,记录他们最动人的一刻。 小丁不小,已过不惑,但这里的“小”似乎与年龄无关了,我们这样称呼他,是因为他一直把自己看成“小”,任何地方、任何场合,他一点也不张扬,默默地听、默默地记,我知道,他此刻的内心总是丰富而多感。 他去年被评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而此刻的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学会沉潜。沉潜代表了一种专注,能专注才能冷静思考、理性思考。”
“刘恩樵”并不出名,但“大潮河”全国至少有37万人知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教育在线”的总版主,朱永新老师的得意门生。我们聊天的内容又多了份“在线”情结。2008年,我去海门参加新教育年会,找会场,可把我折腾得够呛,大潮河百忙之中“指引方向”,至今想起,心存感动。对于“教育在线”的“老人”,我们都很感激“在线”,能有今天的视野,“在线”功不可没。我曾经担任“教育在线”的两任版主,甚至还收受了200元的辛苦费,因为“版主”,也认识了很多“名家”,每次参加新教育年会,大家一坐,我说,我是“王益民”,我们就如亲人般相认了。如今,“在线”不再红火,先是遭遇“博客”,然后又是“微博”,在一个快餐时代,在一个个性化时代,人们早已开始热衷耕作自己的私留地,慢说读书,就是在BBS上交流也成了一种奢侈。随着我们一班“在线”“老人”相继淡出,“在线”无可挽回地萧条了。但还有人在坚守,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潮河”,他奔跑的姿态一如以前,只是更加优美。9号晚,他在酒桌上几乎要引吭高歌,抑或朗诵诗歌了,我知道,这是“在线”人的文化姿态,即使是朱永新老师也不例外。我的目光可能更多关注全桌,竟没能找找那种属于我们的感觉。 其实,奔跑,不仅仅是刘恩樵,我们都在奔跑,他,在领跑。
我的朋友中不乏知识女性,但如咏梅般温婉的气质却并不多,很多人,尤其是女人,喜欢“装”气质,初次接触,似乎也会对她又好感,几次下来,本质的“妇人”味便不可避免地弥散开来,就像西方的女性身上那股浓郁的化妆品的气味,高贵却隐盖不住那股天然的狐臭。第一次听咏梅的课是在通州,我很不专心,主要是一种不以为然,后来评课的时候有很多人叫好,我有点后悔了。再是有人向我透露,她原来在师范教书,我是师范毕业,便认她为“老师”。再后来的几次接触让我感到她的认真与高度,还有一份语言的诗意,2009年下半年,我校第一届“本色语文”课堂研讨会,她也来了,当然不是冲我,而是因为她的导师——余映潮。我们下午的评课很专业,她的发言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
她在语文报办的名师博客中有自己的一块自留地,名如其人——带露梅花!
跟增红的认识要上溯到本世纪初,我们在无锡渔港一家小酒楼里,我们放肆地喝着啤酒,一杯接着一杯,无锡堰桥的喻雪梅老师也在场。后来我去过常州几次,他都十分盛情。应该说,我的语文写作是受增红影响的,他在我“入道”就是“教育在线”的写手了,他的博客一直是很多人拜读的对象。我老家的朋友托我做“枪手”,我甚至要下载他的论文,当我礼貌地征求他的意见的时候,虽然遭到拒绝,但我却感受到了一位语文人对自己的一种尊重。 将黄老师和前面几个小子相提并论似乎对黄老师不恭,但我知道,即使他知道了,也不会生气,因为,看得出,他特别喜欢年轻人,也给了我们太多的关怀,更何况黄老师只是50刚出头呢。的确,黄老师的到来是在他们几个人走后,也将我的幸福之旅推向了顶峰。他是应邀来我校参加第二届“本色语文”课堂研讨会的,11号上午听了三节课、下午用了整整两个小时评课、稍事休息又用了两个小时给高中的学生讲高考作文应对策略,从这工作量上看,就知道黄老师具有怎样的精神了。 黄老师的《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实践与主张》出版了,无论是他的语文主张,还是他的人,都透着“本色”二字,品味黄厚江,需要时间,如茗茶,一开始,淡淡的,接着,不断给你以醇香的惊喜。单说他下午的评课, 黄厚江——他的名字中蕴含了我们两条母亲河,而“厚”,厚实、敦厚、厚道——不仅仅只是“本色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