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法没标准?没文化?
作者:曹宝麟
在很多人看来,写书法仅仅是陶冶性情的一种方式,它不是一个谋生的行当。但也有一些人认为,书法既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也具有商品的某种特质,可以推向市场。关键在于,一旦把它推向市场之后,书法的价值重心究竟偏向哪里?当书法作品走向市场的时候,也就会出现一些专门以书法谋生的专业书法家。在谈到书法创作中的“业余与专业”时,广州美术学院肖元教授认为,业余的不一定是业余水平,专业的也不一定是专业水平。
在这同时,在利益的驱使之下,很多书法家拉帮结伙,树立门派,搞些短平快的实验或者前卫,专家看不懂,民众更是被糊弄。书法家王贵忱认为,书法作品创作不能追求快,快了肯定是骗人的,一定要下苦工夫,文化含金量要高。
对当代书法的现状及前景,尽管有人表示乐观,但更多的人持有批判的态度。这主要是因为,书法家缺少文化方面的修养,单单靠书写的技术性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我们在各种书法展览上,都能够看到众多的雷同作品?主要是因为书法家们太看重技术,看重模仿的有效性。另外,许多书法家们心急气躁,巴不得一夜成名,从中获利。我们所看到的繁荣景像,其实是一种表像。
对当代书法抨击最强烈的还是书法研究者易新生,他在刚刚出版的书法专业刊物《书法》5月号上撰文对当代书法提出最尖锐的批评,列出了书坛的十大流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广东美术馆即将举办“墙里墙外”书法展,在这之前,我们采访了吴灏、孙稚雏、王贵忱、林锐、肖元、王见等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研究者。他们对中国当代书法究竟抱着怎样一个想法呢?
竞争无序,标准缺席
和文坛一样,书法界也有很多的组织,比如某某协会、学会之类的。有了这些组织,也就难免会有上级和下级之分,存在着等级差别。这些部门的有些领导,可能对艺术是一知半解或者完全无知,但他们却拥有艺术的权威性。造就这一“权威”的,一方面是文化体制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大众对艺术的判断依然处在“准无知”的状态,存在着对官本位的崇拜心理。这样,当书法作品进入市场竞争的时候,权威的东西往往被抬高,价钱也要高出一般书法家的许多倍。这是存在于当下书法界的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
书法界人士认为,许多书法家很有实力,但由于他们没有加入某某组织,而未能享受到一些“待遇”。这些组织,就是金钱与权力的合谋。在文化市场还没有真正完善和开放的情况下,很多个人的努力都可能白费,因为这些主流市场仅仅向这些圈子内的人开放,其他人无门可入,造成的结果就是很多顾客把糟粕奉为圭臬。
在这样一种境况下,很多书法家为了争取到应得的利益,不得不制造一些新奇事件,极力把公众的注意力从权力和艺术中心位置移开。当大家都去参与制造这些极端的行为时,书法界就会变得没有秩序,混乱不堪,给一些人浑水摸鱼的机会。市场混乱,标准缺席,是书法界的一大弊端。大家都不知道这一书法作品是不是真的有艺术价值,它的价值是多少,于是相互哄抬或贬低,朝着两个极端推进,书法市场成了艺术品价值的灰色地带。
传统还是前卫?
我们所谈到的中国书法,主要是对汉字的书写,汉字有了几千年的历史,理应有一定的传承性,才能真正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教研室主任王见认为,当代书法的发展趋向有两种,一种是传统书法艺术的延续,因为书法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我们应该保持这种独特的民族性。另一种是重视书法的造型特征,把书法越来越当图像看,不沿着原来传达的意义,把中国艺术向现代主义艺术靠拢,这使得书法更加容易理解,也是把旧文化心态转变成新文化心态,想引起别人的共鸣,它的目的是对的,可是这样一来却消解了书法本来的意义。它打着融合的幌子,却忽视了自己手握的是一把“双刃剑”。
针对“前卫书法”,画家、书法家吴灏激愤地说,当代书法纯粹乱搞,中国以前封闭几十年了,没看到西欧的前卫艺术,他们就觉得很奇怪,于是将书法乱写,过于抽象,毫无章法,出现了很多流派和主义。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书法篆刻史论教授肖元认为,用主义来划分流派是西方的艺术标准,用各种主义来评定,事实上是用西洋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艺术,书法变成了各种主义的标榜,对书法无益。这种在中西艺术批评中寻找对应或者往西方艺术批评上靠的做法,只会造成曲解中国文化,东施效颦。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如今的书法越写越怪,前卫到专家和大众都看不懂的地步,脱离了书法的本质,那么它们还能不能算是书法呢?书法家林锐对此表示,前卫书法是书法艺术的一个探索,应该鼓励,各种趋向的发展或多或少都代表着书法将来的发展潮流,所以媒体或者官方应该给予书法艺术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各种探索予以更大的支持,不要限定书法艺术发展的方向。不过他个人认为,书法艺术的发展要以传统为本,从它的源头一直流下来,不能在中间突然就断开,把传统都丢弃了。
媒体炒作出的艺术
书法作品作为一个艺术产品,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审美心理需求。正因为有这个需求,书法一旦进入市场,它就不断地被复制,以致缺少了原创性,被大批量生产。林锐说,现在的人有条件出书了,请人写序写吹捧文章,多半把自己拔高;媒体也有一定的炒作,有些水平不怎么样的也被炒得天花乱坠。有些人说要写多少米的字卷、多大的一幅字,他对这些表示反感,作品在于它的艺术性,不是大小装帧可以决定得了的。但中大教授、古文字学家孙稚雏认为,书法进入市场也没什么,像郑板桥,靠卖字画为生,他明码标价,能卖多少就多少,既然付出劳动,就应该有所报酬,这是很正常的,市场是有炒作的性质。
对此,王见先生也有同感。他认为,书法家出书是一种自我包装、自产自销的个人对自己的营销手段,艺术水平很差,没有科学标准,价格也是由出版商、作者或者书商来定,没有市场的定价标准。他们迫不及待地出书,以此来证明自己在书法界的地位,换取更多的金钱利益。对于当下的书法出版热,肖元认为,现在大多是有钱的人自己出作品集,价值不高档次很低,能不能挣钱就看自己的经营,一般卖得不好,只是在小圈子内互相送人。
没有文化的书法家
任何一种文化产品都和相关的文化背景相连,这背景不仅仅是当下的,也有近代的、古代的,任何割裂传统的做法都是非常可疑的。曾任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的书法家王贵忱认为,写书法其实是写文化,它是一门传统的艺术,具有文化的特点。汉字和其他民族文字不一样,它是表意的,不是表音。因此它有着异常丰富的美学想像,具有传承的性质。然而,如今的许多书法家已经开始摒弃传统,对传统书法的技巧和风格进行全盘否定,希图能够突破某种框架,建立另外一个传统。这种做法其实是切断文化的源流,最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将传统文化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有所突破和进展。
很多人认为,书法是纯粹技巧性的东西,只要掌握了简单的技巧,就像手中握有工具,就可达到某种境界。孙稚雏先生说,书法的确是技巧性非常强的一个艺术门类,小孩都可以学得很好的,但如果想达到一个高度,那非常难,若本身文化素质很高的话,写出来的东西就不一样了。这是文化底蕴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