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的学习——试论视觉素养的形成2010-03-04
作者:王永辉 一
引言
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学习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正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习者学习对视觉感官的依赖在增加。著名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中阐述道:“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最基本的工具”,作为一种思维的工具,视觉是人类认知的主要渠道,据测试,在人们所接受的全部信息中83%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另一项研究也表明人类获取的知识有7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戴尔在其“经验之塔”理论中也强调指出了视觉在人类认知中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伴随学习者学习对视觉感官的依赖的增加,学习资源的可视化程度也在提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教育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里写道“通过图像进行传播已经发展到了空前的规模。一切视觉的表达方式正在侵入每一个人的世界,正在渗透到全部的现代生活方式。无论作为知识的媒体,还是作为娱乐和科研的工具,形象在今天的文化活动的各个阶段都表现了出来。”由于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电视、电影、动画、摄影等非印刷媒体来获得信息,进行学习和娱乐,特别是多媒体和互联网出现以后,视觉信息更是在猛增,人类似乎已经从“阅读时代”进入“读图”学习的时代。
面对这样一个认知信息方式的变化,“如何促进视觉获得有效学习”便顺理成章成为研究者们关心的问题,视觉素养便在这种背景下呼之欲出,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1]。
二何为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最早是J.戴伯斯(Debes)提出的,他把视觉素养定义为“指一个人通过看与此同时产生其他感觉,并将看与其他感觉经验整合起来的一类视觉能力。发展这些能力对人类正常学习来说是根本的。当这些能力得到发展时,它们使有视觉素养的人能区分和解释视觉行动、视觉物体以及自然的或人造的视觉符号。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能力,他能理解和享受视觉交流的杰作。”[1]
在戴伯斯之后,视觉素养逐步受到人们关注。威尔曼(Wileman)从信息角度认为视觉素养是“阅读”并理解所看到的信息的能力以及产生能被看到并被理解的材料的能力;S.平克尔(Pinkel)从视觉的基本要素出发,认为视觉素养是通过掌握基本视觉要素,来理解图像的意义和构成的能力;
P.格林威(Green-away)
则从视觉思维的高度,认为视觉素养是通过视觉分析技能和视觉创作技能来应用的视觉思维;还有人认为视觉素养是“准确解释和创造视觉信息(visual messages)的能力”[2]。
这些观点从不同侧面论述了视觉素养的构成,和其他定义相比,笔者认为戴伯斯的定义是一个围绕能力目标描述的定义,对于视觉素养的培养形成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基于此,笔者依据戴伯斯的观点把视觉素养从低向高分为三个层次的能力构成:第一层次,对视觉对象的视觉感知的能力(感知层);第二层次,在感知基础上形成对“视觉行动、视觉物体以及自然的或人造的视觉符号”的区分和解释的能力(理解层);第三层次,在理解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视觉对象符号交流的能力(运用层)。其他的定义也从不同程度上基本反映了这三个层次的能力构成,但比较突出对后两个层次的关注,对于这种关注内容的差异,笔者认为主要在于第一层次感知层常常被认为主要体现的是低层次的生理特性,是“眼睛”的机体功能,而后两个层次才最能反映人类作为高级动物所具有的高层次的认知特性,当然这一点理解是否准确,还值得商榷。
三视觉素养的能力形成
视觉素养的构成到底是什么?研究者们还在争论着。但面对视觉文化充斥的时代,对视觉素养的培养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从现有达成的一些共识来看,视觉素养应该反映的是学习者一种对视觉图形图像(
visual images)等视觉材料学习的综合认知能力。对视觉素养的能力形成,各个领域的研究者们都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下图是笔者以戴伯斯的观点为理论依据,对视觉素养的形成产生的一点理解,以期能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争鸣。
|
| file:///C:/DOCUME~1/510-04/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714.png
|
图1基于戴伯斯理论的视觉素养形成框图
框图分三个部分,从外向内,视觉信息经过感知层、理解层、运用层,信息逐步得到精致加工,最后内化成为学习者知识结构中的部分;学习者的视觉素养也在对视觉信息的感知、理解、运用中,由浅向深逐步得到形成和提高,最终使“读图”成为学习者适应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视觉素养的构成分析中,视觉素养还呈现出“工具”与“文化”的双重特性(笔者观点)。下文笔者将就框图中的各要素点做具体论述。
(一)
感知层
和其他人不同,戴伯斯对视觉感知非常重视,他认为“发展这些能力对人类正常学习来说是根本的”,其它能力的发展有待“这些能力得到发展”和“创造性的运用”。
视觉信息的感知实际是一个以眼睛为工作机能的视觉输入过程,视觉学习材料( 包括图表、图形、示意图、地图、线描、照片以及人像等)所呈现的光、色、大小等物理特性,通过眼睛的视觉感光,通过神经传输,在大脑中获得简单的处理。这一过程不仅是一个从外向内的信息接收的过程,它还是一个主动发现的过程,受到学习者的心理注意、兴趣爱好、文化习惯等影响。作为视觉素养能力形成的起始环节,视觉感知主要的目的是使学习者从视觉化的学习材料中获取直接的视觉经验,包括形状、大小、颜色、光线、位置、动静等特性,能够从整体形式上把握视觉材料,形成对这些视觉材料图像特性的外在的把握,其心理的基础,如戴伯斯所说是“将看与其他感觉经验整合起来的一类视觉能力”的培养。从哲学认识论角度讲,这一过程应该是一个感性认识的过程,即通过眼睛看,“掌握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3]的视觉化的感性材料,在学习中,它要求学习者能够主要依靠视觉感官(配合其他感官)“从感觉、知觉到表象,是由个别特性到完整形象,由当时的感知到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认识过程。”[3]客观地讲,这一过程包含一定的对视觉材料所呈现信息的辨别、选择、欣赏、评价和记忆存储,与高级的信息处理所不同的是这一过程注重的主要是视觉材料的外在的形式,而非形式下所隐含的内容。
外在形式完美的视觉化的感性学习材料对于学习非常重要,作为视觉学习(visual learning)的开始,它可以诱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引起学习注意,激发学习动机。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可视化的学习材料的制作、传输和展现,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二)
理解层
从感知层到理解层,对视觉材料的认知经历了一次由表及里的飞跃。视觉信息在理解层所表现的更多是对视觉材料隐含于形式之下的内容的处理,这一层主要是大脑的工作。理解层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它依赖于感知层所获得的经验,另一方面表现出一定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具有很多脱离视觉材料本身的因素的参与,比如过去的知识经验、习惯、兴趣爱好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理解的准确性。理解层的作用在于帮助学习者透过视觉形象的外壳“读懂”真实的内容,对视觉景象所表达的思想、观念获得准确理解。在这一层,戴伯斯要求“有视觉素养的人能区分和解释视觉行动、视觉物体以及自然的或人造的视觉符号。”区分与解释是理解层重要的能力表现。
(1)
区分
区分是对同类或相似事物属性不同的辨别。在视觉化的学习材料中,信息量较之以语言文本为主的学习材料增加是巨大的,信息的冗余性也随之增加了,对有用信息的搜寻和区分对于学习者的重要性也体现出来了。学习者需要具有区分能力,鉴别哪些材料具有学习价值,符合学习需要;鉴别视觉材料中视觉图像展现的元素,哪些是与主题相关的重点和难点。区分是学习者一种高级的认知策略,是学习从自发向自觉的一种状态,需要分析、综合、比较等多种思维方法的参与。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区分和感知层的区分(选择)不同,它主要是对内容的操作,而感知层关注的是图形图像等的外在形式。
(2)
解释
学习材料在视觉化的过程中,教学的内容或被具体化了,或被“隐喻”化了,有的抽象问题通过具体情境的视觉化演示变得具体而又易于理解,而有些问题则在图形、图画等视觉化形式的表达中而成为隐蔽的主题,学习在这个时候就成为一个发现过程,学习者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具有对视觉图形的翻译解释的能力,即透过图形外在的形式层,准确找到视觉图像所表现的内容主题的能力。环顾目前的高考,这几年在语文、英语考试试卷中,常出现的以卡通漫画等为材料形式的作文题目,无不要求学习者具有图形的解释能力。
(三)
运用层
在运用层,戴伯斯认为学习者要能够“理解和享受视觉交流(visual communication)的杰作。”交流是文化的传播特性,文化的传播主要指“文化的迁徙、采借、暗示、流动、交流等”[4],如果说,视觉文化在视觉素养的感知层、理解层还主要表现的是个体的认知行为,其过程还主要解决的是对视觉化的材料的“看到”和“看懂”的问题,那么在运用层,以视觉交流能力为主的学习,则突出了学习的社会性,学习者必须依赖可以共同理解的符号——视觉图像(
visual images),以及由此达彼的媒介(图片图像自身、电影、电视、网络等),在形成互动关系才能形成视觉学习(visual learning)。
在一定意义上讲,视觉素养是在运用层面上才表现出文化的特性的。视觉交流应该是文化层面的交流,因为它超越了个体,超越了视觉材料本身,是社会成员间的思想火花的碰撞。同时在视觉交流中,代表视觉信息的视觉图像,又表现出工具的作用,人们利用它作为彼此思想交流的工具,这种工具的作用,又使视觉素养在视觉学习中带有明显的工具性;从文化层面上理解,视觉图像又必须体现视觉文化的内容属性,必须符合文化的规范,因为文化“作为象征符号不仅能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更为重要的是他能帮助人们界定环境,确定行为规范”[4],视觉文化也不例外。这就是视觉素养所呈现的“工具”与“文化”
双重特性。
视觉交流是在视觉感知、视觉理解的层面上更高的一次能力的跃变,如果说在感知层、理解层注重培养的是学习者的视觉思维(visual thinking)能力,那么在运用层,视觉交流则是视觉学习的主要方式,因为交流之于学习,既是方法,又是目的。
从视觉交流的特征来看,视觉交流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的视觉化表达、信息的视觉化创造、对视觉化信息的评价三个方面。
(1)
信息的视觉化表达
信息的视觉化表达是指能利用图形、图画、图像以及其他形象表达思想观点。表达是与别人进行交流的前提,信息的视觉化表达是一个由思维抽象向具体的运动过程,通过经验中的意象,在思维中构造和组合,最后再在现实中以视觉图形图像等形式展现,与语言交流一样,是一个组织再传达的过程,不同的只是语言交流是以词语为交流单位,而视觉信息的表达是以具有不同寓意的视觉意象为单位的。
信息的视觉化表达具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例如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通过不同的视觉图片的先后,用各种寓意的意象组合,表达出抽象的令人无法言语的心理感受。
(2)
信息的视觉化创造
戴伯斯强调了视觉交流中的创造性,在交流中,信息的视觉化表达其实也已经是一个创造过程,只是没有刻意强调这种创造性,和语言交流一样,这种创造常常是被忽视的,因为交流能力被认为只是一种生存的基本能力。在信息的视觉化表达中,创造性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在视觉化的艺术创作中,更是如此。
创造的表现在于突破了原有的“质”的域限,在视觉交流中,人们使用的是过去已有的视觉经验,彼此间相互交换经验,对于交流中的学习者而言,交流信息的量是不断增加的,这些信息在与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的融合中,表现出创造的特性,比如在美术学习中,临摹名家的作品,原作与临摹品之间,具有了很多创造因素,临摹学习并没有使临摹者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下,相反很多画家在临摹中形成自己的风格,这里面视觉创造是不可缺少的。
以视觉交流为主要方式的视觉学习具有的创造特性是“通过创造视觉图像获得学习”[2],锻炼了学习者创新能力。
(3)
对视觉化信息的评价
对视觉化信息进行评价是指对视觉化材料的形式与内容各层次做反思性思考和鉴赏性评论。评价的能力是视觉素养的一种能力追求,因为视觉在感知、理解和交流中,乃至在视觉的创造思维中都表现出极大的复杂性,正如阿恩海姆所描绘的:“他们被屏幕上的画面所吸引,被各种可见的事所迷惑,过了一会儿,他们甚至可能不再感到困惑,为有权能看到全部的事情而感到自豪,放弃理解、消化,他们还会感到非常满足”。复杂的视觉对象存在于复杂的背景(包括政治、文化、宗教、伦理等)中,评价是复杂的,模糊的,也常常是主观的,受到评价主体的自身的很多因素影响,因此对视觉化信息的评价表现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学习者而言,笔者认为评价不是目的,它并不要求所有人都能成为鉴赏家,其真正的意图在于通过评价的过程,帮助学习者在反思中,提高视觉素养,以适应视觉学习,因为视觉文化的时代,是离不开视觉参与的学习时代,评价将贯穿于视觉认知的全过程。
四结束语
其实视觉素养的形成是一个与心理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能力形成过程,其本身是不可被分割清楚的,笔者将其分隔成三个层次,只是为了能更好说明视觉素养的能力特征。对视觉素养的研究,笔者认为还应该放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因为视觉文化本身是一个多领域参与的文化领域,它涉及到“哲学、美学、文艺学、艺术史论、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历史、技术、传播等多种学科”[5],对学习者视觉素养的培养也需要建立多重标准和多种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具有针对性,满足不同能力需要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张倩苇,视觉素养教育:一个亟待开拓的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2.(3)
[3]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4]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5]周宪,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视觉文化[J],天津社会科学,2000(4)
(南京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教育技术系 2001级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