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像传播的视觉表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9 12:2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图像传播的视觉表征


——视觉文化下图像传播对世界的反映
  ● 杨  健
  数字化时代以批量生产复制的图像内容宣告一个新的视觉文明的到来,我们正从一个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过渡。现代社会日益被图像和符号所包围,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以影像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媒介加速了这种效果的释放。电视不仅担负着视觉文化的传播者角色,也是建构者和缔造者。视觉影像塑造了一个媒介主导的现实和电视构筑的文化,图像传播表征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图像成为建构和理解当下社会文化状态的必然手段,成为构成文化中群体的主导思维方式。
  
  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图像传播
  1.图像传播的媒介场域建构:电视媒介对图像文化的生产
  读图时代,以图像为主要表现的视觉参与了表征的意指实践,参与了意义和文化的生产。电视的出现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多样化信息,刺激了视觉的欲求,加速了视觉的释放。电视的新闻图像以其逼真性“真实地”呈现出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形象,以“眼见为实”获得普遍认同;影视图像以其现场性补充了不在场,充分吸引和调动了观者的参与性,使其极为信任与自然地融入到幻象世界;广告图像则以电视的高覆盖性、动态性和复制能力为消费者传达了集体无意识的消费社会理念……媒介正通过它建构的世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甚至情感世界、意识形态。麦克卢汉早就预言:媒介即信息。电视媒介本身正在作为一种能力影响和作用于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社会文化。“新媒介并不是把我们与‘真实的’旧世界联系起来;它们就是真实的世界,它们为所欲为地重新塑造旧世界遗存的东西。”①“看”的方式在发生转变,由主动思考到被动的迷思,媒体正在改变世界,改变受众对世界的认知途径和体验方式。
  2.受众对媒介传达的图像文化的接受
  图像能够进行视觉表征和文化意义再生产,依赖的是具体、直观、感性。米歇尔在对视觉文化的定义中揭示了视觉文化的视觉性和形象性。形象是视觉文化的重要表征,意味着为迎合大众口味图像传播内容的浅显和通俗易懂,意味着在受众理解图像时倾向于形象大于意义。新闻消息中插图、照片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广告和影视作品中图像占据人们获取信息的绝对主导地位,图像在大量复制、模拟和再现时,给予受众亲切和贴近的体验。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图像或影像符号属于“热媒介”范畴,不需要解码者的深入参与、思考、创造。于是视觉化时代人们在接受了媒介大量的图像传播后,更倾向于不假思索地接受、信任和满足。
  
  图像传播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建构及对受众的影响
  视觉文化时代,媒介生产的信息和产品不再局限于表现纯粹客观性和物质性对象,而是侧重于慢慢建构一种丰富的视觉符号,在图像符号的背后是充满意识形态的媒介所展现和要表达的意义世界。大众传播形成的“拟态环境”分别在新闻图像、影视图像、广告图像中体现了不同的表现和生产方式,实现了相同的意义效果,即对真实的现实世界的弱化和对意义世界的目的性建构。
  1.新闻图像呈现了部分现实世界,弱化了大众的理性分析能力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客观,但是新闻题材、消息来源、报道方式等的选择都是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即新闻价值进行的。新闻图像是根据价值进行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以适合视觉传输的要求和意识形态的传达。不同的侧重处理过滤了部分真实的图像和事实,使得人们在视觉上感知的新闻图像和影像已经是被重构化的部分现实世界。新闻图像通过呈现一系列动态的影像,结合语言的表达,向人们展现新闻的即时变化过程,仿佛让人们置身于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获得最直观形象的视觉冲击力。“对于看电视的人来说,新闻自动成为实在的世界,而不是实在的替代物,它本身就是直接的现实。”②
  视觉文化背景下,图像以展现逼真的细节和生活的原生态见长,这一特点既能成为新闻图像传播的优势,也能成为制约因素。新闻图像传播在以“图的真实”建构“媒介真实”时,要讲求从总体上来把握信息传播平衡,尽可能做到接近生活的“宏观真实”。
  2.影视图像创造性再现象征世界,对价值传播带来影响
  影视剧借助无数影视图像的合成加工,在电视媒介上大行其道,通过前期拍摄、后期制作等对图像的运用,使得影视图像的表现登峰造极。面对影视图像、画面,我们沉浸于对图的享受中,猎奇、惊叹、迷醉。媒介以其图像画面的在场性弥补并创造了现实的不在场,使得观众普遍获得一种替代的虚幻和快感。我们是电视忠实的参与者,参与到电视的影视图像和娱乐话语里,尼尔·波兹曼在其《娱乐至死》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看的以及想要看的是有动感的画面——成千上万的图片,稍纵即逝而斑斓夺目。正是电视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③于是自然地,观众在观看电视剧等娱乐节目时,容易放弃自身的主体性而接受电视所设定的“主体位置”参与到电视情节中去,将自己设身为情节中的人物从而获得一种替代的快感。④这种快感源于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想象,可在影视中找到原型,虚拟的狂欢和快感就更加显得真实。
  3.广告图像对现实虚幻性建构,消费社会大行其道
  视觉文化时代,广告图像成为媒体传播消费文化和意义的主要渠道,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广告影像重要的不是对消费品自身特性的描绘和展示有多详尽,重要的是其媒介话语对意义的阐释和神化。以广告为核心的媒介包装手段从最初对产品信息的注重变成了对产品符号价值的重视,各种时尚、富有、高端等深层文化意义将分散的消费者按照统一的集体价值约定完成心理聚合,从而使商品消费成为人们生活中共同关注的重心,成为自我表达的来源和自我认同的框架,并因此张扬了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消费者在商品和某种文化意义之间取得习惯性联想,经符号解读的媒介广告图像正是搭建商品物和文化意义的桥梁,由此共享的消费文化在这里显现出来:人们所消费的,不只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
  
  结  语
  这是一个信息和媒介的时代,受众处在二者的夹缝中。无论是新闻图像的选择性反映、影视图像的创造性再现,还是广告图像的虚化建构,图像媒介都在改变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和理解世界的心理环境。重构的现实世界是独特的文化景观,大众传播媒介是建构景观象征意义的工具,而它所利用的图像传播是锋利的长矛,既能打开现代审美的需求,也直逼思考和逻辑的文化盾牌。感官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必然相应地要求一种新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的出现,引起对新的社会文化的探究。
  注释:
  ①【加】埃里克·麦克卢汉著,弗兰克·秦格龙编:《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0页
  ②刘翠霞:《当代大众传播视觉化现象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2006年4月
  ③【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④黄云鹤:《视觉文化传播的负面效应与对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10期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12月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7 22:06 , Processed in 0.09765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