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阅读书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5 11:4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阅读书法”  陈振濂

    从甲骨文开始的中国文字书写史,从张芝、锺繇、王羲之开始的中国书法艺术史,都是在文字应用与书法美的表现中互为借助相互辉映,书法离不开写字,书写离不开美;这一法则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甚至建国后的沈尹默、白蕉、沙孟海、陆维钊、林散之、王蘧常这一代大师巨匠。当然,直至今天,书法圈里认定书法是实用的写毛笔字的,也大有人在。
    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随着书法展览体制主导的格局形成;百万书法爱好者热情投入的超强氛围,书法评奖中的各种热议与跟风;能够一夜成名的诱惑、种种过去书法所不曾有过的态势与含义,在今天已成为时代的新课题、新现象、新内容而引出无数正面或反面的话题。所谓“书法热”,首先即表现为“展览热”、“评奖热”、“流行热”、“创作热”。
    以书法展览为主导的当代书法创作,必然会以展览中展品所必须具备的形式、技巧、风格等可视的因素为追求目标;而让书法原有的文献性、史料性、叙事性的一面退居其次。在一个展厅中,视觉形式是第一位的、是吸引观众的主要依据。而书写的记事叙述文献功能,却未必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观众到书法展厅里来,主要是欣赏,而不是阅读——阅读与思考应该在书斋据案静坐中进行,而观赏才是展览厅里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我们称之为是“观赏书法”。

    三十年的书法走向观赏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遍观今日的书法展览,形式丰富,技巧扎实、风格独特、笔墨挥洒自如的精心之作比比皆是,将之放置在古代宋元明清,就视觉愉悦快感而言并无逊色。从书写、写毛笔字的半实用状态到今天展览厅书法的艺术创作形式风格观赏,的确是一个亘古未有的伟大的时代进步,谁要是否定它,谁就不是个实事求是者。
    但当“观赏书法”走过了三十年之后,回过头来看看展厅里那些技法精湛、形式精美的作品,却总觉得还缺少了些什么。清一色的抄录古诗文,使书法的被阅读的传统慢慢被遗忘;书法的文史价值、文献意义也逐渐淡出,再也不是一个被关注的焦点。即使有书家倡导自作诗,其实也大抵是中流以下,无病呻吟居多,不通平仄、不解用典的硬伤比比皆是,甚至半文半白不伦不类的杂体也触目皆见。因此,不仅仅是展览厅书法的把观众引向艺术观赏是“罪魁祸首”,书法家的文史功夫怯弱更是一个致命所在。——读的是古人(古诗文)、赏的是时贤(即时的书法创作);这种“双重人(书)格”几乎成为当今书法的通病。若说今天书法之不及古人,我以为首先不是输在笔墨技法上,而是输在文献与文史的价值上;古人的书法是历史的承载,书可证史;今天的书法只是观赏品和雅玩,可有可无,两者之间,不可以道里计也。

    故尔我才会在2009年“线条之舞”的个展上提出要重新呼唤“阅读书法”。我以为三十年书法历程对形式与视觉美的开掘是极其必要的,但它应是个阶段性的目标而不是终极目标。在“形式至上”的理念被充分理解、充分运用之后,提出一个注重记事叙史的“阅读书法”,倡导书法创作中的用一流技法去诠释一流思想,强调书法原有的文史、文献功能,并不是好事之举,而是有着现实针对性的。它告诉我们:仅仅靠抄录古诗文而没有真实自我内容的书法,即使再有妙不可言的形式风格技巧,也很难成为时代的标志。此无他,因为这样的书法中缺少思想与历史的承载力,缺乏文献意义。
    过去,我们曾经通过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中的“主题先行”、“思想领先”的提倡,试图提升书法作品中的文字文献内容的品质;现在,通过书写性书法中的记事叙史功能的重新提倡,来唤醒书法家在艺术创作中展示思想、展示文化内涵的追求意识。两者异曲而同工、殊途而同归,都是基于同一出发点也。
    在这个文化快餐时代,“阅读”正在被遗忘、被抛弃,被越来越肤浅地歪解、误解与曲解。在这方面,书法界的努力自振,有可能成为扭转时代颓风的“先行官”——只有我们多读书,多创作一些“我手写我口”而不是抄录古诗文式的“假自己之手去浇古人块垒”,那么当代书法在三十年振兴后,一定还会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三十年书法以展览为中心的“观赏书法”,是今天倡导“阅读书法”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它,书法始终还处在“写毛笔字”的低级阶段而毫无艺术创作可言。
    三十年后的今天,以“阅读书法”为鹄的,则是希望深化书法的内涵,强化书法的历史意识与文献价值。它是在“观赏书法”基础上的再起跳、再出发。以它去否定“观赏书法”大可不必;但没有它的倡导,“观赏书法”也很难有新的可持续发展空间。由是,提出“阅读书法”的新目标,是对三十年书法历程的品质提升与目标提升,除此之外,岂有它哉?

    2009年7月8日于中国美术学院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5 11:45:17 | 只看该作者
序言  陈振濂

  •     2010年元旦,应浙江精彩画廊陈兴彪、蒋彩玲贤伉俪之约,我集中创作了一批册页,主题均为记录我少年、青年时代向当时的名家大师们接触请益的观感与亲历的实际记录。共五十位大家,计五十页。
        少年时代,有幸在家父的庇荫下与许多上海的名家大师接触,并向许多老前辈请教翰墨丹青。当时正逢“文革”,名书画家们都被打倒,成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精神上处于极孤独郁闷的状态;业务上也处于非常寂寞的情形,告密成风,周边的文化环境与生活环境均十分恶劣,心情极度压抑。而我当时只是个少年学生,进出均无多少人注意。在满大街都是红卫兵批斗喧嚣之际,老前辈们一见到我这个喜欢书画篆刻的少年,心情自然十分释然;又加之来路背景十分了解,好歹也是个“书香世家”的后代,不用有很多忌讳,故只要我一去登门,老前辈都满心欢喜,不但不厌其烦地教我写字画画,还饶有兴致地逗我玩、送我画、拉我留下来吃饭……今天许多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在打倒一切的政治氛围强势控制下,在大批红卫兵随时会冲击私宅抄家,随时向六七十岁的老人吐唾沫挥拳头之时,我这样一个还在痴迷已经毫无希望的传统书画艺术的少年,还知道敬老尊师不失传统教养,或许让这些老前辈们感受到一种希望和宽慰:总还是后继有人,总还有后辈对这些显然无用也不会有发展前途的老朽的书画篆刻有全身心的投入。这样的背景与随之而来的机遇,今天的美术青年是很少有可能再遇得到了。故而少年时期的学书学画学印,前辈们无不倾囊相授、悉心指点,使我在起步阶段,走的就是正道而没有过多地绕弯子。

        到浙美读书,又遇到名家大师如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三位巨擘和陆俨少、陆抑非等大家。有名师庇荫,亦属于“名门之后”,许多老前辈本来看我这个小青年未必在意,但一听介绍说是“沙老的关门弟子”,顿时“佛眼相看”,客气与耐心许多。此外,借助于近年在书画鉴定、古诗文方面的积累,也有许多老一辈大师与我有很好的交流,有些还成了“忘年交”,经常有鱼雁往返。
    所有这些,均构成了这部“大匠之门”册页的创意构思的依据。
        几十年翰墨生活,受到许多前辈大师的恩沾,像我这样一个单纯的学子,能成长到今天,不知道浸淫了多少老一辈名家的悉心呵护。因此细细回忆起来,能写的名家大师上百,但就目前而言,也许最可行的办法,是先对少年、青年时代曾对我耳提面命、悉心指点的、已谢世的前辈们进行一些有价值的、细节的回忆。回忆必须朗朗上口,有较强的文学性,有“意思”;与写学术论文不同,随笔札记作小册页,讲求鲜活、讲求生动雅逸的韵致。而且,又是亲身经历,更易见感情充沛自然。于是,在已仙逝的前辈名家大师中,先排列出五十位,原则是一为亲身交往,二是有足够的名家地位,三是限于已去世的先贤。此外,又以我从小学习古诗文,又曾于书、画、印都有刻苦钻研;80年代后期曾想去考宋词词学的博士生;新世纪以来又涉猎书画鉴定之学;还有就是三十年间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等,拜识结交不少名家,瞻仰过许多老辈名家的慈颜;在此中选出五十位大师,其构成的丰富性,亦是不言而喻的。

        以风雅的小行札来记录这些别人难得遇到的雅事逸闻,取其可赏又可读,实在是一件十分惬意之事。记得2009年12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意义追寻——陈振濂书法大展”中,八个板块作品中,以“名师访学录”一组二十件作品最受欢迎。许多观众边看边读,兴味饶然。由是,这部“大匠之门——陈振濂眼中的名家大师”,其实就是前述的“名师访学录”的扩大版与延伸版。随着我的阅历渐增,今后还会有续篇、再续篇。我以为,以这种方式将这么多名家大师嵌入历史的记忆,构成一种新的历史影像,应该是我们作为后辈对前贤恩泽的最好回报。
        近年对书法创作中的“阅读书法”倾注了大量的热情,认定这是今后书法在新时期“与时俱进”的一大目标。如是,这册《大匠之门》或许正可看作是我努力实践“阅读书法”理想的一次尝试。这样的尝试一多,在我是拥有可观的历史积累;在书法界则是多了一些可资考订的文献记载;在作品上说则增加了不少既可读又可赏、形质并胜、艺文双擅的类型,有此三妙,其愿已足,夫复何言?
    感谢陈兴彪、蒋彩玲二位的热心,将此部册页编印成册,使我在庚寅新正元旦的一段努力,能化身千万,以翰墨结交更多的师友,其情也挚、其心也诚;并愿今后在浙江书画界,在全国书画界,能有更多有远见卓识的书画鉴赏家与收藏家们,来共同推进这个社会的艺术风气。陈、蒋二位对作品收藏的“精品意识”与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对收藏专题独特性、系统性的不懈追求,正是现在许多同行所缺乏的。从收藏“物质”的作品,到倡导收藏成为一种文化,这应该是当代书画艺术品收藏的时代目标。书画创作家、书画收藏家、书画鉴赏的中介专业人士,都应该会逐步认识到这一目标的合理性与适时性。
                               
        2010年3月20日于中国美术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8 09:22 , Processed in 0.09396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