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文学与书法的孪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6 09:5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文学与书法的孪生
李学勤

   
   编者按:书法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休戚与共,相辅相成。因此,除了书法本体以外,对其产生着方方面面影响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必须纳入我们研究的范畴。这是书法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书法和这个“生态环境”的关系如何?怎样使之为书法发展和繁荣提供养料?正是我们自本期推出“书法与文化”这个栏目的宗旨。当然,这需要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共同投入心血和情感。
   作为这个栏目的开篇,我们首先推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李学勤先生的《中国文字与书法的孪生》一文。今年四月,本刊与中国先秦史学会共同发起了关于“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与书法艺术关系”的讨论,此文即为其中之一。有关此次讨论的相关文章,我们还将在以后陆续刊发。我们不妨把此文看做是这位历史学者对书法所作的基因研究。文字的起源,是研究人类文明的主要内容之一;文字的演变,又曾经引起书法艺术审美表现的姹紫嫣红。但愿由“书法与文化”和李先生此文开始,我们对书法的研究由此进入一片新的学术领域。
   我常常有一种推想,中国书法的始源是和文字本身的产生同样古远的。文字一经产生,书法也开始萌芽,文字与书法两相结合,彼此伴随,实系共出一源,不妨比喻为孪生姊妹。
   中国文字到底是在什么时候肇始,迄今仍然是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不论怎么说,总是比好多人想像的更早一些。常有论作称殷商甲骨文为最早的文字,这是不合适的,因为甲骨文所代表的是相当复杂和成熟的文字系统,远非原始的文字。事实上,在近年考古工作中,业已提供出不少时代早于甲骨文的材料,其中一部分肯定是文字。探讨文字及书法的始源,就要从这类材料去找。
要说明的是,用笔书写并不是古时表现文字的惟一方式。《易?系辞下》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讲的是文字的发明而称之为“书契”。“书”字从“聿”,像握笔书写,“契”字从“刀”,像执刀契刻,所以古人表现文字的方式,既有用笔书写,也有用刀(或类似的锋刃器)刻划。
   先谈书写。上面提到的“聿”字,其中笔形是一支毫端可以散开的毛笔。很早便有考古学者指出,毛笔的发明或许早于文字,仰韶等文化彩陶器的纹饰,不少便是用毛笔之类刷形器具绘制的,锋毫宛然
   1.同时,彩陶大都是以朱、黑两色矿物质颜料描画的,所以书写文字必需的笔、墨两者,那时已有雏形具备了。我们还可以想像,彩陶上颇为精细的纹饰的绘画,训练了人们不断改进毛笔的制作。比如花纹里的粗笔,要求用长大柔软的笔毫,细笔,则需要笔毫尖细刚硬。更重要的是,由纹饰的绘画,古人学会了灵活自如的运笔方法,能够直接移用于文字符号的书写。确实是使用毛笔写成的文字,应以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朱书陶扁壶为佳例.
   2.(图一)。根据报道,扁壶出于陶寺文化晚期灰坑H3403,残存口沿及腹部一部分,泥质灰陶,饰细篮纹。扁壶鼓凸的一面有朱书“文”字,“有笔锋,似为毛笔类工具所书。另在扁平的一面尚有二个朱书符号”。扁壶的年代约为公元前两千佘年。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各先生惠示,我曾有机会观察扁壶原件。壶上文字颜色鲜明,笔画清晰,不难看出是用毫端粗大而柔软的毛笔书写的。由于陶面较糙,有吸水性,笔毫肯定要蘸饱浓浓的朱色。陶壶凸面和平面的文字,色调完全相同,可断定为一时一手所写。另外,壶的折断茬口边缘也涂染了朱色,表明朱书是在已经破碎后的残片上写出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两面的文字都位于现存部分的中间。凸面的字是“文”,显而易见。字由四笔构成,中央不从“心”,同样的“文”字写法见于殷墟甲骨文.
   3.模拟壶上“文”字的书写,即能看出,其四笔的笔顺应与今天大家的习惯一样,而且是用右手去写的。上面的左笔短劲刚直,右笔用了一点捺力,从而中段粗于末端。下面左笔偏长而提起,以致下截弯细,右笔使力更匀,收笔显出了毫锋。这样的表现,难道还不能称做书法么?平面的字,有学者认为是一个字.
   4.我想还是释作两个字为好。中间的一细横,乃是界线。界线的上面,形如圆圈,系用笔从左下起始,顺时针旋转而成,可看到着力及转折停顿之处,字当释“日”。界线的下面,一字共用三笔,袅娜有致,只是左上一笔和下面一笔本宜连接,字当释“月”。假如我们把居中的界线看做地平线,这就显示出日升月落的天象,结合“文”字,似与古人思想以“经天纬地曰文”有关,这里不再详述。古时的书写文字,主要应该在竹木质的简策上,因其易朽,现在难于发现。刻划文字,则以甲骨或陶器为载体,出土的实物很多。最早的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见于河南舞阳贾湖的裴李岗文化墓葬,年代据14C测定,竟早到公元前六千五百年左右。这些符号比较有象形性,如眼睛形,似甲骨文的“目”字,门户形,似甲骨文的“户”字,是世界上可能与文字有关的符号中出现最早的
   5.(图二)。用刀契刻的文字的佳例,是山东邹平丁公出土的陶文(图三)。这是一件泥质灰陶平底盆底部残片,出自灰坑H1235,时代为龙山文化晚期,约当公元前两千年多一些。我曾仔细观察原件,试作讨论.
   6.陶片上共有十一个字,排成五行。文字系用右手执锋刃器刻成,由笔画的走向,笔道的深浅,足以证明。所用锋刃工具可能是扁尖的,造成了笔道有宽有窄。文字是在陶器烧成后加刻,所以笔道有毛边,有的曲线因陶面已硬,刻成了折线,有的笔画碰到了陶质中的砂粒;而且是在已碎的陶片上刻的,文字在片上有明显布局,没有一个字因碎折而致破损。我曾经在日本松丸道雄教授释读的基础上.
   7.尝试用甲骨金文的知识,将丁公陶文释为:
   何父以(扰)犬(献),又(有)(),抑。。
   “何父”是人名,“扰犬”即驯犬。“”见《说文》,意思是交付。“抑”,意思是治、贬。“”猜想是签署的人名。全文大意是:何父以驯养的狗上献,有邪佞之心,将他交付惩治,由签名。这种释读,自然只是一次试验。上面说到丁公陶文的布局,是值得注意的。从陶文的行款看,是由右向左竖行排列,与后世汉字相同。这是人们以之同后世文字联系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可以看出当时人考虑到在刻画成文时应有艺术的要求。陶片的面积不过几方寸,十一个字的分布非常匀称,特别是第五行未的“”字,鉴于空间较大,向右偏移一些,也表示出字义与上不连,这些地方极见匠心,与后来的篆刻是相通的。丁公陶文的特点是字的连笔,即把一些笔画连刻,绵延回转,不妨说是行草的先声。我提到过,这种字体在江西清江吴城的商代陶文里也有,殷墟陶文中亦曾出现个别例子,可认为是当时的一种俗体。启功先生说:“每一时代中,字体至少有三大部分:即当时通行的正体字,以前各时代的各种古体字,新兴的新体字或说俗体字。”
   8.这种区别看来当时已经有了。有人对丁公陶文质疑,可是丁公陶文在1992年初发现后,1993年在江苏高邮龙虬庄又发现了另一件有刻画的陶片
   9.(图四)。这是泥质黑陶盆的口沿部分残片,上面有八个刻画符号,排成两纵行。右边一行均为连笔,“类似动物图形”,左边一行不连笔,近于甲骨文,但比较草率。饶宗颐先生以为左行第三、四字下一横为“衍画”,即饰笔,从而释之为“朱尤”二字10。这件陶片属于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年代和丁公那件差不多,在公元前两千年前后。龙虬庄陶文引人注目的是,和丁公陶文一样,也有很好的布局。刻画显然是在陶片已碎成现状后做成的,所以右边的“动物图形”,在陶片宽处长一点,窄处短一点,于斜长方形的框图中形成优美的分布。看来那时的人们,对于刻写一定形状的陶片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能在径寸间随兴发挥。陶片右侧的四个“动物图形”,或似龙蛇,或类禽鸟,不很容易辨识。这里要说的是,我们在甲骨金文中可见的动物都构形狭长,有的转了九十度,这里乃是适用简书写的结果⑾,丁公陶文的“犬”字已有此种迹象⑿。不过,即使在甲骨金文里,也还有着动物形象横伸的情形。因此,这四个连笔的图形是否也是文字,值得进一步探究。
   本文所举出的几个实例,陶寺、丁公、龙虬庄的陶文,年代均处于公元前两千年左右或更早一些,大致相当文献中尧、舜、禹的时代。书法的若干因素,于此已经看得比较明显,这是我敢揣测中国文字与书法并时孪生的原因。至于商周以下,文字的演讲与书法的发展密不可分,众所周知,就不必在此饶舌了。 注释:
1钱存训:《书于竹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37页。
2李健民:《论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扁壶及相关问题》,《中国书法》2000年第十期。
3沈建华、曹锦炎:《新编甲骨文字形总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60页。
4罗琨:《陶寺陶文考释》,《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二期,2001年7月。
5李学勤:《公元前第七千纪的龟甲刻画符号》,《重写学术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6李学勤:《邹平于丁公陶文试探》,《国际汉学》第二辑,大象出版社,1998年。
7清水胜彦、羽后荣:《引起学术界争论的中国最古文字》(日本),AERA第六卷第二十一期。
8启功:《古代字体论稿》,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35页。
9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04—205页。
10饶宗颐:《谈高邮龙虬庄陶片的刻画图文》,《东南文化》1996年第四期。
11游顺钊:《古代字书写纵向成因》,《中国语文》1992年第五期。
12李学勤:《古代字书写纵向与丁公陶文》,《亚文》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9:50 , Processed in 0.06713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