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人之名,内里的学问忒大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9 16:44: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人之名,内里的学问忒大了!
谭汝为

汉族人,尤其是知识界人士,乐于使用典故词语命名,借以表达情操志向和思想追求,这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一种典型的体现。寥寥二字之名,却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之美。人们一旦弄清了名字用典的真正含义,就会充分领略它所蕴藏着的无穷之意。另外,以典命名的概括性极强,可谓“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例如:

创造社早期诗人王独清,其名出自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独清”之名令人深思遐想。




著名诗人贺敬之,其名出自《诗经·大雅·敬之》:“敬之,敬之,天维显思。”意为:“戒慎啊,戒慎啊!天道是昭彰显赫的。”以“敬之”为名,含有自箴自戒之意。

唐朝大书法家孙过庭,其名出自《论语》:“常独立,鲤趋而过庭。”是说孔子教训儿子孔鲤的事;后以“过庭”为典,指受教于父亲。

国画大师刘海粟之名出自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出开阔的胸襟和谦虚的品德。这些名字都具有简约含蓄之美。

有些人名的巧妙用典并不是取名者苦思冥想地酝酿出来的,而是“妙手偶得之”。例如: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原名仲揆。1902年,他十四岁时离开家乡湖北黄冈,到省城武昌报考官办高等小学堂。由于心情紧张,在填写报名单时,误在姓名栏内填上了年龄“十四”二字。他急中生智,把“十”改为“李”;可是,“李四”的名字又太俗了。正犹豫为难时,他抬头看见大厅横匾上写着“光被四表”四个大字;于是,就在“李四”后边加上一个“光”字。“光被四表”出自《尚书·尧典》,赞颂尧的德行高尚,美名远扬。“四光”之名寓有光照四方,四处光明之意。这个偶然的命名,却成为人名用典的一段佳话。

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聂耳,原名守信。1930年,十八岁的聂守信在上海一家歌舞团任小提琴师。因为他对乐音的听感灵敏,加上姓氏由三个“耳”字组成,同时们都亲昵地称他为“耳多”。后来,他以“聂耳”为笔名,说:“四个耳字加在一起,不是像一门大炮吗?”聂守信在为自己取笔名时,可能并没有想到“聂耳”之名还是一个古老的典故。《山海经·海外北经》载:“聂耳之国,在无肠国东,使两文虎,为人两手聂其耳,悬居海水中。”郭璞注释说,“聂耳”国人的耳朵很长,每当行走时,就用双手把耳朵摄(聂)住,故以“聂耳”为国名。作为音乐家的名字,“聂耳”这个典故是十分有趣的。

应指出,我们现在分析的以典故词语命名的人名,其中某些名字的主人可能不真正了解这个典故词语的内涵,甚至对自己的名字是典故词语也不知晓。另外,一个人的名字多半是由长辈为他取的,其名不一定表示本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长辈在为新生儿取名时,只是力求表达一种美好的祝福罢了。

说到底,名字不过是一个人的代号,指称(Signifier)与被指称者(Signified)两者之间不过是一种任择(arbitrary)的关系。就是说,人名同实际的人生历程并不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联。比如历史上的杨国忠、李辅国、魏忠贤、王精卫,名字含意何等美好!但他们本人却是祸国殃民的奸臣贼子。旧社会一些名叫“财顺”、“满仓”、“有福”的人,却饿死在逃荒的路上;名叫“聪颖”、“俊杰”、“茂才”的人,可能他们的智商还不如普通人呢!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9 16:45:14 | 只看该作者
谭汝为人名和地名研究文章目录


    1.“娘”与“郎”——古代常用的两种人名称谓,《语文教学之友》(廊坊)1984年第6期
    2.谈“地名双关”,《语文教学》(烟台)1985年第2期地名
    3.人名的妙用,《语文知识》(郑州)1985年第2期
    4.地名的妙用,《语文知识》(郑州)1986年第3期
    5.古人取号方式举隅,《语文知识》(郑州)1989年第9期
    6.容易读错的姓氏,《中学生语数外》(天津)1989年第9期
    7.取名杂谈,《中国语文天地》(北京)1989年第5期
    8.《红楼梦》奴婢取名艺术趣谈,《语文知识》(郑州)1991年第10期
    9.民族间姓名文化的融合,《澳门日报》1996年5月19日
    10.汉族女子姓名称谓史话,《澳门日报》1996年8月11日
    11.世界足球劲旅的绰号,《修辞学习》(上海)1996年第6期
    12.时代沧桑话地名,《今晚报》(天津)1996年11月30日
    13.谈地名的虚指,《文史知识》(北京)1997年第10期
    14.漫谈地名修辞,《修辞学习》(上海)1998年第3期
    15.港台地区已婚妇女姓名谈,《今晚报》(天津)1998年10月29日
    16.人名用典与文化,《毕节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汉族人名用典的文化阐释,《语言学论辑》(第三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17.“以姓连名成意”命名法,《学语文》(芜湖)2000年第2期
    18.源于《诗经》《楚辞》的人名,《阅读与写作》(南宁)2000年第4期
    19.地名读音变异例说,《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0年总63期
    20.名字的音韵美,《语文建设》(北京)2000年第5期
    21.起名要注意谐音,《语文建设》(北京)2000年第6期
    22.姓名谐音古今谈,《咬文嚼字》(上海)2000年第8期
    23.传统取字命名法例说,《汉字文化》(北京)2000年第3期
    24.从诗文名句中选字取名,《学语文》(芜湖)2000年第4期
    25.从成语中择字取名,《现代语文》(曲阜)2000年第4期
    26.源于史籍的名字,《现代语文》(曲阜)2000年第5期
    27.汉族四字姓名的五种形式,《语文建设》(北京)2000年第10期
    28.天津系列地名漫谈,《今晚报》(天津)2001年3月3日
    29.从老地名回溯天津历史,《天津史志》2001年第2—3期
    30.汉族人名结构的民俗文化阐释,《理论与现代化》(天津)2001年第4期
    31.堂号与斋名,《语文知识》(郑州)2002年第2期
    32.店名命名创意四弊,《语文知识》(郑州)2002年第3期
    33.林林总总胡同名,《今晚经济周报》(天津)2002年5月12日
    34.对称地名与联称地名,《今晚报》2003年3月1日
    35.城市的别称,《今晚报》(天津)2003年8月5日
    36.地名的民族语源,《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3年总第76期
    37.“品名+姓氏”的命名格式,《今晚报》(天津)2004年1月10日
    38.楼盘命名的社会语言研究,《修辞学习》(上海)2004年第1期
    39.天津地名的文化透析,《天津成人高校联合学报》2004年第1期
    40.地名与语言(上、下),《阅读与写作》(南宁)2004年第6-7期
    41.天津地名与地域文化,《今晚报》(天津)2004年12月31日
    42.从地名角度考察天津文化的形成与特征,天津市社联编《纪念天津建城600周年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43.刘禹锡的“锡”,《今晚报》(天津)2005年2月22日
    44.天津地名的语言学解读,《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45.天津胡同命名理据,《天津师大学报》2005年第2期
    46.从地名解读天津地域文化,《辽东学院学报》(延边)2005年第4期
    47.天津特殊地名考辨,《天津成人高校联合学报》2005年第6期
    48.天津地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南开语言学刊》总第6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出版
    49.天津地名考(20篇),《城市细节与言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以下为报纸连载文章,约360篇)

    50.“取名漫话”约10篇,《今晚报》(天津)1990年2月至4月连载
    51.“天津地名漫话”约60篇,《今晚报》(天津)2001年4月至2002年4月连载
    52.“天津卫老胡同”约30篇,《今晚报》(天津)2002年连载
    53.“天津地名考”约260篇,《城市快报》2003年10月-2004年8月连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10:50 , Processed in 0.07052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