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两岸交流第一诗”的一点说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4 18:36: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两岸交流第一诗”的一点说明

陈章
  2008年11月8日,香港大公报《台耄耋诗人赋诗抒怀颂“三通”》一文,提到这么一件事:   一九八二年除夕,林恭祖遥望海峡,有感而发:“今夜失眠非守岁,天涯无客不思归”(《春节怀大陆》),表达对两岸统一的强烈愿望及对故乡亲人的绵绵思念。林恭祖告诉记者,此诗在大陆发表后,

在两岸三地引起反响。家乡莆田仙游县的诗人王文淡、郭清梁、郭清岑纷纷作诗应和,无奈不能及时寄到台湾。广东陆丰县的陈章则辗转香港中文大学把应和诗及时送达。收到应和诗后,林恭祖激动不已,决心以诗歌的热情来融化两岸对峙的坚冰。
  由于上述说法与事实有些出入,作为当事人,我想将当时唱和过程向读者说明。   1983年春,人民日报《今日台湾》副刊发表台湾林恭祖先生“春节怀大陆”诗:   谁凭彩笔写余晖,一发青山渐向微。(苏东坡诗句:青山一发是中原——笔者注) 今夜失眠非守岁,天涯无客不思归。 寻梅踏雪西湖月,破浪乘风燕子矶。 万里长江春又到,莫言头白故人稀。   我在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强烈的思乡之情感染下,提笔作了二首和诗: (一) 故园今又浴春晖,万紫千红接翠微。 美景如斯堪共赏,深情最是盼君归。 临风邀月秦淮岸,把酒论诗采石矶。 岁岁上思今更切,人生七十古来稀。 (二) 登高非为赏晴晖,东望台澎云水微。 一别岂成千古恨,卅年不见片帆归。 渡头已建新渔港,江畔还存旧钓矶。 何日重临舒老眼(陆游诗句)——笔者注,家山景色认依稀。   我将这二首和诗寄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团结报》和广州《当代诗词》。不久,四家报刊全部发表。《团结报》总编许宝骙先生还特加按语,称这组诗为“两岸交流第一诗”。   第二年,应浙江师大毛谷风教授编纂《当代诗词八百家》之约,我将此二诗连同林恭祖原作一并寄去。没想到,在毛先生复信时夹转来的一份影印件中,又读到林恭祖新作的二首和诗,并一篇小序:   壬戌除夕,予作“春节怀大陆”诗,诗友见而喜之,揭于报端。翌岁除夕,《光明日报》率先转载,从弟荣祖在南京偶而见之,喜出望外,断定为予作所无疑,除夕与家人共诵吾诗,以慰三十余稔弟兄睽别之情,并即修书函予,蕲有一日陪我在长江乘风破浪,不亦乐乎?斯事也,始觉诧异,予尚未知拙作刊于何报,而《光明日报》副刊之编者犹拳不弃涓埃,令人感佩。嗣后,《人民日报*今日台湾》及其他各报亦赓续转载,戊辰春,香港中文大学黄坤尧博士寄赠广州《当代诗词》总第十一期,敬悉广东陆丰陈章先生叠和拙作,情文并茂,谁谓知音之难遇?兹用原韵再答二律,以畅两岸之诗心也。 (一) 今古江山几落晖,岁寒不觉漏声微。 才闻腊鼓冬冬响,又见云帆片片归。 此日唱酬偕凤律,他时对饮话鱼矶。 阳春一曲情无限,谁说人间和者稀。 (二) 欲从东海起朝晖,鸡报五更烟火微。 江上沙鸥难独唱,堂前紫燕已双归。 广栽龙柏开行径,为爱灵龟罢钓矶。 蝶梦蘧蘧人未老,故园春色正依稀。   原来,林先生已通过香港在《当代诗词》读到我的和诗,并再步韵和了二首。这次,他也应约寄给毛谷风教授。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林诗清新典雅,词宛情真,读后再度为之共鸣,感慨之余,我又依韵再和二首: (一) 谁将心事托流晖,隔海临风歌《式微》。(《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 乡恋常萦游子梦,月华空照彩云归。 长闻客地鹃啼血,记否家山柳映矶。 为报知音重顾曲,再倾薄学咏“几稀” (二) 临窗独酌揖清晖,对月成三人影微。 已断还连唯藕节,舒心解郁应当归。 今朝横海投诗简,何日垂纶共钓矶。 一点灵犀通两岸,如斯唱和世间稀。   据毛谷风先生介绍,林恭祖是福建仙游人,美国艺术文化学院文学博士,时任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主任编纂,著述颇丰。根据毛谷风先生提供的地址,我将此二诗寄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林恭祖先生。同时也寄与国内几家报刊。不久,《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团结报》等报刊相继发表,而寄给台北林恭祖先生的信件则没有回音,可能是当时两岸形势还相当紧张,民间普通信件几经辗转而寄失了。   显然,对林恭祖先生而言,是“香港中文大学黄坤尧博士寄赠广州《当代诗词》总第十一期,敬悉广东陆丰陈章先生叠和拙作……”。而不是“广东陆丰县的陈章则辗转香港中文大学把应和诗及时送达”。实际上,当时我与黄坤尧博士素昧平生,不可能托他送诗。倒是因他专门寄赠刊有我和诗的《当代诗词》给林恭祖后,才使我们三人结为诗友。由于事情已过去28年,不知是林恭祖先生记忆有误,还是大公报记者整理时出现些偏差,但都无伤大雅。在两岸开始通航的今天,提起这段大陆、台湾两位诗词作者共为一缕乡情唱和再三的往事,令人倍增感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2-18 12:34 , Processed in 0.0704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