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研究,立足本土解决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5 01:26: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研究,立足本土解决问题  2012年04月11日  作者:罗生全 敬仕勇  来源:光明日报
  教育乃立国之本,其理论化成果固然可能具有普遍的原理原则,但却不可避免地带有深厚的文化色彩与历史渊源,在把握社会文化与历史脉络中真正掌握本土教育问题的症结,提供针砭之道。
  为解决本土问题提供新模式
  教育研究的这种创造本性诠释了哲学的本体、认识与价值三论,认清教育的本体要义,走进学校,走进校长、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世界,透过其在文化——历史形塑过程中的理解范式,建立一套具有特色与启发性的话语体系,在解决本土问题的基础上为教育学的世界发展提供新的解释模式。
  教育研究本土化深刻反映了当代教育学者的研究自觉与文化认同,这首先体现为教育研究本土化的本体论问题。也充分说明了教育研究需要对教育的一些基本规律进行探讨,建构一套具有其学科特点的概念体系,进而建立该门学科的话语体系。
  学科话语体系的建立反映了教育研究的主体自觉,基于本土文化精神与理性文化范式对教育根本问题予以创造性解释。本体论意义上的教育研究本土化确立了其研究的空间、时间和历史维度。空间属性的教育研究本土化应首先将目光转向经验世界,透过本土实际问题,以此丰富教育的理性结论,解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时间属性的教育研究本土化应缜密考察本土理论和外来理论背后所隐含的包括哲学基础、认识论、方法论与社会文化关联性在内的基本前提,通过反思这些基本理论的基本样态和存在根源,为现实问题提供解决之“道”。历史属性决定了教育研究应对本土理论发展的历史基础或经验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关注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理论与方法的更迭和评价、教育发展结构模式和趋势等基本问题,在对历史的“清算”中找准教育研究的基本取向与教育改革的价值观。
  立足文化与国情研究教育问题
  教育研究本土化应确立正确的认识方法论。哲学意义上的认识方法论包含认识论和认识的方法论两个层面。认识论主要指教育学者应立足中国的文化范式与国情研究真正的中国问题,形成具有民族个性的教育学原理,摆脱西方理论的思维限制和功利的政治态度,在自由的空间中理性探求真理。
  认识的方法论需要教育学者对已经取得的教育理论、概念体系和教育教学实践模式等认识成果进行再认识,即实现学术研究的自律。学术研究自律首先指向学术伦理,即教育学者应至少不违反伦理道德,避免恶意曲解事实或“功利化”学术;其次指向学术的真诚性与批判性,前者应坚持用证据说话,进行严密的推理论证,后者应以慎思明辨的态度对研究成果和研究者自身的反思,从方法论上审视与检讨研究成果的固有价值及其实践指导力,保证其科学性、逻辑性与合理性。
  同时,认识的实践性与理性的双重功能表明了教育研究应“重新”审视实践问题的研究价值,走向教育生活世界,从人的生存处境中找寻问题与证据,向“生活”虚心请教,舍弃虚幻的想象和主观臆测所带来的偏失推理。但并非对实证取向与理论思辨的抛弃,而是兼顾科学理性的考察与教育的生命体验,直面思辨与理想之外的教育实境,在经验验证与深刻体验中建构适合中国本土的教育理论。
  价值在于解决现实问题
  教育研究的作用不仅在于对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其存在意义,这就引发了对教育研究的价值追问。价值追求是价值主体的精神指引,是价值主体所进行价值活动的终极诉求。教育研究是一定主体对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问题的研究,不可避免的产生价值问题,同时也产生价值论的问题,即教育研究的主体应该是谁?
  同时,作为属人研究性质的教育研究,在坚持其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上,还应对教育研究本身进行价值判断,关注其目的或终极关怀,并以此全面综合与批判审视相关研究成果和材料,对理论成果进行理性选择,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以此引领教育实践变革。教育研究的主体应是任何对教育有着深刻“利益”的个体和群体。其次,教育研究应有自身的基本假定,应根据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和现实环境,审慎选择基本理论假定,并理性审视相关研究成果或思维结论,找准其价值定位,找出普适性的通则。
  教育研究直面人的存在与生命发展,必然应对其研究问题及所持的价值取向进行省思,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指导,始终贯穿整个研究过程,进而得出科学结论,理性解决现实问题。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成都市高新区滨河学校)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5 01:27:45 | 只看该作者
提升学术研究的境界  2011年09月29日  作者:李启明  来源:人民日报
  如果把学术研究分为知识增长、方法更新、境界提升三个层次,那么最难也最可贵的是境界提升。学术研究的境界包含丰富的内涵,如人无我有、人有我专、人专我优、人优我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崇尚真理、宽容失败,锲而不舍、矢志不渝、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等。
  当前,一些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存在视野不宽、开掘不深、与现实联系不紧等问题,这与学术研究境界不高有直接关系。其表现主要有:沿袭前人,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缺乏原创成果;画地为牢,在“一亩三分地”里小打小闹,缺乏大处着眼的意识和能力;远离现实,习惯于“炒冷饭”,研究缺乏新颖性;过于宽泛,“拣到篮子里都是菜”,“水分”很大、“干货”不多;不成体系,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缺乏完整性;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没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学风;等等。做学问是一门细活,需要潜心钻研,否则永远出不了精品力作。如果学者的学术研究境界过低,就很难在学术研究上向更高、更新、更深的方向拓展。那么,如何提升学术研究的境界呢?
  首先,转变思维方式。当今学术研究中惯性思维有余,创造性思维不足。比如,多数人习惯于把握过去和现在,只有少数人敢于预测未来;多数人期望从别人那里得到现成答案,只有少数人能做到独立思考、努力提供新答案;多数人遵循已有的“游戏规则”,只有少数人敢冒风险去创造新的“游戏规则”;等等。因此,提升学术研究的境界,需要我们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从传统的习惯性思维、经验性思维、直线性思维、从众性思维向跳跃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想象性思维、联想性思维、灵感性思维转变。
  其次,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包括变革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变通意识、差异意识等。强化创新意识,需要我们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像小孩子一样思考和行动,对所研究的问题多一些奇思妙想、多一些大胆探索;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对待所研究的问题和对象,宽容新事物、新观点,不随意否决、不固执己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恒心与勇气,善于从已得到深入研究的问题和现象中把握新的研究方向和路径。
  再次,优化学术环境。良好的学术环境包含着价值观、信仰、态度、规范、标准等,能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励学者不断提升素质与境界。因此,提升学术研究的境界,需要建立崇尚务实、沉潜、探索、创新的学术环境,促使学者克服学术研究中的随意性、片面性、重复性、功利性、短视症,让学术研究有品位、有高度、有深度,出新意、出人才、出精品。(李启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7-4 05:52 , Processed in 0.13747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