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鲁迅之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5 17:57: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鲁迅之吃






鲁迅的吃·《彷徨》·祭肉、毛豆、蛇羹、白菜、熏鱼头、油豆腐、青鱼干、雪天取暖2010-11-03




鲁迅写《呐喊》,多绍兴农家乡野气息。写《彷徨》,多城市里知识分子气。但是开篇的《祝福》,倒还有些田园风。

祝福主要是祭祀,杀鸡、宰鹅、买猪肉。其实祖先已逝,一来未必吃得到,二来未必爱吃——天上神仙爱吃金丹蟠桃,姑射山仙人爱餐风饮露,你弄一堆高脂肪高蛋白,祖先未必消化吧。当然我国祭祀,主要是给活人看的,所以以活人之心度死人之腹,就这么吃了吧。我问过浙江的朋友,他说,老年代祝福,是煮了五牲拜过,然后用煮五牲的水煮年糕吃,以“散福”。我猜五牲白煮,好吃不到哪去。如果为祖先特意加作料,又未必值当了。古代是太牢少牢,民间点大概该叫祭肉。
我妈迷信,每年到了时间偶尔也祭拜神佛。一般的菜颇简单且固定:黄豆芽、菠菜百叶、红烧五花肉、肉酿油面筋、红烧鱼,几十年不变,可见是我妈那一代就引为美食的东西。朴素扎实,用来拜神佛和喂人都很好。其实世上好吃的东西亘古不变。管你沧海桑田,白米饭+黄豆芽+红烧肉都是最朴实的东西。我妈祭祀完后,不肯浪费,常把祭神的拿来给我吃。我小时候调皮,就逗她说,神佛吃过的剩饭,我不吃,害得我妈面沉似水。

迅哥儿见过祥林嫂后心虚,想去吃清炖鱼翅。鱼翅出了名的借味菜,要靠好汤;袁枚又说不能省,不然乞儿卖富,反露穷相。在宁波见过一次清炖鱼翅,论盅的,鱼翅不管,先看汤:鸡、火腿,几样被炖烂了的调味植物,汤浓味清,鱼翅也发得恰好,所以吃着还入口。

祥林嫂淘米下锅,打算蒸毛豆。做饭时顺便蒸东西,江南很常见,蒸肉、鱼的都有。饭煮熟,菜蒸罢,郁郁菲菲的香气。蒸毛豆和煮毛豆都是清新的吃法。讲究些的加些油,以添香气,但大多是清蒸。毛豆蒸过,脆而酥糯,而且自有毛豆本身的清凉,用来下酒是很好的。


《幸福的生活》是超级讽刺文,强要意淫出一片完美场景来,我有个做时尚编辑的朋友感叹说,许多底层小编就在重复类似的生活——吃着馒头凉水,聊着鱼翅燕窝。且说男主角当时想吃的,就要来碗“龙虎斗”,可是他也不知道龙虎斗究竟是蛇+猫还是蛙+鳝鱼。当然,我也听说过果子狸+蛇的搭配。在广州时,吃猫没怎么见到,大概是私密家厨或黑市业务,我是外行人,不得其门而入。炖果子狸倒是见过有些招牌。那时非典风声刚过,据说已自收敛,不然还要大街小巷吹嘘如何如何秘法烧果子狸。蛇倒是广东人遍地可觅的食物。我小时候一直疑惑,蛇有啥好吃,至于如此紧俏?后来和人讨论的结果,广东以往庄田不丰,动物多而谷物少,所以见蛇就抓,拿来吃了,也算补充蛋白质。广东有蛇粥,有蛇火锅,有蛇羹,但蛇羹里蛇缕缕如丝,和鸡丝味道相似,吃之前还颇有仪式,要服一枚蛇胆,以示“咱这是货真价实”。什么东西背了宗教仪式似的神秘就让人不快乐。逯耀东曾列过江太史所谓正宗“太史蛇羹”的次序,我看了只觉得有些繁琐。大概钟鸣鼎食之家的正经次序,不合我脾胃吧。

幻想中的龙虎斗和现实中的白菜堆,恰成对比。据说以前食品供应不发达时,北京人为了过冬囤白菜想尽办法,蔬菜稀罕,有“洞子货”的黄瓜都要引为一宝。白菜和萝卜是平民百姓一宝。冰清玉洁的外貌,吃来也轻脆爽口,怎么做都好吃。而且性格平易好调理。最简单的,拿来涮锅子,蘸点蒜泥香油或芝麻酱都能吃,还能解羊肉之腻;士大夫一点的就是四川开水白菜,简直有雕琢过分之嫌。最后吃不完,还能做芥末墩儿。我在北京吃过一次,味道很冲,措手不及。用来下饭下面,都是绝妙。

《伤逝》是文艺男青年和文艺女青年的现实生活写照,到最后子君终于心力交瘁而去,留给了涓生“盐、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再怎么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终究也得柴米油盐。让我感兴趣的倒是“干辣椒”这三个字。我去贵州、川中、江西,都见过对干辣椒爱若珍宝的。川中和贵州管辣椒叫海椒,晒得好的可以当礼品赠送。但浙江以至于江南,干辣椒着实少见,北京也不算多。当然鲁迅爱吃辣天下闻名,这里大概自己代进去了。


《孤独者》里,魏连殳颇落寞时,迅哥儿买了烧酒、花生米和两个熏鱼头去看他。我不太敢确认熏鱼头是哪种,因为熏法似乎各地有不同。江南熏鱼,是用酒和酱油把鱼腌过。等鱼腌透入味,再油炸之,另加调味料。鱼熏完后酥脆香浓,而且鱼刺都能吃得。炸的火候大些,可以和脆鳝媲美。但川中熏东西就大不一样,比如说熏樟茶鸭子,就是火烤而成。江南之熏好在腌透后大火炸得酥脆,颇刚烈;西南之熏是火烤慢慢入味,温柔些。两样都好下酒。我擅自猜度,大概是江南那种熏法吧。
鱼头和兔头、猪手等一样,骨碎肉薄,不充饥但易入味,而且肉质细腻,易入味,好下酒。鱼头熬汤是江南一绝,用来熏则极脆(因为鱼头盖骨多)。爱鱼头者很容易爱得很细,比如脖子处的肉细嫩,鱼脑酥融,鱼眼柔润,各尽其妙。我小时候爱吃鱼鳃处的鱼皮,嫩轻细白,如嫦娥广袖。


《在酒楼上》被有些人认为是“最富鲁迅气氛”的一个小说。我私人以为结尾“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有和风。按整体的清冷氛围,加了吕纬甫这个有俄罗斯“多余人”格调的自述,令人不胜凄凉。全文里唯一暖和些的,也只有这几个菜:先是“一斤绍酒”,此后是“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以及“茴香豆,冻肉,油豆腐,青鱼干”。
油豆腐是油炸过的豆腐,再经水煮。豆腐油炸后外酥内嫩,口感极妙,内里会结丝一样绵软透空的感觉。因为中空,所以汤煮、酿肉都好。小说里的吃法是煮过,再加辣酱。鲁迅之爱吃辣,可见一斑。而且他老人家口味颇重,感叹辣酱淡薄,“本来S城的人是不懂吃辣的”。

茴香豆已说过,不表。青鱼干江苏也有。一般过年时单位发条大鱼,取“年年有余”的口彩。青鱼剖开,扎几个孔,用盐腌了,鱼头尾另剁了炖汤。我听说有手艺好的人家,可以把青鱼用酒酿(四川所谓醪糟)、酱油等腌糟再吃,叫做“糟青鱼干”。小说里这里大概是普通青鱼干,在我们那里也叫咸鱼干,可以空口吃来下酒,也可以蒸透了吃。

这一席菜上来后,小说所谓“楼上又添了烟气和油豆腐的热气,仿佛爇闹起来了;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的下”。那意思是,除了煮油豆腐加辣酱,其他菜大概都属冷菜。本来小说格调清冷,如果上一大碗冰糖肘子、红烧鲫鱼、糖醋排骨,立刻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调子就破坏了。黄酒、煮豆腐和几样绍兴腌制冷下酒菜,倒和林冲风雪山神庙的冷牛肉相似。你依然能感到寒意,但多少有些白气氤氲,可以觉得人世间有那么一点点的温暖。

本来冬天饮食,和鲁迅在那乱世中叙些慰藉之词,有其相同处。轰轰烈烈吃麻辣火锅到大汗淋漓,浑忘了今夕何夕的时候,毕竟太少太少。大多数时候,我们也就和《在酒楼上》那时代一样,独自一人一点点的啜烫茶热酒。冬天吃东西,真为解口腹之欲的少。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江南这清寒浸肤而不入骨的冬季,吃喝着得一点温老怜贫的暖意,也就差不多了。










小时候老师上课,按着教学大纲贴标签。拈起鲁迅先生的小说,总飙出些血淋淋的“批判、抨击”等动词,顺手批判梁雅舍、林苦茶。可是说到《红楼梦》,虽然也是“批判了封建社会的ABCDEFG”,可是衣裳饮食,却能一一来。其实书本无辜,者有心。鲁迅先生的小说也是小说,有怡情悦性描绘市井之处。单把他的小说当政工课本,亮出了他的思想,委屈了他的才情。

    先生既对现实主义小说有好感,描摹极精。《呐喊》里多写浙江乡间风物。很见精致。《狂人日记》全篇令人有看蒙克《呐喊》的恐慌感,最吓人的一句是说蒸鱼,“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我初看这句后,几个月见蒸鱼都毛骨悚然。后来看,发现了:“原来浙江人也蒸鱼啊!”

    有广东朋友对我总结,有资格被蒸的鱼是好鱼。像《檀香刑》里,有资格被上刑的才是好汉。被蒸的鱼自己未必快乐,但可见品第之尊。在江苏、浙江、广东几地吃的蒸鱼,有些次序差别。比如,在广东,似乎清蒸而后佐葱丝和酱油的多些;在江浙,更多是盐、姜、料酒、香油先腌后再蒸。大概广东重新鲜原味,江浙重调味吧。

    无论先腌后蒸还是清蒸完佐酱油,都是精细活,中庸却不无为。火候是差不得丝毫的,非高手莫办。广东用来佐蒸鱼的酱油、葱丝和豆豉,有许多是自家秘制,味道细腻,千回百转。江浙这里,抹盐、下姜与料酒,也得看鱼本身肉头厚薄,很难把握好。腌得好的咸鱼蒸后极下饭,还能佐菜干等物。唐鲁孙说谭家菜有许多艺自广东,所以最厉害的是蒸曹白鱼。我在上海吃过一次曹白鱼,不过是浙江做法,说是绍兴花雕蒸来。酒香鱼肉俱厚,非常好吃。

    《端午节》里的方玄绰,是个“差不多先生”,气质更接近《彷徨》里的知识分子。虽然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是颇油滑有无赖气,没钱了还让仆人去赊莲花白。莲花白创制的年代说法颇多,元明清的说头都有。我听过的一种做法至简易,白酒加莲花蕊泡即可。唐鲁孙说民国时北京的莲花白是宝竹坡发明的,秋天喝莲花白吃熏雁翅听秋雨是人生妙境,那么大概民国时的莲花白是清新可人的吧?北京如今卖的莲花白据说加料奇多,闻味道也不怎么清新,没太试过。

    《故乡》里有著名的闰土和瓜田,以及豆腐西施。闰土给迅哥儿送了自家晒的青豆。江苏也晒青豆,一般放在大匾里晒于土场。晒干后配笋丝,可以当零食吃,可以下粥。青豆不如干黄豆脆,嚼来很韧,是方便又耐吃的小食。闰土送的礼很合于早年乡间规范:不贵重,但耐吃耐藏,确实有用。新鲜的青豆,我自己习惯拿来炒蛋炒饭。

    迅哥儿的母亲知道闰土没吃午饭,便让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我很怀疑此处的炒饭就是油炒干饭。我小时候吃惯的是蛋炒饭——虽然我妈技艺寻常,只是普通的碎金饭,做不来“金包银”,但终究有蛋。有年下乡被留午饭,乡邻端来一碗油炒饭,一碗酱油葱丝汤。乡间简朴,油炒饭就是油和盐将饭一炒,取一点油香和味道,不至于让你嚼干饭之意。江南乡下似乎多有类似作风:炒饭胜于白饭,劣茶胜于白水,总归得意思一下,不然唐突了客人。

    《孔乙己》里有黄酒、盐煮笋和著名的茴香豆。黄酒在浙江籍作家的书里必不可少,余华《许三观卖血记》里的故事众所周知。盐煮笋大概是盐水煮笋,鲜而脆,是下酒的好东西。但也有朋友跟我说盐煮笋就是扁尖,存疑,因为我记得扁尖更接近腌笋,用来煮汤、炒肉等,远多于下酒了。浙江人爱吃腌、糟、霉物,在宁波吃过一次盐水笋,略有酸味,大概其意义类似于酸笋?茴香豆随孔乙己名动天下,。桂皮、盐、茴香炮制蚕豆所制。酥软糯韧,其味鲜永,名垂千古的零食,和金圣叹“花生与豆腐干”一起,合为书人的下酒秘宝,不多提。

    《药》里华老拴做那著名的馒头时,被人误为炒米粥。汪曾祺说过炒米是很现成的食物,有客人来,捧出来现做。无锡的炒米偶尔加糖,炒到焦后甜香扑鼻。炒米粥口感很奇怪,有些韧有些脆还有些沙,香倒是肯定的。听说乡下有孕妇爱吃口甜的,就加红糖煮炒米粥,极香。



    阿Q是中国小说史上一位神人,玲珑浮凸,活色生香,简直可以拿来做别林斯基“典型观”的活本。既然如此典型,少不得生活处处都典型,可以拿来做民国时浙江无聊赖乡民的典范。
    阿Q喝黄酒,喝完了吹自己和赵太爷是一家,挨了嘴巴。本来黄酒不如白酒之烈,我所见喝黄酒者极少醉,大多脸红目亮,逸兴遄飞。所以阿Q不常醉,只是兴致容易高而已。
    油煎大头鱼,未庄加半寸长葱叶,城里加切细的葱丝。阿Q以未庄为标准,以城里为错。话说我们这里油煎不多,拿大头鱼的头来打主意的倒不少。我们这里青鱼、花琏,都是做鱼头汤或泡椒鱼头的妙物。回说煎鱼放葱:我家乡家常做菜,以葱调味,都是放葱叶的。油煎红配葱叶碎绿,煞是缤纷。葱丝切细似乎是馆子里的做法,细巧些,似乎配蒸鱼的居多。以我经验,葱叶似乎吃得香甜些。
    阿Q因为多情遭了美人累,不小心对吴妈表了白,在未庄成过街老鼠状,饿极思变,去尼姑庵偷东西吃。没偷榫,因为未煮熟;油菜结子,荠菜将开花,小白菜也老了——统统吃不得了。最后偷了三个老萝卜,结果还几乎遭了狗咬。
    萝卜比起笋、油菜、荠菜、白菜的好处,是可以生吃。老北京经典叫卖是“萝卜赛梨,辣了换”,清凉爽脆。赵丽蓉老奶奶当年春节晚会上有个小品,有个菜叫“群英荟萃”,说穿了就是萝卜开会。巩汉林当时还编歌唱:“吃在嘴里特别的脆。”江南人也吃新萝卜,水分足时能吃得喀嚓声响,甜辣相间的好味道。
    但是我有些在日本的朋友说,日本人也吃萝卜,但是“辣了换”这一条行不通。似乎日本人偏爱萝卜的辣味,不独像我们求萝卜的甜味。人各有志,强求不得。
    当然阿Q还是很可怜的,因为拣的是个“老萝卜”。夫萝卜者,至少在江南,讲求的是甜脆多汁。古龙当年说“再差的茶,只要是烫的,就能入口。就像女孩子无论长得怎样,只要年轻,就不会太讨厌。”萝卜不是佳人,所以年轻的优势很重要。“吃了萝卜加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的谚语众所周知,但如果是凉茶+蔫萝卜,未免无趣。萝卜一软,口感打折。每次涮羊肉下白萝卜片,总有人如临大敌的提醒“萝卜不能久煮,软了不好吃”。老萝卜无汁不脆而且通常辣味重,不会太好吃。如果干脆做成萝卜干倒还罢了,可惜阿Q连笋都懒得煮,多半是生吃的了。
    《风波》里主要的场景是吃饭,因此饭是少不得的。先有女人们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画面感极强。干菜者,霉干菜也,天下皆知。霉干菜是我国腌晒工艺的集大成者,和川中泡菜一干晒一水泡,各尽其妙,挥发出无穷美妙的滋味。霉干菜好在干,干时暗金红色到黑不等,蒸透后尤其黑,但依然有干酥松脆的口感;二在其味醇厚,和扣肉一起蒸,借了五花肉的肥甘脂膏,甜香酥融,馥郁芳菲,销魂之极。中国做扣肉者多矣,烧白、夹沙肉、芋头蒸肉,各尽其妙,但论到其味婉妙,终究欠霉干菜扣肉一分,那一分就好在霉干菜。既使不做扣肉,单拿来下饭:霉干菜之味鲜浓甜香,口感又干酥松脆,铺在软糯的米饭上,色彩、味道、口感都有极华丽的对比,端的诱人。我外婆当年会用一个大匾晒霉干菜,然后做极大一锅霉干菜扣肉来给我吃。按她的说法,似乎晒菜干下到乡间、上到城市,是老一代阿姨们的本事。类似于东北晒酱、西南做泡菜:劳动人民家常必备的美妙智慧。
    米饭会松花黄,我知道的大概有俩原因。一是米饭做完后不即吃,又高温闷久了,似乎会泛黄;二是糙米做饭。《风波》里,我怀疑是后者。糙米饭如今比精米金贵,是符合绿色食品的好东西。其实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现在到处找糙米追求营养的诸公,到物质不丰富的时代只会被当作没事犯抽。物极必反,糙米和精米太多都不大好。糙米口感粗一些,嚼来紧而韧,偶尔一吃还可,但用来配霉干菜,就少一些白+黑的华丽对比了。汪曾祺老师说以前的米铺,精米没什么人买。大家不是买不起精米,而是吃惯糙米,觉得吃精米有些“作孽”。当然,糙米饭本身的谷物味好象又要浓些。吃得紧了,会让人停不下来身上出汗。
    九斤老太感叹“一代不如一代”,还抱怨吃炒豆子会吃穷一家子。六斤捏着一把豆藏起来,独自吃。老太太还抱怨豆子硬。浙江人吃黄豆不如北方繁密,因此我怀疑,所谓炒豆子,多半是闰土送迅哥儿的青豆。青豆加盐炒,韧而脆,和瓜子一样,一旦吃起来就没完。但有时的确会硬一些,老人家会痛恨。六斤小姑娘爱吃炒豆子也理解:没有五香葵花瓜子的时代,炒豆子对女孩子来说,是居家旅行杀人灭口必备的零食了。
    《风波》虽短,但对浙江民间饮食面目之概括,端的不下一幅缩略版《清明上河图》。霉干菜、糙米饭、炒豆子,如果加上咸亨酒店的黄酒、茴香豆、盐煮笋,大概浙江的妙处,十之七八。最眼熟的一个细节:九斤老太一家们吃饭,是在自家门口的土场。所以赵七爷可以一路跟人聊着便过来了。江苏乡下,以往也惯例如此。一溜木结构的房屋,门前大家摆矮桌、小凳吃饭,各自鸡犬相闻,一边吃饭一边可以隔着三五家大声聊天。男人吃饱了便大搪瓷杯配劣然而浓的茶,一边喝一边打饱嗝顺气,女人们一边哄孩子吃饭(因为孩子们爱边吃边到处乱跑),一边收拾桌子。若是夏天,这顿饭完了便直接顺延到乘凉,所以也有举着蒲扇出来吃饭的。有口才利落善惹人笑的,一路端着白饭溜过来,边聊边吃,这里家说两句溜点鱼,那里家说两句捎块肉,一路走来可以吃百家菜。老年间的乡民都很温和,吃饭时没有藩篱,邻里之间彼此送鱼、皮蛋、糖、酒酿等是要还礼的,但是这样日常吃吃,就丝毫无所谓。
本文转自吃遍福州美食网(http://www.78fz.com) 原文:http://www.78fz.com/a-11431.html



    华老拴给人上茶,茶碗里加了一个橄榄。这和王婆伺候西门庆点茶像又不像。以前北方喝点茶,茶里常加各类干果。橄榄茶在我家乡又叫元宝茶,老年人爱喝,可以去热解酒治嗓子疼。我外婆以前常泡一大杯,夏天凉透后让我喝,确实去热,胜过普通凉白开。但是外婆认为不可拿来漱口,不然就是“把元宝都吐掉啦”。

    《社戏》算是先生最清新的一篇小说,田园水乡,风神俊雅。开始说钓虾吃,江浙乡里做虾一般图省事,水里放姜煮虾,取河虾清甜原味,如果嫌淡,再加酱油。

    最著名也是最幻梦的,就是社戏归来的煮罗汉豆。罗汉豆“结实”,已经引人食欲;迅哥儿带头剥豆,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煮来吃了。罗汉豆者蚕豆也。盐水煮蚕豆不如茴香豆味道长远、嚼头酥烂,但新剥的蚕豆有豆子的清香,而且口感嫩脆,极好吃。何况当时气氛着实太好:清夜河上,泊船小友,月光下肚子饿了吃吃煮蚕豆,恍然有诗境。末了把豆荚豆壳往河里一倒,月下归航。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5 17:58:09 | 只看该作者
鲁迅饮食记略


  夜吃辣椒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第一学期结束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发给他一枚金质奖章。鲁迅没有把奖章作为自我炫耀的标牌,却跑到鼓楼街把它卖了,用卖掉的钱买了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和一大串红辣椒。

  鲁迅是浙江绍兴人,那里没有吃辣椒之好,独鲁迅有辣椒之嗜?非也。原来,鲁迅是用此物解困的。以后鲁迅每读书至夜深人静、天寒人困之时,就摘下一只辣椒来,分成几截,放进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嘘唏不已,只觉周身发暖,睡意顿消,于是捧书再读。

  喜欢北方面食和菜肴

  鲁迅居北京15年,这使他养成了喜食北方面食和菜肴的习惯,晚年居上海,仍念念不忘北方口味。为这,许广平欲在家中为他请一北方厨师,因鲁迅嫌费用太高未果。在上海,鲁迅常上北方馆子。

  在北京的最初几年,鲁迅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会馆当时伙食很差,鲁迅有时就买只鸡回来加工,或下面吃,或到附近的清真馆吃清汤大块牛肉面,这是用原汁牛肉汤加上肥瘦相当切成方块的牛肉,配以北方的切面,售价不高却经济实惠,很受鲁迅喜爱。

  推介家乡菜

  三十年代,鲁迅听说杭州人来沪开设了知味观,不久即偕同亲友到知味观就餐。当他品尝了家乡菜肴后,十分高兴。自此,每逢有亲友来沪,他总要在知味观设宴招待。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32年到1934年三年间,他曾八次光顾知味观。每次到知味观,鲁迅总是热情地向亲友们介绍"龙井虾仁"、"荷叶三鲜"以及"东坡肉"等名菜,还风趣地给大家讲述"西湖醋鱼"的传说,使客人对杭州菜印象更加深刻。

  1933年10月23日,鲁迅在知味观宴请日本福民医院院长和内山君等好友,亲自点了"叫化鸡"、"西湖莼菜汤"等杭州名菜。特别向客人介绍了"叫化鸡"的来历和做法。他告诉客人"叫化鸡"是采用1500克左右的母鸡为原料,腹中藏有虾仁、火腿等辅料,鸡身用网油包住,外裹荷叶,再用酒瓮泥涂抹,然后上火烧烤三四小时。食用时敲掉泥块,整鸡上桌,色泽金黄,香气扑鼻,举箸入口,肉质酥嫩,味鲜异常。鲁迅的介绍引起了日本朋友极大的兴趣。福民医院院长回国后,在日本广泛宣传杭州菜的特殊风味,这使知味观及其经营的"叫化鸡"、"西湖醋鱼"等菜肴在日本也出了名,影响深远。直到八十年代初期,"日本中国料理代表团"和"日本主妇之友"成员来沪访问时,还指名要到知味观品尝"叫化鸡"和"西湖醋鱼"等名菜。

  好吃蛇肉和龙虱

  "龙虱生水中,外甲壳而内软翅,次拔去头,则肠脏随出,再去足,食其软部。也有并甲足大嚼,然后吐去渣滓的。食者以为佳,否则不敢食,犹蚕蛹也。我是吃的,觉得别有风味。"

  "我还想吃一回蛇,尝一点龙虱。"

  "至于蛇,你到时在年底,不知道可还有?龙虱也已过时,只可买干的了。"

  以上均取自鲁迅写给许广平的信中,是他好吃蛇肉和龙虱的真情流露。

  赞赏梅干菜

  鲁迅生活在外地时,他那慈爱的老母亲总要经常寄一些家乡的土特产给他。1935年3月6日,鲁迅从上海发信给母亲说:"小包一个,亦于前日收到,当即分出一半送老三。其中的干菜,非常好吃,孩子们都很爱吃,因为他们是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干菜的。"

  鲁迅这里赞赏的干菜就是有名的绍兴梅干菜。梅干菜制作的原料,以雪里蕻最佳。雪里蕻分春菜和冬菜两种,产量以春菜为高,质量则以冬莱为好。加工时,分堆晒、腌制、晒干三个步骤,约半个月腌熟,为梅干菜的半成品,黄的如金片,绿的似翡翠,用之炒肉、煎豆腐等,极其鲜美可口,是城市市民比较喜欢的咸菜。家庭也可自制,将半成品出缸,沥干盐水,切短晒干,就成了梅干菜。

  好的干菜,无根茎和碎叶,闻来有一股扑鼻的香气,入口又嫩又糯,用它烧汤、炒菜,荤素皆宜,老少爱吃,无怪乎鲁迅称赞不已了。

  "鲁迅饼"

  鲁迅有胃病,油炸点心趁热吃对有病的人是很适宜的,故鲁迅对油炸食物有嗜好。据说在北京时朱安夫人常常制作白薯切片,和以鸡蛋、白粉,然后油炸,香甜可口。鲁迅几乎天天都吃,还常常用以待客。这制法不见于任何菜谱,后来有人戏称之为"鲁迅饼"。

  鲁迅喜欢吃点心是和他工作都在午夜前后有关。但他很少吃高级点心,通常是蜜糖溶粘的满族点心"萨其马","萨其马"不过分甜,而柔中带脆,香美可口,价格又廉,鲁迅除了自己吃,也常用来待客。

  钟情"梁园致美楼"


  "梁园致美楼"是家河南菜馆,创于清末民初,原经营者和厨师都是河南开封人。主要经营北方水饼和河南菜肴,很有特色,而且价格公道,菜点质量高,服务方便周到,在上海很有名气,是鲁迅居沪时最爱去的菜馆之一。

  据鲁迅记载,自1934年至1935年间,他曾在该馆宴请五次。还经常邀请该馆厨师到家治馔。如1934年12月9日晚,鲁迅邀请谷非夫妇、萧军夫妇、耳耶夫妇、阿紫、仲方,携许广平及海婴在"梁园"就餐。同月30日,日本朋友廉田夫妇、村井、中村等来访,又邀请"梁园"名厨到他家中治馔。
据萧红回忆,鲁迅为了满足她和萧军好好吃一顿馆子的要求,特地在"梁园"请他们吃了一顿丰盛的酒席,席上有"炸核桃腰"、"糖醋软溜鲤鱼陪面"、"三鲜铁锅蛋"、"酸辣肚丝"、"木樨肉"等菜肴。据说这几样菜都是鲁迅平时最喜欢吃的菜肴,常常用来招待客人。这些菜也确实别有河南风味,特别是"三鲜铁锅蛋"就是一道河南最古老的传统名菜,它是用虾米、火腿丁、香菇丁及鲜汤和鸡蛋调和后,放在一只特殊的铁锅里烧至半熟后取下,再用烧红的铁锅盖盖在上面烧烤,将蛋液拔起涨透而成。此菜吃口松嫩鲜香。鲁迅和他的许多吃过这道菜的朋友都认为它是一道最好的佳肴。

  郑逸梅的饮馔

  郑逸梅为著名高产作家,尤擅轶事、掌故,有"补白大王"之美称。他出生于1895年,活了将近一个世纪,其饮馔和他的作品一样为人称道。

  见鱼就"怕"

  郑逸梅祖藉江苏苏州。苏州人的饮食习惯是菜肴宁甜勿咸。不管荤菜素菜,都要放上好些糖。姑苏又多河泽,盛产鱼虾,于是苏州爱吃鱼的人多过爱吃肉的。所奇的是,郑逸梅素来见鱼就"怕",他嫌鱼多刺,食之不便,甚而哽喉,大不如吃肉方便和安全,往往弃鱼而择肉,在朋友中被传为笑谈。

  郑逸梅自奉甚俭,不吸烟,不饮酒,有偏食雅习,诸如黄鳝、水鱼他都不吃,平时蔬菜也不大吃。唯爱吃红烧肉,一餐能进数块。寿至耄耋,步履维艰,老态龙钟时,仍爱吃肉。每去亲友家赴宴归来,儿媳问他今日席上菜肴如何,他的回答正反皆只有一句话,或说"红烧肉烧得满好格",或说"连红烧肉也无没"。至于别样菜,在他的脑子里没留下什么印象,他不吃肥肉,宁弃也不食。每餐半勺米饭和稀饭,饭后再喝上一碗热汤。郑逸梅儿媳是个医生,见他总不肯多吃蔬菜,怕他维生素不足,就常督促他多吃水果,这样对防止便秘很有效。郑逸梅吃梨和水果都不削皮,理由是他愿意生活中带有一些原始性。对糯米制品,从前他大多是来者不拒,像桂花糖年糕、青团、擂沙团等这些传统年糕团,他经常品尝,直到晚年才不大吃。

  "我生肖属羊,又岂能食之"

  有一次,郑逸梅与几位朋友到一家清真馆吃羊肉面,大家尝后,皆称羊肉鲜嫩味美,独见他仅吃面,碗里的羊肉却原封不动。有朋友不解,问他何故只吃面而弃羊肴。郑逸梅听了,面露不悦之色,低声叹道:"羊禀性温驯善良,我生肖属羊,又岂能食之?"举座闻之,俱被打动。

  细说石家饭店

  苏州木渎的石家饭店因其名气太大,引得凡来访香溪之胜景者,必在那儿歇足进餐,这又和郑逸梅结下了缘,郑逸梅曾特别撰文细说。

  邓散木的弟子许舒风,曾和郑逸梅同执鞭于某校,为老同事。许妻石家声,就是石家饭店老板石仁安的长女,也擅长易牙术,为鼎鼎妙手,曾操上海国际饭店膳政。一日,郑逸梅和许舒风闲谈,谈及石家饭店,郑逸梅问道,石家饭店素有十大名菜,是哪十菜?许舒风如数家珍般告诉他:当然第一是鲅肺汤,其它为三虾豆腐,白汤鲫鱼,酱方,油泼童鸡,松鼠鳜鱼,清炖甲鱼,一称元菜,虾仁番茄锅巴,红烧塘鲤鱼,生爆鳝片。当初,石家饭店的特殊烹调,具有创始性,如三虾豆腐,用虾仁、虾子、虾脑和豆腐配制而成,色泽悦目,味鲜且隽。白汤鲫鱼所用的鱼,均在半斤左右,事先养在后门沿河的竹篓里,随烹随取,肉嫩汤鲜,食者赞美不尽。

  谈到虾仁番茄锅巴,郑逸梅随口说出一个故事。某次,陈果夫来到石家饭店吃饭,庄主石仁安为他特制虾仁番茄锅巴:先备半焦半黄、具有干脆性的锅巴,盛一大碗,然后用虾仁、番茄在香油中煮得滚烫,浇在锅巴上面,发出"刺刺"之声,色香味美,又加上音乐的旋律,使陈果夫大为惊讶,问这个菜叫什么?石仁安回答他,尚未取名。陈果夫说:"那就叫天下第一菜吧。"从此,虾仁番茄锅巴被列入了名菜谱。

  汪曾祺钟爱食道
  "鱼里头最好吃的,我以为是鳜鱼"

文学家汪曾祺钟爱食道。于吃喝上写过不少文章,可谓能吃会写,颇有意趣。

  汪曾祺喜欢吃鳜鱼,对人说:"鱼里头最好吃的,我以为是鳜鱼。"鳜鱼刺少肉厚,蒜瓣肉,肉细、嫩、鲜。清蒸、干烧、糖醋、做松鼠鳜鱼皆妙。氽汤,汤白如牛乳,浓而不腻,胜过鸡汤鸭汤。汪曾祺曾在淮安多次吃过"干炸鳜鱼",那是将二尺多长的整条鳜鱼入大锅滚油干炸,蘸椒盐,吃得他咋舌不已。多少年后想起,仍不免有如张岱所说"酒足饭饱,惭愧惭愧"的感觉。

  鳜鱼的缺点是不能放养,因为它是以鱼为食的。凡吃鱼的鱼,生命力都极顽强。儿时的汪曾祺曾在河边看人治黑鱼,也是一种吃鱼的鱼,内脏都掏空了,黑鱼还能跃入水中游去。读小学时,汪曾祺钓着一条大黑鱼,当时他激动得直跳,可惜,因为大黑鱼太勇猛劲大,挣断了他鱼竿上的线,嘴边挂着鱼钩和一截线跑了,让汪曾祺感到非常遗憾。

  "照吃不误"

  汪曾祺到过蒙古,吃过那里的手扒羊肉。手扒羊肉就是白煮的带骨头的大块羊肉,一手攥着,一手用蒙古刀切割着吃。没什么调味品,只有一碗水可以蘸蘸。吃手扒羊肉,得讲究技巧。蒙古人能把一块肉搜剔得非常干净,吃完,只剩下一块雪白的骨头,连一丝肉都不留下。汪曾祺到底不是牧民,缺技巧,手抓羊肉吃过后,那骨头上总要留下一些筋头把脑。

  汪曾祺还吃过一次"羊贝子"。"羊贝子"即全羊,是专为招待贵客准备的。整只的羊,在水里煮四五十分钟就上来了。吃"羊贝子"有一套规矩。全羊趴在一个大盘子里,羊蹄给剁掉,羊头切下来放在羊的颈部,先得由尊贵的客人用刀子切下一定部位的肉,斜十字搭在羊的脊背上,然后,羊头撤去,其他客人才能拿起刀子选自己爱吃的部位片切了吃。和汪曾祺同去的人当中有的对这种吃法不敢领教,他们觉得整只羊才煮四五十分钟,有的地方一刀切下去,还会沁出血来,怕吃不得。蒙古人则觉得这是羊肉的最好吃法,煮老了不好吃,还不易消化,带点生根本没关系。汪曾祺是"照吃不误",只觉好吃极了,鲜嫩无比,称为人间至味。

  昆明吃菌

  汪曾祺在昆明住过七年,最不能忘怀的是昆明的菌子。在昆明,每到雨季,诸菌皆长,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菌子的气味。比较常见的是牛肝菌。牛肝菌菌肉很厚,可切成薄片,宜于炒食,入口滑腻细嫩。汪曾祺吃牛肝菌的经验是加大量蒜片,否则吃了会头晕。菌香蒜香扑鼻而来,直入腑脏。
百菌中,最名贵的是鸡土从 。鸡土从生长在田野间的白蚁窝上,菌盖小,菌把粗长,吃这种菌主要就是吃形似鸡大腿的菌把。在汪曾祺看来,鸡土从当为菌中之王,其味正似一年的肥母鸡,还有过之,因鸡肉粗而菌肉细腻,且鸡肉绝无菌香。

  汪曾祺注意到,菌子里味道最深刻、样子又最难看的,是干巴菌。干巴菌像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颜色如半干牛粪,乱七八糟,当中还夹杂了许多松毛草茎,择起来十分费事,整个择不出一块大片,只是螃蟹小腿肉粗细的丝丝。洗净后,与肥瘦相间的猪肉加青辣椒同炒,入口细嚼,味美得让人半天说不出话来。

  "小时候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

  北京的小水萝卜,在汪曾祺的家乡被叫做"杨花萝卜"。这名称很富有季节感。汪曾祺记得在他孩提时代,离他家不远的街口,一家茶食店的屋下有一个岁数大的女人摆一个小摊子,专卖供孩子食用的零食。"杨花萝卜"下来的时候卖萝卜,萝卜一把一把地码着,她不时用炊壶洒一点水,萝卜总是鲜红的,给她一个铜板,她就用小刀切下三四根萝卜。萝卜极松脆,有甜味,富水分。自离开家乡后,汪曾祺就再也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或者说他长大后,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汪曾祺感慨地说:"小时候吃的东西是最好吃的。"

  除了生嚼,"杨花萝卜"也能拌萝卜丝。萝卜斜切成薄片,再切成细丝,加酱油、醋、香油略拌,撒一点青蒜,极开胃。当时他们一群孩子有顺口溜唱道:人之初,鼻涕拖,油炒饭,拌萝卜。

  油炒饭加一点葱花,在农村算是美食,再加拌萝卜丝一碟,吃起来感觉赛过神仙。

  也能吃辣

  汪曾祺能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那阵子,他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将青辣椒放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这样吃得多了,功夫就练成了,及至后来,什么朝天椒,野山椒,都不在话下。汪曾祺在越南吃过一次最辣的辣椒。那是1947年,他由越南转道往上海,在海防街头吃牛肉粉。牛肉极嫩,汤极鲜,辣椒极辣。一碗汤粉,放三四丝辣椒就将他辣得不行了。这种辣椒的颜色是桔黄色的。汪曾祺一直不懂,这辣椒何以这样辣。他曾听说过四川北部有一种辣椒本身不能吃,是用一根线吊在灶上,汤做好后,只把辣椒放在汤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是为奇也。


  (摘自《名人之吃》,岳麓书社2000年5月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4:04 , Processed in 0.10988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