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止庵:谈文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 15:46: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文章

承蒙鸿明兄关照,叫我写点东西,还特地寄来几样报。我近来愁于文思枯涩,看到其中有篇谈到“文章”,觉得这个题目可以另外说点什么,但是又不知道从何说起。正好前些时写过一篇关于约翰·玛西《文学的故事》中译本的小文,在一份报纸上登出来后,我看到这么一段话:“这本书就其总体而言仍然能够逾越上述障碍,让我们体会到它的精彩缤纷,如同在林间感受日影斑驳。”不免有些纳罕,这好像不是我的文章。找出原稿,写的是:“这本书至少有一部分好处仍然能够逾越上述障碍,让我们体会到。而这‘一部分’已经不少了。”再看题目,原来是“精彩的‘个人之见’”,现在改作“林间有日影斑驳”。题目也是文章,也不是我的了。我说这些并无更正之意,区区一篇小文章,改动与否,均无价值之可言;只是要谈文章,这倒可以做个例子。也不是说我的文章就有多好,别人改动不得;我是觉得文章这件事情很不容易把握,敢情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譬如这里,大约是认为我写的乏味才给添上点儿“味儿”的,但是说实话我写文章,极力避免的恰恰就是这种“味儿”,一向担心的只是避免不了。然而别人想要这么写法,我想可能也有其道理罢。我们其实说不出什么是文章,什么不是;文章并无一定之规,除了错字病句,人家怎么写都可以;只是自己不是怎么写都可以。所以不能拿这个话题来限定别人,只能限定自己。我知道想写的是什么;退一步讲,知道不想写的是什么。大概文章之道,也就在这里了。
    关于文章,我阅读多年,略有心得;后来学习写作,也不无想法。可都是只供自己使用的,与他人无关;我想写的文章,爱读的文章,大致不出乎这个路数。从前总结为四句话,即好话好说,合情合理,非正统,不规矩。这涉及到对以往散文史的看法,也关乎对一种风格的追求。近来我又觉得可以一概归结于作者的态度。有个意思,其实老老实实写在纸上就行了;如果能够达到清楚明白,何必非要形容一番。我们平常说话,有谁动不动就满口形容词、比喻句或者排比句呢,人家听着该有多么别扭。我觉得这是诗与散文的一点区别,诗不能如话,而散文可以如话。诗应该虚一点儿,散文却不妨坐实。从前我是写过诗的,虽然出息不大,形容几句总还是会的;现在写散文,我是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对于不形容,可以不喜欢,但是用不着不放心。这里恐怕还涉及“美”的问题。其实美不止一种,而对于散文来说,形容未必是美。至少不形容也可以是美的,不过更难罢了。因为质朴简单,不是一味减少,是少而多,通过限制表现以实现最充分的表现。可派用场的字句少了,也就更要用的精心。文章不仅仅是指字面;所要表现的意思,作为表现手段的字面,以及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一并叫作文章。当然如果有谁只喜欢看字面,那该说没有缘分,只好悉听尊便了。
    从另一方面讲,形容也有高下之分。美不仅仅是漂亮,而漂亮应该是真漂亮。方才说不形容更难,其实形容也未必容易。通常所谓“滥调”,都是针对形容而言,不形容至少可以藏拙。难得有点新鲜感受,把这感受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更见功夫。中国白话文章,做到今天差不多也是烂熟了,简直一下笔就落了俗套。而一落俗套,一成滥调,也就谈不上什么文章。我喜欢的两位散文家,周作人与废名,写文章都很少形容,其实他们对此并不加以排斥。比如《论语小记》中这一节: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不晓得为什么缘故,我在小时候读《论语》读到这一章,很感到一种悲凉之气,仿佛是大观园末期,贾母死后,一班女人都风流云散了的样子。”
    这里有形容,有比喻,但是至少在我看来,要算很好的文章。感受是真切的,表现是自然的,一切都恰到好处。如果能够形容到这个份儿上,我又何尝不想一试,现在是没有这个本事。《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妨望文生义地把这里两个“止”字看作有所不为:不能形容就不形容,总比滥形容好一点儿罢。
                                                                            (旧作,收《沽酌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0:27 , Processed in 0.06801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