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恭迎首都师大各位专家光临审网指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3 14:5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宁 虹
    宁虹,男,1950年1月生于济南市。北京市第三届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学硕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重点建设教育学一级学科、教育学原理二级学科学术带头人。主要学术领域:教育哲学、教师教育、教育研究方法及方法论研究。
劳凯声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科首席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 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理事;全国九五教育科学规划专家组成员;沈阳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大理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兼职教授;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教育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起草小组成员,北师大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代表性学术论文有:《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面临挑战的教育公益性》:《中国教育如何应对WTO的挑战》:《重新界定学校功能》:《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传统与变革——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看教育》:《传统的教育与教育的传统》等
孟繁华
    孟繁华,男,1963年5月生人,汉族,山东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获博士学位。2003年8月起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主要社会兼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战略组成员,教育部教师教育创新研究小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学科组专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编委等。
  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科研成果分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获国家教育图书奖一次。
  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和教师教育研究,主持国家级社科项目“基于合作的学校组织再造”,及省部级社科项目6项;出版《教育管理决策新论——教育组织决策的系统分析》、《国际教育新理念》等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全文收入。
张景斌
1.讲授主要课程:
《教育研究概论》,本科生公共课,3学时/周,3届120人;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方向课,4学时/周,4届32人;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研究生方向课,4学时/周,1届2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本科生公选课,2学时/周,1届60人。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指导学生实习,6届,384人;
(2)指导毕业论文,4届,8人;
(3)参与《教育研究概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3.公开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是真的“忘”了吗? 《人民教育》2006年第10期;
(2)关于高中生统计概念学习错误分析,《数学通报》2007年第11期;
(3)中学生心理折叠能力的发展性及其与智力的相关性研究,《数学教育学报》2007年第1期。
4.获得的教学奖励
创设合作共同体,构建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模式,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2008),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五。
  
徐玉珍
    首都师大教育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主要研究兴趣课程基本理论研究、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教育、教育研究方法。曾执教的课程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课程理论、基础教育改革等。
1.主要讲授课程
《课程论》,专业基础课,3学时/周,6届,195人;
《课程改革专题》,专业课, 2学时/周, 3届,365人;
《专业英语》,专业课, 2学时/周, 3届,95人;
《基础教育改革专题》,公共课,2学时/周,4届,463人;
《教育研究概论》,公共课,2-3学时/周,2届,96人。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指导学生实习,5届,216人;
(2)指导毕业论文,5届,10人;
(3)参与《教育研究概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3. 公开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出发重新思考教师教学基本功,《课程•教材•教法》,2004.2;
(2)是校本的课程开发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再解读,《课程•教材•教法》,2005.11。
朱晓宏
    教育学博士,副教授。200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哲学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德育原理、教师教育等。
主讲课程:教育研究概论、教育学基础、德育原理等。
主要研究成果:《论哲学之思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2007.10;《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学术文化与实践》,《中国教育学刊》,2007.10;《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之管见》《中国教育学刊》2007.3;《经验体验与公共教育学》《教师教育研究》2007.6;《爱、同情与学校德育的思考》,《教育学报》2008.1;《重新理解教师的实践境遇》,《当代教育科学》2007.5。
蔡 春
    湖南洪江人,教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哲学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政策、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及教育美学等方面的研究。
主讲课程: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改革、教育研究概论、中外教育思想专题、教育哲学、世界重大教育问题等。
主要研究成果:《个人知识:教育实现“转识成智”的关键》,《教育研究》,2006.1;《论教师生活体验写作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2006.9;《从“独白”到“对话”——论教育交往中的对话》,《教育研究》,2007.3;《教育是什么――兼论教育学的责任伦理立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叙述”“故事”何以称得上“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民》2008.4;《论20世纪教育的三大价值取向》,《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9;《审视教育中的“身体”――兼论教育中的“身体惩罚”》,《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理念型概念与教育理论的解释力――以三种理念型师生关系为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立足于关系的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
主要承担的课题:现象学教育学思想对我国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影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08-2010;骨干教师在校本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绩效研究,北京市教委,2006-2008;择校、教育公正及其政策建议,北京市委组织部,2008-2009。
2005年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刘秀江
    山东省掖县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硕士。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系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教育经济学。
主讲课程: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研究概论等。
主要科研成果及科研项目:
代表性论文:《公共教育学改革探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2;《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教育研究》2000.7;《教育行动研究:理念、背景与需要》,《教育探索》2003.1;《教师专业发展的诠释》,《教育科学研究》2003.3;《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教育学刊》2004.9;《中学语文课堂管窥》,《中国教育学刊》2007.3。
主持首都师范大学课题《师范生研究能力培养的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市教委重点课题《北京地区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研究》。2005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建设教师发展学校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研究》。
王志扬
    社会学博士,毕业于德国图宾根大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教育心理学专业,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主讲课程:《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理论》、《教育学基础》等。
主要研究方向:学生个体心理结构差异与因材施教、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等。
主持研究课题:首都大学生学习优先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市人事局项目;大学生个性心理结构的不确定性取向的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资助项目;德国范例教学法的理论整合和实践研究,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等。
出版专著:
1. 《Individuelle Differenzen und Lernpraferenzen》(《个体差异与学习优先》),专著,德国TECTUM出版社,2005年7月;
2. 《笑对孩子的恼人行为》,第二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

王攀峰
    湖北荆州人,教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主讲课程:教育学基础、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论、行动研究实践等。
主要研究成果:专著《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参编《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论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学目的观》,《教育研究》2007.1;《人的生活世界的两个领域与教学活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学习与生活共同体”的建构原则初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6;《试论现代教学活动的基本特性》,《中国教育学刊》2006.6;《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向:生活认识论的启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论教学走向生活世界的基本策略》,《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2。

张增田
    河南民权人,教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课程与教学论。
主讲课程:教育学基础、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论、基础教育改革等。
主要科研项目与成果:
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话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参编《多元文化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重庆出版社2006年出版;《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4.2;《论对话教学的课堂实践形式》,《中国教育学刊》,2004.8;《论解释学视阈中的课程实施》,《比较教育研究》,2004.6;《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设计的理念与策略》,《民族教育研究》,2004.3;《对话教学的师生观》,《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5;《对话教学的内涵和特点》,《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6;《多元文化课程的内涵与特点》,《当代教育科学》,2006.17;《教学对话品性的遮蔽与彰显》,《天中学刊》,20061;《教学疾病及其破坏力》,《天中学刊》,2006.4;《价值观教育:问题与对策》,《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6;《对话教学的目标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2;《经验与文本:对话教学的课程观解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理念与原则》,《课程教材教法》2008.5。

张 琦
    江苏南京人,教育学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教育基本原理、教育政策与法律、教育研究方法、教师教育等。
主讲课程:教育学、教育法学、教育政策法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学原理、少年儿童法律保护等。
主要科研领域与成果:
对教师职业技能、贷学金制度、教育法制建设、公共教育学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育科研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参加国家、市级和校级科研课题多项,主持市级课题一项。
代表性成果:主编《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俄罗斯历次重大教育改革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出版;《中国师范教育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遵循循证原则制定教育政策》,《中国教育学刊》,2007.7;《中美高等教育学费的比较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05.9。

李孔珍
    教育学博士,副教授。1993年毕业于广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获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获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获博士学位;2006年访学于美国南加州大学罗斯教育学院。兼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理事。
讲授的主要课程:教育政策分析、教育组织行为学、教育专业英语和教育研究方法等。
主要科研项目与成果:
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十五”重点课题“西部大开发中的区域教育发展与公共教育政策调整研究”的子课题“专家视野中的区域教育发展战略与西部教育政策”;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北京市基础教育择校收费政策方案研究”;主持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项目“教育专业英语文献选读”;与美国南加州大学罗斯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中心主任合作研究“特许学校的发展”问题。
《专家视野中的区域教育战略与西部教育政策——运用德尔菲咨询法的调查分析》,《教育研究》,200.4;《教育政策模型的比较研究——政策主体和政策环境的视角》,《比较教育研究》,2006.6;《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募捐策略》,《比较教育研究》,2007.10;《西部基础教育政策重点与实施成效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7.1;《教师教育不容忽视的内容——实践性课程》,《课程教材教法》,2007.9。

陈正华
    教育学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理事,全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政策、教师教育与校外教育。
主讲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政策法规;教育研究方法等。
主要科研项目与成果: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从‘控制’走向‘治理’——政府职能转变视野中我国教师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城区乞讨群体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市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九城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调查”等。
代表性学术成果:《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现实还是理想?》,《新华文摘》,2006.2;《受教育权性质:国际法与中国宪法的比较研究》,《西南大学学报》,2007.4;《关于我国职前教师职业技能型课程设置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7.7。

姜 月
    辽宁大连人,教育学博士,讲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等。
主讲课程:教育学基础、教育研究方法、教育文化学等。
主要科研领域与成果:
参与中小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都农村教育现代化标准研究等。代表性论文:《学校现实价值的科学文化取向及其局限性》,《现代教育论丛》,2006.3;《师范生对教师教育课程的评价》,《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7~8等。

李殿森
    内蒙兴安人,教育学博士,讲师,毕业于西南大学。
主讲课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基础、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教育改革等。
主要研究领域与成果:课程与教学论,关注课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中国古典哲学与教育思想的现代化等。代表性论文:《课程知识与社会意识形式》,《教育研究》,2006.6;《儒家的自我修养观及其对现代德育的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5。

徐 玲
    教育学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
主讲课程: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学基础、教育经济学等。
主要科研项目与成果:
主持2007年北京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流动儿童社会排斥现象研究》。
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若干篇,代表性成果:《WTO对我国教育服务的冲击与应对之策》,《教育研究》,2002.11;《国际教育指标体系的分析与启示》,《教育科学》,2004.1;《教育与经济增长理论的剖析与思考》,《教育探索》,2005.11;《关于流动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教育导刊》,2007.3。译著《校长理财实务》、《学校运营——从行政型与学习型组织视角分析》。

薛海平
    湖北人,管理学博士,讲师。毕业于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主讲课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
主要科研项目与成果:
参与课题研究:世界银行/英国政府双边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2006;世界银行,“甘肃基础教育调查研究”,2006;教育部,“教育生产效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2006;财政部,“我国教育事业单位改革研究”,2005;世界银行,“中国城市公共服务与治理研究”,2005;教育部,“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2005;教育部,“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2004;教育部,“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标准的创新与开发研究”,2003;教育部,“关于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规划”,2002。
《教育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教育科学》,2006.1,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7转载;《两种欧美教育质量管理模型的比较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6.2;《欧洲教育质量奖及其对我国教育质量管理的启示》,《全球教育》,2005.6;《我国基础教育区域非均衡发展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文凭主义”现象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经济师》,2004.1。

周玉荣
    副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负责人,代表性论文:《改革教师会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北京第一四O中学常规会议改革一隅》,《中国教育学刊》,2008.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2:26 , Processed in 0.08651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