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不一定要读董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2 13:2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你不一定要读董桥[zt]

提起香港作家董桥,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你一定要读董桥!”也有人讥讽“你一定要少读董桥”。你不一定要读董桥,但你应该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将随笔和时论写得如此雅致。

  1989年柳苏(罗孚)在《读书》第4期上发表《你一定要读董桥》,至此在大陆刮起“董桥热”,一发不可收拾。

  二十年过去了,据有心者统计,从1991年三联书店出版董桥的大陆第一部作品《乡愁的理念》到200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今朝风日好》,董桥在大陆的作品总计也恰好整整20本。而往回追溯,从1977年在香港出版第一部作品《双城杂笔》到最近牛津大学出版的《景泰蓝之夜》(2010年7月),董桥在港台地区出版的作品计有三四十种。而最新的是由广西师大出版社从牛津大学出版社引进的《记得》《从前》《青玉案》《这一代的事》等15卷作品。

  董桥的作品,可归为两类:一类是现代生活中对昔时文人品位、情趣的销蚀;另一类则是香港与大陆的情怀纠结。台湾评论家杨照认为他“不计流俗,一意孤行地创造着与众不同、特立孤傲的散文新风格。”

  有赞赏也有反对。比如被称为王小波、王朔之后的第一人冯唐就写过文章《你一定要少读董桥》。他写道:“在海外,有苏柳鼓吹,在内地,有陈子善呐喊。苏柳写过一篇文章,陈子善编过一本文集,题目都叫《你一定要读董桥》。如果评小资必读作家,董桥必列其中。”在这里顺便一提的是,不知是编者失误还是作者手误,将“柳苏”写成“苏柳”,陈子善所编之书为《你一定要看董桥》。冯唐认为董桥的文字,“往好了说,仿佛涂鸦癖乾隆的字,甜腻。仿佛甜点,吃一口,有滋味。吃几口,倒胃口,坏牙齿。”更是调侃:“少读董桥肉肉的文字,多去湾仔一家叫‘肥肥’的潮州火锅,他们肉肉的牛肉实在好吃。”

  对此,董桥说:“当年(柳苏)那句话害死我了,那么说当然容易招致反感。”但他也不会把冯唐那句话放在心上,“我个人受西方传统教育的影响要大一些,为文做事,喜欢凡事留三分余地。中国人将它看作厚道,我把它归为西方人所说的礼貌。所以我不习惯用这样的笔调讲一个人”。

  对于批评其文字过于雕刻、华丽、甜腻,董桥认为“过去所有的理论都说不要太经营,错了。那要看你的斧痕有多深,太深太露不好,有一点斧痕才看到价值所在。”以前写社论时,还会考虑到读者是否会懂,但是“现在我完全不管,你看懂也好,看不懂也好,我不管。我完全没有包袱,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在这15卷作品中,民国文人旧事占了重要篇幅,从胡适、傅斯年、沈从文,到傅心畲、沈尹默、张伯驹,再到启功、王世襄、张充和等等,董桥写时适可而止,却笔触深情,他自己更有言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化遗民”,为什么一直不愿走出来?他解释道:“我从小接触的就是老民国的人与事,我一直的感觉是在替他们守灵,守着他们的一缕清芬、守着他们被渐渐淡忘的清雅、情操和固执。”

  “至于政治评论、时事杂文等集子,都是现买现卖,不外是青楼上的姑娘,亲热一下也就完了,明天再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稳定是要的;繁荣是要的;文明制度下的文明教化到底才是根才是本。八股说得太多了,我情愿我们生存的地方多出几个疯疯癫癫的辜鸿铭。”

  相比笔下的文人旧事,董桥议论时政更是绵里藏针。几十年来,他办报纸,写评论,继承的是中国一直以来的书生论政传统,“读书人有言责,做报纸也好,写文章也好,我永远都记得的一个责任,就是必须讲真话。”

  也有很多人认为书生论政往往流于隔靴搔痒,对此,董桥认为“书生论政虽然搔不到痒处,可是还是要搔,不搔的话那就很寂寞了。”“即使当年我跟金庸做了那么多事情,他也不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他也不会觉得自己一写,政府一定要听,那是不可能的。那只是尽了我们的一点责任。”

  也许只有到了一定的年纪,才能读出董桥笔下昔时人物的风情,而时论呈现一个完整的董桥。你不一定要读董桥,但你应该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将随笔和时论写得如此雅致。

  《青玉案》,董桥/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版

2#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13:28:57 | 只看该作者
冯唐:你一定要少读董桥

在走过的城市里,香港最让我体会后现代。我对后现代的定义非常简单:不关注外在社会,不关注内在灵魂,直指本能和人心,仿佛在更高的一个物质层次回到上古时代。 在长江中心的25层看中环,皇后大道上,路人如蚂蚁,耳朵里塞着耳机,面无表情,汽车如甲虫,连朝天的一面都印着屈臣氏和汤告鲁斯(大陆译为汤姆克鲁斯)新片《最后的武士》的广告。路人和汽车,都仿佛某个巨型机器上的细小齿轮,高效率高密度地来来往往,涌来涌去,心中绝对没有宏伟的理想和切肤的苦难。绝大多数人的目的简洁明了:衣食住行,吃喝嫖赌,团结起来为了明天,明天会更美好。   
所以很容易说香港没文化,是个钱堆起来的沙漠。这个我不同意。香港至少还有大胖子才子王晶,陈果,还有酷哥黄秋生,曾志伟。但是,这样的地方不容易长出像样的文字。李碧华是异数。即使中非某个食人部落,几十年也出一个女巫,善梦呓,句式长短有致,翻译成汉语,才情不输李清照。   
有人会说,香港有金庸。可是,金庸有文化吗?除去韦小宝的典型性直逼阿Q,其他文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略同《七侠五义》,低于《水浒传》。而且,金庸的幼功是在大陆时练成的,和国民党的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到了香港以后,基本是输出。   
还有人会说,香港有董桥。   
董桥的背景灿烂:台湾外国语文学系的科班、伦敦大学的访问学者、美国新闻处《今日美国》丛书编辑、英国BBC时评员、《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明报》总编辑、中年藏书家、英国藏书票协会会员。在海外,有苏柳鼓吹,在大陆,有陈子善呐喊。苏柳写过一篇文章,陈子善编过一本文集,题目都叫《你一定要读董桥》。如果评小资必读作家,董桥比列其中。

  董桥的好处,反反复复说,无非两点:文字和古意。

  董桥的文字,往好了说,仿佛涂鸦癖乾隆的字,甜腻。仿佛甜点,吃一牙,有滋味。吃几坨,倒胃口,坏牙齿。比如:“笔底斑驳的记忆和苍茫的留恋,偶然竟渗出一点诗的消息。”比如:窗竹摇影,野泉滴砚的少年光景挥之不去,电脑键盘敲打文学的年代来了,心中向往的竟还是青帘沽山,红日赏花的幽情。其实写这种东西,用不着董桥。我见过几个以写青春美文出名的东北糙汉,经常在《希望》、《女友》之类的时尚杂志上发文章。听说冬天三个星期洗一次澡,夏天两个星期洗一次澡,腋臭扑鼻,鼻毛浓重。他们张口就是:“紫色的天空上下着玫瑰色的小雨,我从单杠上摔了下来,先看见了星星,然后就看见了你。”

  董桥小六十的时候,自己交待:“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的名字的每一篇文字。”他一定得意他的文字,写过两篇散文,一篇叫《锻句炼字是礼貌》,另一篇叫《文字是肉做的》。这些话,听得我毛骨悚然。好象面对一张大白脸,听一个六十岁的艺妓说:“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每天画我的脸,一丝不苟,笔无虚落,我没有辜负见过我脸蛋上的肉的每一个人。”

  文字是指月的手指,董桥缺个禅师帮他看见月亮。意淫的过程中,月上柳梢头,在董桥正指点的时候,禅师手起刀落,剁掉他指月的手指。大拇指指月就剁大拇指,中指指月就剁中指,董桥就看见月亮了。

  董桥刻过一枚董桥依恋旧时月色的闲章,想是从锻句炼字中感觉到旧时的美好。旧时的美好还延伸到文字之外的东西:比如鲁迅的小楷,知堂的诗笺,胡适的少作,直至郁达夫的残酒,林语堂的烟丝,徐志摩的围巾,梁实秋的眼镜,张爱玲的发夹。这些“古意”,又反过来渗入董桥的文章,叫好的人说恍惚间仿佛晚明文气重现。
  学古者昌,似古者亡。宋人写不了唐诗,元人写不了宋词。忽必烈说:文明只能强奸掠夺,不能抚摸沉溺。周树人的文字,凌厉如青铜器,周作人的文字,内敛如定窑瓷器。他们用功的地方不是如皮肉的文字本身,而是皮肉下面的骨头,心肝,脑浆。

  其实,香港的饮食业,天下第一。对于香港,不要苛求。少读董桥肉肉的文字,多去湾仔一家叫“肥肥”的潮州火锅,他们肉肉的牛肉丸实在好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5:46 , Processed in 0.07030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