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400中小学校长 论道课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3 13:0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400中小学校长 论道课改2012年06月19日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柳艳

课改、深水区、深化……上周四,宝安区富源学校内,来自广东省各地400多所知名公办、民办学校校长、部分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有关专家以及企业界有关人士齐聚一堂,“论道”第十届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论坛,主题为“新课程、教学改革十年回顾与前瞻”,深水区、深化成为出现的高频词。
肯定有之,反思亦有之。“新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走过十年艰辛之路,很多学校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不少的成果,但是有很多的学校一提课程改革,大家一窝蜂去编教材;一提素质教育,就放任孩子们去唱唱跳跳。当前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没有改在最根本的点子上。”论坛上,富源学校校长张希怀抛出尖锐的话题。
课程改革十年之后何去何从?“深水区”的课改应怎么深化?
课程改革
首先要做的是“洗洗脑子”
“进行课程改革,要使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现代化是必须的,繁、难、偏、旧的教材更新是必须的,落后陈旧的教学方法的改变也是必须的。”提出三个必须后,张希怀话锋一转,“但这不是最根本的,为什么西南联大的茅草房里能够培养出杨振宁、丁肇中、李政道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呢?我们要认真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过去的教育,最根本的是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我们除了要求政府和社会解决诸多的教育矛盾,营造和谐、绿色的教育生态,为教育的发展营造最佳的环境之外,我们教育内部、我们学校要在课改方面有所作为。”
张希怀以该校“因材教育模式”的课改为例,提出课程改革首先要做的是“洗洗脑子”,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过去的教育,是一刀切,标准件式的教育,是千人一面,削峰填谷的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全面发展的教育,严重地阻碍了人的个性的发展,严重地阻碍了人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严重地阻碍了精英人才的发展。”
他表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不应该是被动的,而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我们要开设教育超市,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让学生逐渐转变过去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我想怎么样学,我就能怎么样学,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的体现,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基于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我们确立了能够统领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即‘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佳的我’”。据介绍,在该校“因材施教模式”中,把兴趣、习惯、个性六字作为突破口,同时开展了“因材教育模式的实验与研究”等研究课题。
各种课程和教材
要形成多元多层立交桥
“长期以来,课程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都是精英教育培养出来的精英。这些精英立足于自身的体验和成功,进行课程教材的价值判断。于是,追求教材内容的系统、完备和高深成为他们始终不渝的准则,从而导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结构单一、标准化一、难度唯一。再加上知识本位、应试本位观念的驱动,使本来就繁难的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升级,难上加难。”广东教育学会会长刘达中多年来对课程改革密切关注,他认为我国基础教育长期误入精英围城而不能突围。
刘达中认为,经过课改的多年探索,现阶段国内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已由单一必修课改为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或自学课并行,实现了课程结构的多元化,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和差异化的尊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选择的重要条件。“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但同时他强调,在教材内容和教材形式上,尚未实现多层次和多样性。学生还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方向自由选择不同层级、不同形式的教材,学生的多元自主选择未能真正实现。“而我们国家至今没有把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实践能力,作为升学、就业选拔人才的准入条件,社会和学校也没有提供学生选择各种实践的充分条件”。
在刘达中看来,理想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首先必须课程结构多元化,其次必须实现教材多层级。只有各种课程都配备N个层级的教材,并具备允许学生动态选择的机制,多元自主选择才能真正实现。
对于这一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涉及的重点和难点,他的破解之策是:立足“完整”,要求合格,追求优秀,鼓励拔尖,动态选择,层级提升。“各种课程和教材只有形成多元多层的立交桥,多元自主选择课程教材才具备了相应的条件,高考的改革要体现这种条件,这样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也才有了得以实现的大环境。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定位才能在关键的课程教材层面得以实现。” 南方日报记者 柳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7 22:25 , Processed in 0.12211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