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堂好的历史课的标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9 16:4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堂好的历史课的标准
作者:顾忠华  

内容提要: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老师要上好课不简单,因为谁都没有现成的经验。本文就从四个方面浅谈什么样的历史课是好课:即学有所得的历史课、学有成效的历史课、资源生成的历史课、留有空间的历史课。本文实际涉及到了课堂的评价及其标准问题。

词:价值观  效率  生成性  空间

学生喜欢听好课,老师也喜欢听好课,上好课。校长希望自己的员工上的全是好课,家长更希望自己孩子的老师上的全是好课。老师,尤其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老师,在学生、领导、家长的期盼下,该怎样上好自己的课呢?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呢?笔者是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历史教师,下面就结合本人工作实践,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想法和不成熟的认识。
一、学有所得的历史课。即有意义的历史课。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1  这是历史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所要求基本达到的。比如《鸦片战争》这一课,学生通过对战争和《南京条约》的分析、理解,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这就从客观历史升华到了思想领域的认识,学生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学生有了自己的是非判断力。学生课前和课后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学生上了历史教师的课后会有所得,那么这样的历史课是堂好课。
所以如果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如果学生通过历史课堂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这样的历史课是堂好课。因为教学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教会学生的某种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情感、情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课不是让学生停留在所学习的历史的表面,而是让学生进入了精神世界。

二、学有成效的历史课。从纵向来看,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是人人产生历史课堂效率的基础,从横向来看,表现在不同的学生历史课堂效率是有高低的。从这个意义上,人人有效率,人人讲效率,这样的历史课应该是一堂好课。
人教版的初中历史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等思考的话题,但许多历史老师往往动不动就拿来探究,拿来讨论,动不动就拿多媒体,结果往往流于形式。笔者也曾经这样做过,结果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人,乐于探究的学生不是全部,勤于讨论的学生也不是全部,还有多媒体环境下的一部分学生只是来看热闹的,这样的教条化历史教学可能会成为窒息历史课堂效率发展的一大杀手。所以好的历史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高效率的课,并且是在讲有效率的基础上的高效率,即人人讲效率。或者说是讲究参与度基础上的有效度。这就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既要看过程又要看结果。
三、资源生成的历史课。历史课程目标是既定的,但历史教学的具体目标是生成性的。所谓生成性就是说既定历史教学目标要在历史教学实际过程中动态变化,是师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逐步形成的。因为历史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倘若以静止的目标来代替或抑制学生的积极思考与自主探究,以牺牲学生的情思活动为代价,那将是削足适履。有了过程,就有了能力生成;有了过程,就有了情感态度。2一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时候,课堂上很多事情是教师无法预料的,教师应该有这种意识。因此随着历史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对历史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完全正常的,其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取决于有没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热情。
     比如笔者在某中学上了一节《北伐战争》,上课前的开场白是用多媒体介绍该学校女子足球队在世界中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上获得亚军的煞爽英姿。课程主要内容结束后我问同学:“本课对我们有何启发?”学生回答:“团结”“合作”“拼搏”等等。我说:“这就是北伐精神,北伐精神就是团结合作、奋勇拼搏的精神。”并且马上接着问:“我们身边有关于团结、合作、拼搏的例子吗?”学生回答:“校运会。”我说要具体一点。学生回答:“接力赛。”我说难道没有更精彩的吗?学生齐回答:“女足。”我于是又把画面回到开始上课前的该校女足的精彩场面。突然有同学插嘴到:“其实这也就是北伐。”马上下面一片表示赞同的嘘唏议论声。原来该校女足代表中国出征北欧丹麦,当然是“北伐”。我打住他们,正好下课铃响了。我想,最后一位同学的回答正是我所意料不到的,但也正是我所希望看到的理想场面。可以说,把学生拉回开始上课前的该校女足的精彩场面的设想正是我课前为学生预设的目标,但最后那位学生的回答使课堂增加了生成性教育资源,引起了共鸣。

所以历史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熟悉型备课”这一层面上,不仅要备“形案”,更应备好“心案”,对教学环节进行弹性设计。3因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彼此的投入,会使整个过程有新的教育资源生成,又有学习过程的生成。一个智慧的历史教师应做捕捉这种生成性资源、因势利导地去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高手。
因此如果在历史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活跃,创设一种意犹未尽、欲罢还休的境界,那么教学就在这种生成与互动中如行云流水般高效、自然、流畅。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从容不迫地去接纳和拥抱教学中的生成资源,胸有成竹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精彩。这样的课就是一堂好的历史课。
四、留有空间的历史课。我这里的“空间”指两层意思。一是指历史教师的课还有改进的空间,我称之为“质的空间”;二是指历史教师留给学生读书、想象、思考、发言的空间,我称之为“形的空间”。从哲学的角度,前者是形而上的空间,后者是物质空间。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4著名歌手齐秦在《原来的我》中唱到“给我一个空间”。如果一个历史老师上的课十分完美,无可挑剔,没有一点点的缺陷和不足,那么要么这个历史老师的教学目标预设本身就是错误的,要么评课老师说的是假话。我更愿意相信前者。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这样的历史教师教出来的全是枯燥的历史现象和硬生生的历史结论。历史课堂变成了历史教学的木乃伊,这是可悲的。叶澜教授说:“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所以真实的历史教学才是有血有肉的教学,真实的历史课才是好课,
其次,好课应是给学生留足“空间”的课。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有这样一个独特的主张:少上课,多读书。少上课是要教师放弃话语霸权,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即少说话,多引导;多读书是要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究,尽可能地拓展学习空间。可是我们有的历史老师往往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满堂都是历史故事,有的还有相关历史故事的“超级链接”,历史老师好象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似乎口才很好。学生听了好象也很开心,很有收获,实际一无所获,这里的历史课堂变成了学生“听书”的地方。学生除了听到满耳历史故事之外全是云里雾里,也谈不上对所学历史的七嘴八舌甚至是“百家争鸣”,历史老师更没有实现历史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这样的历史课就不是一堂好课。据说,新教材苏教版《思想品德》中就有大量“留白”,很受师生喜爱。我们历史老师上课能否从中受到点启发呢?所以滴水不漏的课,是教师的“匠心独运”,可以让听课者刮目相看,但绝不会让学生受益匪浅。这样的“好课”,是教师的“独秀”,学习的主体学生却只当了一回群众演员。没有空间,就没有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何来个性与创新?留下空间,有时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注释:
14
2003
418日在上海市“黄浦教育论坛”的报告:《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中小学教育》 2004年第10期);
2、《好课看什么》,《人民教育》2004年第11期;
3《畅想新课改背景下的“好课”》

hnp
//www.sqdaily.com报纸PDF2004-10-2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3:22 , Processed in 0.06671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