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教学合作学习中几种现象的反思和对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9 16:4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历史教学合作学习中几种现象的反思和对策
江阴市中小学教研室     顾建英
214400

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它是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且有团队精神、竞争意识,体现合作精神的有效方式。它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广大历史教师也不例外。这说明老师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已更新了理念。然而,笔者在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只注意到形式──让学生聚在一起学习,却忽略了合作学习的实质──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致使合作学习形有实无,步入了无效的误区。现选几例进行剖析,以求与同行共探讨。
[现象一]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孔子教育思想的有关内容,读后在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问题:合作学习的目标指向不明,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显得盲目。学生抓不住讨论的要点和交流的“序”,收效甚微。
对策: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便于操作,像布鲁姆说的那样“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现象一可设置这样的合作学习环节:阅读有关孔子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读后请同学各自归纳孔子的教育思想的几个方面,然后讨论提炼出主要的思想内容,最后各小组同学谈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你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对照自己的学习谈些体会。讨论完后请某某同学(学习态度、方法、习惯较差的)学生代表本组交流体会。任务、要求、步骤交代得很明确:(1)自读课文有关内容;(2)归纳孔子的教育思想的几个方面;(3)提炼出主要的思想内容;(4)每组出一人(已指定)谈体会。尽管各组采用的合作学习方式不同,但最后都会无一例外地把合作学习的重点集中在代表小组谈体会的同学身上,帮他寻找平时学习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帮他改正学习方法,鼓励他要为小组争光。整个合作过程活而不乱,每个同学积极投入,都想帮助“代表”达到最高水平。其实在“帮”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在相互交流和学习、相互促进。
[现象二]讲授唐朝民族关系一课时中教师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在各民族生活在哪里,第二次各民族生活习俗怎样,第三次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如何。
问题:对合作学习的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缺乏深思熟虑,主观随意。合作学习的问题没有质量,合作次数偏多,使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对策: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好契机,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那么,何时为佳呢?我们认为:一是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的时候;二是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无法解决时候;三是当需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的时候,四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的时候。五是学习集体积累较大,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现象二”中的第一、二次的合作内容没有深度,仅仅为追求合作气氛。应该在学生学习唐朝各民族生活在哪里、各民族生活习俗怎样、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如何等内容后,教师再设计如下问题:唐朝各民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活习俗?唐朝为何与各民族有如此的关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总之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组内交流,顺利地实现了自我构建和知识创造。
[现象三]教师在讲授经济重心南移一课时,讲到人口大量南迁这一内容,师问: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人口大量南迁?生答:东汉末年。为什么?生答:逃避战祸。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分裂和唐中后期的安史之乱,到宋朝出现了北方人口越来越少而南方人口越来越多的情况。请同学们讨论: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大量人口南迁,这对我国北方和南方经济发展会有哪些影响?分小组讨论,要求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并让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说明小组意见。在此基础进行小组“观点陈述”竞赛。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待会儿,我们来个现场辩论。到此,这位教师接球抛球都很潇洒、得法,遗憾的是教师在组织这一教学活动时急于求成,学生独立思考还不到二分钟,就让他们投入讨论;讨论刚展开,学生刚进入激烈的思想交锋,就要他们转入辩论,真是刚一开锣,就“鸣金收兵”。
问题:合作学习的时间、空间、心理准备均不充分。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教师落实新课标的一种装饰性教学行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流于形式。致使讨论如无源之水,所述见解不成熟,没深度。无意中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独立探究的机会。
对策: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时讨论要充分,分组要合理。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避免合作交流时人云亦云的现象;留给学生充足讨论的时间,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互相碰撞,力戒合作学习的;分组合作学习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合理分组,小组以4—6人为宜,还要用特定工作确定学生的角色,让学生明白该为小组做什么,当然,角色要经常轮换,这样做能让学生认识到各个角色的责任以及存在的意义,从中体会要想成功就得同舟共济的道理。“现象三”讨论前可先让学生各自整理这一段历史的脉络,进而独立思考,比较战乱和稳定会给社会和老百姓带来不同的结果,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两种历史现象给不同的地区带来不同的结局。期间让各小组明确讨论的重点,最后进行小组“观点陈述”竞赛。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不仅要看讨论的时间,更要看个体能力的发展,看学生参与的充分程度。
[现象四]学生处于合作状态时,教师盲目地在组间巡视,这里站站,那里看看,无所事事,像一个旁观者。
问题:教师的角色意识不强,教师只是由昔日的满堂灌到现在的壁上观。笔者曾听过几节公开课,都是老师预先布置好专题,课前学生分组调查研究,做一些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然后课堂上小组交流展示,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老师都只是站在旁边观看,没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对策:教师要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和监控。担当好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要深入学习小组,倾听、了解他们合作的进展情况,要揣摩他们的认识心理,体察他们的学习困难,例如,当学生碰到学科知识问题时,老师应介入讨论,以便给予及时的点拨。还要适时地教给他们合作学习的技巧,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并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等。使他们懂得尊重和倾听,学会否定、质疑和补充,帮助他们将学习活动开展起来。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积极调控,在教学准备阶段,老师要确定课程、分好小组、安排角色。在教学实施阶段:首先教师要解释学习任务,即解释课程目的、概念、学习程序,举例等等。然后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必须仔细观察个合作小组的合作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可见老师并不仅仅是讲台上的智者,更不应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管理者。
[现象五]每个小组的总结发言或作业(调查报告、小论文等),打上一个团体分数,或是给小组每一成员(不论贡献大小),享受同样待遇,各加几分。这岂不是过去大锅饭在当代教育中的翻版?
问题:评价主体单一,教师是唯一的裁判者;评价只着眼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没有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应;评价只重视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对策:坚持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教与学的提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就得走出陈旧评价观的藩篱。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明确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唯有这样,我们才更易走出侧重甄别的误区。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做法。第一:把评价的主要权力还给学生。形式有三种:学生自评、他评、小组互评。主要是评价自己和同伴对团体做出的贡献,并反思合作过程的得与失。第二:对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应该分开评价分开奖励,如可以设立最佳合作小组奖作为对合作任务完成的出色小组进行奖励,对于个人可以设立最佳表现奖作为对个体的奖励。第三: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多元评价指标,多层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元智能。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放大优点,给予积极的评价,以发挥学生自己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真如大教育家第斯多慧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四:要坚持重视过程评价,不只是关注结果。评价应伴随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包括目标、准备、过程、结果。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加注重过程。评价不仅应关注知识的掌握,还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态度、兴趣、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及时调节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吃透新课标,认真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防止教学过程中“有形无质”的现象出现,充分领会合作学习的本质内涵,追求形式与效果的统一,以期取得更大成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7:55 , Processed in 0.06448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