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当代美术教育
摘要:本文就作者所了解的法国美术学院教育现状作一些案例来陈述,希望这个以管窥豹的工作可以对从事美术教育的同仁有所帮助。用亲身经历的具体教育事例来呈现当代法国的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向,这样也更容易让读者与中国的美术教育现状作一些比较。
关键词: 法国美术教育 教育现状 教学方式
一:教授的作用
1. 教授是学校最关键的人,他们必须通过学术性很强的委员会面试、评委多次讨论后才能被录取,其间应聘者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被讨论,特殊之处是国外艺术家和法国艺术家一起参加竞争。例如斯特拉斯堡装饰艺术学院,英语老师是来自英国的艺术家,素描老师是加拿大人,金属工作室和多媒体老师都是德国人,校长也是德国人,这样教授们首先就形成了多元化格局。在此之前他们都是非常独立和成熟的艺术家,即使没有任何文凭、任何职称,也有可能受邀前来任教。中国的已故艺术家陈箴也曾担任过南希美院教授,严培明为第戎美术学院教授。
2. 教授对院长有着直接的监督权。首先他们的院长是聘用制的,每四年换一届,每一任院长如果得不到大部分教授和学生的支持会很快被联名赶走,这一点对一所学校的现状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教授治校”这个特点在此被充分体现出来。一所学校如果行政权力过重,肯定会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有不良的影响,而他们就是靠这种方法抑制了该问题。当然院长也非常重要,例如斯特拉斯堡艺术学院的院长就是锐意改革的艺术家让—马里.克劳德(JEAN MARIE KRAUTH),由台湾出版的?艺术介入空间?曾介绍过他的作品。在法国上个世纪80年代美院教育处于保守时期,他力邀著名艺术家来校长期或短期任教,他常回忆说,在德国找到了白南准,但白南准的展览计划被安排到了2003年,然后他就推荐了自己和博伊斯的好友SARKIS(激浪派重要成员之一)。在院长让—马里.克劳德的支持下,SARKIS以及其他的艺术家极大地推动了美院的教学与改革,使这所学校享有“法国当代艺术摇篮”之称。
3. 每个教授都负责一个工作室,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工作室配有专门的技术老师。教授除了负责本工作室学生学习的进度外,还得不断和其他工作室来预约的学生进行交流。学术水准不高的老师也有些麻烦,无人前来预约,这就形成了无形的冷宫。教授们从不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学生,总是在寻找一种独特且可行的方法与学生沟通。整个教学中,几乎每隔一两个月,全系科的教授会组织一个评委团,对学生进行逐个考评,而且其他学生也可自由参与提问;期终或年末的考试最为严格,教授们就学生的创作过程和状态做一次严格且公正的考核,这两次的考试可以决定学生的升留级。所有的考试,教授们都会提出大量的问题,学生一一作答。这种一问一答就形成了自由的学术讨论,中间没有任何所谓人情世故的东西,有时候教授们之间也会出现意见不一,导致当场辩论的局面,当然也有学生与教授间的激烈辩论,那时你会真正感觉到学术平等,不分师生。真正优秀的学生和作品从不害怕孤立无援,总会在现场形成激烈的两派讨论,在那里会学到很多东西,因为老师和学生的讨论总是引经据典,他们都拿着本子记下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教授也如此),久而久之大家都养成习惯去听这种现场考试答辩。考试中教授们是无法袒护学生的,袒护他们唯一的方法就是真才实学,尤其是升级考试和毕业考试,自己的导师是没有权力过问的,评委由国家文化部在全国抽调艺术家、哲学家、作家,甚至艺术馆馆长,每年都会不同。学校只能抽调一名教授配合国家考试委员会,这样自然杜绝了教学腐败的现象。时间长了,教授的水准自然见高低,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是一个公正的测试表。从这点上来说他们的压力很大。教授们对自己工作室的学生是很有权力的,如果教授觉得这个学生实在糟糕透了,或者不适合自己的教学口味,教授就会劝其改换工作室。教授们平时对学生作品的考问是很严格的,在学校组织的考试中,总是尽量问一些尖锐且富于思辨的问题让学生作答,迫使他们为自己的作品找到合适的理论根据。
4.课程安排则是由教授们集体讨论后制定,它充分体现了其合理性:周一到周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补充艺术史和接触各个工作室,周四和周五与教授单独交流,当然也可以与其他工作室的教授单独交流,在这种面对面系统的交谈中去发现学生内在的东西,实现自己的价值观,之后制作作品的过程再由各部门技术老师辅助完成。这样的教学与时间安排一直持续到最后毕业,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样的教学相对来讲就有一定的连续性、持续性。
二:教学的方式
初到美术学院的学生,面对教授,便产生了这样一连串的问题:
—— 艺术学院是什么?
—— 艺术学院所主演的角色和目标是什么?
—— 一个学生在艺术学院里等待什么?
—— 我们应该教他什么?
—— 我们能够教他什么?
—— 想法、艺术手法和技法在艺术领域中占有什么样的比重?
面对这些问题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
这些仅仅是教学的开始。
欧洲的艺术教育有着非常自由的背景与平台
1. 在教学中,老师们从不给学生设主题
学生们可以自由地想象,试探性地去探索各个领域,从而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种自由的环境可以让学生各尽其能,更广泛地创作,其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宽泛,让作品涉及的领域更加多元化。
2. 老师们首先要学会做学生的听众
“学会听”教学原则,根据学生们的自由叙说,去了解一个学生,剖析他的想法、向他们提出各种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举出大量艺术家的例子来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创作目标和艺术表达手法。
3. 师生间的自由讨论以及自由提问是必不可少的
老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自由讨论和自由提问可以让大家更加明确自己的创作思路,伴随着每个人的世界观去找到他们的艺术答案,完成他们个人独特的作品,所以交流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针对这种自由的空间,学校组织所有老师每个月对学生的创作过程进行一次考核工作,该考核并非考试,仅仅是给学生们在每个创作阶段进行帮助,这种考核仅仅是一次更广泛的讨论,涉及到作品的最终完成形势。所以在艺术作品创作中,其创作过程往往显得比结果更重要。
4. 老师与学生的平等
在欧洲的艺术教育中,平等应该是相当重要的,老师非常喜欢有思辨能力的学生。一旦有学生在某种观点上驳倒了一位老师,那么这位老师就会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并给予最高分。老师跟学生谈话的时候,永远不会出现那种自上而下的高姿态,他们永远把学生看作一位艺术家。此现象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自由、平等、博爱。并在艺术教育中制造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气氛。在老师考核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在考核老师。
5. 学术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大师对话
所有美院都有独立的画廊,这些画廊每年都会邀请一些著名艺术家与学生共同创作,同时学生协助艺术家在画廊举办展览。整个合作中,学生会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艺术家的工作态度,思考问题的方法等。他们毕竟是取得成功的人,必然有一定宝贵经验值得年轻人参考。
“艺术学院应该成为一个自由的地方,一个产生觉悟的地方、乌托邦梦想的地方,我们要尽力在艺术领域中打开一种新的可能性。”——这便是他们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口号。
从自己的亲身体会谈教育方式
令我永远难忘的是进入斯特拉斯堡高等装饰艺术学院的第一堂课,那时的我看不懂其他同学的作品,更谈不上在学术上跟别人交流。两个星期构想不到方案的我看到教授就害怕。终于有一天被迫无奈,随便拿了一个方案来应付他。
教授笑嘻嘻地问:“这么长时间了,应该有点儿想法了,把方案拿给我看看吧。”
带着一张草图,我怯生生地解释道:“计划用铁做一棵装饰性很强的白杨树,因为这种树干上长满眼睛,我对这些眼睛感兴趣……”
没想带教授听完后,先是不动声色,之后便是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我瞠目结舌。
记得当时的问题是:
——你的作品想表达什么?
——你为什什么选择“铁”,而不选木头、玻璃、陶瓷、纸等作为材料?
——打算做多长时间?
——打算做多大尺寸?
——做完之后,你怎样去展示?是准备放在雕塑台上还是直接放在地上,甚至放在桌子上……
面对这些问题,我毫无准备,更谈不上一一作答。看着窘态百出的我,教授和颜一笑,示意我坐下来慢慢聊,我的课堂真正开始了……
首先,作品想表达什么自己要搞清楚,让作品来说话,而不是艺术家强加给作品一个概念。其次,材料的选择与作品的含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就我这个例子而言,教授跟我谈到:“做一个铁树放在那里,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慢慢生锈;一棵冰树放在水里,会慢慢消失;一棵火柴做的树,点燃它,可以瞬间燃起熊熊烈火,之后便是一片灰烬;一棵真实的树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芽、成长、结果、枯萎……每种材料的选择所代表的含义都有所不同。再次,怎样做空间展示,教授跟我谈起罗丹——布朗库西——丁格力——吉尔伯特和乔治——卡尔·安德烈——理查德·赛拉等等。大师们是如何根据空间展示自己的作品的? 最后,导师建议我去Pourtales雕塑公园寻找一件关于耳朵的作品,该雕塑的作者是Parmigiani。那天我去了这个公园,里面处处是我所表述的白杨树,顿时我被这些参天白杨树迷住了,自上而下突然看到这些大树根处零零散散放置着几个铜制的大耳朵,大耳朵似乎在倾听着什么,紧跟着再看它们作依靠的白杨树,树干上的眼睛们似乎在凝视着周围的一切……
顿时,我似乎领悟了这件极具诗意的作品,那些大耳朵在倾听着风声、雨声、小动物的脚步声,进而衬托出树上的眼睛也似乎在凝视着世界万物的变化……雕塑的恰当摆放尽情地显示着诗意。这次与教授面对面的课堂让我终生难忘,感觉学到了很多知识……接下来的四年,教学方式一直如此,教授所传授的知识真的是受用一生。
学生作品的案例分析
例1:2006年一位女生在毕业展上仅凭一件作品就拿到了国家高等造型表现文凭,这是很罕见的。一般来讲,学生会把五年中所有最好的作品呈现出来,并且花费很长时间布置展览和毕业答辩现场。可是这位女生仅仅在一张普通的课桌上放了厚厚一沓信,旁边放了印有文字的床单。开始评委感到很是纳闷,一番谈话后评委都互相看看满意地点了点头,原来这位女生的妈妈因为国籍的问题,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法国回到了南美洲阿根廷生活,由于家庭经济的困难,母女俩二十几年很少见面,一直靠书信来往保持联系。经常的书信来往使这位女生爱上了文学,她的妈妈在书信中时时刻刻关注着自己孩子的成长,每个星期一封信几乎没有间断过。她把这些充满爱的信全部印在被单和被套上,每晚让他*的关爱伴她入眠.......这件作品的深度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催人泪下,一个小小的家庭,母女之爱,因为一张写着国籍的纸片而长期不得相见。
例2:OLIVIER是一位很帅的巴黎小伙,一次车祸中他几乎全部丧失记忆,由于喜欢艺术,父母支持他读艺术学院,他对动画很感兴趣,一直用动画描写和追寻以往的故事,这种追忆和描写完全让他失去原来生活的真实性,反而形成了荒诞神秘的情节,当观众知道了艺术家在这种境遇下创造出的动画作品,更加感人至深。他还用小动画表达质朴而鲜明的爱与憎,例如把巴黎街头发生的一起暴力事件继续延续下去,坏人得到的并非法律的严惩,而是颇具东方色彩的因果报应。他在自己毕业的画册上留下这样的话语,他说自己的创作灵感全部来自个人神秘而痛苦的内心感受。所以他坚信艺术创作来自个人内心深处。问及他毕业以后怎样生活和择业,这个腼腆的小伙子说他会在巴黎开一家小人书店。
例3: 服装专业的全班5位同学,在2005年做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展览。他们用舞台剧的形式来展示自己创作的首饰作品,可谓脍炙人口、创意新颖。整个展览是用手语舞蹈来进行表演的,并且结合音乐、配音,把首饰表现得淋漓尽致。从首饰设计上看好像一般,但展示方式却非常独特。
当然例子举不胜举,在此我仅仅是作一次个案分析,来呈现他们的艺术表达手法而已。
三:蜜蜂一样的学生们
法国的艺术考生与中国不同,他们是完全热爱艺术才来到艺术学院的。
报考艺术学院开始了。他们必须拿出自己的东西参加各大美院的考试。每个学院对学生的考核是全方位的、也是不同的。学生可以给考官看自己写的诗歌、影评,也可以拿出自己画的漫画,甚至自己做的一些小创意,他们要从这些资料中考查你是否适合来到这个领域学习。
美院的入学考试竞争非常激烈。因为在美院里可以培养学生很强的动手能力,学校设有条件优越的工作室,文化部对这一块的投资是非常大的。综合类大学也有美术系,但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他们以理论为主,几乎没有工作室,学生完全在外面完成作业,更谈不上一些作业材料的报销。所以美院一般成为考生的首选。每间工作室的设备都非常先进,并配有至少两名技术老师。技术老师为了传授技术开了各类选修课,例如丝网印刷、电影剪辑、绘图软件、摄影、翻模等课。学生们可自由参观各个工作室和学习每一门技术。
进入美院后,一、二年级是不分科的,期间学生必须完成一些必修课,例如哲学、艺术史、电影分析等,必须要拿到足够的学分,但是法国学生更看重的是兴趣,谁也不愿为了一个学分而选自己不喜欢的课,因为那种环境不需要这样做。自己可以在任何一个工作室工作,尽可能的接触各种材料,还有电脑课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二年级末学生大致决定了自己的工作室去向,然后去找导师谈,说明自己的意图和将来的打算,征求导师的同意。当然学生也有很大的优势——他们可以选老师,如果自己觉得工作室的老师不适合自己或是不满意,可以马上和其他工作室的老师订约会,向其他工作室的教授谈自己的想法和现状,如果这个教授觉得有道理就会接受。
整个过程学生都是很紧张的。一方面学校提供了较为自由的环境,下一步则是自己的造化如何,没有学生来美院虚度时光的,相反倒有不少学生为一次考试的不顺而泪流满面。客观的说,这种教育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如果听说自己做的东西和某件作品雷同了,他们会立刻放弃。在创作上学生最大的不利就是远离社会、远离生活,不知道在真实的环境中去寻找创作的灵感。
学校的外国学生非常多,几乎达到了三分之一,简直就是一所国际学校。比如斯特莱斯堡美院的学生有来自德国、英国、西班牙、刚果、塞内加、日本、韩国、中国、美国、比利时、俄罗斯、南斯拉夫的等等。学生和老师总是充满着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和尊重。这种良好的国际背景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气氛,外国留学生则是更加认真。因为他们要和法国学生一样通过国家的文凭考试,加上语言上的困难,如果没有学术水准是很难毕业的。但也不乏这样的人才,年龄很大,工作了很多年,突然要来学习艺术了,他们显得更加勤奋和珍惜时光。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使学员似乎永远充满了活力。
四.忠于职守的技术老师
学校设有近20个工作室,例如木头工作室、玻璃工作室、印刷工作室、金属工作室、影视制作工作室等等,每个工作室一般有2个技术老师负责。它们面向全院开放,仅仅是供学生们完成作品的技术工作,专业学术以及作品的发展则是与教授面对面的讨论,教授们可以不懂任何技术。所以技术老师是非常辛苦的,不但要照顾本工作室固定的学生,还要负责全院所有来工作的学生。教授每个星期只工作两天,工作室其他的事情全部由技术老师安排,学校少了他们几乎不可以运转,他们要手把手地教学生技术活,付出的劳动是很多的,例如怎样作电影剪辑、怎样处理漫画技术上的活、怎样吹玻璃等等。这些教师不是说上完技术课就完成任务了,而是全天呆在工作室随时辅助学生完成作品,他们都是一些非常忠于职守的人,充满了耐心,也是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人。他们也非常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该尽的职责,教授和技术老师分得很清楚。
五: 美术馆教育
美术馆教育是整个欧洲也是法国教育的一大特色,以其多种教育途径而自成特色!美术馆教育就是一种重要而具体的艺术教育方式。素有“美术馆之国”美誉的法国又大大小小三千九百座美术馆,其中“美术馆之都”——巴黎就有一百多座各类美术馆,这些便是法国取之不尽的艺术教育的源泉。
法国美术馆建立的宗旨是帮助大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艺术、了解文化、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比如,18岁以下的青少年是免票进入的,有专门的入口,参观前有专人给予介绍,还可以专门给他们播放录音等。针对一些流浪汉等之类穷人,美术馆业给予优惠政策,每个月的第一个礼拜天成为“开放日”,也就是说,美术馆在这一天免费接待所有的参观者。在留学法国期间,仅凭一张艺术学院的学生证,就可以随时免费参观所有法国的美术馆,这张学生证便成为进出各类美术馆的通行证。在法国,每个城市都有很多美术馆,其中我们的理论课程就有很多是在美术馆进行,老师带领我们参观美术馆,讲解作品,所以那里成了我们每周必去的重要课室。这一系列方面都有助于提高大众的艺术教养,另一方面是充分开发了美术馆的教育潜力。参观过他们的美术馆让人感叹:“真不愧是融文化、历史、艺术于一体的大学校”。与法国深受重视的美术馆教育相比,我国美术馆的作用虽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如何在美术馆特有的氛围中让我们的年轻一代接受深厚的文化艺术教育,仍然是一个值得疾呼的话题。
——为什么建立美术馆?
——美术馆的作用是什么?
——如何实现它的作用?
希望大家能够很好地去思考这个问题。
总结
中国的美术教育现状正处于炙热的浪潮之中,未来的发展和变化不可估量,希望这一点浅述对我们的教学能起到一点启示作用。
(来源:互联网 作者:张晓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