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前启悟——
“黑天鹅”这个词儿始于古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Juvenal)。他说:“有些事情像黑天鹅似的稀罕。”(Some events are as rare a bird as a black swan.)
说得很委婉,其实根本不信。不仅尤维纳利斯不信,其后一千多年的整个欧洲人都不信。
仅是因为没见过!
但黑天鹅又的确存在,只是很少、很少而已。于是,黑天鹅便一下子成了“少却有力”象征。
比如华尔街的“孤独大侠”泰力布(Nassim Nicholas Taleb),其畅销书的名字就叫《黑天鹅:极小概率事件的影响》(The Black Swan: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
再如很多学者崇尚的“寻找证伪的黑天鹅”。你说的证据再多,再确凿,只要我找到一个反例,你苦心经营的宏伟学说就会彻底泡汤。
其实,优秀的作品中也有黑天鹅一样的文字存在。它们极其稀少,不显山,不露水的,因而常被人忽略,或误读,但正是有了这样的文字,先前貌似平庸的笔墨,刹那间有了气韵与活力,令人回味悠长。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父亲的确很倔,石匠认定一块300多斤的青石板,不可能一口气从山上背到家,结果父亲连续背了3趟,还觉得没花太大的力气。本来已经有了三级台阶,但为了不居人后,父亲倾尽大半辈子的辛劳,种田、砍柴、捡卵石、编草鞋,甚至和请来的匠人一起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都不嫌累,简直一个劳动狂人。 可是,当这段文字一经出现,父亲的理想、强韧、勤劳、充实、节俭、成功,刹那间就染上了悲剧色彩! 你可以将之理解为一个命运悲剧。一个再怎么体壮如牛的硬汉,终会有挑不起一担水的时候。在时间面前,人的一切活力、斗志、激情,都会被默默蚕食、削弱,直至消解于无形。帝王将相也好,田间农夫也好,无一人可以幸免。 你也可以将之理解为一个精神悲剧。穷尽大半生,牺牲了最富活力的年华,呕心沥血,省吃俭用,结果也只是造成了九级台阶,在当地还不算最高,几间新屋也算不得豪华,巨大的付出和微薄的所得,实在不成正比。父亲看似勉强物质脱贫了,且是拿青春和健康,挤掉所有的娱乐或享受换来的,这值得吗?父亲莫名地感到痛,却无法自明,这不是精神愚昧的悲哀么? 你更可以将之理解为一个希望悲剧。父亲的苍老、沉默、迷茫、痛苦,并非因为年老体衰,实为希望的突然死灭。但丁的《神曲》对地狱之门上的铭文有这样的描写:“你们走进这里来的,把一切希望都捐弃了吧!”
父亲人生中大喜与大悲的陡然转换,正是因为他在快乐的巅峰中不知不觉地捐弃了希望,所以才会有无路可走的伤感和迷惘。人生的悲哀与残忍,莫过于此。 罗素说过:“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携带它们,人可以登上永恒之旅。”既然父亲没有滋生新的希望,他就不可能重新踏上奋斗之旅。 很平常,很稀少的一段文字,却彻底扭转了文章的叙事乾坤,使原先看似松散的笔墨,立刻有了整体的生机,且具备了丰富的哲理意蕴,这正是黑天鹅般文字带来的魅力! 读木铃的微型小说《我说,你听》,禁不住热泪盈眶。
一位温柔美丽,口若悬河的女教师,能神奇地让木讷、胆怯、分神的学生迷上语文,并灵动、自由地进行言语表达,晚年却因脑梗,大脑80%混沌而失去了说话能力。曾经受老师启悟的“我”深情地呼唤她,她没有反应;茶几上放了好几本中学语文课本,作为刺激治疗的道具,她没有反应;“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还是没有一点反应。
可是,当“我”读出昔日上课时的精彩语言——
“她的头发天生的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很多年前,老师的启悟之语)
“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我”受到鼓舞,对老师的即兴描述之语)
老师终于有了反应——
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
这正是一个平凡教师的神圣之处啊!上苍残酷地收回了她的言语魔力,且使药物无法治疗,但这种不幸却无法阻挡她对教学事业的深情,对学生视如己出的爱恋,还有对女性之美的沉迷。巨大的悲喜反差,跌宕的情感反衬,只为这一句蓄势,使人世间爱与美的心灵之花绽放到了极致!
虽然已被某些城市选作中考阅读篇章,但平心而论,于丹的《宁静是一种生产力》肯定算不上精品。因为文中唯一的事实论据与论点根本不相符合,这可是一个不该出现的硬伤。
于丹举的事例是:一位木匠不小心将手表掉到刨花里,很多徒弟都找不到,可木匠的儿子却在静夜里循声找到了。对此,她很动情地反问:“宁静难道不是一种生产力吗?”
众所周知,生产力是指运用各类专业科学工程技术,生产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找到一块遗失的手表,没有任何新质的东西产生,岂能妄谈生产力?所列的道理论据——“能闲诗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以独特的闲情逸致去体验,去创造,进而提高生产力,这还勉强说得过去。可惜作者并未清晰地点明这一点,反而说这样才可以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趣,这和生产精神产品更是不搭界了。
但是,这些思想的尴尬,在“宁静是一种生产力”,可以让我们看见生命的本真,发现悠然的欢喜的新鲜体验面前,已经不算什么了。
一俊真的遮住了百丑,也是因为有了黑天鹅式的文字不期而降啊!
例文升格——
如果以动物为喻,则有的人像虎,霸气外泄,是众人中的领导者;有的人像羊,畏畏缩缩,显得软弱而无为;更多的人像猴,有点儿小聪明,却无大智慧,故会在琐事中或得乐,或离愁,然后平凡地了却一生。
我的自拟,一只米色的猫。
猫这种动物,随性淡泊。它喜偷懒,无事时晒晒太阳。美好的天气,阳光斜映,卧在窗前,悠悠睡去,乐哉乐哉,人生一大美事。对我而言,若非睡觉,则会捧上一、两本闲书,读得不亦乐乎。夏日里就是一碗凉茶,冬日里仅需一杯热奶。乐哉,乐哉,人生极美之事,不过如此吧!
猫平时虽懒散了些,可也是个旅行达人。独自出门,漫步在那田垄之上,青竹之侧。看那大街小巷间,古老的钟楼、亭阁,一切美而神秘的东西,都留下了猫的足迹。我也曾想打好包裹,孑然一身,去游尽那些令人神往的地方:莽莽草原上,神秘的天葬;涛涛的尼罗河岸,古老的神话;遥远的罗马帝国,那历史拂过的斗兽场……我没有猫儿那样好的记忆,但我仍想有一张张相片,将那回忆紧紧包裹。
一场美好的梦!很诱人的梦!
但有时,我也很想做一只黑猫。
(诊断:用动物喻人,且能寻找出两者的“神似”之处,这是很能见出思维功力与灵动的,但仅写米色猫般的闲散、洒脱,又觉得思维流于平面,未能朝深处走。更何况,后文又突然渴望成为一只黑猫,凸显了心灵世界强悍的一面。何以有此逆转,必须有所交待。)
升格(补入)——
只是,这样悠闲,可以吗?
米色的猫,通常是家猫。它们不为生存而忧,自然是无比悠哉。可当主人离去,它们却往往活不过几日便死亡,抑或活得艰辛无比。作为一名中学生,梦想的翅膀还未展开,便要在这舒适的环境中迷失自我了么?
不。
我仍然是一只猫。不过这一次,我想做一只黑猫。
黑猫是猫中的强者。如果说米色的猫是闺中的娇小姐,那么黑色的猫便是那风雨中不屈的战士。
它聪明,顽强。西方有句俗语说:“被黑猫盯上的人是不幸的。”是的,对于黑色的猫而言,一旦决定要做什么事,那么,无论是什么意外,都阻止不了它。哪怕只剩一口气,它高昂的头也不会放下,至死方休。
崇拜猫的民族,侍奉的永远是黑色的猫。它,或者说它们,是猫中的王者!这样的猫,或者说是这样的人,才能经历风雨,才可乘风破浪,扬帆远行,向着梦想啊,向那远方的目标勇敢、执着地前行。
我要做一只黑猫!
(注:本文为福建《读写天地》中学版“点石成金”栏目的稿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