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语的优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4 13:26: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汉语的优势

——中外语言比较谈


刘 光第


序 言

通过学外语、用外语和中外翻译,我发现了我们汉语有这样一个最大特点:它是一种规则最少、省略最多、最灵活、最简洁和含蓄的语言,因而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学性最强的语言,也就是说是诗一样的语言。它的表达充满暗示性和会意性。“简洁是智慧之魂”(莎士比亚语)。汉语能够做到最简洁,这本身就是高度智慧的表现。应该说,汉语是一种智慧很高的语言。
语言不是逻辑或数学,所以,它的形式是不可能、也不必要那么精确和一丝不苟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约定俗成,而约定俗成就是没有(或缺少)固定规律可循,所以,一定的随意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完全自然的。任何一种语言都不例外。比如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大量的成语、习语和谚语之类的现象,都有你根本无法用逻辑和严格的思维来把握的说法(尤其是口语):
Like father, like son. (有其父,必有其子。)英语的这句谚语就是约定俗成的,可以理解为省略了很多东西,反正其意义不能直接从字面解释(“像父亲,像儿子”或“一样的父亲,一样的儿子”?那当然是荒唐的)。
汉语的“救火”这个词或短语你是无法从一般的语法来理解的。如果说“救”是动词,“火”是“救”的宾语,但是,在意义上又大相径庭了:不是“拯救火”(把要熄灭的火弄大),而是恰恰相反,是把火扑灭,“救”的是火中的人或物,不是火!但在形式上,“救火”就是一个动宾词组。可你又无法望文生义!
…… ……
尽管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许多随意性,不过,通过比较,我发现,汉语似乎比任何一种其他语言都有更大的随意性和自由性。这既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特点,当然也可能带来一些缺陷(比如有时的模糊不清),不过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是可以确定无疑的。
汉语的模糊性,在文学创作中正好起到了含蓄多义的艺术效果,有时又具有独特的幽默效果,正是文学艺术的最好材料!
语言的模糊性和随意性以及简约性,其实也正是它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之所在。所以,语言和文学是不可分的,语言就是文学的一个方面,甚至可以说语言就是文学(有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说过“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它有无限的创造空间,也应该允许有无限的创造空间…… 即使是语法也是可变的,不是僵死的,这一点正是它和逻辑或数学相区别的重要方面。而我发现,在这方面,汉语可能是世界上任何其他语言都无法比拟的:它的确是最灵活、有最大的创造空间的语言。它是一种“柔性语言”。当然,柔性越大,可能性就越多,生命力就越强,威力就越大……
笔者接触过多种外语(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拉丁语、俄语、日语等等),发现汉语的以上特色在同这些语言的对比中表现基本一样。因此,这里仅仅以英语为代表,进行中外语言比较。比较的范围涉及词汇和语法诸方面。


魔方般的汉字
汉语是最高度分析性的语言。除了语法等原因外,一个基本原因就是汉字。每个汉字都是词素或单词,是意义单位(当然,音译的外来词除外,比如“葡萄”等)。
“女孩”=女+孩。每个音节都有独立的意思。而girl 仅仅是一个词,拆开仅仅是语音单位,就没有意义单位了。
所以,汉语这种语言最灵活。正因为分析性特强,所以就最灵活自如,表达力就最丰富,语法就可最简单。
反过来说,汉语实际上主要就是在方块汉字的基础上滚动而产生的独特语言。连语法都不例外。语法如此简洁,和汉字这个基本要素有直接的关系!
中国文化,实际上是“汉字文化”。每个汉字都有丰富的内涵,都是一个独立的单位,都构成一番独特的景致。“人”、“山”、“水”、“文”、“命”…… 虽然只是一个字(音节),但都代表一套丰富的概念和文化啊!然后,再由单个汉字组成双音词,由双音词再组成多音词…… 古代汉语基本上都是由独个汉字的词构成的,显得非常精练!一字一顿,抑扬顿挫,落地有声,韵味无穷…… 难怪中国多诗人,中国的诗歌最闻名!因为诗歌就是汉字文化的经典啊!中国的诗词是完全产生于中国的独特的汉字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几乎是无法用任何一种其他语言来传达的。
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以及口语文化的发展,双音词和多音词才渐渐多了起来,语句开始变长了。但是,那种最简练的汉字文化的基本特征仍然保留着。正是这种独特的汉字文化,才造就了汉语的独特的简练的语法。所以,汉字,是汉语之独特的语法的基础。
古汉语是最简洁的语言。随便举一例:过去的公告之类的文章的最后常常有这样一句话:“勿谓言之不预”。如果翻译成现代语,就是:不要(请勿)说我们没有事先警告”。就那么几个字,就可以表示如此复杂的语义!


词性不定
虽然其他语言中也经常有一词多性、词性因上下文而定的情况,但和汉语比起来差得多了。它们的词类(词性)往往都有固定的形式标志(词尾以及变化形态);即使偶尔也可能把名词当动词用、把动词当名词用、甚至把形容词、介词、副词、连词等任何词类当名词或动词用等等,但也都是按照比较固定的变化规律使用的(当什么词用,就按什么词变化),不能直接就使用。比如,But me no buts. 这里的but 一个用作动词(第一个,表示“对……说‘但是’”),一个用作名词(第二个)。意思是:“不要对我再说那么多‘但是’了!” 动词就得按照动词变化(这里由于是命令句,使用的是原形,所以没有看出变化来;如果换成一个陈述句,比如 You are butting me too many buts. ,就可以看出来了),名词就得按照名词变化(如这里的复数形式)。
汉语则没有那么烦琐。词性说变就变。一个孤立的词,你很难说属于那个词类,只能说它一般充当哪个词类。这也是汉语辞典一般都不标词性的原因之一!要是标起来就太麻烦了!。
他在宴会上风光了一把。
这个“风光”当然就是动词了,而一般场合它是名词。
驾车围着城转,很风光啊!
这里的“风光”又成了形容词。

“鱼肉”本来一般是名词,但也可做动词:
贪官鱼肉百姓。

再看一个“美”的各种词性:
你美什么啊?(动词)
我很欣赏她的美。(名词)
她是个美人。(形容词。当然这里的“美人”也可以不拆开理解,做为一个词。不过那也属于复合词啊,在这个复合词中,“美”仍然是起形容词的作用的)
那天我们美餐(美美地吃)了一顿。(副词)
她唱得美极了。她长得很美!(副词)

其实,汉语语法中词类(词性)概念和划分也不过是近代从西方语言及其他语言的语法中借用来的。当然,学西方那样,把任何一个词都划定为某种词性,确实很便于语法分析。不过,我看,这类事情也是可做可不做的。汉语的词应该说都是无固定词性的,词性不定正是汉语的基本特点之一!所以,原则上并没有必要做词性划分、搞那种机械性的分析。那样分析的结果可能造成对汉语的多余束缚!还可能影响汉语的自然发展!古汉语里的情性更是如此,几乎任何一个词都可以做动词用,非常灵活。而在诗歌里,就更是如此了。“春风又绿江南柳”中的“绿”就是由一般的形容词临时做动词用的一例,非常生动。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最近出的一本汉语辞典居然也把汉语的单词标了词性,我看是多此一举吧?


最高度的音乐性(美)
虽然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一定的音乐性,但是我发现汉语的音乐性是最强的,音乐的因素在汉语中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最明显的地方是:字调。其他语言也都有语调,但是“字调”(每个字的音调)在它们那里几乎是不存在的。而汉语的每个字都有固定的调,这正是它的最大特点之一。任何语言里都有的语调(一般主要表现在句尾)主要是表示说话的语气的(陈述还是疑问、肯定还是否定、祈使还是命令等),并不是表示基本的词义(字意)的。而汉语的字调具有表示基本语义的功能。这一下子就等于增加了一套表意系统,不仅可以大大减少音节的数量(汉语的总的音节数目是世界上最少的,只有300多个),还给汉字提供了更大的表达空间…… 一个音节(比如说ma)可以有五种字调(mā, má, 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5:39 , Processed in 0.09058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