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枕戈:李东阳与茶陵及族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4 19:1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枕戈:李东阳与茶陵及族谱





儿时就听闻故乡茶陵在明朝出了一位“神童”李东阳,日后在朝廷担任了四朝宰相(实为大学士)。小时候,他就数次被明景帝召入宫中,一次景帝出联“螃蟹浑身甲胄”,一位神童对之曰“凤凰遍体文章”,而李东阳对之曰“蜘蛛满腹经纶”,其应对敏捷如此,传为历史佳话。日后他果真担任了相当于宰相的明朝大学士。李东阳实为古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茶陵籍名人,我这个李姓后辈对这个同乡无比崇敬。
李东阳四岁即被景帝召入宫中,那他小时候生活在茶陵吗?他与茶陵的山山水水有沾染吗?他可曾为茶陵的大地所哺育?而我与他皆为李姓,我内心里又产生一种疑问,我与他是否有丝毫的血缘关系?
而在二00五年的暑假,我在家里听父亲说,父亲老家茶陵八团乡(现在我家在七地乡)石湖村藏有李东阳生前的真实画像,李东阳的老家陇溪(现为高陇陇西)的族人来索取而不予,北京故宫博物院派人高价索取亦不予,因而李东阳画像能保存完好至今。我族人的血缘宗族观念及悼念先人之情是如此之深!
这更加引起了我内心的疑问,莫非我族的先人真的就是李东阳不成?而石湖村的族人早就如此风传。但历史明确记载李东阳并非茶陵生,亦未曾告老还乡于茶陵,历史上确切的记载是他曾陪同他父亲回茶陵一次,在茶陵小住了十八天,日后即生活在京城和山东的曲阜,只是他一直称自己为茶陵人。难道他曾留下他的后代在茶陵?
这里面的疑问迫使我去打破沙锅问到底,或许在我理清李东阳与我石湖李氏家族关系的同时,亦能追本溯源地探清我个人的家世之由来,如此我方能心安。中国人没有西方思想中的求真理之意志,去关注那个构成世界的“本原”、“始因”,但中国人历来重视一个家族的谱系,探求我之生命何所由来,我的家族是如何代代相续的。如此而形成了关于一个家族的谱系学,于是有所谓的“家谱”或“族谱”。
大而言之,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眼光看,描叙一个民族的生存繁衍和代际相续,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了,而这个民族的大历史无不是建立在一个个家族的历史谱系之上的。这里面或许也包含了汉语思想的特征,与西方思想的差异之所在。在西方,谱系学的思想方式,在尼采那里才开始,如《道德的谱系》即是。

                                 二

二00六年初五,我和我的父亲去了我父亲的老家——八团乡石湖村。
这是我小时候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与我小时候不甚明朗的晦暗记忆相似,这个地方也是极其晦暗的,周围很肃穆。这个隐藏在山坳接近于天际的地方,尚未融入到现代社会来,时光仿佛倒流了百余年,这里的建筑是极其灰暗的且时有断壁残垣。这里的男性无不是李姓,邻里之间很是相敬,大家都把彼此看作是一家人,这大概就是宗族血缘的观念在起作用。我父亲从小时候就教导我说,这里是我们的根本啊(倒是在我现在所居在的地方我父亲不怎么强调),叫我们“不能忘本”、“不能忘了老祖宗”。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个命令,没有任何理由可让我们反驳的,对先人的尊崇本就是血缘上的本然反应,无须任何“逻辑充足理由律”。但我小时候不甚理解。
到了老家,父亲即催我去拜祭石湖村新建的李氏祠堂。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对修建祠堂之类的事情大概毫无感觉了,但在这里的乡村,保留着浓厚宗族观念的落后山村,兴建祠堂——仍然是关乎整个宗族兴衰,牵挂无数同姓之人的心情而极其庄严的事情。宗族之盛,岂不是关乎家国民族之盛?血缘,即生命本来之缘系,本就是维护宗族内部之关系的因素。而我们,无根的现代人,还能切身地感受到这种关系吗?
直到我休息好了,精神养足了,我终于和父亲去拜谒李氏祠堂了——一眼我就看到了一座极其宏伟的建筑,完全掩遮住了旁边的破旧建筑,犹如鹤立鸡群;全然是古式的门柱耸入天空。接下来放了一通噼里啪啦的鞭炮,仿佛是要让全村的父老乡亲听到,也或是让葬入土中几百年的先人听闻到——我们来拜访你来了。
进了祠堂,既出乎我意料又似乎在情理之中的是,祠堂供奉的不是别人,而就是明朝大学士——李东阳。画像就是由族人所藏的真实画像扩大而成,衣冠鲜红,气象宏大,其装素与我们在历史课本上见到的明朝人是一样的。我头脑中陡然升起一种弘大的历史记忆,它直接飞越满清王朝而直达大明王朝——这个由纯汉族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历史王朝。
这个王朝,不仅其读书人追慕汉唐,而其帝王建立的功业亦堪与汉唐盛业媲美,当其最盛之时,真的是威震四海,甚至郑和的宝船越过大海而抵达到了非洲海岸,把华夏文明传播到世界的其它角落。这是最后一个活在汉族人记忆中的辉煌王朝。而其后,建立在血统宗族基础上的汉族王朝没落了。再到后来,满族人建立的蛮族王朝占据着华夏大地,据说,正是因为这片土地变夏为夷——尊王攘夷的法理基础丧失了,导致了更野蛮又更文明的日本人的侵略。整个汉民族没落了,当然也是无数个姓氏宗族没落了。
当我仰视着这位身著明代汉服的大学士——尽管时间相隔久远——但我仍然能够感受到我与这位族人的血缘相系,我似乎感到我的血液在轻微地加速和颤动。古人正是通过这种祭祀瞻仰,使同一血脉连贯的族人,即使其血亲关系已经受到时间河流的反复冲洗,而犹能获得亲亲感通的权能。此时此地,我在一个几与世界隔绝的山村,其民俗极其淳朴,其族人无不流着同一种姓的血液——尽管这种血液被不断稀释且获到新鲜血液的渗入;此时我正立在一祠堂内,它被四面的山峰环绕,里面供奉着先人的遗像,极其肃穆庄重,当我瞻仰着先我而生的前辈族人,而他亦对视着我这位后辈,如此我们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感通的场域。
我这位族辈,曾以“文章事业冠古今”,历仕四朝,清节不渝,终谥号“文正”。这种文德功绩,正是通过同一的家族血脉,在如此的一个感通场域中,鼓舞着我的血气,让我续递文章事业。在汉语思想里,从来就没有一种均质绵延的线形时间,而总是在一种代际相承的意义上表达时间观,是一种循环往复的时间,故尔即使我们相隔久远,我仍能越过平坦的时间通道进入另一个敞开的政治生活空间,先人的功绩正是如此激励着后来者!
在这个祠堂里,供奉着令后人万世景仰的大人物——明朝大学士李东阳。而他与这里的李氏宗族,乃至与我这个后辈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三

我在前文已叙及,李东阳的籍贯确实是茶陵陇溪,但他实际上又并未出生于茶陵,也未曾生活于茶陵,仅在茶陵有十几天的短暂停留。但他为什么被供奉在石湖村的李氏祠堂内?是这里的李氏族人攀宗炫耀?而他身前的真实画像确实被收藏在这里的族长家里。
于是我便拜访了这里的族长。族长拿出了收藏已有六十余年时间的族谱给我,让我这个读书人去钻研,并说:“族谱存得太久了,村里没几个人能看懂,希望你去破解石湖李家人的秘密。”我仔细端详着,谱有四本,皆颜色灰黄,纸张脆薄,刻板印刷,繁体竖写,每个字都有拇指大。谱书边角稍有损坏,但基本完好。标题为:石湖李氏四修族谱。时间为:民国卅二年癸末孟冬月。即公元1943年。这里记载了大概四百年的李氏宗族的确切历史。
谱共四本,其一综述了李氏宗族的历史,尤其强调了功绩卓著的文臣武将,并对李氏的分化开支有论述,这是谱书的概述;其它三本是石湖家族在某段时间分为三支后,其人口繁衍的详细记载,且无一挂漏,即使所出子女半途夭折,或是从外族过继来的子女,亦有记载。而夹在谱中间的,犹有李氏族人中曾在历史产生过一定影响的三位名人之画像:唐西平王李晟、元朝希遽公李祁、明朝文正公李东阳。此三人并不是石湖人,但放在如此显著的位置,看来这三位确乎和石湖李氏宗族密切相关了。
在此谱的序言中,作者条理清晰地叙述了茶陵李氏之所由来的过程。原来石湖李氏来自于茶陵陇溪(今高陇陇西)李氏,而陇溪李氏又来自于临洮(今甘肃)李氏,这一支李氏族人的共同祖先乃是唐朝西平王李晟;而再往上追溯,据说可以上溯到黄帝七世孙皋陶。
李氏,系出皋陶,颛顼之后,黄帝七世孙也。皋陶字廷坚,唐虞时为大理寺卿;子孙世守其官,以官命氏,故姓理。历夏商至徵宇德灵,为冀颖侯,以抗直获罪于纣而死。其妻契与其子利贞,避纣于侯之墟,食木子得生,遂改理为李。
                                              《修族谱序》

这里将李氏追溯到黄帝的七世孙皋陶,这几乎是追溯到我们共同的祖先——黄帝了。且作者还得出了李之姓氏的由来,李姓本姓理,乃是以官命氏;而后因李氏之后避难食李子得生,又改理为李,这是一种以姓氏纪念危难事件和感念恩情的说法。这种记载既不可反驳,但实际上也难以考证。而茶陵李氏的真正祖宗——唐朝西平王李晟,却是历史上为李唐王朝实实在在建立巨大功勋的将领,因而在李氏族谱中被反复标举:

唐间我李尤盛族,遍天下。吾族晟,字良器,居临洮,生唐明皇开元十五年丁卯。历仕四朝,封西平郡王。
                                        《四修族谱序》
其后人奉为祖先者,要皆实有世系也。据非徒慕名,拉扯附会,以为观美而已。各处李姓均属陇西郡,而吾茶陵陇溪一族,郡曰西平者,盖唐代忠武王讳晟,以功绩得封西平王。
                                           《石湖李氏支谱记》

茶陵李氏把其祖宗追溯到唐代李晟,其一是因为这一支李氏迁入茶陵以前,往上回溯最有历史影响的人物即是李晟;其二在家天下的古代王朝,唐朝又称李唐王朝,实因李氏宗族在唐朝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宗族,本身就是代表唐王朝了,因此取唐为时间分界,实乃尊崇唐朝之盛况。
历史上,李晟生平年为公元727-792年,与族谱所载“生唐明皇开元十五年”吻合(开元始终年:713-742)。在唐代宗和唐德宗年间,李晟屡次为唐王朝建立功勋,挽狂澜于既倒,其为人忠诚不二,操持高洁,其用兵骁勇善战,以少胜多,实为唐朝中后期一员难得的臣将,谥号“忠武”,足可垂范后世。因而该谱载有称赞他的谥文:
天祚我邦,是生材杰。秉阴阳之正气,实山岳之降灵。宏济患难,保国王室,扫荡氛锓,廓清上京,诚明感于人神,功业施于社稷,匡时之咎,实赖元勋……使册赠大师,谥忠武不能赘词,魂而有知,当体朕意。
                                           《赠大师谥忠武文》

李晟之后,其第十子在江西为官;而后再分支脉迁入茶陵,因而茶陵李氏并非直接由陇西迁入,而是由江西分出支脉后再入茶陵。
其第十子陇西公宪为江西观察使,(宪)之子游为宜春侯,因家袁州。侯之子丕为德化县令,居庐陵福塘。七世祖宾徒游田。十六世祖余字庆远仕宋茶陵同知,遂家陇溪。
                                   《石湖李氏四修族谱》

      北宋宣和年间,白芒李氏后裔,李宪十六世孙李余(字庆远),任茶陵同知,遂家于
茶陵县砻溪中州,是为茶陵中州李氏的开派之祖。余子孙多以读书仕进,宋、元、明、清
以来科第人物冠于湘湖,尤以明代李东阳历仕四朝,位列宰辅。李氏自迁茶陵之后,其子
孙后裔或以官迁徙,或避乱析居,星罗棋布于长沙、湘潭、衡山、攸县、安仁、永兴、宜
昌、沅州、瞿塘、湘陵,成为湘湖之名门巨族⑥。
               李氏网,李吉《海内望族——“陇西李”》

以上谱序中都申明茶陵李氏来自于江西,最后又溯源到唐朝的李晟。据各方资料,在北宋宣和(1119年—1125年,宋徽宗的第六个年号和最后一个年号)年间,江西李宪十六世孙李余到茶陵做同知,于是落户茶陵陇溪,成为茶陵李氏的祖宗,并开启了湖湘李氏名人辈出的格局。
而在这些族谱序言中,还出现了欧阳修写的一篇《茶陵陇溪李氏族谱序》,认为庐陵李氏与陇溪李氏同源,(这个是没错),而其标注时间为“庆历三年”,即1043年,那就是茶陵陇溪李氏早在1043年就从江西迁入了茶陵。但这与北宋宣和年间李余入仕茶陵不符。

庐陵李氏与云阳陇溪同源,为历代望族。实西平王晟公之孙,纂系记录极为详实。其意非徒以世家相尚,因欲使后来者不昧其世德,有以光绍前烈云。
                                  《茶陵陇溪李氏族谱序》
                             庆历三年仲夏月庐陵欧阳修撰

经李氏宗亲李唐慕白指出,欧阳修其实并没有写《茶陵陇溪李氏族谱序》,而是为江西吉安李仲同写的序,仲同与欧阳修既是同乡,也是好友。但是,几乎所有西平堂的谱却都采用了这篇序,稍加修改,就成为自己这一支脉的谱序,让不知情的人,还以为真是欧阳修写的。这也是国人修族谱时常见的攀附名人的做法。
             艺文记序
           中书省参知政事欧阳修

  西平李氏谱系上下百余世家,宗分派析,灿然在目。盖自黄帝以来,子孙分国受姓,传
记所载,各有次序。是以士生斯世,皆有以知其所自出,而不昧其世德之远近。唐时谱牒尤
备,士大夫务以世德相尚。兢兢自饬,惟恐堕其先烈,亦以有谱牒存焉耳。而今之谱学亡矣,
名宗宦裔,罕闻有谱。其所以异于禽犊者,仅能认其父母而已。谷村李氏为吾郡望族,仲同
实为西平郡晟云孙,纂图纪录极为详实。其意非徒以世家相高,固欲使后来者不昧其世德,
有以光绍前烈云。
  
这是欧阳修写的真实序言。与茶陵族谱中的序,可谓大同小异。这也算是在寻祖中寻出来的有趣插曲了!


西平王之后的十六世祖李余(字庆远),是茶陵陇溪李氏家族的第一位始祖。从陇溪开始,李氏家族又分出很多支系,向其它地方繁衍。而李东阳的高祖李文祥——西平王之后的二十二世祖,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这一支就迁出茶陵而向外发展了。因而李东阳虽然自称茶陵人,但他并非生于茶陵,也未曾生活居住在茶陵,而是大部分时间居住在京城,如此,他才能被明朝皇帝召入宫中而获得“神童”的美誉。李东阳自称“东阳楚人而燕产”。诚哉斯言!         
吾祖自西平王十六世系庆远公,落业茶乡陇溪中洲迄今二十世矣。仰沐先泽,子孙蕃衍间,书香化宦,代不乏人。至前明洪武初年二十二世祖文祥公,以戎籍居京师,生二十五世祖东阳公,历官大师,谥文正,其后迁居山东……至今文正公之后裔,落业曲阜,仍称茶陵李氏焉。
                                     《石湖派系支谱序》

在明朝文坛,李东阳独创一家诗歌,以“茶陵”命其诗派,使得茶陵这个区区小县首次在中国历史上彰显光辉,实乃李东阳之功。其中反映了古人对祖宗之地的挚爱和眷恋。地以人显,发扬光辉,而其宗族亦以其人激励后人。谱序中说,李东阳即使迁居山东,仍自称“茶陵李氏”,更彰显了古人对“根本”的念念不忘,所谓“狐死必首丘”。
而石湖李氏一族,即我父亲所在的一族,乃是李余之后的九世祖(李晟的二十四世孙)——李公缳与李公瓒兄弟从陇溪迁往石湖繁衍而来,因而现在的陇溪和石湖仍是茶陵李氏最大的两个聚集地。
石湖一支,系我陇溪八世祖承翰承器公之子——公缳公瓒公于明景泰间由陇溪卜居石湖,嗣因子孙蕃衍,户口日增,总谱不及待而修支谱焉。
                                           《四修族谱序》
吾石湖一支自庆远公第九世孙讳公缳公公瓒公嫡堂兄弟也,缳公自陇溪卜居石湖,瓒公自陇溪迁居酃县,又自酃县移居石湖,迄今又历九世矣。
                                        《石湖李氏支谱记》

石湖,可由陇溪翻山而至,它高踞茶陵东北角一群山之中,几乎与世隔绝,犹如世外桃源。故当陇溪李氏之后李公缳李瓒公兄弟先后“卜居”石湖,极有可能是他们遭遇战乱而避世自存。而明景泰(1450—1456)年间,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明帝国终由极盛向衰弱转折,其间还发生了明英宗与明景帝反复夺帝的事件。这虽然仅是一种猜想,但从这种宗族迁移的事件中,难道不能反映丁点的时代盛衰之消息?
大概在1450至1456年间,石湖李氏一支由陇溪迁入,开始了家族繁衍的新的历程,其始祖为李公缳与李公瓒兄弟,为李余的第九世孙,而为李晟的第二十四世孙。又因石湖地处偏僻,可以远远地避开战乱,且李氏家族“诗礼传家,耕读相仍”,整个家族发展得越来越旺盛,其势头反而超过了茶陵最初的李氏聚集地——陇溪,因而一度取得了茶陵李氏家族的宗族发言权和历史叙事权。
因而李东阳的亲身画像从陇溪流落到石湖,由石湖李氏所珍藏,而李东阳本人也成了石湖李氏祠堂的当然被祭祀人,这个祠堂成了李氏族人从四面八方来拜祭的地方。这就是前文所叙李东阳画像被石湖李氏所藏,而他甚至被石湖族人当作他们的真正祖先的缘故。我甚至一度也这么认为。但经过查证族谱和历史典籍的对证,我终于算是知道了李东阳与我石湖族人的渊源关系。虽然我观览的族谱仅是石湖李氏的四修族谱,其确切记载的仅是从李公缳的六世孙(李余十四世孙)开始的。现将我本人所在宗族传递的情况抄录于下:

        李懋汕—>李晨春—>李日模—>李世法—>李光鲁—>李显涛—>李荣程—>李新志—>李芳榆—>李正阳—>李继霞—>李永锡(为止)
                          ︱—>李毛喜—> 李新建  
  这一本谱(1943年修)记载的是从李懋汕到我的伯父李永锡的整个族系。我伯父生于民国己卯年即1939年;而我父亲出生于1951年,尚未载入族谱。我祖父则生于清光绪戊申年即1908年,我感觉这段历史十分遥远。古人生子少则三四个,多则一二十个,最后存活下来的却并不多,故有时候两代之间的历史被拉得十分漫长,比如我和我祖父相差74岁,我头脑中全无祖父的形象。
    我石湖一支李氏与李东阳的关系可图示如下:

                              李文祥(22世系)—> 李东阳(25世系,明1447-1516)
西平王李晟 ——> 李余   < 李公缳(24世系)—> 李懋汕—> 李新建(41世系,1982-)(唐727-793) (16世系,北宋1119左右)       (29世系,明末)

                                            五
族谱,记载的乃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虽然它不如一个国家的正史那样波澜壮阔,但在那些看似平淡无常的记叙中仍旧可以觉察到历史之讯息。况且,家族之盛,总关乎着国家民族之盛,而家族中亦时有非凡之人参与了历史事件,是谓族人中的豪杰。当一个家族发展到最盛的时候,它几乎就等同一个王朝了。因此,族谱可以间接或直接地为正史中的历史事件提供线索和佐证。
古人重视族谱,乃是出于人对自身之所出的关心,乃是“探本澄源”、“溯本源”,是对“根本”的重视。譬如枝繁叶貌的大树最终还须归结到它的根部。这种对“根本”的追溯其实最终可以落实到血缘的血气之贯通上来。故古人重视修谱,亦可看作对一脉连贯之血气的贯通或感通。所谓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血缘宗族的基础上,探其根本,即包含了这种生命血气的感通。而这种血缘上的感通,乃是汉语人的生命本根性的体现,由之而可以推导到社会伦理层面的感通,其它艺术领域的感通亦无不是一种血气的激发和感发。而一旦这种谱系断绝,我与祖宗之间的生命感通的消息即被断绝。
族谱对族人中的“文德”和“武功”的追述,乃是以一种生命类型为准绳,然后在血缘上实现对后世生命的激发和感通。譬如,当我凝视着族谱中西平王的画像,则其奋勇忠义对我产生了一种血气意义的激发和感召,而吾人建功立业之心油然而生。当我立于李氏祠堂仰视着文正公李东阳的画像,则其以诗书雄于文坛的领袖形象呈现于我眼前,使我对古人以诗书立世的情景产生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愿望,而古人诗书相投无不是实现人与人感通的诸多方式中的一种。“文德”或“武功”,都是一种生命范型的表述。
当我今天通过查证族谱而得知我族之谱系的来龙去脉,我身体里的血气得到贯通和舒展,而我不会再感到自己孤零零一人立于世上,顿时精神飒爽,岂不快哉!

附录:
石湖李氏四修族谱


李氏系出皋陶,颛顼之后黄帝七世孙也。皋陶字廷坚,唐虞时为大理寺卿;子孙世守其官,以官命氏故姓理。历夏商,至徵宇德灵,为冀颖侯,以抗直获罪于肘而死。其妻契与其子利贞,避纣于侯之墟,食木子得生,遂改理为李。此得姓所有出也。
成周至东周时昌,祖仕陈为大夫。四世孙曰硕宗,仕周,为周上御史大夫。又三世至聃,一名重耳,字伯阳;周烈王时为柱下大夫。至昙字季达人,秦为御史,崇为陇西族,其后信字有成,为秦大将军。后归汉封陇西侯,遂家陇西历秦汉晋。
唐间我李尤盛族,遍天下。吾族晟,字良器,居临洮,生唐明皇开元十五年丁卯。历仕四朝,封西平郡王。其第十子陇西公宪为江西观察使,(宪)之子游为宜春侯,因家袁州。侯之子丕为德化县令,居庐陵福塘。七世祖宾徒游田。
十六世祖余字庆远仕宋茶陵同知,遂家陇溪。中洲余生三子,长曰时圭,次曰时璋,三曰时珍,分列上中下三院。长时圭居关头之上院,次时璋居寺口之中院。吾祖时珍居中洲为下院。至二十一世生祁,号云阳,生胜国举进仕,以文章魁天下。至明朝生文正西涯公,历仕四朝,以相业显。
石湖一支系陇溪八世祖承翰承器公之子——公缳公瓒公于明景泰间由陇溪卜居石湖,嗣因子孙蕃衍,户口日增,总谱不及待而修支谱焉。我石湖之支谱,嗣孙虚庵光选世元辉等于乾隆四十九年甲辰春首创之。及至同治元年壬戌秋季,嗣孙显琬显祥容鼎湘荣等续修之。又至光绪壬寅孟秋,嗣孙月楼藕亭仲涯叔涯葵暄等复修之,距今又越四十余年矣。
中间经共党之乱,各房旧谱多不完全,倘不及时撰修,将来生殁失考,毫无根据,世系紊乱,更无头绪矣。故族子日勋杜生正恺永康等,早见及此,迭信于余属会商族间。父老先行筹款以备补修之赀,余亦因兹事体重大,特于先年冬回里召集父老酌商筹款,迨今年孟冬鸠工竣事。此序系查考李氏源流,及我石湖宗派并支谱之由来。俾后世子孙一目了然,渊源有自也。
                       民国卅二年癸末孟冬月   谷旦
嗣孙:日熙葵暄甫谨记
嗣孙:正恺日勋继友永康  同校
嗣首:世文正芳锦瑞绍唐利生  合办


                          茶陵陇溪李氏族谱序
西平李氏谱系上下数百年,宗分派析,粲然在目。盖自黄帝以来,子孙分国受姓,传记所载,各有次序。是以士生斯世,皆有以知其所自出,而不昧其世德之远近。唐世谱牒尤备,士大夫务以世德相尚。兢匕自饬,惟恐坠其先烈,亦以有谱牒存焉。而今之谱学亡矣,虽名宗宦族,罕闻有谱。其所以异于禽犊者,仅能认其父母而已。庐陵李氏与云阳陇溪同源,为历代望族西平王晟公子孙,纂系纪录极为详实。其意非徒以世家相尚,固欲使后来者不昧其世德,有以光绍前烈云。
                                           庆历三年仲夏月
                庐陵欧阳修撰


                   艺文记序
西平李氏谱系上下百余世家,宗分派析,灿然在目。盖自黄帝以来,子孙分国受姓,传记所载,各有次序。是以士生斯世,皆有以知其所自出,而不昧其世德之远近。唐时谱牒尤备,士大夫务以世德相尚。兢兢自饬,惟恐堕其先烈,亦以有谱牒存焉耳。而今之谱学亡矣,虽名宗宦裔,罕闻有谱。其所以异于禽犊者,仅能认其父母而已。谷村李氏为吾郡望族,仲同实为西平郡晟云孙,纂图纪录极为详实。其意非徒以世家相高,固欲使后来者不昧其世德,有以光绍前烈云。
               中书省参知政事欧阳修


                            石湖派支谱序
吾族自西平王十六世系,庆远公落业茶乡陇溪之中洲,迄今二十世矣。仰沐先泽,子孙蕃衍间,书香化宦,代不乏人。
至前明洪武初年,二十二世祖文祥公以戎籍居京师,生二十五世祖东阳公,历官大师,谥文正。其后迁居山东,迨国朝康熙年间幸同里姻宦。彭中堂公讳维新视学山东时,为之置产,植祠立奉祀。生李砻,与衍圣公家联姻至今。文正公之后裔落业曲阜,仍称茶陵李氏焉。其在陇溪之子孙有迁居别府州县者,有移住本州四乡者,要皆宗支蕃衍,书香不绝。
但茶陵李氏亦有同姓不同宗者。惟真属西平郡的派人,始指而目之曰:此陇溪李氏也。于戏此,仰赖祖宗之遗泽,陇溪一处实为各处之枢纽根本。所谓地以人传,人以地传,陇溪兼之也。似此族大人繁,谱系一事所关甚巨。但从前所刻年以失存,幸各处均有抄底。源流世系,清楚不杂,理应聚集各抄纂修总谱,奈人心力量各有不齐,难以举行,是以各处子孙独修支谱者居多。
内石湖一支,系我陇溪八世祖承翰承器公之子公缳公瓒公移住之所,子孙颇众。因总谱骤难合刻,是以独修支谱。予等核其缳瓒而公以上源流与陇溪所抄符合附谱,各条亦甚明晰,切当洵为美举。由此,子孙发祥绵绵弈世,且异日有能会刊总谱时,汇聚各支谱,则头绪眉目自得,了如指掌,不亦善乎。因喜而为此序以篇末云。
                       乾隆四十九年仲春月
                       陇溪中洲十九世孙曰日敬撰
                       世元显尊、光选、荣清  同校


                             石湖李氏支谱记
夫谱者,所以存本原而聚支派也,然非真本不可妄攀为先祖,非的派不可混,扯为同宗。即如李氏,自三代以来,名公巨卿,交人学士,不知凡几。其为后人奉为祖先者,要皆实有世系也,据非徒慕名扯拉附会,以为观美而已。
各处李姓均属陇西郡,而吾茶陵陇溪一族,郡曰西平者,盖唐代忠武王讳晟,以功绩得封西平王。固以各郡,王之十六世子孙讳余字庆远公,仕于茶陵,即落业茶乡陇溪中洲地方。数百年来,世系支派,皆历历可考,朗如星日。此实有据,并无射附。
惟子孙蕃衍,毋论徒别府州县者,房分长幼,无由辨析。即分居本州四乡者亦多涣散难稽。幸而各有抄谱,不致紊没。奈族繁星散,人力不齐,难以会纂总谱。若不另立支谱,恐致愈久愈疏,即本支亦渐遗亡也。
吾石湖一支,自庆远公第九世孙讳公缳公公瓒公嫡堂兄弟也,缳公自陇溪卜居石湖,瓒公自陇溪迁居酃县,又自酃县移居石湖,迄今又历九世矣。仰沐荫庇,子孙绵绵。谱系一事,万难再为,因()言()。将石湖一处叙立一谱,以溯本源,以聊支派,且以备各处会修总谱时,便于汇之也。所有附谱,各条开列于左。是为记。
                 大清乾隆四十九年岁君甲辰仲春月中浣

                           石湖李氏支谱序
谱之为言普也,曷为而以支谱名也。自龙门图失,而谱犹近古宗法淆紊,而支谱尤近古者,有心君子得不踵而行之乎。
吾州李氏,巨室也,聚族而居几于百千万户。维兹石湖之李族,处吾乡距吾家不越十里许,同都共井,世联姻,好子舆氏。所谓守望相助,石湖与火田是也。
甲辰仲春,我侄坦李字家训者,携其族中虚庵先生字含思,之书来,有事于家乘之纂。其言曰“李字为族颇繁,今吾所修明者,实为我石湖李氏支谱”,予益憬然曰()哉。支谱之为号也,尊祖敬宗之心于此而见,宗法图系之式于此而明矣。
谨按其旧乘原出西平王晟之裔,近宗庆远公之派,实与茶乡陇溪为一源,其间文正公以前明少师文章事业冠古今,希遽公元时鼎甲翰苑,名流称危行,姑不具论。即吾姻之居石湖者,诗礼传家,耕读相仍。
其前辈也今日者,圣明济世;虚庵抱经济才,观光上国,海内诸名公咸仰赖焉。侄坦家训,年少才华取功名,为宗族交游光宠,直指顾事。
方今纂其支谱,明谱例辨宗法,与陇溪巨室宗溯而上之同其源,近而守之共其流谱,成而昭告于祖宗。起文正公状元公,于今固自无忝。即起西平王,于今日亦应称有道会子孙矣。予也居聊桑梓之宜,切姻娅,辱虚庵家训之属,兼列姻之请,敢以老而不文者,率而为之序。
                                 时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春三月之二十日一经堂
                      姻教弟尹中传正鲁氏拜撰
                               时年七十有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3:01 , Processed in 0.08371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