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0|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感日报》:《“解放思想大讨论”金点子选登 》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1 11:01: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孝感日报》2013年1月9日06专版刊登:《“解放思想大讨论”金点子选登 》    摘要转载如下:

编者按“解放思想大讨论” 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以及关心孝感、亲近孝感、热爱孝感的有识之士,围绕解决制约孝感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思想障碍等问题,踊跃献策,大胆建言,形成了数以百计的“金点子”。经过专家严格评审,一批见解独到的优秀“金点子”脱颖而出,本报今刊出十佳“金点子”和10个优秀“金点子”,以飨读者。
十佳金点子:
1、率先签订《孝汉同城化框架协议》
2、塑造品牌  打造孝感城市文化的建议
3、拍摄一部孝文化电影《感天缘》——董永与张七姐新传
4、只建一桥就可捅开孝感的南大门
5、与114联手  打造孝感旅游号码百事通专线
6、提升孝感市容管理
7、关于“双峰山”等几个重点景区建设的建议
8、做大做强孝文化产业
9、招商引资金点子
10、关于发展民间金融和民营投资公司的建议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1:05:38 | 只看该作者
流淌在时光里的乡村影象

——探访乡村祠堂文化

作者:王瑛[孝昌]


              对祠堂,我有一种肃然敬畏之感。在一些港台剧中,常出现这样的画面——大家族的男人或女人,违反了道德规范,被族人知晓后,认定为伤风败俗之事,把他们捆绑,送到光线昏暗,阴森的祠堂,跪在先祖面前,有威望的族人和族长坐于八仙桌旁,对他们做出惩罚,轻则杖打,重则沉塘。那场景,那气势,那威严,观之心寒。这只不过是电视剧,或许那是封建礼制下的祠堂。那么,本地乡村祠堂,流淌在时光岁月里,历经风雨烟云,除了祭祀先祖,有没有演绎同样的故事?如今又是怎样的模样?
       老天眷顾一群执着的人。10月28日,真是出游的好日子。昨日悲风苦雨,今儿云淡风轻,秋阳高照。新知旧友近二十人,行走于孝南区祝站镇和三汊镇,探访四个祠堂,即余家祠堂、黄氏祠堂、黄氏文化中心和陈家榨文化中心。所观瞻的祠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无论是外在构造,还是内在文化,在时代变迁中,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
         余家祠堂是我们观瞻的第一个祠堂,它坐落在祝站镇金余村,离“进士湾”牌坊不足一百米,距村庄又有一里之遥。余家祠堂耸立在旷野中,聚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近百年来,给金余村人带来无数的福祉。从外在结构看,它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青砖、布瓦、马头墙,但与一般的徽派建筑相比,显得更古朴和恢宏。因它的砖木石雕。它的层楼叠院。它的高脊飞檐。独树一帜。
        我们从后院的侧门进去,踩着落黄的青草,嗅着潮湿的青苔气息,步入祠堂里。眼前的一切让我们叹为观止,正堂耳房的横梁、木柱、门楣、窗扇,到处是精美的雕刻。虫鸟人物,祥云花草,栩栩如生,无不彰显那个年代,乡村雕刻工艺的精湛。村支书余竹清告诉我们,“破四旧”的时候,宗祠里的摆列都被破坏了,后来又作为村级小学(金鱼小学),再一次破坏。我问他,“进士湾”人杰地灵,一定出过不少名人吧。他说,最有名的还是余联沅一门。余联沅中过“榜眼”,清朝光绪年间,做过上海道台,上海还有他的纪念馆。他的二弟余联潢是光绪乙酉科举人,孙子余正起是医学博士,世界级的骨科专家。
       余家祠堂虽被破坏,被闲置,但走近它,我们依旧感知它的辉煌,嗅到它的气息,如“进士湾”牌坊上的一幅对联——“耕读为本幸前人双登进士,仁德当先希后辈独占鳌头”一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跟余家祠堂相比,黄氏祠堂逊色得多,但决不能因此小瞧它。这座位于祝站村的祠堂,历史悠久,建于咸丰十一年,1995年由村民集资重修。祠堂门较窄,若不是门上双色对联,跟一般的农家住房无异。对联为长联,分两截,上端用红色宣纸书写,下端用绿色宣纸书写,以示阴阳两界。进得祠堂,较为宽敞,大堂正面陈列先祖排位,条桌上有贡品,黄表等物什。修缮后的祠堂,结构没变,大小没变,用白灰给它穿了外衣,在秋阳的照射下,显得更加庄重。
       堂内,梁还是那几道梁,柱还是那几根柱,石墩还是那些石墩,瓦还是旧时的瓦。但不同的是,柱子都用红漆漆过,柱上的对联用烫金漆描过,红黄相衬,尤为醒目。就连屋脊上的青瓦,都用石灰刷白,瓦片上的字,依原字原体,被村民用红色笔描摹,以便后辈们尊祖遗训。堂正中央的大梁上,刻着祠堂的修建年月,在青瓦透下的柔光里,依然清晰可鉴。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黄氏承二十四孝之一黄香之脉,自然是传承孝文化。在柱子上刻着一幅对联,由曾任孝感县长的黄龙安书写,“葛根深庇荫要在孙贤子孝美媲麟振,瓜瓞庆绵长是乃祖德宗功谋贻燕冀”。还有一幅对联,为“功盖华夏智威五千年文明始,德被神州惠就八方江河源。”由此可见,黄氏祠堂不仅祭祀先祖,还有对后辈的教诲,更有希冀之功,如另一幅对联“红梅傲霜雪英姿飒爽似凤,青松顶风雷出类拔萃如龙。”
       “黄家大湾”的牌坊早在四年前见过,那时才刚刚建成,连门楼前两个石狮脖子上系的红绸都是新的,给人的感觉是气派和华美。当我今天来到 “黄氏文化中心”,才觉“黄家大湾”的牌坊不算什么,“黄氏文化中心”才够得上气派,称得上华美。
        “黄氏文化中心”位于三汊镇同昶村,由村中成功人士集资而建,建成不过两三年光景。尽管名为“文化中心”,实则也是祠堂,只是“文化中心”功能更全,更富有时代色彩。
         “黄氏文化中心”是古典与时尚,乡村与城市的完美结合体。远远看去,它高大气派,外观富丽堂皇,如一座宫殿。四周绿树成荫,清香怡人。前庭干净开阔,门前的柱上写着几幅对联,“黄天厚土祠宇逢盛世,宗功祖德孝行念先恩”,“志展宏图公昭列祖酬家国,理服今古德鉴前人启后昆。”字字皆珠,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黄氏文化中心”为大红漆门,门槛一尺余高,门前立有两个高大的青石石鼓,上刻有动物图画,雕刻十分精美。入得内,甚为开阔,以红黄白为主色调,红的柱,黄的字,白的墙,给人视觉美感。后堂正中陈列黄氏列祖列宗,中堂摆放几张兵乓球桌,前堂有“农家书屋”,“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活动室”,富有现代感。“百善孝为先”,堂内自然少不了张贴二十四孝图,当黄氏族人祭拜祖先,或者参加其他的活动时,同时也在接受孝文化的洗礼。
         在“黄氏文化中心”右侧,有一片宽阔的水泥地,这是同昶村的文化广场,每当夜幕降临,这儿热闹非凡,男女老少,欢声笑语,在曼妙的音乐中舞动,书写着乡村的富裕、安康和祥和,真是“继往开来繁荣添美景,承前启后厚德播福荫”。
        早就听说过“义门陈”,“田者陈也”,却不知其意,观瞻了三汊镇的“陈家榨文化中心”,才略知皮毛。“陈家榨文化中心”跟“黄氏文化中心”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都是村民文化活动场所,建筑都很大气。但“黄氏文化中心”内设祠堂,属开放式的,不拘于形式,不拘于礼教;而“陈家榨文化中心”与祠堂前后相连,祠堂更为静谧和庄重。活动中心墙上挂有“义门祖训”和“统一字派”及“百孝篇”等匾牌。
陈氏祠堂是新建的,小巧别致,堂内面积不足五平米。外观典雅,四周用上好的汉白玉石料作护栏,护栏上雕有荷花及祥云。堂内陈设陈氏列祖列宗,呈御赐的“义门陈氏”匾(复制品)。老祠堂已不复存,有匾牌记载:“陈氏老祠堂为古式砖木结构,上下两重,中间有天井,门前一对石马,堂号为‘颖川堂’。”
       “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来孝义家”,这幅挂在祠堂的对联,向人们无声诉说“义门陈”的由来。在那个朝代,“三千余口”分为“二十九庄”,分散到天南海北,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在时光隧道里,书写了多少人间辉煌。
         祠堂,这流淌在时光里的乡村影象,不是唯一,也不是唯美。它不是昏暗的,也不是阴森的。它是在灿烂的阳光下,千百年来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是一种风情,更是一种文化。正如杨柳风老师所言“祠堂是人性本源的基地,她寄托了低头寻根的理念和抬头奋进的愿景,祠堂是净化心灵的净土,那里沉淀着千百年来的关于‘真、善、美’的箴言圣语。”
         因此,于我,这不仅是一次乡土文化的探访,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2012年10月31日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1:06: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1:07: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1:07: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1:08: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1:11:34 | 只看该作者
因吉阳书院闻名的安陆吉阳山

一、    关于吉阳山的得名
吉阳山的得名,应该是根据南北朝以及隋、唐两代于吉阳山一带设吉阳县而得名。
历史上魏晋南北朝至随唐时期设有多处吉阳县,与安陆有关的“吉阳县”最早由南朝宋设置,称永阳县;南朝齐、梁政权设置平阳县,将汝南郡侨置于安陆、应山一带,建立城池;后西魏政权攻占安陆一境,因该城地处吉阳山下,因此改县名称吉阳县,属安州总管府,至今约1700年历史。唐魏征等纂《隋书·地理志》载:“安陆,旧置安陆县。开皇初,郡废。大业(606)复置郡,有旧永阳县,西魏改曰吉阳,至是废入。”隋大业二(606)年改京池县置,属安州,治所在今湖北安陆市东北吉阳城。《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二:吉阳县“在吉阳山下,因以为名”。唐仍属安州。北宋开宝二年(909)废。《陈志》说“吉阳县在今应山之太平镇,此则二吉之东北。”
宋初乐史主纂的《太平寰宇记》载:“吉阳,梁置曰平阳,及立汝南郡,为重城,改县曰京池,后周置澴州,郡并废。大业初,改曰吉阳。”“(安陆郡)唐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为安州,领安陆、云梦、应阳、孝昌、吉阳、应山、京山、富水八县。其年于应山置应州,领应山一县;于孝昌置澴州,领孝昌一县;以富水、京山二县属温州;改应阳为应城县。安州,置总管澴、应二州。七年,废澴、应二州,属安州大都督府,督安、申、阳、温、复、沔、光、黄、蕲九州。六年罢都督府,七年又置督安、随、郢、沔四州。(唐德宗)乾元元年,复为安州。”
《新唐书·地理志》载:“安州安陆郡,中都督府,县六,有府一,曰义安。”又载:“安陆,上;吉阳,中;元和三年省入应山,后复置。(安陆),有白兆山。”
    二、安陆地方志对吉阳山的记载
清康熙年间沈会霖在《德安安陆郡县志》记载:“白兆山在邑西,吉阳山在邑东北。史称吉阳县有白兆山,误。吉阳(县),隋置,唐仍其旧,为染之汝南郡,西魏之重城,后周之州。揆其封壤,兼今孝感、应山县地。安陆与二邑,其地势犬牙交错也。”又说安陆东北有吉阳山会(村落、居民汇聚之处):“小鹤山会(治北三十里)、大鹤山会(治北四十里)、槎山会(治北四十里)、吉阳山会(治北六十里)。”
   清道光年间《安陆县志》记载:
“吉阳山,在郡东北六十里,群峰迭峙,涧水潆旋,其间有南北二吉,故云。隋置吉阳县,其阳平壤可城。旧志云县在山南是矣,《陈志》云吉阳县在今应山之太平镇,此则在二吉之东北,陈志未确(《沈志》)。山有南吉峯、北吉峯,唯南吉一峰属安陆。自鄳阨而南,山势自太平镇而止,有石脉伏溪中凡九,俗称九龙河。又南则连峰突起,南拱大鹤,西接槎山,前有庙祀天符神。后一峰锐如插篸,祀真武神,俗名朝阳观。明何侍郎迁吉阳书院在山西麓。山童而多石,其兽多狼。惟北峯之界应山者,樾荫竹箭,中一禅院在绝壁下,前有一池,涧瀑潀注,望之蔚然,下有逥龙、圆通二寺。
吉阳山砦  前界安陆,后界应山。”
吉阳山历史上都建有兵寨。后来当地百姓为逃避战乱,抵御外敌而不断对它加以巩固、完善。2006年,吉阳山上发现了两门清代铁炮,为研究吉阳山古代兵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考。这两门炮均是生铁铸造,倒圆锥状,虽然历经岁月侵蚀,大炮早已锈迹斑斑,但炮身上仍然清晰可见“吉阳山平,同治二年”的字样,据推算距今约150年。整门炮重50余公斤,炮尾有圆球状手柄,柄把有一半圆环,炮身有一点火孔与炮堂相通,整门炮比例得体,造型美观,充分体现了当年的铸炮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三、关于吉阳书院
明代德安府最负盛名的书院是吉阳书院。
吉阳书院的创建人是明中叶的学者何迁。何迁与安陆县北的吉阳山有不解之缘,他的先人迁居德安府后,即卜居吉阳山。何迁后来自号吉阳山人,晚年退仕回籍蛰居吉阳山,创办书院,训育乡民,培养青年才俊,名吉阳书院。他的诗稿为《何吉阳诗集》,世人称之“何吉阳”、“吉阳先生”。
从何迁自注吉阳书院距其“祖茔百步”来看,何迁先祖应该定居在安陆东北六十里地的吉阳山。何迁五岁开始读《孝经》,习“小学”(初学入门,学习字的声韵训诂)。在他住的屋子里,塑着古代圣贤像以资激励。幼年,安陆籍名宦、曾任江西按察使的杨璋回乡,见何迁聪明颖慧,刻苦求学,说:“这小子真晚的女婿呀!”他把女儿许配给了何迁。
何迁热心教育事业,在担任江西巡抚期间,对闻名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很重视,经常前往督察并讲学,嘉靖三十八年(1559)建闻泉亭于白鹿洞书院。何迁晚年退归安陆,设账讲学,致力培养年轻后进。他的舅甥杨一复、次子宇度、婿高祚都考取了功名,次子何宇度是著名书法家,今成都杜甫草堂有他题撰的多幅楹联,应该说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他的长子宇功弃文就武,中了武举,后任贵州清浪(贵州青溪)守备,何迁也很高兴,赋诗纪其事。晚年,何迁卜居县北60里的吉阳山麓,创建吉阳书院,以训育乡里子弟,开启民智,兴一代文风。何迁设立书院,应该是受了他的老师湛若水的影响。《明史·湛若水传》说“若水生平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献章。”何迁所建书院选址县北吉阳山主峰兀吉峰北麓。清康熙《德安安陆郡县志》载:“吉阳书院,在郡北吉阳山兀吉峰北。何迁建。”“明何侍郎迁吉阳书院在山西麓。”书院建成后,何迁非常高兴,自许很高,其诗集《何吉阳退居稿》中有诗《吉阳书院成志喜》:
“青袍招隐风尘隔,白首移家木榻宽。
野寺不妨穿径入,松楸常得卷帘看。
荆河地迥三关出,云梦天高七泽寒。
南国物华谁揽结,濯缨应许老江干。”
吉阳书院建后,地方官员常慕名前来拜访,何迁有《谢郡佐山溪蒋公达亭施公仰憵孙公傅春至草堂》组诗纪其事。关于吉阳书院的准确位置,因其遗址湮灭,今人无法寻踪。何迁诗中有自注:“吉阳书院,在吉阳山兀吉峰北。吉大寺在书舍西。院距先茔百步。闟泽在山南北。”实地考察,今吉阳山下赵棚镇有“务丰村”,疑即“兀吉峰”的讹音。该村居吉阳山至县北槎山之间,山坳间残存有石马、石羊,民间流传有关于吉阳山的传说。数处水库分布在峰峦幽壑间,波光粼粼,有似明镜,或许就是《何吉阳诗集》中所说的“闟泽”。所谓“闟泽”即群鸟经常翔集的水面,吉阳山万木葱茏,群山苍翠,是鸟类的天堂。山间大大小小的池塘水面,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所以,何迁形象地称之为“闟泽”。
吉阳书院建成后,远近学子竞相负笈求学,一些知名学者慕名前来拜访何迁,并探讨讲学,带动了安陆北乡乃至应山教育风气的勃兴。明清时期,吉阳山一带出了不少秀才、举人乃至进士。直至近现代,安陆吉阳山一带仍是学风优长,人才荟萃。何迁的遗风德泽,可谓惠及当时,流被后世。
                                                                                                                                          (安陆市政协文史委朱绍斌2012年12月)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1:12:31 | 只看该作者
我生活的那个小镇  【散文】
                                              刘继智
    不知不觉,我从外面的乡镇调回家乡这个小小的山镇已经整整20年了。
    20年太漫长,而我总觉得:那20年就像一阵风,一眨眼的功夫就这样匆匆地过去了。
这个小小的山镇名叫黄陂栈。我小时候,对这个名字一直存在着疑问。也就在不久前,我偶尔翻看了《红安县志》,才得知它原属于黄陂县,是进入黄陂的第一个客栈,因此而得名。后又划归黄安县,名滠源乡,大概是处于滠水的源头而得此名。1933年1月建礼山县,黄陂栈归于礼山县管辖,即现在的大悟县,我的父辈因此而成为礼山人,我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大悟人了。那个叫黄陂栈的地方如今也已经改成了黄站,所辖的地方一部分属于原黄安县的仙居区吕黄乡,一部分属于河南罗山胜约。
    黄站太小,总人口一万五千多人,国土面积也只有51平方公里,却有11个村,人口密度属全县首位。
    黄站地处江淮分水上,大部分湾落属淮河水系,即原罗山胜约的一部分,水往北流,入竹竿河,最后流入淮水;而南面的几个村皆属于长江水系,是滠水的源头。因为处在江淮分水岭上,水分南北,风俗习惯也有很大的不同,北面的几个村,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较浓;南面的几个村,则属于典型的鄂东风俗带。我的老塆刘家河毗邻红安华河镇秦湾村,与秦湾山水相连田地相接,其风俗、口音是典型的红安系,乃至我每到外地出差,一听口音,别人第一判断:“你是红安人吧?”我只好笑着说:“我不是红安人,但和红安紧挨着........”想想,自个也觉得好笑。
    黄站多山,山地面积约占国土资源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境内临近红安第一高山老君山,西望仙居顶,北耸三角山,境内有大兴寨、响铃寨、喇叭寨等几座名寨,还有铁筋沟、三天门、石门笼子、夜壶石、箱子石、黑门岗、天子岗、九龙崖等几处峡谷和景点。
    因故土在黄站,现在我又在黄站工作,我对这个小小的山镇便有着很深的感情。尽管它只是一个弹丸之地,但在我心中却占据了异常重要的位置。
    黄站小镇的形成大概追溯于明嘉靖年间,那时,它还属于黄陂县的一部分,到了明后期,这里便形成了古官道的一个重要的驿站。商旅客人过了界岭之后,每遇到天黑,便会在这小站停息,又因为它当时是两省四县的衔接处{即河南的光山、罗山,湖北的黄陂、黄安},自然便形成了商品贸易的集散地。每到双日热集,商旅云集,市场繁荣,甚是热闹。大革命时期,这里属于黄安五区{即仙居区}的一部分,属大悟县最早的红色老区之一。这里出过陈海松、甘原景等著名的红军高级将领;出过张潮夫、祝永新、伍坤山等好几位将军。而且,当时的红四军总医院曾很长一段时间设于此。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何耀榜、张以宽、张家胜等曾无数次在此地与敌战斗过。1947年春,何耀榜、邱进敏等罗礼经光中心县委成员主要藏匿于黄站东边的大兴寨下的山洞中,此洞至今还在。刘邓大军南下时,其后方指挥部曾一度设在黄站北面的王家大湾,1947年12月中旬,前指和后指又在黄站南面的刘家河开始分开行动。大军南下时,四野第40军曾小住黄站街和熊家畈一带,当时,集团军政委洪学智听说甘原景尝在人间,还特地写信托军政委张池明去看望这位老领导。黄站还出了一个国民党的中将、曾一度任北平市长、陕西省长的熊斌。2010年,熊斌的小儿子曾从美国回到阔别70余年的熊家畈,对小时在湾里的生活还历历在目。现任国家政协副主席钱运录的老家就坐落在黄站老街中心。
    这些都是已经过去的历史,常常在茶余饭后被人提起。黄站人朴实善良,纳于言而敏于行,受典型的黄安本土文化的影响,为人实在,待人诚恳,言语少,不浮夸。过去属大悟县最偏远最贫穷的乡镇。
    近二十年来,黄站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有三大特色产品:一是茶叶。黄站是有名的“饮茶之乡”。饮茶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道、茶文化。大概是因为喜欢饮茶的缘故,黄站的茶产业也是非常有名的。茶园多、面积广、茶产品的名牌也多,有国优的“大悟寿眉”,有省优的“天子毛尖”、“仙居露毫”、“鹭栖鉄观音”等几个名牌。每到春天,黄站的几十个茶叶加工户总是忙个不停,“明前茶”每公斤卖到上千元仍然抢购一空。采茶的人日均几千人。
    黄站第二大特色产品是花生米加工。其实,黄站本地产花生并不多,但每到初秋,黄站街上上百户花生米加工户便从附近十几个县购回大量的花生回来加工,然后转卖到武汉、北京等大市场,花生米加工也让一部分黄站村民率先富裕起来,同时也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黄站的第三大特色产品是红薯粉加工。黄站的粉丝远近有名,尤其是刘河村的粉丝,在县城和武汉市场很俏销,县城滨河市场曾有无数家商户打出了“刘河粉丝”的牌子。秋后,黄站有近百户从事粉丝加工业,户均纯收入达两万元左右。
    除此以外,黄站还有上千亩板栗,有众多的从事水产、牲畜的养殖户......
    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板栗成熟了,到处呈现一派忙碌的景象,机器轰鸣,人来车往,驮的驮,挑的挑,街面上堆着一大堆一大堆酱色的栗子,那是一幅幅让人爽心悦目的丰收图景。
    黄站街处在一个山洼中,东西北都是高山环绕,只有南面是一大片开阔地。街道原来只有一条老街,青石铺成的街面两边尽是店铺,街道弯曲狭小,每逢热集,人如潮涌,人们戏称谓“赶膀集”1994年,新街建成,黄站街更显繁荣,更发生机。
    我深爱这个小小的山镇,我也密切关注着它的每一个变化和前进的脚步,也期待它更加繁荣昌盛。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1:13:09 | 只看该作者
民俗叙事
《苦荞歌》

湖北安陆籍:自由山夫
追记整理
2012年8月25日

********************************************************************************


锣鼓打得闹索索哟
听我唱个苦荞歌
......

那一天哦,我抬头,
抬头望见我亲哥
亲哥来了是稀客哟
莫怪妹妹冇招待

手搬青石,石板坐喔
听我唱个苦荞歌.

屋后的荒地好成果哦
今年的荞麦一石多。

明年的春荒有点底哟
青黄不接会有荞麦馍。

娘舅哥说:恭喜妹子,祝福妹子一家啊
日子过得么样啊?

说起日子,哥莫急哟
慢慢听妹,把家常叙

鸡叫三便把床起哟,
穿戴裹脚收拾齐。

推窗通风换换气,
开门只见钩月沉西。

揭开缸盖灶台理。
水桶扁担塘边把净水汲。

只因傍晚还雨淋漓,
塘坡的泥巴哟,还软稀稀

一脚没稳,人倒地诶,
担水压人哦,嘴啃了泥

强忍着酸楚拔身起吔,
重返水跳,再把水担提

脚脚歪歪,歪歪脚啊
总算把缸装满一天的。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1:13:52 | 只看该作者
白沙铺是孝感有名的古镇。明清以来,在鄂北享有盛誉。它位于孝昌县南部白沙镇,东与孝南区肖港镇隔河相望,南与孝南区陡岗镇相邻,北与本县花西乡接壤。肖张线穿境而过,东连107国道,南接316国道,西通云梦,北与大(悟)安(陆)线重合,交通便利。地形势北高南低,属低丘、平原地区。白沙铺之西是绵延起伏的丘陵,人们称为“岗”,与云梦县交界,河之东则是一马平川,人们称为“畈”。河西岸的白沙铺凭着它特有的地理位置,便成为岗、畈两地不同出产物的交易中心。

   由于白沙铺水陆交通便利,使白沙铺成为河西一带(包括应山南端、德安东部)与汉口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河西方圆百余里的农产品,如稻谷、齐米(谷壳未砻尽的)、皮棉、纱线、蚕茧以及豆麦杂粮等,被源源不断地运至白沙铺,然后装船运到汉口等地,汉口的轻工产品和生活日用品则被商人们用船运到白沙铺,然后卖给西部丘陵的各村庄。夏秋两季,是白沙铺最热闹的季节。几条大路上,肩挑的,推车的、赶车的,络绎不绝。在河中撑篙的,扬帆的,来往穿梭。嘎吱嘎吱的车轮声、噼啪噼啪的行船声,嗨唷嗨唷的搬运工人的号子声、讨价还价的叫卖声混成一片,到处呈现出繁忙的景象。 由于白沙铺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生意兴隆,所以,在明清时代,此地就有“鱼米乡”、“小汉口”的美称。白沙铺后来发展为孝感县西部的一处大集店。
      一九三八年日寇侵占孝感后,对白沙铺一带,实行经济封锁,严禁食盐、食糖、煤油、花布等输入白沙。1940年,日机十余架次对肖港狂轰滥炸,1942年又出动坦克、骑兵,向白沙、沙子岗进行“扫荡”,把一座轰动一时的“小汉口”践踏得破烂不堪了,土布和棉花行庄相继关门停业,至使有“小汉口”之称的白沙铺衰败。
     解放后白沙镇又成为人民公社 乡镇政府的所在地,现在还完整保留着五六十年代独特风格,在这里我似乎又回到了那火红的年代!看着这些破旧不堪的老房子,墙上写了个斗大的拆字让我心里非常难受。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栋栋普通房子,它承载的内涵已经远远大于房子的价值本身。史迹、文物由于其不可再生性,且是联系后人的情感纽带,特别还是激发后人爱国主义热情的场所,因此,它在世人中方显得弥足珍贵。我不是建筑砖家,联想不到保护与拆除之间的联系,但作为普通人,只是知道,拆除之后历史遗迹就被破坏了,即使再重建,恢复原貌,那也只能是赝品,那也不能代表历史。孝感地区的文物古建筑并不多,拆了它并不会给孝感市带来多大且长久的经济效益;而保存它则是为孝感市、为中国保留一份历史、文化、艺术的无价之宝,并保存了孝感市城市旅游的一处很有特色的珍贵历史文化景点。
     历史文物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如果所有的历史文物都被破坏光了,那么我们还谈什么文化传承。现在很多人,只为眼前利益,肆无忌惮地破坏历史文物,他们都忘记了每代人都有保护历史文物的责任。














                                                                                                                                 仁  义/图文



  • 图片SC0044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4:51 , Processed in 0.07211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