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差距七十年,农村教育希望何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5 16:0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差距七十年,农村教育希望何在?

时间:2012-08-30   

  近日,首届中国贫困地区小学校长论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地贫困县的55名乡村小学校长与会。来自贵州赫章的校长郭昌举感慨:“我们村离县城至少差20年,县城离北京又差了50年。”另一位校长聂章林吃惊地发现,北京的学生“又白又胖”,而那些山里的学生,显得那么瘦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永远无法改变。”一位校长说。
  在北京的一周时间里,这些贫困乡村小学的校长们接受了学校管理的培训,并游玩了故宫,参观了北大、清华。对于广大贫困地区教师来说,这55名校长是幸运的。但是看着这些校长第一次坐火车,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紧张得手脚不知道放哪里”,特别是听着“我们村离县城差20年,县城离北京又差了50年”的感叹,让人一阵心酸。
  城里孩子在忙着“拼爹、拼钱、拼命”择校,而农村学校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师资紧缺、教室不够、设施匮乏、学生吃不上早餐……一些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育现状如此糟糕,让人心情沉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教育经费或将有大幅增长,在具体的分配上,义务教育也将占据较大的份额。如果说义务教育是一木桶的话,按照木桶理论的原理,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就是其中一块短板。如何让穷孩子公平享受教育权利,让农村学校争取到应有的权利与地位,值得探讨。否则,城乡教育差别越来越大,农村孩子上升通道越来越窄, “寒门出贵子”越来越少,农村教育的希望一片渺茫。清华大学公布的抽样调查显示,在获得保送资格,自主招生名额以及高考加减分优惠政策时,农村的“寒门子弟”处于劣势,城里学生所占比例超过了7成。贫困乡村学校连基本教学条件都不具备,保送资格与教育公平从何谈起?
  从加大教育投入到师范生免费,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给予了很多政策支持。特别是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既可以保证贫困生完成学业,又把优秀学生吸收到教师队伍里来,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输送人才,还能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这对“求师若渴”的贫困学校,无疑是好事。但是贫困地区学校很难留住教师,让人担忧。
  应该说,近年来,教师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有了提高,尊师重教的舆论氛围正在形成,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法律明确规定:“教师的工资待遇不低于或者高于公务员的水平”。但是教师待遇还存在城乡差别,地区差异。多数教师的待遇与地位并未与公务员平起平坐。在一定范围内,教师的职业认同度并不高。一道奇怪的风景是,城市与发达地区的学校人满为患、超编超员,教师们还在削尖脑袋往里面钻,而贫困地区“求师若渴”,骨干教师不断流失,公办教师不愿意来。还在靠老教师甚至代课教师支撑着农村教育的希望。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要改变贫困农村的落户教育面貌,完善制度设计很重要。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大贫困地区教育投入,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并把教育投入用到刀刃上,完善教育教学设施;另一方面,贫困地区交通不便、教师工作条件艰苦、待遇微薄,城市超编、农村缺编的教育发展现状需引起足够重视。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业已出台,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已经全面展开。但是,在我看来,贫困乡村与县城差距20年,贫困县城与北京差距50年,就是沉甸甸的教育改革建言。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投入与绩效工资政策向贫困地区与薄弱学校倾斜,切实改善贫困乡村学校学生学习条件与教师待遇,制止盲目撤点并校,给农村学校配备安全校车,实现教育起点公平、均衡。我们拭目以待。否则,即便国家培养了免费师范生,给农村学校配齐了教师,也难保证他们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土壤里“生根发芽”。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16:16:14 | 只看该作者
农村基础教育:何以消弭误人子弟的困境




  随着学校生源逐年减少,湖北沙洋县李市镇全镇6所乡村小学都面临师资缺乏的困境。即使一些优秀教师被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采取的相关措施留了下来,但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消极应付。新城乡一位从教30多年的老教师坦言,想改变自己,却发现已经被现实的乡村教育环境所裹挟:“有时为自己找理由——大家都是这样,有的时候又觉得自己没有热情,是在误人子弟,心里很矛盾,又实在无可奈何……”(1月26日《新京报》)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日益严重匮乏,湖北沙洋县李市镇的6所乡村小学正常的教学和教研活动难以如期开展,更无法拿出经费派人到外地学习取经或参加县级、市级的学习培训。每当上音乐、英语、体育、思想品德等课程时,学生们就成了“集体放羊”,他们在操场上撒欢、打弹子,在草丛里用草叶“钓虫子”,老师们则在一旁看着别出事就行。与城里的各类课程均有安排,教师和教学设施配备齐全的状况相比,这种情形确实令人心酸。
  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关键靠人才,财力是后盾。一些农村中小学校既差钱又缺人,一个都不占,如今农民子弟的素质教育质量状况可想而知。尽管我们不能说湖北沙洋县李市镇的6所乡村小学就代表了全国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的全部现状,但我们也不能否认一些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严重短缺的现实。首先是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但是由于我国GDP增长迅速、财政收入占GDP较低等多种原因,这一目标未能如期实现。截至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只达到3.48%,仍然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
  就此,有人认为,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长期以来没有达到法定的4%的比例,最关键的原因是没有建立合适的教育拨款体系与透明的学校财务管理体系,教育拨款和用钱都缺乏监督、约束机制,由此造成教育部门的“要钱花”、“讨钱花”和“乱收费”、“乱花钱”现象并存,教育一边缺钱,一边乱花钱,形成恶性循环,最后真正到达农村中小学的经费几乎是微乎其微,有的地区甚至是零。由于经费的严重短缺,甚至连老师办公用的笔墨纸张这些必需品都无法提供,有的学校穷得连电灯都不敢开。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导致教学设备紧缺,形成城市与农村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局面。在城区中小学生早已看惯了电脑、多媒体、液晶投影的形象教学方式的时候,一些偏远的农村小学的教师仍然用最原始的绘图方法进行最简单的演示,甚至老师教学用的直尺、三角板还要靠老师土法自制。当城市儿童在网络世界尽情遊弋的时候,而农村一些初中生想看到一本心爱的课外书竟是“奢望”。
  教学环境差自然就难以留人拴心,就会造成师资力量薄弱。由于“没有毕业生愿意去农村,即使通过政策补助等措施让一些人去了基层,也留不住”。一些农村中小校长期不能注入“新鲜血液”,有的乡镇村级小学甚至没有一个正规中等师范毕业生,偶尔派来一、二个“支教”的,脸还没混熟就被上调了,到城区或是乡镇中心中学、中心小学任教,留下清一色的“老民办”。尽管他们当中有的教书几十年,但由于“两耳不闻窗外事,封在教室里教死书”,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他们的教学方法、知识结构,早已不能适应现时代的需要。
  面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即便是那些有良心的老师也难免会常常陷入两难境地:“有时为自己找理由——大家都是这样,有的时候又觉得自己没有热情,是在误人子弟,心里很矛盾,又实在无可奈何”。其实,老师分心走神,最终伤害的还是学生的利益,甚至让他们诸多美好的理想化作泡影,陷入“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困境,阻碍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兴人强国的基础教育演成了误人子弟,这无论如何都是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景象,必须加以切实纠正。破解农村中小学教育误人子弟的困境,在强化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加强师德教育和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工资师福利待遇的基础上,还要按照“高中学校往县城集中,初中学校向乡镇靠拢,小学就近就便合理设点”的原则,扎实推进农村中小校撤并工作,科学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并实行中小学教师城乡轮流任教制度。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师范高校能够培养更多的农村定向生,不断充实新生教学力量。要提升农村中小校标准化建设水平,完善财政补贴制度,确保学生愿意在食堂吃饭,在宿舍就寝。各级财政要积极扶持购买校车,让那些因生活自理能力、身心健康和情感需要而不能寄宿的低年级小学生以及想回家食宿的其他学生,每天都能够按时回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3:31 , Processed in 0.23094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