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术期刊如何走向世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9 23:3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术期刊如何走向世界
2012年12月14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392期 作者:计永超


  









  改革开放以来,华文学术期刊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为繁荣我国文化与学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并逐步参与到世界范围的知识传播与文明对话中。华文学术期刊已成为世界学术的重要构成,甚至是重要一极。与此同时,中国的学术期刊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学者深入探讨。本文就华文学术期刊发展的走向提出以下五点思考。

  研究中国问题

  提高刊物质量是学术期刊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这一点已经成为期刊界的共识,并为广大科研人员认同。国内学术期刊数量虽多,但形成自己特色的期刊却是凤毛麟角,导致了期刊之间对稿源的无序竞争。所谓学术热点、名家稿件成为各期刊竞相追逐的“稀有资源”。但是,研究热点问题、大家名家的论文是否一定是高质量的论文,反倒成了次要问题。这表明,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关键并没有找到。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科研活动的载体、文明之间对话的平台,它所刊载的论文应当是“最新”、“最有意义”的学术科研成果。而且,“学术界当前的热点问题”本身也有质量高低之别,评判的标准是什么?具体到中国的学术期刊,就应当以是否研究“中国问题”、是否提出“中国理论”、是否把中国的科研与学术放在全球化背景下来思考作为判断稿件质量的重要参照。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问题”与“中国理论”提出独到见解的论文,应当是学术期刊遴选的首要对象。

  包装意识

  学术期刊要以质量为本,这也包括要给读者提供美的形式,讲究刊物的包装。当前,中国的学术期刊限于版面和评价体制,形式上的区别多只在于封面。绝大多数学术期刊从目录页开始就完全充斥着统一格式的文字,这极易给读者造成视觉疲劳和厌读心理。缺少学术论文本身以外的信息、缺乏美的形式,使得学术期刊只具备利用价值而少了欣赏价值。适度的美化包装同样是有价值的。美化的包装不仅体现在纸质、装帧、封页上,也体现在文字排版、文字与图片的穿插跳跃及论文以外的包含其他相关信息的文字上。

  营销策略

  中国的学术期刊多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管主办,商业营销意识薄弱。学术期刊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尝试商业营销,创新市场化的方式方法,开拓受众市场。学术期刊在政府扶持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化运作既可保证方向性与学术性,也可提高有特色学术期刊的竞争力,从而开拓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在自主自立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以质量为本。

  独立自主、良性发展的学术期刊群体是繁荣期刊与学术所必需的,也是形成学术期刊共同体、建立健康和成熟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前提条件。

  拓展发展空间

  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同样需要适当的空间。

  适当的商业营销不仅能加强自身的生存能力,也能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逐步提高是学术期刊扩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一个前提,因为只有达到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学术期刊才可能有发展的余地。

  此外,争取政府加大拨款额度和企事业单位的支持是当前更为现实的举措,也是相对来说能够在短期见效的举措。要实现这一举措,学术期刊一是要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作理论上的总结和宣传;二是要提高自身的品位,加强在全国学术期刊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当前国内学术期刊的评价,是以西方的文献计量学意义上的“核心”与“非核心”期刊作为标准。“核心”与“非核心”本来是指学术期刊的专业性程度,用来评价学术期刊甚至学术水平的高低是严重偏离正常轨道的。

  因此,中国学术期刊需要打破无序竞争的状态,各期刊出版单位应当加强交流与联系,尽早形成学术期刊共同体,达成学术期刊评价标准的共识,同时也引导学术评价标准的合理制定。

  学术期刊的评价,既要吸收西方的先进做法,又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摒除一味强调“英语化”、“国际化”等当前与中文学术期刊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做法,要把学术期刊反映中国的科学研究实际状况和社会影响纳入考虑范围,把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全面综合进来,辩证看待短期社会效应和长期社会效应。

  (作者系《江淮论坛》主编)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23:31:4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学术理论期刊的国际化问题:理念与路径
2012年12月14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392期 作者:韩璞庚



  在期刊产生以来的人类思想发展中,学术期刊担当着文化传播、文化积累与文化创造的使命,既是传播知识与信息的载体,又是文化积累与文化创造的园地。

  学术期刊面临四大挑战

  面对市场化、国际化大潮的冲击,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挑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第一,全球化(国际化)冲击。全球化浪潮带来了多元的价值理念及以美国为主的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挤压。第二,市场化冲击。市场化所带来的世俗化运动,使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不断分化、不断细化。学术理论期刊传统的办刊理念与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细分的要求。第三,网络化冲击。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大多数读者的阅读方式。电子数据库将所有期刊一网打尽,传统期刊之间的物理边界日益模糊,读者心目中对刊物的品牌认同感日渐淡漠。第四,工具化冲击。工具化意味着以工程论的管理思维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的事情。期刊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均被动地以量化指标的方式进行评价。这严重违背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自身逻辑,重量轻质,拔苗助长,影响和干扰了学术理论期刊的办刊旨趣,降低了学术理论期刊的人文价值追求。

  应对国际化挑战:多理念辩证观照

  面对国际化浪潮的冲击与挑战,冷静地反思与积极地回应这些挑战,可以帮助我们理性思索,找准定位,调整方向,进一步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在引领学术讨论、激励思想创新方面的重要功能,从而为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谐进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与活泼的心灵观照,真正承担起促进民族文化复兴与民族思想再造的历史重任。笔者以为,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在以下理念方面进行辩证观照。

  全球化与本土化。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及多元价值冲突的影响,我们要有本土的立场与自身尺度,科学理性地判断利弊得失,既不献媚附势,又不高傲排外;既放眼世界,又深耕本土。

  文本关注与面向现实生活世界。文本文献的关注与研究是学术积累与学术期刊的中心价值取向之一,但除了文本关注外,学术期刊更应关注时代发展与现实生活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要理性审视与反思日常生活世界的问题与成果,以此作为学术理论期刊成长的资源与养料。

  文化自卑与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输入了众多的西方文化思潮,然而,很多人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忘却了自身,秉持西方的价值与立场来评判问题的是与非,在学术交流中陷入文化自卑的怪圈。正如笔者所言,许多学者关注西人说什么,古人说什么,而忘记了自己该说什么、怎么说。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文化自信,砥定正确立场。我们不但要有讲坛哲学,更应提倡论坛哲学,不但要跟着讲,更应接着讲,讲我们自己独特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学术研究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与中国立场。

  西方话语与中国话语。在追赶式的现代化运动中,中国学术研究也在追赶西方学术话语,以至于在某些学者那里,形成了唯西方话语是瞻的极端倾向。究其原因,一是西方学术话语的强势地位,二是长期以来的追赶心态,使一些人形成了西式思维定式。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我们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术话语体系和引领学术讨论的话语权与话语优势。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学习西方先进学术话语与建构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的关系。

  秉持中国立场 实现期刊国际化转型

  面对国际化浪潮的挑战,华文学术期刊应当放眼世界,反思当代世界问题,实现学术期刊的国际化转向,秉持中国立场,直面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成就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的宏图伟业。学术理论期刊应确立鲜明的立场与观念,为创造学术研究的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为学术理论期刊的中国气派与中国立场的形成贡献智慧与力量。

  学习与借鉴西方先进的学术话语与叙事方法。西方经过几百年的现代化实践,形成了比较系统与完备的知识体系与学术话语,在自然、社会、人文各个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与借鉴。

  建构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建构学术话语体系,是一个知识体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取得学术话语权的标志之一。在现代传媒社会中,有了话语权,也就意味着有了言说的资格,掌握了话语权就意味着主宰了意识形态与舆论的走向。如何超越我们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学术话语的“失语”、“无语”困境,在追赶式的现代化浪潮中生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学术之声,是一个值得认真反省与深究的学术与时代问题。因为,仅仅借助外来话语与语言结构的支撑不能将一个民族引向灿烂辉煌的明天。

  秉持中国立场、形成中国范式、成就中国风格。在中西学术与文化的交流中,我们的学者与我们的期刊,曾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追赶与学习的状态,患了所谓的“失语”与“无语”症。面向新的时代,我们也应该站在自己的大地上,说自己的话,建立自己的言说方式,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努力实现“从学习的文明”向“立教的文明”的转变。“中国问题”是当下中国的社会运动与社会实践的展现,研究“中国问题”,总结中国实践,当然要有世界眼光,但更要有中国立场,要有自己的主导立场与态度来评判问题的是非曲直。形成中国范式。中国的问题需要中国式的思考方式与特殊路径才能解决。毫无疑问,一个民族要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必须要有独立思维,必须在对自身生存实践的反思与观照中获得新的认知范式。成就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特色如何形成,如何彰显,需要独特的学术背景与学术资源。中国学术理论期刊的特色与风格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实践之中,中国的实践运动是其背景,中国的思考路径、思考方式、理论储备是其学术资源。

  推动学术期刊的网络化转向。学术期刊的网络化是大势所趋,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的靠泡图书馆获取信息的方式已为网络采集所代替,其空间与速度远非传统所能媲美。现在读网的人数以几何级数增大,而读书读刊的人却越来越少。面对如此局面,学术期刊的网络化为势所迫,不得不变。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研究的孵化器与成果发布平台,要想摆脱自己的生存困境,就必须借助网络提升刊物影响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应该创办自己的网络平台——学术期刊网站,这是将学术期刊送上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的起点。在建立自己网站的基础之上,学术期刊还应组建自己的网络站群,让分散的网站集合成一个学术的站群系统,从而结束以往各自为战的学术期刊的数据孤岛状况,使在线搜索成为可能,这样才能突破原有的疆界,获得无限可能的发展空间。

  以问题为纽带,建构华文学术期刊的交流平台。问题是原创的起点,科学史表明,无论是科学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面对国际化的冲击,华文学术期刊应顺应时代潮流,寻找共同关心的话题,建立交流平台。我们不能再默守原来大一统版块办刊模式,而应以问题为切入点,串联出系统性的对某一问题的知识与创造节点,从而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来解决这一问题,获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网络站群为这一办刊模式提供了便捷条件,在问题视域下,世界华文学术期刊可以整合出一个协同编辑、出版的集约化平台,从而为华文学术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系江海学刊杂志社总编辑)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23:33:24 | 只看该作者
西方学术期刊发展的成功经验
2012年12月14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392期 作者:刘永红







  西方学术期刊萌芽于17世纪,滥觞于18、19世纪,繁荣于20世纪。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份真正的学术期刊是1665年1月法国人戴·萨罗(Denys de Sallo)在巴黎创办的《学者杂志》(Journal des S?觭avans,1938年停刊),首次采用了“Journal”作为刊名。迄今为止,创刊百余年、至今仍存的西方著名学术期刊还有很多。其中,创刊于1869年的《自然》(Nature)和创刊于1880年的《科学》(Science)最为知名,已被公认为世界学术期刊的标杆,引领着世界学术期刊的发展潮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梳理、剖析西方学术期刊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不无裨益。

  同行评审保证内容质量

  随着西方学术期刊的大量涌现,在学术期刊审稿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成熟的审稿制度——同行评审(peer review)制度。这一制度已成为国际学术界通行的学术期刊论文评价手段。同行评审制度实行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审稿,这在最大程度上能够避免失误,保证选稿活动更加公正、公开、公平。同时,同行评审还能有效防止学术造假,因而可以极大地提升学术期刊的内容质量。

  例如,《自然》和《科学》就是实行同行评审制度的典范。作者的来稿首先会被分送给熟悉稿件相关领域的编辑进行初审。初审的职能是判断论文的内容是否有意义。通过初审的稿件会被送给1—2位同行专家进行评审。同行评审的职能是判断论文的研究工作是否可信、重要和具有广泛兴趣。同行专家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和重要性所作的评审意见,往往会成为编辑选稿最重要的参考依据。

  名刊国际化程度高

  西方著名学术期刊大多在国际化办刊方面颇有建树。这些期刊所秉持的国际化办刊理念,就是要做到作者国际化、审稿专家国际化、读者国际化。

  首先,作者国际化。《自然》杂志虽以伦敦为基地,但其作者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一半来自北美;《科学》杂志的作者也是来自全球各地,其中约有35%—40%的作者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

  其次,审稿专家国际化。《自然》审稿专家中60%在美国,30%在西欧,10%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科学》编委会的同行审稿专家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或地区,人数近万。另外,《科学》还建有全球科学家数据库,可以随时从中挑选最合适的审稿专家。庞大且国际化的审稿专家队伍保证了学术期刊审稿的及时性,信息的准确性、科学性,极大地降低了审稿差错率。

  最后,读者国际化。《自然》的读者遍及22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发行量达6.6万份,传阅的科学家逾50万;《科学》在全球拥有16.5万个订户,读者总数约达100万人,其中包括印刷版和在线阅读的读者,许多非专业人士也是其长期订户。

  集约化经营利于资源共享

  西方国家的学术期刊普遍采用集约化经营模式。如《自然》出版系列子刊30种;剑桥大学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期刊都在150种左右;布莱克威尔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期刊多达600多种;而斯普林格出版集团和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出版的学术期刊更是都超过了1000种。

  实践证明,集约化经营有利于实现学术期刊之间的资源共享,降低学术期刊的成本,进一步延伸、强化学术期刊的品牌。另外,打包捆绑销售模式还能提高学术期刊的议价能力。

  价格体系多元化

  西方学术期刊通常有一套多元化的价格体系,定价方式达17种左右。它们大多会针对不同用户类型制定不同的价格,如针对机构、个人、会员、学生设有相应的国内价格和国外价格。国外价格还设有不同地区的地区价,如北美地区价、发展中国家价,甚至还有针对某些国家的价格;机构价也细分为团体价、图书馆价、公司价等。此外,还有针对不同订份的单期价、两年连续订购价、批发价等。近年还添加了印刷版期刊与网络版期刊的捆绑价。

  《自然》全年订费为159英镑,学生只需74英镑。美国医学会的杂志有三种发行方式:免费赠送、有偿订阅以及单行本销售。另外,他们针对不同人群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美国医学会会员订费为75美元,一般订户为145美元,医学专业学生和住院部医生为48美元;而单位或机关则为245美元。

  以品牌创造效益

  品牌是西方学术期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也是其综合实力的象征。西方学术期刊比较注重对已有品牌的维护和衍生。在延伸品牌方面,《自然》成绩斐然。它积极创办系列子刊,并与英国及国际上一些著名学术团体、学会合作推出一系列出版物,打造了一个学术期刊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

  西方学术期刊通常将品牌延伸作为盈利的手段之一,具体做法有重印或者销售合订本、销售增刊或特刊、举办新产品推介会、提供专题培训服务和咨询服务等。其中,新产品推介会、专题培训服务、咨询服务尤其值得借鉴。新产品推介会是由学术期刊利用自身在行业内的权威与品牌效应,为同行业的企业组织和策划新闻发布会,宣传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等。专题培训服务是根据作者、读者的需要组织审稿专家举办不同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或培训班,对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和交流。咨询服务则是借助与审稿专家达成的良好合作关系,为相关企业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产品论证会等。

  坚持以读者为本的办刊理念

  西方学术刊物坚持以读者为本,注重文章的可读性,栏目设置力求贴近读者,满足读者的多层次需求。著名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在这一点上做得十分到位。它们通常要求作者以通俗的语言解释各学科的最新突破;要求编辑工作做到即使读者对文章讨论的专业不熟悉,也能看懂文章内容。在栏目设置方面,西方著名学术刊物一般都设有导读性栏目,这类栏目可以帮助科技类学术期刊进入普通读者视野。《自然》和《科学》为了吸引非专业的普通读者,除了刊登学术论文外,还设置了非学术论文栏目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无论综合性期刊还是专业期刊,坚持以读者为本的办刊理念,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单位:人民出版社《新华文摘》杂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2:21 , Processed in 0.07258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