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座小城的活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3 16:1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座小城的活法
谢有顺

    早晨醒来,居然听到了鸟叫,空气中也有青草的气息,床是老式的,架子床,挂着蚊帐,帐钩就在眼前晃着,我睁着眼看了半天,才想起自己是在云南的建水,住的是有名的朱家花园。院子这么清净,没有人声,我也难得一觉睡到天亮。走出房间,空气清凉如水,石板台阶泛着幽光,天井里,同行的朋友光着脚在一口古井旁张望着,井很浅,水位仿佛比地面还高,可以清晰地映出每一个人的容颜。
    这是在建水的第二天,时间好像停止了。宅院,牌匾,回廊,含玉楼,蓄芳阁,朱氏宗祠,水上的戏台,走出去,一条老街,都是旧屋,那些木门,衬着石板路,走在其间,仿佛一下回到了古代,过起了慢生活。偶尔从门里走出一两个挑水的人,走近一看,桶里装的水是黄色的,原来是豆腐酸水,用来洗餐具或擦家具,比清洁剂好用多了。天突然下起了小雨,这时,坐在有天井的小店,吃碗米线,在“四水归堂”的匾额下看屋檐的滴水,心里不禁感叹,建水真是个好地方。
    第一次来建水,是在四年前,当时的印象只是建水紫陶,只在一个陶庄做了几把茶壶,甚至连烧豆腐都没来得及吃,就赶往石屏了。这次却想多住几天,想好好看看这个有“滇南邹鲁”之称的文献名邦。在汉代,建水就是“马援古道”的必经之地,唐代是南丝绸之路的要道,已经开始建城,明清时期,是临安府所在地,繁华富庶更是甲于滇中。十里坝子,三里古城,百里滇山,三箭之地一寺,五箭之隔一庙,七里之遥一桥,八里之远一塔,也确实名不虚传。若是再把恢弘的文庙,把明朝以后相继建起的学政考棚、书院、府学也都看了,你更会爱上这里。
    但我最喜欢看的,却是建水的井。村头有井,院子里有井,路边有井,我还见到一家人,厨房里就有一口井,家里虽然通了自来水,主人却不用,还是喜欢在井里汲水煮饭。据说唐代南诏政权在这修的惠历城,彝语里就是“水边之城”的意思,翻译成汉语,就叫建水,一个好听、诗意的名字。
    建水境内河流众多,明代以后才形成一个一个的坝子,水井大约也是在那时候多起来的。“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是啊,一种自得的生活,有时,一口井、一碗饭,足矣。
    在建水,我一共看过了多少口井,已经记不清了,估计整个建水有多少口水井,也没人知道。我只知道,“龙井红井诸葛井,醴泉渊泉溥博泉”,说的是建水著名的六大古井。我也曾用井水装回房烧开了泡茶喝,味道确实不同,茶汤要甘甜、柔软得多。我还专门向人打听“溥博泉”,都说它的“水味之美,甲于全滇”,是滇南第一井,听起来就两颊生津,可惜一直无缘喝上。
  总能看到在水井里挑水的人,突然就明白了,建水的烧豆腐为何这么出名,原来是和这些井有关。
  小时候就听我母亲说过,酿酒、做豆腐,最关键的是水。其实,人的身体如何,又何尝不是和水息息相关?我有一个老师,被检查出来是癌症,无药可医,从此他每天早起,去山上提泉水泡茶、做饭,一年之后,癌细胞莫名地消失了,很难说,不是好水起了作用。每到过年前,家里要酿酒、做豆腐了,母亲都要专门去村头挑竹林里流出来的泉水,水好,豆腐才好,酒才甜。瞿秋白在《多余的话》的末尾说,“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他吃的正是我老家长汀的豆腐,那里山清水秀,蜿蜒的汀江,更是被称为客家人的母亲河。我从小在汀江边长大,十多年前,我们村,多数人还是在江里挑水喝,现在,家乡的水也不再清澈,下游建了水电站,水不怎么流动,慢慢也就污染了。水浊则人心浊,这大约是真的,每次看到家门前的河水,没有了以前的湍急、明净,心里就会一沉。
    我庆幸建水还保留着这么多的水井。喝着好水,呼吸着好空气,守护着千年文庙,吃着永远都吃不腻的烧豆腐,这就是建水人眼中的好生活。
  我想起了“市井”这个词。一种世俗生活的兴起,必然要和集市、水井有关,没有井,生活就没了烟火味。很多和尚住到山上,每天要到山下挑水喝,那是脱尘的生活,是修行,但更多的老百姓,出门就得能汲上水,所以,有井,才有生活。有自来水了,还习惯从井里汲水,可见建水人向往好生活,就像他们吃烧豆腐,总要比较着哪家更好吃,连我吃了几天,都习惯在吃之前,看看他们家的水井在哪了。在文庙,应约给他们题辞,我写的是“水可以建,文亦能兴”,确实,在今天的中国,看一个地方的水况,就能判定这地方经济如何,人心如何,政风如何。
  爱水、护水、惜水之地,才是中兴之地,建水正是如此。她满城是水,家家有井,到处是河,水况良好,又何愁不能再迎来一个文教兴盛的时代?“泮池”,“洙泗渊源”,“斯文在兹”,都可以从一口水井说起。
    烧豆腐的故事,其实就是水的故事;一种让人留恋的生活,往往就是市井生活。
    后来我们还去了团山。彝语叫“图手”,汉译为“团山”,意思也是说这里山好,水好。站在著名的双龙桥上,看泸江河与塌冲河奔流不息,十七孔桥洞,也是讲述着这个村庄不同凡响的历史。在桥边,一座破落房子的门楣上,我看到有人在上面用水笔写着“里面有鬼,小心”的警示语,我一笑,心想,若世间真有鬼,鬼大约也喜欢住在有水的地方吧。同行的作家夏天敏,讲起他住朱家花园的最后一晚,半夜就遇见了鬼,还是个女鬼,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好不容易把她骂走,女鬼还不忘在他桌上留下一个香包。夏老师讲得认真,特别强调的细节就是,女鬼走后,他发现自己卫生间的地板无端地积了好几厘米高的水,而他检查了所有水龙头,都好好的。另一个诗人也说,他半夜听到了鬼唱歌,也是女鬼,他还坚持说,这鬼就是从水井里爬上来的。
    团山的张家花园,规模比朱家花园小,却是令我更加难忘。楼阁,花窗,院子,花池,那种精美和古典味,给人一种守身如玉的感觉,也洋溢着一种没有翻修过的历史感。我们坐在天井边聊天,恬适,无所思,那种安逸,是一点点从心里渗出来的。这时,麦家、雷平阳和我突然想喝茶了,就和一个守花园的小女孩说,可以烧点开水吗?她转身去汲了井水,开始烧水,眼神直直地看着我们,没有说话。水是用陶壶烧的,半天也烧不开,同行的人在外面催了,我们只好起身走人。出了门,那女孩追出来,还是用她直直的眼神看着我们,怯怯地说,“水还没喝么,就要开了!”她都快要哭声了。旁边的人对我说,有客人来,给客人喝水、上茶,是头等大事,缺了这个礼,她是要挨主人骂的。
  我不禁向她汲水的那口老井多看了几眼,也许有几百年了吧,建水人的活法,和这口古井一样,仍然是不动的、古朴的,真好。

                                                                 2012年9月14日,广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08:56 , Processed in 0.24175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