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四味:彰显脱俗的写作生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6 13:55: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学四味:彰显脱俗的写作生命

文章作者:石修银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2年11月 
    初中生的写作诚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学写作,但缺乏文学味的写作,却十之八九未必是成功之作。我们的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厚实文学素养,让文章蕴蓄文学味,彰显写作生命的诗意与智慧。
    一、情味: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此
    相关背景:一些同学的文章,就叙事而叙事,没有审美情感的融注,读者无法获得情感的冲击与震撼,文章缺失文学味,生命情感苍白。
    情之丰富,文章方有文学质感。作家冰心写《往事》,写从窗内往外看到的红莲和荷叶,结尾一句:“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此为文学味浓郁的经典。如果没有结尾一句,文章也就只是写自己审视荷、莲的感受,但此一联想,文章的“荷叶”、“红莲”,也就浸染了浓郁的情思,有了涵泳不尽的审美价值,折射出情感丰富的写作生命。
    有的同学写作文,情节结构完整,条理清晰,但缺乏浓郁的文学味,生命情感干瘪苍白。如果能透过生活表象,诠释自己真切的生命体验,文章才能感人至深,即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二、意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相关背景:一些文章滞于生活表象的描叙,没有表达对生活的思考,读者读后无法获取生活的启示或思想的冲击,让人感觉写作生命审美浅俗。
    作家董桥的《窗外》,文章写了从窗口望出去看到的一株芙蓉树,结尾是:“我久久地伫立窗前,深深感悟到:生命中没有四时不变的风景,只要心永远朝着阳光,你就会发现,每个早晨都会有清丽而又朦胧的憧憬在你的窗前旋转,升腾,这个世界永远传送着希望的序曲。”作者审视这不屈的生命,联想人生,获得厚重的生命感悟,使文章思想内涵丰富。
    但是,请不要草率地认为这里的意味就是哲理味。文章只要是以生动鲜活的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表达生命对生活独特、深邃的思考,就能让人获得思想的冲击,就有意味。一学生写《我的爱猫被送走了》,写了自己由于心情不好,拿猫出气,结果被猫抓破了,父亲要送走波斯猫。文章最后写道:“看到关在笼里喵喵叫唤的波斯猫,我的心烦躁了:一丝快意,一丝内疚,一丝不安……”文章描写虽然生动形象,但没有意味,只是表达了对生活的浅层思考,读之除了感觉有点伤感外,没有可值得思考玩味的意蕴。后来修改为:“猫的叫唤和哀求的眼神犹如一把利刃刺痛着我的心。我的心震颤了:这是猫的过错吗?这分明是我的过错。猫也是值得尊重的生命,不尊重生命,如何获得生命的尊重?”
    如此一改,文章触及道德灵魂,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读来也就有意味了。余秋雨先生说:“文章的苍白,来源于生命的苍白;文章的无聊,来源于生命的无聊。”我们要引导学生品味生活,思考人生,透析本质,思考未来,发掘生活丰富而深邃的思想,让读者感受文学的熏陶与生活的启迪。
    三、蕴藉味:曲终人散尽,江上数峰青
    相关背景:生命缺失写作底蕴,表达过于直白,如叙事单调,不懂景物渲染或寄寓或象征的作用;议论只知例证或引证,不懂喻证功能,没有为读者留置玩味遐思的空间,读者读之索然寡味。
    文章的蕴藉,一是表现文章篇章的蕴藉。一学生写《过节》,写了自己与外祖父在井口旁赏中秋月,祖孙俩仰望着星空,外祖父给“我”讲起月亮的故事、中秋的传说。文章切口小巧但文学味不浓。后来作者改标题为“井口”,文章写自己在井口旁边过节赏月的场景,以井口贯穿,线索清晰,更主要的是,月下井口成就了文章苍茫的意境,这样的借景抒情,让文章具有了韵味绵长的诗性品质。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意境的创设,关注玩味空间的留置,让读者涵泳不尽。
    文章的蕴藉,二是表现为语言的蕴藉。一学生写“难忘自己在雨中未帮扶老人的经历”,题目是“那件事让我难忘”,标题没韵味,情感也难见浓郁,后改标题为“难忘那场雨”,就有嚼头了。比如,一学生写有:“十月二日,我们都喝醉了。”这是浅俗的句子,后来改为:“在这枫叶飘飞的金秋,我们都醉了。”同样写醉,改后的句子就有了美好意境。再如,一学生写有:“老师,应倾听学生的声音。”后来改为:“老师,应聆听学生的心跳。”再后来改为:“老师,应聆听花开的声音。”这样的改动就是朝着诗意的方向走。
    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说:“富有文学味的话语,往往讲究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等修辞格的灵活运用。”引导学生在写作中灵巧运用修辞,不断锤炼、打磨语言,让语言富蕴含蓄或酣畅的文学美感,这是厚实学生语言底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20:02 , Processed in 0.23869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