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与家书陈鲁民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6月13日 03 版)
日记与家书原本都是极私密的东西,或记录自己,或写给家人,其中必有些不可为外人道的内容。但,现在坊间却公开出版了许多已故名人的日记与家书,购销两旺,我以为多有不妥:一是不知此举是否违背了他们本人的遗愿;二是我觉得有些人的日记家书好像写给全社会的,快成道德教科书了;三是这些文字不仅行文漂亮,而且无不正义凛然,高风亮节,我颇怀疑后人进行了删节修改。
钱锺书先生在《围城》里,就辛辣讽刺了方鸿渐的父亲写家书时的虚伪与造作。方父是个道学先生,为好名而哗众取宠,家书里满纸孔孟之道,句句都是教世名言,却很少说家长里短的体己话,读来尽是大话、空话、套话。钱先生说,他写家书落笔时就想好了如何公诸于众,好换来一片喝彩。
这种把戏我也干过。前不久搬家,无意中翻到了二十多岁时写的日记,字里行间,不是豪言壮语,便是决心与表态,或者是做好事的记录,读“毛选”马列的体会。回想起来,那时我是单位树的一个典型,受表扬多了,“野心”便膨胀了,想当更高级别的典型,幻想着有一天,我的日记也能像某些日记那样流传开来,为自己的人生辉煌提供文字旁证。现在重读,不由脸红,不仅是为了文字的幼稚可笑,也为了那时的虚伪用心。好在“野心”没有得逞,我没成名人,日记没起作用,自然也无须悔其少作了。
当然,已出版的比较真实可信的日记也有,据我有限阅读范围来看,鲁迅日记最像不加修饰的“原生态”。迅翁日记经常记某人来访,购书几何,购物若干,给母亲寄钱数目等,虽有繁琐零碎之嫌,但肯定是写给自己的“真家伙”,而不是为了发表的“伪日记”。再还有吴宓日记,写流水账,也写情感史,写师生情谊,也发泄对朋友的不满,譬如对叶公超一再指示自己干这干那的抱怨,对学生钱锺书的赏识与宽容。以至于一向对人严苛的钱锺书,多年后读到《吴宓日记》,也感慨万千地写道:“先师日记中道及不才诸节,读后殊如韩退之之见殷情,‘愧生颜变’,无地自容。”深悔自己随众而对老师恭而不尊,以致“弄笔取快,不意使先师伤心如此,罪不可逭,真当焚笔砚矣!”
而家书里写得最真实动情的,则非林觉民的《与妻书》莫属。信中既表达了夫妻恩爱之情,又畅叙了民族大义在自己心中的位置,谈了不得不牺牲的理由。那滚烫的文字,真挚的情感,义理分明的觉悟,何时读来都让人热血沸腾,难以自己,毕竟那是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家书,就是最挑剔的人也不敢亵渎这封家书的价值和意义,无怪乎这也是唯一被海峡两岸共同选进教科书的一篇家书。
古人极其推崇“立德、立功、立言”三立,立言,一靠著作诗文,二就要靠日记家书了。曾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千古一人”的曾国藩,虽也有《治学论道之经》等学术著作面世,但远没有《曾国藩家书》影响广泛,若没有此书的传播,他的“立言”就很有些勉强。但依我所见,他的家书实际上是按著作论文写的,私房话很少,家长里短的内容也不多,主要是做人的道理,治学的方法,处世的哲学,一切都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文章。说句诛心之论,以曾国藩的老谋深算,传世野心,他在动笔之际,大概早已料到,无数后人会大读特读他的所谓“家书”的。
所以,我虽然也买了《曾国藩家书》,但说实话,读了几次都没读完,总觉得多了几分教师上课的威严,少了一些血比水浓的亲情,多了一些永远正确的大道理,少了一些设身处地的小道理,可敬而不可亲,可信而不好学,想想也不奇怪,人家就是在代圣贤立言呢。当然,喜欢此书的也大有人在,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