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的教科书如何“大换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0 14:3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本的教科书如何“大换血”        




   

  
  与时俱进调整教学内容
  
  日本的小学教科书,今年4月开始进行了“大换血”。
  在介绍日本小学教科书所更新的内容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现行的教科书制度。
  日本的学校现在所使用的教科书,都是由民间编著的,现在日本拥有教科书编著发行权的出版社有221家,这些拥有教科书发行权的出版社,在编著好教科书后,交由文部科学大臣审定,审定通过之后,由各地区的教育委员会(或私立学校校长)选择想要使用的课本,分发到学生们手中。
  一般而言,所有的教科书内容,都是以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为指导的,也就是说教科书内容会因为教育目标与方针的变更而发生改变。教育目标与方针在我国被称为“教育大纲”,而在日本则被称为“学习指导要领”。
  1947年,日本战败之后,首次使用“学习指导要领”这个说法,在小学教育里删除了历史、地理等科目,增加了社会科、家庭科以及自由研究。接下来,又分别在1951年、1956年和1961年对教学内容有过修改。
  1971年,因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而大受刺激的美国,在美国国内兴起一场“教育内容现代化运动”,紧跟美国的日本政府,也不甘落后地跟着一起修改了自己的教育计划,将“学习指导要领”定位为密集型“现代化教学课程”,这也就是以后受到日本各界批判和指责的“填鸭式教育”。
  1980年,日本再次修改“学习指导要领”,为“实现宽裕充实的学校生活”,减少课时,删减学习内容,日本全国各校开始步入“宽松教育”环境。
  但过于宽松的教育环境,又令日本学者们看出了弊病:学历低下,阅读量不足,意欲衰退,能力萎缩,不再拥有对于学问的追求与敬畏,等等。
  为此,现在日本政府又提出“脱宽松教育”的新计划,针对“脱宽松教育”的新计划所制定的“学习指导要领”要求,在既非填鸭型也非宽裕型的学习环境下,实现“在获取知识、道德、体力平衡能力的同时,培养生活的能力”。
  
  既非填鸭型,也非宽裕型的新教学思路
  
  从今年4月开始,日本所有的小学都将开始根据新的“学习指导要领”来制定新的学习计划(中学最新“学习指导要领”则将在2012年完全实施)。日本的小学生现在学习的课程主要为:国语、社会、算数、理科、生活、音乐、手工图画、家庭和体育等,不同课程分别有不同的学习要求。
  例如在小学就开设“理科”教学,其基本理念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科学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以及能令其确切发挥的语言能力”。举个例子:为了将来孩子们进入中学时,能更好地理解“势能”、“动能”以及“能量的转换”等这些抽象概念,日本小学三年级的理科教材中,增加了“风与橡皮的运动”,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而言,风和橡皮擦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什么是能量呢?老师将孩子们领到室外,带领孩子们迎着风,伸开双手,说:“风将我们的头发吹得飘起来了!感受到风的力量了吗?我们所感受到的风吹拂过来的力量,就是风的能量。”
  通过这样的实际体验,让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牢记住“能量”的概念,为将来中学之后的理科学习做好前期铺垫。
  此外,学习“国语”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语言能力”,因为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生活能力的基石,因此,“培养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要求是:“要进行目的明确的语言活动”。
  而学习“社会”这一课程的目的,是为了“知道自己所生活的‘社会’,为延伸思考力而增加知识量”,以达到未来能够“对应社会变迁,并参与社会规划的能力”。
  而日本小学的“国语”教育课程与“社会”教育课程,可以说是彼此十分互动互补的。例如:去所居住地区的垃圾回收站参观学习——这是属于“社会”教育课程的内容,但是孩子们参观学习回来之后,要自己动手撰写小论文,小论文内容包括自己所了解到的垃圾回收处理程序、参观后的自我感想、对于地球环境保护的思考等,每篇小论文写成之后,孩子们最后还要一个个站到讲台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朗读或演讲——这对于国语教育中的“培养语言能力”要求,无疑非常有帮助。
  日本新的小学教科书内容,还十分重视“新闻的活用与学习”,例如小学五六年级的国语课本,追加了“阅读新闻时要注意编辑方法与报道的写法”一文,对此,参与教科书编辑的学者解释是:“在新型知识和信息时代纵横交错的社会,通过学新闻来看世界,可以提高思考力和判断力,并同时掌握良好的表达能力。”
   “光村图书”出版的五年级的“社会”课教科书,则以2007年日本新澙中越冲地地震为例,用绘画插图的形式,详细介绍记者的现场采访、新闻稿件整理、新闻标题的使用、如何排版布局等。
   “日本文教出版”所编辑的三四年级的“社会”课教材,则通过对垃圾收集人员的采访,来了解垃圾的收集、处理全过程。日本“教育出版”所编辑的三四年级的“社会”课教材,则告诉孩子们在进行社会调查的时候,应该如何拨打电话,采访和询问他人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此外,五年级的“理科”教学,还增加了如何根据新闻里的天气图来预测天气,而“生活”课教科书,则与手工课结合起来,通过“蔬菜新闻”的制作方法,指导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报纸”。
  之所以在教科书里大量引用和介绍新闻与报纸,是因为日本的教育专家们认为:“报纸与新闻是超越教科书范围的活教材,教会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报纸,可以提高孩子们的信息整理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活用报纸及网络,可以挑战学习与研究,增加知识开阔视野。在一个发展成熟的社会里,拥有判断力、思考力、表现力等这些信息编辑能力十分重要。”
  
  从小培养细节精神
  
  在文章的最后,我还是忍不住要谈几句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对于鲁迅先生文章被撤出国内教科书的看法。我以为,中国孩子们的学习课本里,是否有鲁迅并不重要,因为想要阅读鲁迅,是件十分简单的事,教科书里没有,自己就不可以去书店买套鲁迅全集来好好学习么?我觉得国内的老师们教育专家们,与其将心思都花费在研究鲁迅是否该退出教科书这一既成事实的“研究课题”上,还不如多花费些精力,好好想一想:作为对后代和对自己的职业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培养出不但拥有独立生活能力,并且拥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下一代?
  其次,我们中国人一直感叹日本人的细节精神,却不知日本人的细节精神,与日本人从小接受的“具体教育”有关。这种“具体教育”体现在,日本从小学开始就设置社会课和理科课,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自然的能力,而日本小学生们的作文,也基本以观察文为主,作文内容都源自日常生活的实践,很少空洞的口号或者抽象感性的文字——这样的作文,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理性思考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十分具体化的事物观察能力。这两种能力,无疑是成年之后拥有“细节精神”的必要前提。
  (江雅仪摘自2011年12月3日《羊城晚报》 插图:陈 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3:13 , Processed in 0.07236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