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普通教师与特级教师之间边界多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0 14:2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普通教师与特级教师之间边界多大不少普通教师教育日常生活中脚踏实地的点滴探索与孜孜追求,表明他们离名师并不遥远,那种时不时会冒将出来的与特级教师之间的边界感正在走向模糊与交融
  在从普通教师到特级教师的长时段成长历程中,似乎并没有什么泾渭分明的边界,但在教育日常生活的不同截面中,人们又隐约感到有些边界,譬如在普通教师的常态课与特级教师的公开课之间,且这种边界的设置常在有意无意间。虽然这是一种近乎细微且非常普通的现象,却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这引发我们追问:
  在什么情境下这种边界可能形成?是什么形成了这样的边界?在边界的有痕与无痕之间我们又可能思考些什么?
  没有时间限制,身份特权?
  听不少老师说,现在特级教师的公开课没有时间限制已经是非常约定俗成的事了。本来还有点诧异,但听了一些公开课后,发现还真有这么回事。据说这样的情形,有的是事先自己要求的,主要理由是为了保证教学展示的完整性;有的是主请学校特许的,主要理由是好不容易才请来的特级教师,怎么能有时间限制呢?这似乎都是一些很说得过去的官方理由,不需要也没有人多加干涉。不过,静下心来细细琢磨,又觉得有点问题。就第一种情形而言,如果在保证教学展示完整性的借口下,无端地延伸规定的教学时间,甚至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普通教师两课时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特级教师却可以消费两小时才能完成展示,是否享用了一种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上的特权?就第二种情形而言,可能的解释或者是对特级教师的尊重,或者是对他们的牵就,或者还有其他……只是不知这样解释的同时有否为广大现在还不是或者将来也不可能是特级教师的教师们着想?他们在每天的教育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不仅教学时间有所限制,更有除此之外的其他诸多限制?由此,在这种教学时间特权享用的背后是否还携带了某种身份特权的享用?
  这样说来,内心倒生出些许担心,为什么要对特级教师如此苛刻?他们也是普通教师中的一员嘛!其实问题的关键正在于此。正因为特级教师是普通教师中的一员,更确切地说,特级教师就是从普通教师中逐渐成长并脱颖而出的,所以他要做的是尽可能怀揣一种普通教师的心态,他所展示的公开课是尽可能与广大普通教师的常态课之间避免有意无意的边界设置,以让普通教师们感觉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如此,当他的公开课彰显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时,才是一种可贵、可嘉的境界。否则,或展示或公开的意义也就在某些特权的享用中不知不觉地流失了。我结识过一位特级教师,他曾对我说,有的特级教师怕上这种公开课,主要是怕上不成功。但他不怕,要是上不成功就趁机给大家讲讲为什么没有成功。这种坦诚与坦荡才是特级教师的特殊魅力所在。而恰恰就有这么一次公开课,他准备展示计划中的教学内容时,却意外发现学生并没有掌握好相应知识,于是当即调整教学计划,靠船下篙,讲解与学生知识储备相衔接的内容。虽说这堂课没能展示事先精心准备的内容,但对教学不可测性的那种预见,却更显示了一位特级教师内在的功力与底蕴。
  有时普通与特殊的边界并不一定是刻意制造出来的,却可能是在不经意中形成的,而这种看似不经意又似乎隐匿了什么。
  只接受而不存疑,心理边界?
  不可否认,公开课与常态课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特级教师的公开课与普通教师的常态课之间,其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并不表明存在一个不证自明的东西:特级教师的课就一定是完美无缺、不必质疑的。事实是,为数不少的教师听公开课尤其是特级教师的公开课,有一种享受魅力、尽力模仿的普遍心态,这固然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可能带来的情形是,质疑与思考常常掩映在单纯的欣赏之中,一种早已被人描述过的现象总是不可避免地重复出现,即听听感动,想想激动,事过之后什么都不会动。
  当然,这还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更进一步的问题可能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一个人只接受而不存疑时,是否意味着自己在设置与他人的边界?换句话说,作为普通教师的自己与作为特级教师的他人之间的边界,有时恰恰是由自己不经意制造出来的。常听到的话是,哎呀,他们是特级教师、学科名师,我们有什么意见可提的呢?或是,太过质疑未免不好吧。如此,在普通教师们的尊重与谦卑中,又让人生出些许无言来。在与老师们的一些对话中,常听他们说,还是想听听专家的意见我们有什么好说的,还是专家多给我们说说吧。这里且不说专家称谓的泛化会导致对自己的不信任,就其不敢向特级教师质疑,不敢与所谓的专家对话而言,就已经有意无意预设了其间的心理边界。因此,虽然看似同处一个物理时空,实际一方已经从心理上将自己排除在外了。或者说,即使双方不在同一物理时空,一方也在意义上将自己排除在外了。
  看来,有意无意的心理边界设置,较之有意无意的物理边界设置,更容易被忽略。
  有痕无迹与有迹无痕,边界模糊?
  记得在看碧绿的嘉陵江水与褐黄色的长江水激流撞击,两江汇流,形成清浊分明的边界奇观时,惊叹万分。而在左侧嘉陵江纳细流汇小川,纵流数千米,于此注入长江;右侧长江容嘉陵江水后,声势愈发浩荡,穿三峡,通江汉,一泻千里,成为长江上的黄金水段的描述中,谁又能分清边界中的你中有我或我中有你呢?
  其实,普通教师与特级教师之间的边界如两江汇流,既有痕无迹又有迹无痕。正因为无法辨清,才常会生发出一些无法预料的教育事件。前不久,我碰到一位苏中地区教学上颇有建树的老师,他正在苏北一个村庄里支教。他坦言,支教不乏私人原因---上级相关部门规定,没有此经历,无法晋升更高一级职称。但他更感叹,去支教前的那点同情、怜悯、居高临下,到了支教点,竟被撞得粉碎---原来,那里的学校、老师、学生有太多的地方给你启迪与力量---不是或不仅是指如何在艰难困苦条件下的坚守与顽强,而是或主要是指在人们以为他们不如我们的地方,恰恰有许多充满震撼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发生着。
  与此同时,在不少普通教师的教育日常生活中,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教学比赛在等待他们,也没有什么大的教学奖项在期待他们,但他们脚踏实地的点滴探索与孜孜追求,却又在表明他们离名师并不遥远,那种时不时会冒将出来的边界之感正在走向模糊与交融。美国学者莱温在群体动力学研究中提出,改变人的生活空间的力有两种:一种是产生于人自身需要的自身力,另一种是来自周围环境的诱导力。对社会变化影响最显著的,是那些既有个体自身的力又有来自外部影响的各种能量场的诱导力。在这个意义上,边界的有痕无迹与有迹无痕正如同内外之力的合力。而当我们用社会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些边界与合力时,又往往使我们在常识之外寻求到日常生活的新意。(作者系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08216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3:54 , Processed in 0.09062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