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汪潮:当前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之六----和谐语文(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2 10:5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汪潮:当前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之六----和谐语文(学习笔记)
浙江省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陈国胜 325200
2008年8月27日

六、和谐语文
“和谐”指的是配合适当和匀称。如:音调和谐、画的颜色和谐等。“和谐”的含义有三:一是涉及两个事物以上,二是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三是这种联系是整体协调的。
1.和谐语文的价值观。
(1)它是一种理想的文化观。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谐是一种文化观念,是一种人文的认识和感受,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和谐语文”的要求:目标共有、资源共生、人际共和、成功共享。
(2)科学的发展观。基本含义有三:发展是硬道理、可持续性发展、可持性发展是生态、和谐的发展。
(3)整体的方法观。用整体、全局的观点审视识语文教学,追寻语文教学整体功能最大化、最优化。
2.和谐语文的认识观。
(1)有序是和谐语文的基础。“循序渐进”中的“序”包括4种顺序:教材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学习顺序、教师的认识顺序、课堂的教学顺序。《黄继光》:4个“望着他”
(2)趋同是和谐语文的外部要求。例如:课堂常规的允许、教学思路的认可、教学方法的接受。《船过三峡》:神女峰的故事
(3)兼容是和谐语文的内部要求。和谐语文尽管需要有绝大多教师生都认同的东西。当然在现实中总是存在差异。一个和谐课堂必须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体现多样性。没有一种包容的气度,课堂很难和谐。
“皮亚杰与瓦龙的故事”
(4)协调是和谐语文的重要机制。和谐不是一种“和和气气”的情调,也不是一种“平安无事”的心态,它是一种主动地面对、勇敢地出击。有差异,就有不同。有差异,就有矛盾。如果没有调控能力,从而导致矛盾的激化、冲突,就无法和谐。
3.和谐语文的实践观。
(1)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和谐课堂的基础。其基本要求是:师生的民主意识、课堂的参与文化、信息的对称思想。
(2)弹性高效的课堂教学规则。其基本途径有:教师促成规则、集体促成规则、任务促成规则、自我促成规则。规则的形成需要经过规范化、习惯化、制度化和内隐化三个阶段。  
“两种时间”:
第一时间:先举手,后指名,再发言。
第二时间:补充、不同意见
(3)多元整合的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多种教学目标的整合。目标的单一性与多元性、认知性与交际性、群体性与个体性、外显性与内显性、长期性与短效性都需要整体认识,辩证把握。
第二,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课内与课外、教师与学生、文本与媒体需要统一考虑。
第三,多种教学因素的整合。对情趣与理趣、内容与形式、数量与质量、过程与结果要有度处理。
第四,多种教学方式的整合。
以写为中心,从写的角度教阅读。
学思结合、学用结合、说写结合、读写结合。
第五,多种教学评价的整合。
(4)化解矛盾的课堂教学机制。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矛盾要先归因,分析原因,再民主协商,后有机调节。
丁有宽:差生的作文
2#
 楼主| 发表于 2013-2-12 10:55:16 | 只看该作者
汪潮:当前语文教学基本形态之五----人文语文(学习笔记)
浙江省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陈国胜 325200
2008年8月27日
五、人文语文
母语教学,既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包括民族情感、民族思想及特有的思维方式的教育,而后者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价值。
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
语文教学如果抽掉人文内涵,只训练语言文字的形式,就会使语文教学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同样,脱离语言文字空讲人文性,也会背离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
语文既是语言的,也是人文的。语言和人文的统一,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
1.人文语文的三要素。
(1)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有两种类型:习俗性的和理论性的。
《三顾茅庐》:书面语言称“茅庐”、“草舍”,口头语言说“草搭成的房子”。
(2)人文精神。精神关怀、思维方式、审美意识、价值导向。
三年级《掌声》
(3)人文观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
小学阶段的人文教育应该为这些观念打好基础。通俗地说,就是懂得做人的道理:完善自己、善待他人、关心人类社会的发展。
2.人文资源的挖掘。
(1)课文描写了文化沉积的“物”。
语文课文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赵州桥”,有令人惊叹的“万里长城”,有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还有现代文化色彩的“新型的玻璃”、“电脑管家”等。
(2)课文记叙了有文化色彩的“事”。
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人、怀丙和尚捞铁牛、伽利略两个铁球的实验、草地夜行、飞夺泸定桥等。尤其是文学经典,集语言学、美学、哲学为一体,是民族人文精神的神奇之所在,是人文素养长效的增养剂。例如,《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通过寓言故事,有利于增强学会思辨,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3)课文歌颂了人格魅力的“人”。
如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药物学家李时珍、科学家李四光、竺可桢、童第周、战士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等。
(4)课文揭示了哲学启蒙的“理”。
例如,普遍联系的观点,《蛇与庄稼》揭示了动物(蛇、田鼠)和植物(庄稼)之间的关系。这包含了这样一个道理: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着动物、植物和人类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另一方面,从哲学高度说明了更为重要的道理: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3.人文底蕴的揭示。
(1)在语言积累中丰富人文知识。《白杨》一文的学习,既积累了借物喻理的语言表达,又丰富了人生哲理。
(2)在语言感悟中弘扬人文精神。如《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晏子使楚》等课文通过对语言的感悟,体会出人生智慧。
随着语言的积累,就能逐步形成强烈的人文意识。
人文精神是渐进的,沉淀的。
(3)在语言品读中体会人文意蕴。
良好的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再现作品形象,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理念上的共鸣。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有这么一段:“小金花,你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简短的话语用上了多种标点符号,蕴含着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分难舍的感情,展现了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标点符号的含蓄之意后,可还反复品读,进入意境。对逗号要读得短促,表示对小金花的安慰;对感叹号要降低语调,拉长语气,有请求之意;读问号时升高语调,体现急切之情;最后的句号要读得重些,表达对小金花的鼓励。在反复品读中,学生自然会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鱼水之情。
3.课堂文化的建设。
用“文化”的眼光看语文!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课堂是文化交流的场所。
支玉恒老师提出:“课堂上,教师不是一味地宣讲,而是在倾心地交淡。不是在展示口才和词汇量,而是在付出爱心传递信息。不是居高临下地训斥,而是平等地对话、聊天。不只是师生间已知向未知的倾斜,而应是朋友间走向共识的心灵共振。”
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课,当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对“叶子”的理解时,教师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发言。一个学生说:“班级好比一颗大树,它把四十个同学结为一个整体。同学好比叶子,在这颗树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老师发现一个男同学若有所思地低下了头,便微笑地对他说“孩子,你对课文一定有自己的理解,愿意说说吗?”这个学生怯懦地说“家把爸爸妈妈和我结为一个整体,可是……可是爸爸妈妈离婚了……我跟奶奶过,原来的家里再也没有我的位置了。”说着,他伤心地哭了。这时候,老师躬身把孩子抱了起来,一面用纸巾拭去这位男同学脸上的泪水,一面给他讲述了珍珠贝孕育珍珠的故事。那个男同学在缺少一种父爱、母爱的时候,得到了更为博大精深的师爱。我们无法感受那个学生被老师抱在怀里的心情,也不知道珍珠贝孕育珍珠的故事¾给他的启迪。但是,他被抱在怀里,会感受到人文的关怀,领略到精神的力量!
3#
 楼主| 发表于 2013-2-12 10:55:38 | 只看该作者
汪潮:当前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之四-灵动语文(学习笔记)
浙江省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陈国胜 325200
2008年8月27日
四、灵动语文
智慧是灵动的,凌空的。变化、发展、生成、提升是智慧的特质。
惟有动态,只有变化,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灵动,不只是课堂表面的热闹,更是师生思维的活跃。
1.灵动的语文以“熟练”、“巧妙”为基础。靳家彦老师对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语文课本的所有课文都能背涌。包括篇幅较长的契诃夫的《凡卡》、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学生背错一个字,靳老师都能听出来。正是由于这种熟能生巧的基本功,才使得他的课堂充满灵动。
张敬义老师在《螳螂捕蝉》一课的教学之始,对学生说:“我给你们两个词‘吃饭’、‘读书’,请说出它们的相似点来。”一个学生说:“吃饭需要咀嚼品味,读书需要咬文嚼字。”另一个学生说:“吃饭能增加营养,读书能增长知识。”张老师接着说:“说得太好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咀嚼品味《螳螂捕蝉》一课。请同学们围绕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给我们的启迪进行咬文嚼字,读书批注。”张老师通过“吃饭”和“读书”之间相似点的提问,自然而巧妙地引出读书要“咬文嚼字”,有机渗透了良好读书习惯和方法的指导。
2.灵动的语文以“矛盾”为依托。
阅读期待:
灵动的语文以矛盾为依托,并作为其重要机制。这个矛盾就是课堂教学的内因,即学生本身的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教师向学生提出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1)灵动语文的前提是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状态和原有的思维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理论”
(2)促进语文课堂灵动的关键是形成教师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原有思维水平之间的适当距离,造成学生思维的新旧矛盾斗争。
距离产生美:《产品推荐书》
(3)促进语文课堂灵动的机制是在学生原有的思维水平与新的思维要求之间形成一定的结构,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思维量的增加和思维质的提高。
《落花生》:花生与苹果
3.灵动的语文以变化为标志。
“有效性教学”
运动、变化、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也应是语文课堂教学基本的思维方法。
减少课堂教学的静态预设性,增加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灵动语文”能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改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
《五彩池》:能游泳吗?
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变化”的状态,变化意味着对现状的改变,变化预示着进步和发展。小变化小发展,大变化就会大发展,正是由于不断的变化带来语文教学质量和品质的不断提升。
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态,关注语文课堂的变化。
4#
 楼主| 发表于 2013-2-12 10:56:21 | 只看该作者
汪潮:当前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之三--简约语文(学习笔记)
浙江省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陈国胜
2008年8月27日
  三、简约语文
一位老师教《画风》,设计了听风、说风、试风、看风、画风五个环节
有一句话很有哲理:把简单问题讲复杂很简单,把复杂问题讲简单很复杂。任教语文课,难;上好语文课,更难;能把复杂的语文课教简约,难上加难!
1.简朴的教学理念。
(1)从简论。学会“减法思维”,删繁就简,从繁分数走向简分数。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东西,去掉非语文的东西,即使是语文的东西也要突出重点。
(2)朴实论。朴朴实实,返朴归真。倡导语文教育的“三实”:朴实、真实、落实
(3)得失论。语文教育因素太多,内容繁杂,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失,才能更好有所得。正如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言:“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某种意义上,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4)效益论。陶行知早在1919年的《新教育》杂志就撰文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语文教育要从效果走向效率进而产生高效益。
简约语文必须经过复杂的思维、情感活动!
2.简明的教学目标。
(1)在宏观上,要加强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整合。如一年级课文:“我最爱伟大的祖国!”的三个板块设计:祖国;我爱祖国;我最爱伟大的祖国。较简明地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2)在微观上要使教学目标在细节处落实,落实在每个教学环节,落实在每个学生身上。如教“惊涛骇浪”一词要使教学目标不仅理解整个词义,而且要落实这一词语关键词素“骇”的字义解释。又如对《鸬鹚》中的“抹”、《荷花》中的“冒”、《草船借箭》中的“借”等关键字的把握。
3.简要的教学内容。
“简约大师”于永正老师在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时感慨地说起:“快五十多了才明白,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他认为,课也是要“洗”的。
一是对课文的内容要聚焦、理线。如《寒号鸟》要紧扣“得过且过”进行梳理线索,主线清楚了,教学内容也简明扼要了。
又如窦桂梅老师对《秋天的怀念》两条主线的设计:一明一暗。明的是妈妈的一句话:“好好儿活”,暗的是这句话浸润着儿子对母亲的敬意和怀念。她抓住明线展开训练,教学内容简要明白。
二是课内外资源应有机整合。防止课堂资源堆积、重叠、臃肿。以课文为主线整合课外教学资源:可用可不用的不用;可少用的不多用;在关键处大胆用。
《快乐的足球赛》
4.简化的教学过程。
语文课堂教学也要减肥、瘦 ,使其苗条、流畅,积极倡导板块式的整体架构,立体设计教学线索。
课题线索:《颐和园》可以把课题的三个字拆开,形成本课教学的三个场景:保养(长廊)、和谐(万寿山)、公园(昆明湖)
主题线索:卢雁红老师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整体规划:一条主线是父与子始终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二个板块”:一是“父亲了不起”,二是“儿子了不起”。这样的设计,就从线性梳理走向了立体把握。
情感线索:《去年的树》,通过朗读对话,添加小鸟对话时的情感词语,构成教学线索:依恋(与树告别)、惊讶(问树根)、关心(问大门)、急切(问小女孩)、真诚(唱歌)、伤感(对着灯火)。
朗读线索:支玉恒老师给北方学生上《第一场雪》一课,通过对全文的三次读完成教学任务:第一次读要求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很大,第二次读要求把这场雪读得很美很美,第三次读要求把这场雪读得很静很静。
5.简练的教学方式。
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什么是大师?大师就是那些下最深的工夫研究,用最浅显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靳家彦老师说过:“我上课除了必要用的教具外,不带任何东西。这样做好处是我没有羁绊,能够与学生心相印,情相通。”
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既没有表演,也没有课件,却受到好评。好在师生朗读到位,对关键词的处理到位。
世界教育名言:“听到的,忘记了;看到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
中国教育名言:教学有法,教无定位,贵在导法,妙在得法。
笔者有四点提示:(1)简约并不简单。它是一种课堂感受。(2)筒约排斥随意。它是一种精湛设计。(3)筒约拒绝低效。它是一种高效整合。(4)简约不是无为。它是一种教学境界。
5#
 楼主| 发表于 2013-2-12 10:56:43 | 只看该作者
汪潮:当前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之二----深度语文(学习笔记)
浙江省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陈国胜
2008年8月27日

二、深度语文
“深度”是相对于“肤浅”而言的。语文课堂表演盛行、平移明显,学生的学习只浮游于文本的表面,一堂课下来学生所获了了无几。
“深度”有深思熟虑、深情厚谊、深入浅出之意,更多地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当然,不能把“深度”简单地理解为深奥、深刻,这里指的是相对“深度”,相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的,是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深入的目标解读。
语文教育中的“深”、“浅”有4种组合: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深入浅出。
三维目标整合
孙双金:上《春望》,一连几天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和资料室里,查阅了12本教学书籍和大量的文献,课前上百遍地反复呤诵这首诗,直到泪流满面。
2.深层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种结构重建,应体现由浅入深、由低向高的发展态势。
《庐山云雾》:音乐风光解说片,课文是“解说词”。
在学完《蜜蜂引路》后,一位老师说:“大家学得不错。但我还有一个问题:难道蜜蜂这个小动物真的像人一样会引路吗?”这样就把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引向了深入:蜜蜂本身是不会引路的,这是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是列宁的一种智慧。
3.深厚的语言习得。
积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包括文本语言、教师语言和学生语言。
《黄山奇石》首起句:“黄山是世界闻名的风景区。”
要让学生多体味文本的深层义、言外义、双关义、象征义等隐性语义,感受汉语的独特魅力。
《我家住在大海边》:“我躺在海滩上,听大海在歌唱。”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生字词教学:语言环境、语言个性、语言活化
一年级《二只狮子》:儿歌:“林中有只小狮子,不怕吃苦爱学习,滚扑撕咬整天练,将来才能靠自己。”价值:重现9个生字、朗读儿歌、语言活用、有趣味、人文教育
4.深切的情感体验。
不深切:
(1)《落叶》“秋风起,天气凉,树叶纷纷从树技上落下来。”
(2)《公鸡的脸红了》:不借!不给!不叫!
(3)《再见了,亲人》课题
教学中,不仅要把课文中蕴含着的情感挖掘出来,还要通过各种形式和各种途径,把这种情感渗透到学生的心里,使之逐步内化。
窦桂梅:手舞足道读《村居》
胡君:二年级《四季的脚步》:课末,给诗谱曲,拉手风琴唱起来。
五年级《花的勇气》:“(维也纳郊区的)小花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与高楼、高山、悬崖比较,这是作者的感受,体现小花的精神。
讲解只能使学生“知道”,而朗读不仅能使学生“知道”,而且能让学生“感受”。
5.深刻的思维训练。
智慧语文的策略是同化和顺应。同化促进知识结构数量的增加,顺应能引起知识结构质的变化,所以,主要目标是顺应。
《二只狮子》、《三个儿子》
6.深远的人文内涵。
汉语,它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呈现一种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在语言的积累和感悟中级领会课文的人文底蕴。
一年级《棉花姑娘》:称呼?为什么燕子、青蛙、啄木鸟治不好,而七星瓢虫能治病?
6#
 楼主| 发表于 2013-2-12 10:57:03 | 只看该作者
汪潮:当前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之一----本色语文(学习笔记)
浙江省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陈国胜
2008年8月27日
一、本色语文
本色是内在的、自然的、朴实的、和谐的、有生命力的。
1.语文教学的本位。
师本、生本、文本之说。
从语文的本色看,应侧重于“文本”。只有在对“文本”的解读中凸现“生本”,才是科学而辩证的。
脱离“文本”而去强化“生本”,语文教学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容易陷入“儿童中心论”的泥潭之中。
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对话和解读:低于“文本”、平于“文本”、高于“文本”
“文本的原生价值”
2.语文教学的本质。
有文学性、思想性、工具性、综合性、情感性、人文性等众多观点。
从理论上讲,“本质”有二个评判标准:一是这事物区别于那事物的关键属性,反映了事物的独特之处。二是“本质”只有一个,它可以兼容、带动其它有关的一般属性。据此,语文教学的关键属性不是上述的众多观点,而是言语性。就是说,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习得。
《做风车的故事》:“牛顿每天放学回家,…”
《刘胡兰》最后一段。
“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语文的魅力在语文里”、“语言的才是最好的”。用言语活动表现生命活力,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
3.语文教学的本源。
语文教学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想,但九九不离其宗,这就是必须遵循中国语文的基本规律,体现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特点。
从中国语文的基本规律看,(1)汉字的字音有400多个音节,如果采用“同音归类”的方法,就能简化识字过程。(2)汉字的字形千变万化,如果采用“据形明义”的方法,可以提高识字效率。(3)汉字的词义复杂,有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之分,如果采用“依文解字”就能快速而正确地理解字义。(4)汉语言文字还具有形象性、意会性、信息冗余性等特点,因而语文教育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更要重视整体感悟。
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特点看,要突出学习实践性和认识的多元性。
当代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说的:“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践行”的海洋。
山西《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对课堂语文地思考”:语文意识、语文现象、语文特点、语文素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15:40 , Processed in 0.10595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