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教交流 让儿童用心灵引导笔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9 21:27: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少儿用自己的新奇眼光观察和捕捉他的对象世界,这对国画训练来讲,是极其宝贵的。  少儿国画训练是发展少年儿童个性特长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对少年儿童眼、脑、手协调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其智力的开发。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孩子绘画训练的重要原因之一。早期的少儿绘画教学多遵循“为画而学”、“力求速成”的教育观,现在,这种教育观已经被绝大多数美术教育者摒弃。其主要原因在于重效果而非重过程的指导思想,使少年儿童的艺术天分过早地公式化、概念化,阻碍了儿童艺术个性的发展。我觉得少儿的美术教育应该是重过程的素质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国画呢?
  关键有两条:第一是辨优劣,第二是走正路。看懂画面境界的高低、格调的高雅、笔墨质量的好坏,虽然不是初学者马上就能做到的事情,但从一开始便注意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可保证我们能沿着正确的学习道路走下去,路走对了才能修成正果。
  所谓辨优劣,就是要会如何看画,如何看懂一幅画。辨别一幅画的优劣,不能仅仅停留在像与不像的形似标准上,要细心揣摩其作品的内涵。每位艺术大师有不同的经历,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只有牢牢把握住作品的特征,才能真正读懂作品艺术个性的表达。
  文同的墨竹不仅仅是几棵竹子,文同曾说:“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一遣之,故一发于墨竹。”八大山人自题其画曰:“墨点无多泪点多。”他的寂寞无可奈何之境可见一斑。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说得好:“造化有神有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画者能夺得其神韵,才是真画。”什么是真画?就是画中要有内美,要有内在的精神。再者,注意研究作品的“笔墨”,也就是大师们用来诉说他对大自然认知程度的艺术语言。当年黄宾虹先生的积墨法,把积墨提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其作品墨华飞动,浑厚华滋,在厚的积墨里呈现出了“亮墨”,而白石老人创造了时代所赋予的大气、雄厚老辣的绘画风格,凭借着他个性化的具有时代化的笔墨语言独树一帜。因此,要学会看笔墨,笔墨的好与坏将直接关系到画的好与坏。
  走正路,所谓走正路就是要按艺术规律办事,追求要正确,就如达芬奇学画一样,要从最基础的画蛋开始入手。刘海粟先生回顾他学画的道路时曾说:“开始是勾线,花了相当时间,包括在书法上狠下功夫,坚持中锋用笔,不搞花俏,然后学习积墨,直到后来才学习用泼墨掺以泼彩,甚至泼水……”这段话说明了学习国画要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
  初学国画以勾线、临摹为主,勾线要以中锋用笔为主。国画艺术还要创造创新,这也是其艺术发展的规律。在纯真、淳朴、天真烂漫的少儿眼里,世界是另外的一种面貌。这一点不容忽视,他们对大自然的直觉和纯朴的情感随处可见。少儿用自己的新奇眼光观察和捕捉着他的对象世界,对正规的国画训练来讲,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东西,千万不可抛弃。
  假若正规的训练就是拿一种模子来套,公式化、模式化、规范化、样板化,必然导致艺术作品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枯燥干瘪,最终会走向扼杀少儿艺术天分的绝路。
  另外,少儿的国画学习进度将受到其自身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任何操之过急、揠苗助长的做法,都是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到头来只能是欲速则不达。我们应依照儿童对艺术的认知规律,不断地激发少年儿童的情感和创作欲望,同时把这些与发展创造力相结合,促使儿童学会“异想天开”,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得到发展,引领孩子们在自由创造的空间里翱翔。
  《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17日第4版
2#
发表于 2008-11-19 22:03:0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7:01 , Processed in 0.06088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