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性:语文教育百年价值诉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5 14:2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代性:语文教育百年价值诉求
  一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育现代性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认识:在教育层面,启蒙的现代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构成了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在学科层面。审美的现代性和科学价值则是主导一个多世纪语文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最主要力量。把语文教育现代性分为两个层面阐述,是出于叙述的方便,实质上,在教育过程中二者之间不可分割。  
  所谓启蒙的现代性,用韦伯的话说,是一个“祛魅”的过程。和西方社会通过对神圣的宗教世界的否定与批判。从而达到对世俗社会合法化及人性肯定与回归不同,在近代中国社会,现代性表现为“对封建主义的彻底解决”,在教育中崇尚民主、独立、平等、自由的价值。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教育中,语文教育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作为经学教育的一部分而存在。社会教化是它负载的最重要功能。所谓“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语文教育承担着沉重的封建伦理道德教化之责。在近代教育变革中。语文教育的现代性首先表现在从经学教育中分化出来。并在学校课程中获得了一席之地,随后,开始在学科内部对封建主义进行批判与反思,确立了人格独立、平等,个性自由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清末新式教育的兴起,到民初取消读经科,确立资产阶级教育方针,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语文教育逐步摆脱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从注重封建经典教育转向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怀上,在培养目标上指向了具有独立人格及个性自由发展的人上。这一根本性变化,标志着语文教育进入一个“人的发现,个性的发现”时期。  
  从课程内容上看。在近代启蒙与救亡的时代变革主题下,特别是在进化论思潮的推动下。封建经典教育逐步被消解,那些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或具有民主、平等价值取向的儒家经典被重新阐述,或被赋予特殊价值。与此同时,一大批反映普通民众现实生活、关注儿童成长及发展的白话作品,特别是“五四”新文学代表作家的作品进入语文教科书,并逐渐构成了语文教育内容的主体。近代语文教育的这种转向使语文教育获得了强烈的批判色彩和理性精神,并使语文教育中启蒙的现代性不断获得新的蕴含及批判的视角。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启蒙的现代性所蕴含的内容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其批判理性精神却一以贯之。  
  在课程政策及课程制度层面对学生主体性给予阐述的是在民初。当时的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首先从教育目的上提出从培养社会的人转向培养个体的人。这是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地位与作用的一次重新定位。然而,真正在语文教育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却是新文化运动之后。特别是杜威教育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影响之后。以杜威教育哲学为理解基础的新学制不仅在哲学上确立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从实践上比较深入地阐述了实现的路径。首先,它强调儿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过程要“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其次。强调学生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完成的,而是在教师的合作、指导及帮助下,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并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实现的。再次,强调通过活动的方式学习语文。比如。写作教学中通过“野外写生”的方式就是一种非常有特点的活动学习方式。  
  在封建语文教育中,儒家经典教育除了具有传承封建主流文化及价值功能外。还以深刻的传统关怀、古典的审美趣味、精致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获得超越时代的价值。在语文教育中,美学的现代性价值在语体、叙述形式。时间概念及审美视角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变化。在语体上,文言文被白话文取代。白话文“不仅成为文学的正宗”,而且成为学生思想、情感自由表达及交流的工具。在叙述形式上,过去那种陈腐过时的、注重雕琢的、仅在少数人中流传的文体被丰富多彩的体现平民情怀的白话小说、童话、神话、谜语、日记、调查报告、新闻报道等多种实用文体所取代。在叙述方式上,确立了新的时间概念,现代派作品、意识流小说进入学生的视野,并在语文教育中占据了一席之位。如果说在建构现代语文教育美学观念时,传统的那种超越时代的永恒、崇高、绝对的审美标准已经退守语文教育审美世界的半壁江山。那么,另一半则让位于现代性的美学价值及审美标准了。自此以后,审美现代性价值不仅进人了语文,构成了语文教育重要的审美标准,而且,拓展了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内涵。  
  西方有学者指出,科学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运用是现代性的重要内容,而且始终与革新及进步相联系。在中国近代教育变迁中,科学进入语文学科,不仅表征着封建语文教育的深刻危机,而且意味着它在改造和重建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语文学科与经学的分离,并不表示它已经获得了与传统课程不同的内涵,只有当它建立了属于学科自身的新的自足的价值与体系时,才谈得上被赋予意义与价值。科学进入语文学科,一方面改变了语文,另一方面又构成了语文。  
  第一,不断建构逻辑化、系统化的语文课程知识、结构及体系。科学知识及科学认识方式不仅是现代语文课程知识及体系分类标准。而且,也构成了语文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一方面。语文课程知识不断逻辑化、系统化,即使一个子系统也按照一定的标准被细分为一个严密的体系,如语文知识就被划分为语法、逻辑、修辞和文学知识等;另一方面,不仅科学知识构成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而且。语文知识系统中最重要的知识被冠以“基本的科学知识”之名。所谓“基本的科学知识”是指那些带有理论性、规律性的汉语知识及文学理论知识。换句话说,经过科学洗礼的知识被视为语文知识中的合法性知识。第二,语文教育中科学方法的运用。语文教育中科学方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语文教育问题:一是通过可以控制的、程序化的范式设计教学。通过科学方法研究语文教育问题,对处于转型时期的语文教育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采用实验的方法,使语文教育中出现的许多重要问题获得了较好的解决。另一方面,传统模糊的人文主义思维方式被精确、严密的科学思维方式所代替,依据这一思维方式进行的程序化教学设计,使语文教育现代性。特别是科学性的内涵获得了进一步扩展。第三。语文学习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理性精神的倡导。在语文学习中。提倡批判、质疑的精神以及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古已有之。然而。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理性精神却是在近代西方科学主义及教育理论思潮双重影响下诞生的。它强调不盲从权威,要有积极探究的态度以及强烈的批判精神。科学对于语文教育的价值在于。不仅帮助人们获得重要知识,“它更多的是培养了人们的理性”。  
    
  二  
    
  大约自18世纪中叶起。西方国家先后掀起了语文教育现代性的浪潮,其重要标志是,语文教育从过去的以希腊语和拉丁语为中心的经典教育转向了本民族语教育。由于文化传统及语言习惯的不同,各国在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建构中又表现出各自风貌。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语文教育现代性变革不仅起点、阶段及轨迹不同,而且,在内容、价值诉求诸方面都表现出大异其趣的地方。   
  第一,在一个多世纪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建构中,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并非均衡地参与。在某一历史时段,往往其中一些价值以强势姿态介入,成为中心话语,另一些价值则处于边缘、甚至缺失状态,这种现象导致语文教育现代性的生成及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和单一性等特点。本来。现代性历史图景的生成是现代价值的复杂的多重建构过程。它们之间既各具特性。又彼此影响,其中“没有哪一个具有解释的优先权”,然而,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它们并不是同时被认同并参与现代性的建构。而表现为一些价值在某一历史时期成为现代性的中心话语。甚至被强化到不恰当的地步;而另一些价值则处于尚未被认同,或者排斥的地步。除启蒙的现代性在20世纪语文教育现代性建构中获得比较持续性的认同外。其他几种价值地位始终摇摆不定,很少看到几种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均衡地参与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建构。新学制课程被认为是蕴含多种现代价值理念及追求的一次变革,然而,事实上。在废除封建主义,确立学生主体性价值的耀眼光芒照射下。科学价值却黯然失色。实际上,20世纪前期对语文教育现代性的核心价值的理解也大致形成了两派:一派强调语文教育的美学价值。他们大多是“五四”新文学干将,在创作中不断探索反映普通民众生活及审美趣味的主题及内容,致力于在语言学、修辞学及文学视野内建构语文教育现代性,如叶圣陶、夏丐尊、朱自清、刘大白等。另一派更为推崇科学价值。这是一批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先后接受过西方科学理性精神的熏陶,其中虽不乏新文学领袖。但他们对语文教育现代性的理解是主张通过科学实验及实证的方法研究语文问题,以提高语文教育质量与效率,如胡适、艾伟、刘半农等。   
  第二,在20世纪中国教育现代化曲折与复杂的轨迹中,现代性价值的确立与建构呈现出反复性和多变性等特点。一方面,一些现代性重要价值在语文教育现代性发展的不同阶段被反复地确认、叙述;另一方面,其内涵又被不断重写,甚至多次被引入“系统再生产的根基”。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及思想资源不同。语文教育现代性价值也因此被赋予不同内涵。即使是同一价值,其内涵也有较大差异,在不同时期,它们既各有侧重,又不断被扩展、丰富。在中国的语境中。这一现象表明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建构“不可能随便跨越”、被舍弃,“它还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去完成未竟的事业”。当然,当它在现代性建构中被重新唤起的时候,必然打上时代的精神烙印。20世纪20年代,科学价值的极度上升则是杜威教育哲学传播与推动的结果。它以实验精神与科学理性态度为其核心,而以批判社会封建思想的民主价值及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60年代初期,语文教育倡导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的“双基”教学,虽然没有冠以“科学”之名,但实际上是在努力探索既有外国先进教育理论基础,更有中国汉语教育传统的科学的训练体系及方法。70年代末,吕叔湘先生曾大力呼吁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他抨击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从而掀起了语文教育科学化的浪潮。之后,语文教育科学化主要从布卢姆的教育评价理论及目标教学中寻找理论支撑,然而,由于对科学化的过度强调及追求,结果又陷入了技术主义的末路。   
  第三,语文教育现代性内部始终存在着矛盾、张力及暧昧性。如前所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建构是在新式教育制度建立以后,然而,即使在现代教育体制框架内,它与语文教育传统也无法一刀两断。在语文教育现代性建构中,传统一直在场。语文教育现代性的价值诉求,或宣称“新”的东西,在语文教育传统中有很丰富的资源,只不过长期被遮蔽,没有被发掘罢了。在语文教育现代价值中,启蒙的现代性是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现代性的中心话语,它在一个世纪语文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注重个性的自由发展及人格的养成。在写作中表现为积极抒写和表达个体的真情实感及心灵。这是对封建语文教育“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主流价值取向的批判与否定,然而,在我国语文教育传统中。也一直有“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诗言志”及“诗教”传统,实际上,语文教育现代性的价值诉求从某种意义上又是这一优秀传统的发掘与现代阐述。而且,传统又迫使现代性进行改造、重构。一方面,传统被改造得貌似现代性的东西:另一方面,现代性又不断被传统拉回,打上很浓厚的传统色彩。近代以来,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几次重要变革大多以批判与反思传统或推陈出新的面目出现,较少研究既有的经验与成果,然而,最终却又无一能脱离传统的掌心,或在深层延续传统,或对传统进行再诠释。   
  此外,现代性价值之间还存在着一种既矛盾又暧昧的关系。比如,一些所谓激进的思想启蒙的文本,往往缺失审美价值。同时,二者之间又表现为一种调和、妥协及互文性等复杂的暧昧关系。语文教育现代性内部的这种既冲突、矛盾,又暧昧的关系表明,在现代化进程中,语文教育现代性并没有在各个向度得到充分的展开,也没有获得足够的生长。结果造成了语文教育现代性变革在共时性上失去了多元共进、均衡发展的格局:在历时性上则表现为对前一阶段价值诉求的不断地否定、又不断地反复、补充与重构的倾向。   
     
  三   
     
  20世纪90年代中期,社会上曾就语文教育问题开展过一场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这场讨论表面上是对语文教育内容落后于时代状况的批判与反思以及对当时语文教育科学化追求的不满,实际上是对百年来语文教育现代性的一次整体上的检讨与反思。语文教育问题之所以在当时爆发,是社会转型时期语文教育仍然恪守旧的条条框框,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现代性的建构而造成的。当时。文化思想界正热衷于工业文明与后工业文明的评介及探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竞相传播。社会上人们的生活开始走向碎片化,消费主义观念盛行。休闲、时尚成为生活的重要话语。媒体文化、网络文化等大众文化兴起,特别是电视文化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语文教育还固守改革开放初期的框架及价值追求,其遭到批判与抨击就不足为怪了。这场讨论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在于:它把人们带进语文教育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之中,用吉登斯的话说,“引入系统的再生产的每一个基础之内”,让语文教育变革与发展“重新进入到它所分析的情境中”,即返回语文教育现代性根源上进行审视与反思。当时,语文教育所暴露出的问题涉及众多方面,有思想价值方面、美学观念方面。还有科学化问题等,几乎都与现代性有关。实际上。这些问题又可以归结为两个大的问题,一个是如何看待语文教育与经典教育及生活的关系,一个是如何看待语文教育科学化问题。这两个问题既是时代精神状况下进行语文教育现代性建构的关键。也是实施新课程。重建语文教育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如何理解语文教育与经典教育及生活的关系?第一。经典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价值之所在,也是语文教育的永恒魅力之所在。第二,经典不是一成不变的、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文本。第三。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为它有独特的人文意蕴蕴含其中。   
  作为语文教育现代性的重要体现。语文教育的科学化探索不仅是构筑现代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基础。而且是语文价值的一个必要构成。语文教育的百年发展,科学价值的追求在语文教育现代性建构中,其意义非同一般。如果没有科学性的启蒙,无论是在语文教育目的的变革、学生主体性的发现,抑或是在语文现代化推进上,均不可想象。仅仅从技术层面看,科学进入语文教育以后至少使我们摆脱了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传统教育方式,从自在自发中走向自由自觉。   
  科学化追求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价值,更是语文教育所借助的最重要手段和工具,而决不是目的。就语文教育现代性而言,科学固然是一种价值,但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而不是超越手段和工具的目的,甚至凌驾于目的之上成为一种统治力量;否则,科学性就走向了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反面。在语文教育现代性建构中,科学自有其特定的界限和范围,一旦超越其界限和范围,甚至让其覆盖整个语文领域,就可能危及其他价值,从而导致语文教育误入歧途。在语文教育科学化的追求中,不同的民族借助科学的手段和工具是不一样的。不能用西方语言学逻辑分析的方法解决中国语文教育的一切问题。如何正确地理解或者在哪些层面上理解科学化确实是语文教育现代性建构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个问题上。别无选择,只有回到汉语及汉语教育的轨道上来,在分析与解决语文教育问题时从汉字及汉语本身的特点及规律出发。通过汉语特有的学习方式来发掘文本的美学蕴涵及人文价值。   
     
  (《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刘正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05:20 , Processed in 0.16874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