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2004年赣州市首届课题负责人培训会上的讲稿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几个问题赣州市教科所、教研室谢泽源
一、why: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要搞教科研?
1、是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需要。教科研是竞争力,教科研是生产力。一方面,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知识学习的需求,都需要我们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尽管这种差异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我们为师者缺少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决策缺乏针对性,我们未真正按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是主要原因。要缩小这种差异,顺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使教育的本质回归,真正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效的教科研是支撑,它能形成教育发展的造血机制。
另一方面,教育质量和效益是动态的,教育事业的每一项进步或每一次质的飞跃,都是通过不懈努力的研究实现的。今天的研究是明天的质量,教育每引进一种新理念、新技术、新方式方法,都需要我们更新原有的知识,吸收并创造新的知识,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背后是一系列教育学假设的变迁, 以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理论作支撑的这些变迁:一是课程设计假设的变迁,从整体的部分开始 ——>从整体开始扩张到部分;二是课程实施假设的变迁,严守固定教材——>重视学生的问题和动机;三是课程内容组织的变迁,从文本——>超文本;四是学习观的变迁,从学习基于重复——>学习基于建构;五是师生观的变迁,从单向——>互为课程资源;六是教师角色的变迁,基于权威——基于对话;七是知识观的变迁,从永恒不变——不断变化;八是学习方式的变迁,单独学习——合作学习。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要求,教育质量的内涵不断丰富,我们只有不断的有效研究,吸收新教育信息、调整发展理念、强化发展能力、整合教育全员智力、发挥教育全员潜能,才能应对自由地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基于此,我们为师者的教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教育和我们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是进一步优化教师能力结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凭经验教书的“教书匠”已难以适应今天教改的需要,教师原有的能力结构适应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体现为“六重六轻(忽视)”:一是重“教”轻“导”的能力;二是重教材分析的能力,缺乏教材拓展、整合的能力;三是重操作轻反思的能力;四是具备控制的能力,缺乏激发创造思维的能力;五是重演绎教案的能力,依据学生的问题、动机和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设计”的能力和机智;六是重教师“表演”的能力,轻师生交往互动的能力。等等。显然,这种能力的缺陷是适应不了新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
反思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育教学合作能力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现代教师的原型应是学者型、专家型。
二、what:什么是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
(一)教科研的定位
教科研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一个多维结构体系,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
中小学教育科研类型的结构体系可以以下表表示:(略)
从研究的范围划分,中小学教育科研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微观研究。
宏观研究是指对与国家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的中小学教育问题作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如对中小学教育的方针、政策、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结构等的研究;对统筹、规划整个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协调各个方面教育工作的研究;对教育与政治、经济,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历史,教育与人口等关系的研究;对中小学教育改革现实的重大理论和教育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等。宏观研究范围大,涉及面广,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方向性、综合性、整体性、长远性等特点。
微观研究是对中小学教育问题进行具体细微的研究,往往是直接针对某一个实际问题,例如中小学教育贯彻教育方针、政策,实现教育目的的具体措施,学校德育工作研究,学科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的研究,学科评估等研究。它可以是教学工作的一般理论问题,也可以是具体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微观研究范围小,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灵活性和单一性。
中观研究是介于宏观和微观研究之间的一种研究类型,它是在某一个范围内进行的综合性的教育科学研究,例如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城市中小学整体改革在研究、农村中小学综合改革的研究等。
从研究的层次分,中小学教育科研可分为阐释性研究、综合性研究、创造性研究。
阐释性研究是指将中小学教育的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和解释。这种叙述和解释具有验证性质,在整个研究类型中层次较低。但是,它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研究形式,有利于教育科学的普及。
综述性研究是把分散的不全面的观点综合在一起,以形成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它是对信息资料进行加工,通过贮存、分析、鉴别、整理,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体系化。例如国内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特点研究、国内外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比较研究等。综述性研究的特点是对教育现象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既有系统的介绍,又有系统的分析,形成系统的结论。
创造性研究,是用已知的教育信息,探索、创新,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成果,具有改革中小学教育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所谓“新颖”,是指不墨守成规,而是除旧布新,前所未有的;“独特”是指不同凡俗、别出心裁,能探索教育的新规律,开辟新的教育领域,扩展教育的新天地,对教育科研、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从研究的时序划分,中小学教育科研可分为历史研究、现实研究与超前预测研究。
历史研究以总结教育史上的经验,继承优秀教育遗产为主线,批判性地探究历史事件及其相互关系,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现实研究是对某一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目前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
超前预测研究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及现实情况,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从研究的方式划分,中小学教育科研还可分为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追因研究与调查研究。
理论研究是指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思辩的方法,从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分析教育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提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实验研究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或假设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教育规律的活动。
追因研究是不直接控制自变量而追溯某些教育现象产生的原因,它是从结果求原因。如学生学习态度、父母的文化背景等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家庭环境与个性品质的关系等,都需要进行追因研究。调查研究则是通过各种方法与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的材料,以发现规律性的问题,获得研究性的成果。
目前,国内外一般的分类方法,是把教育科研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本节着重介绍这三种类型。
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一)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也称基本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往往是先有了某种设想或假说,然后通过研究找出其本质规律予以确立和验证。其成果一般表现为发现新领域、新规律,提出新学说、新理论、新观点。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基础理论研究,是认识各种中小学教育现象,探索其本质与规律,阐述其根本原理,形成较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就是属于基础理论研究的范畴。在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中,构建了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范畴、逻辑结构体系以及素质教育模式。
(二)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是运用关于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工作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一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应用”的是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践效益。这两层意思合起来构成应用研究,两者缺一不可。应用研究着重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学的基础知识转化为教育技能、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同实际教育、教学衔接起来,达到某种预定的实际目标。这些实际问题,可以是宏观的、中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应用研究,是对教育原理的尝试性应用,是联结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的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和桥梁。例如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应用认知学派的基础理论研究出教育目标分类方法,建立了一种应用模型。凡是与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联系紧密的专题和学科研究,如如何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政策的研究,中小学领导管理体制的研究,课程与教法的研究,教学技术、手段的研究,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成功教育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的研究,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等,教育管理学、教育评价学、学科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学科研究,都属于应用研究。
(三)开发研究
教育科学的开发研究,是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寻求更明确的具体技术的表现形式为目的,以具有实施价值的规划、对策、方案、方法、程序等为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教育实践。例如上海市青浦县顾泠沅数学教改小组进行的“大面积提高数学质量”研究成果的推广研究,就属于开发研究的范围。与应用研究相比,开发研究是探求理论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方法和途径,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在现实教育实践中的可行性、适用性研究。是基础研究成果的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开发研究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展开知识,是将研究的成果与经验加以推广和普及。教育科研成果的价值只有通过开发研究,才得以真正实现。
(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三者的关系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然而三者又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不能截然分开。一方面,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依据和指导。另一方面,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又是对基础研究的验证和丰富。
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主要是应用研究,当然这种划分是相对的,怎么把握?我们可以遵循一个原则:即“专家做的教科研,我们少做或不做,专家难做的,我们多做”。
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主要包括:
(1)教材分析研究,即对教材进行分析、评价,指出教材的思想内容及其编辑上的得失。其目的在于帮助指导教师正确处理和应用教材。
(2)教学课题研究,主要是教学改革和实验研究,如,于都城关小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自主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
(3)教学调查研究。是间接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状及其历史的材料,弄清事实,借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教学调查研究是中小学教师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研究形式和方法。其主要手段有访谈、问卷、测试等。
(4)教学札记。是一种笔记式文体,即把教学中的心得、体会、感想、疑问、意见、评论等分条记录下来,整理成篇,就是教学札记。它的显著特征是:灵活自由、容量少、篇幅短。它不像学术论文那样,要事先选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才能分析论证。他通常是教学实践的点滴体会,常常一事一议,就事议事,无须过多过深的引证与剖析。如上海《语文学习》杂志中“教学艺术镜头”、“备课笔记”等栏目的文章都可以说是教学札记。
(二)把握教科研的规律和特点
1、教科研的“六点转变”:
①从探索普遍性教育规律的研究向“教育教学田野”中的实际问题转变;
②从宏大的主题研究向个人的经验研究转变;
③从教育理论的思辩研究向关注教育生活世界的现象解释转变;
④从自上而下的逻辑推演研究向自下而上的案例研究和叙事研究转变;
⑤从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向反思性研究转变
⑥从强调实效结果研究向过程参与发展研究转变。
2、问题即课题。
教科研要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要选择真问题,不能是假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归纳出来的,且有相当的教育现象作支撑,也就是说,这个问题的解决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有价值,对教育实践的发展有意义。具简单的鉴别办法,就是把你选择的教育还原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看教育生活和教学田野中有无依据,是否已解决。如果无依据,或已解决,可以说都是假问题。
3、选择问题要从“教育教学田野”中着眼。
问题是从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生成的,教科研的起点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科研不能脱离一线教师。“面向实践教育研究走向学校生活”,是当下教育研究的基本走向。专家们都已开始转变以往“经院式”、“书斋式”的研究方式,实施“田野作业”。我们中小学教师更要扎根于教学田野,实施“田野作业”、教学生活式的教科研。
4、研究即行动
中小学教师最好的教科研方式是行动研究,特别是个案和案例分析研究。
什么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最早由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勒温与1914年明确提出行动研究不是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具有特殊研究目的、研究情境、研究人员以及研究程序的研究类型。教育行动研究真正在我国引用并加以实施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它强调的是“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1991年john elliots提出最直接简明的定义:即社会情境的研究,它以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品质作为其研究的研究取向。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教育行动研究就是以教育教学情境中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教育教学情境中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它强调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行动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计划、行动、反思以及评价的动态性、实践性,并且将研究成果在较短时间内应用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它的目的是改善教学实践,服务教学实践。行动研究的显著特点是参与性、过程性、实践性,其专业基石是教师动手做研究,重要表现形式或方法是教学研究日志。
中小学教师行动研究的意义非常重大:
(1)行动研究强调“合作”,克服了中小学教师理论不足的局限。
(2)行动研究以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对改进教育教学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说它是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3)行动研究是“教师即研究者”的活动,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行动研究能力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因为,第一线的教师是行动研究的主题,他们才是问题的发现者,因此也是问题的研究者、解决者。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特级教师窦桂梅的专业成长发展“三靠”,即靠“韧”劲学习、靠“闯”劲实践、靠“恒”劲积累。“三靠”就是一个行动研究过程(详见《激情与思想:我永远的追求》,《课程教材教法》04年第5期第四页)。
(4)行动研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下面以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等人在扬名中心小学进行的行动研究案例—“‘教育性评语’课题研究方案”(摘要)来简要说明,并作简要分析:
第一步确定行动依据,即发现问题的价值,确认要研究的课题。课题组认为传统的品德评语存在许多弊端,如评语一般化,不同学生评语之间差别甚小;忽视学生个性的评价;评语是面向家长,而不是面向学生等。并且还认为许多有关评语的研究成果多为经验总结,缺乏严格的论证。
第二步制订目标,就是行动研究要达到的目标,即行动研究要达到的预期结果。首先课题组先进行研究假设:1)从面向家长的评语到面向学生的评语转变;2)从片面评价到关于学生素质全面评价的评语的转变;3)从枯燥的评语到色彩斑斓的评语的转变。其次是制订具体的研究目标:以试验检验“教育性评语的假设;2)使课题组成员经受小学教育研究的训练。
第三步行动,主要指研究过程。)建立研究小组,成员包括:一线教师、学校领导、华东师大研究生,以一线教师为主。2)对原有评语进行抽样调查,提出实证报告。3)提出试验理由及具体的研究计划。1997—1998年进行两轮试验,都要写出试验报告。4)研究的过程中对研究人员进步理论、试验培训。5)提交报告,请专家鉴定。
分析:第一步发现问题。扬名中心小学的教师发现了传统的品德评语存在许多问题,把改进学生教育性评语作为行动研究的课题。在此过程中,确立行动研究依据的阶段也即发现问题并确立研究课题的阶段。
第二步:设计。课题组对研究作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假设,也即确立了三个具体的研究目标,以期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验证。也就是说,第二步“设计“是根据确立的课题,制订研究计划及目标。在确立总课题后,分出若干子课题,根据教师的研究专长及特点,各自分担不同的研究任务。
第三步:行动。这包括实施计划、修改研究计划等。“教育性评语”课题组根据研究计划,对原有评语作抽样调查和论证,以验证原来的假设,进而制订更为具体的研究计划,包括研究阶段的时间划分、阶段培训等,在这一阶段,理论研究者及教师都要深入第一线,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研究本身是否存在问题,检验研究计划及阶段成果是否合理,同时不断地修改研究计划。行动研究强调反馈和调整,反思在这一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问题的提出、设计成为可能,计划的执行等,都有反思的介入和参与。同时,总结也是贯串与整个研究过程之中。因此,行动研究不是以结题为终结,而是强调对成果的反思、推广和分享。
目前行动研究在结合我国基础教育实践后又产生了一些更为具体的研究方式,如:教学叙事研究、反思性教学研究、合作研究等。
第四步:反思和总结。这一阶段主要是对课题选定、研究计划与
5、成果即成长。教师研究出了成果,实际上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力来源于教科研。
三、how:中小学教师怎样搞教科研?
(一)走出教科研的误区
1.经验总结型研究。不少教师的研究仅停留在纯粹的经验总结,缺乏理论的概括和提升,可以说这种教科研尚处于低水平的重复状态。
2.急功近利型研究。一些中小学校为了外在的名声和争夺生源,一些教师为了自己的职称和评奖晋级或纯粹的沽名钓誉,着眼于论文的发表,极力寻求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帮助和支持。这种教科研成果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并不大。更有甚者,有的学校不是注重实际研究,而是愿意支付大量的费用用以获得某些科研机构或高校的“实验学校”授牌;有的教师不是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反思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而是千方百计地托人情、拉关系发表文章。
3.形式主义的研究。某些中小学校或教师的研究课题往往追求它的“级别”,动辄就是国家级课题,其实可以说是花钱买来的子课题,甚至还不是真正国家级的课题。他们不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不是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所遇到的问题为出发点。 这种不从学校实际出发,不以教师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着眼点而确立的研究课题,其研究难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二)要丰富思想、开阔视野。“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的人”(法国细菌学家尼科尔)。“机会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对头脑一片“空白”的人来讲,问题总是与他擦肩而过。就教师个体看,认识社会,观察问题有时我们要用肉眼,有时要用显微镜,恐怕更多的时候要登高望远,也就是,这样观察问题、研究问题才能高屋建瓴,才能势如破竹,深入本质,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更全面、更深刻、更辨证。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提出,受过教育的人和没有受教育的人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比后者思想、视野更开阔。有不少专家认为,一流的教师就是有自己思想的教师。我们中小学的一些学科带头人勤勤恳恳,成果累累,但他的学术境界,研究水平与名师、大师还相差很远,什么原因呢?主要原因是视野不开阔,自己没有思想。只有有思想、视野、有智慧的人,他才能从一块石头中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中发现灵魂。因此搞教科研应要跳出教育教学看教育教学,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思想。
学习些什么呢?主要是现代教育理论。
从学校角度看,要建立健全教科研制度,积极创建学习型、研究型学校,使教科研成为学校的一种制度文化。
(三)要讲究方法
1.质疑法。指对已有的结论、常规、习惯方式等的合理性作出否定或部分否定的判断。怀疑常常与发问相伴随。小疑则小问。大疑则大问。但怀疑不是胡乱猜疑,必须有理有据,一是事实与经验,二是逻辑。如在我国《教育学》著作中,通常无条件地认为,“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起主导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在青少年品德发展过程中,家庭背景、社会风气的作用很大,有时学校教育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常出现“5+2=0甚至小于0”的现象,学校教育远未起到所谓的“主导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对“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提出一系列疑问?第一,学校教育究竟能否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第二,这种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第三,是在一切方面起主导作用还是在某些方面起主导作用?第四,是在人的发展任何阶段起主导作用,还是在某个阶段起主导作用?等等。
2.易向法。即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某一个问题。人们往往会有心理定势或习惯定势。比如说,人的思维定势,称物体的重量只能用秤,一碰到大象,一般的秤就称不了,而曹冲就善于打破一般的思维定势,终于解决了问题。
关于品德教育,一般都强调“从娃娃抓起”,但有的老师变换角度认为,品德教育“应从大人抓起”。理由是:如果大人“东倒西歪”你有怎么指望他不对小孩产生负面影响,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这个道理。
3.类比法(迁移法)。即将教育现象与其他领域的现象类比,着眼于找出彼此的相同、相似之处,然后借用其他领域的相关科学理论,迁移到教育中来,找出教育领域自身的课题来。类比的例子很多,仿生学就是类比法的很好运用。如来特兄弟从鸟的类比发明了飞机。
就教育方面而言也很多,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将教育现象与自然现象作类比,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成长要遵循自然规律,教育是模仿自然的艺术,所以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
有人把教育看作有机体,移植病理学原理,开展“教育病理学”的研究,《教学病理学》、《教学诊断学》应引而生。
有人把教师教育看作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移植法理学原理,开展“案例教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总之,教育科研发现课题的方法很多,这里例举三种,只能是挂一漏万,远不能涵盖全部,而且“方法”这东西,实在有些微妙,常常“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它更多的靠我们在研究实践中自己摸索、体会。做得多了,慢慢地可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四)如何选题
1.选题:新颖性、科学性、价值性和可行性,即标新立异,自圆其说
(1)新颖性就要求把握教科研信息。
(2)科学性要求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观背景。
(3)可行性要求把握主客观条件信息
1、选题不能过大
2、课题名称表述要准确、清楚
表述不准确、清楚的例子:“小学生有效合作学习的研究”,这一课题名称包含两种理解:一是研究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即什么样的合作学习是有效学习;二是研究小学生应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其实从课题组的实施方案看,是想通过教学来促进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因此改为“小学生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则比较妥帖。
另外有的教师喜欢采用“手段+目的”的句式。如,“优化教师教学行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使人弄不清楚到底是研究教师教学行为,还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两者都研究,那么其切入口何在?其重心又何在?指向十分不明确。
有的教师喜欢用“模式”一词,在课题评审时特别多见。如,“小学课堂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中学政治自主学习模式研究”,等等。我认为模式宜慎提,理由有四:一是模式要有先进的理念、理论作支撑;二是模式要有可操作性;三是模式要经过实践的验证才成立;四是模式往往具有刻板化的特征,模式与创新本身就矛盾。有论者抨击传统教育教学就是模式化的教育教学,有棱有角、有个性的学生经过教育铸成统一的模子。因此用模式倒不如用范式、范例等较实在。
(五)怎样写申报书和实施方案
1、申报书的填写,必须按照申报书的表格的要求逐次填写,不能遗漏,不能错项,所要求的各种代码必须标明。
2、研究方案的撰写
一般包括以下内容:①课题研究题目;②课题研究的背景、价值和意义;③课题的概述包括课题内涵的界定;④课题的研究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具体目标;⑤课题的研究假设和要解答的特殊问题,国内外有关该问题的研究成果、观点、结论;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⑦课题研究的计划、进程、方法工具、取样设计方案等;⑧具体的搜集资料过程;⑨结果的分析方法;⑩预期成果;研究人员和设备条件;⑾研究的期限;⑿研究的经费及研究中的其他事项。
下面作一一讲述:
一、课题的明确表述
课题的名称必须明确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在课题名称的表述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第二,课题名称外延太大,研究对象的表述含混不清。第三,课题名称表述中研究的范围不清楚。有的学者建议,研究者在课题名称中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如“初一代数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初一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初一代数数学的自学辅导程序教学法,研究的方法是实验法。
二阐述研究的目的、意义的背景
(一)研究目的、意义的论述
首先要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述此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例如“乡镇中心小学‘乡本教研’范式的研究。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本课题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阐述这部分内容,要认真、仔细地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做过哪些研究及其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
三、研究范围和内容
(一)研究范围的限定
任何教育科研课题,都应该有一定的研究范围。否则,研究就无法进行。
1.对研究对象的界定
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研究对象总体范围进行界定,其二是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这既关系到研究对象如何选取,也关系到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
(1)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如果研究对象的总体不同,那么每一个研究课题所得到的结论就很可能不同。例如研究中小学教育青年教师的素质,以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总体和以欠发达地区中小学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总体所得到的结论就可能会不一样。因此,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就非常重要。
(2)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
有不少课题中研究对象的概念模糊,外延不确定,如“厌学生”、“差生”、青年教师“、”品德不良学生“等等。这都没有一个统一和明确的定义。因此,必须给予界定,以确定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正确选取研究对象的样本。一般来说,对这些模糊概念下定义,应尽可能使用有参考依据的、比较权威的、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说法。
2.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对研究课题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必须下比较明确的定义。这一方面可以使该课题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使课题思路明确清晰,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研究结果和评价该研究的合理性。因为在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中,许多概念说法不一,观点各异,所以不下明确定义就无法显示研究目标。例如:“化学教学中课堂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这一课题研究,对“思维能力”要给以明确定义,对“课堂实验”也要有一个限定:是指教师演示实验还是指学生动手实验。对一些关键概念给以界定,也称为“给变量下抽象定义”,即对变量的内涵作出明确说明。在中小学的实际研究中,通常用确定变量的结构指标的方式来给变量下抽象定义,即分析一个变量的内容性质、范围角度结构,也就是说从哪些方面或哪些角度对变量进行研究。如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从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对学习的情感、学习的行为意向入手。研究学生的生活态度,可从学生的生活目标、学习态度、劳动态度、消费态度、娱乐态度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要使课题研究具备可操作性,还要通过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确定其操作指标。如学生学习态度中的学习行为意向,其操作指标是:学生到校率、迟到和早退的次数与时数、上课时认真听讲的情况、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等。给关键概念下定义,包括对所有关键概念下定义。如“在培训工作中提高中小学校长政治素质的研究”中,不仅要对“政治素质”这一概念下定义(即政治理论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工作作风素质),还要指出“政治素质提高”的研究范围,即只涉及培训工作中校长政治素质的提高。
给变量下抽象定义,确定其结构指标,可以参照有关辞典、教育理论书籍、教育大纲、教材等对变量概念的科学定义,或参照国家教委肮脏关上级领导对教育问题的方针、政策、法规、守则、职责要求等。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在研究之前要进行学习,要查阅资料,要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个基本的了理。
(二)研究的内容
研究范围限定以后,就要着手考虑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课题要通过研究内容来体现。一项科研课题,如果提不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就无从研究。研究内容的多少与课题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如果研究课题很大,那么研究的内容必定很多;如果研究课题较小,那么研究的内容也就比较少。研究内容必须准确体现研究课题。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第二,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第三,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
有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就可以依据研究内容设计更为具体的研究方案。如“班主任德育素质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研究”这个课题,属因果研究的范畴,在考虑具体研究内容时至少要包括三个部分,即第一,研究并提出“班主任德育素质”的基本内容。第二,对选为被子试的班主任进行“德育素质评价”,分析当前班主任德育素质的基本情况。第三,研究、分析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与班主任的德育素质的关系。这样,才能得出研究成果。比较简单的研究课题也要考虑具体的研究内容。如“某职业高中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内容是:第一,分析几年来自费生的报名情况从招生角度研究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第二,对几年来自费生与公费生的教育质量进行比较,从培养角度研究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第三,对几年来自费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从分配角度研究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第四,如有需要,对有关职业高中办学模式与收费政策进行可行性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方法
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都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每一项题目一定要有相对应的教育科研方法。例如,对中小学青年教师的素质现状进行研究,必然离不开调查法;研究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一般总要用到经验总结法;探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否优于原有的教学方法,则宜采用实验法。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仅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不大容易得出科学研究结果。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局限性,采用单一的方法,往往只能获取部分信息,而遗漏许多其它有用的信息,难以做出全面准确的结论。因此提倡使用综合的方法,或几种方法并用,或以一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例如,我们进行教学实验研究时,当然主要采用实验法,但也要使用测量法对实验效果进行比较(如进行测量),也可以用调查法对实验效果进行比较(如了解学生的反映)。再如进行某项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以得到大量数据,但也要辅之以访谈调查,以使结论更加可靠,材料更加丰富。
“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要“做些什么”和“怎样做”。除了要叙述清楚使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之外,还要尽可能写得细致一些。如用调查法,可写明调查方式是问卷还是访谈。如果用问卷调查,最好能将设计好的问卷附上。如果是访谈调查,尽可能附上访谈提纲。若采用实验法,最好将实验方案附上。若采用经验总结法,可以把预计总结经验的内容项目、实践方案及用何方式积累材料、预计积累哪些资料写出。
当前在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中,存在着几个问题:第一,大多数使用的仅仅是工作经验总结。第二,对调查法的重视很不够。第三,在实验法的使用上有滥用的情况,不了解实验法的科学涵义和特殊要求,随便在研究中冠以“实验”二字。第四,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有的虽然用了定量分析,但由于对统计方法不熟悉、不了解,因此分析方法不当,所得结论不科学。这些问题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是必须解决的。
五、 研究对象
在研究计划中,还需要充分考虑课题对被试代表性和典型性提出的要求,选定具体研究的被试,以保证研究结果可以说明一个地区、某一类情景或某一对象的一般规律性,以使研究的结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确定研究对象的方式方法有总体研究和抽样研究。如果是总体研究,对总体范围要有具体说明;如果是抽样研究,则要说明抽样方法和样本容量。这部分内容可写在研究计划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写在研究方案中。
六、研究程序
设计研究程序,就是设计研究实施步骤、时间规划。研究的每一步骤、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每个阶段需要的工作时间,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这样,研究者可以严格按步骤和时间要求进行研究,自己督促自己,自我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者也可依据此研究程序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与管理。
七、成果形式
在研究计划中,还要设计好研究成果的形式,即最后的研究结论、研究成果用什么形式来表现。研究报告和论文是教育科研成果最主要的两种表现形式,还可以将研究成果写成专著、教材、手册等。在研究计划中设计出成果形式,从研究者角度来说,可以明确将来用什么表现研究成果,从开始就可以着手向这方面努力,积累材料,构思框架,进行分工,以利于研究成果的顺利问世。从课题研究的管理者角度来说,可以据此进行检查验收。
八、研究组成员
在研究计划中,将课题研究组负责人、成员名单及分工情况写出,目的是为了增强课题研究组成员的责任感,以利于计划的落实。
九、经费预算及设备条件的需要
三、致中小学教师七句话
1、当教师,搞教学必须搞教科研,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在于教科研。
2、搞教科研必须突出特色,特色是教科研的生命。
3.抓特色必须重创新,创新是教科研的灵魂。
4.创新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它是研究者共同遵循的工作方式、方法。
5.科学的方式方法必须以科学观为指导,它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怀疑、是批判精神和思想的自由。
6.教科研是教师充满思想的行动。
7.牢记三句话。“you hear,you forget(听来的忘得快) , you see, you remember(看来的记得住), you do,you understand(作过的才会)”!这是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的“三句名言”!
四、体会
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人间词话》)来概括教科研的体会,“三个时期”
1、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起步适应期)”。(宴同叔《蝶恋花》)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坚持发展期)”。(欧阳永叔《蝶恋花》)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栏珊处。(成熟自由期)”。(辛幼安《青玉案》)
湖北省松滋市教研室王世发老师概括的体会也是“三境界”
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淘渊明)《饮酒》)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本文为2004年赣州市首届课题负责人培训会上的讲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