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达尔文诞辰200周年:永远改变人类科学思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5 14:45: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达尔文诞辰200周年:永远改变人类科学思想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月1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2月12日是英国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200周年诞辰的日子,为此,英国将举办300多项达尔文诞辰庆祝活动。
    永远改变全球科学思想
    1859年《物种起源》的出版永远改变了全球的科学思想,当然也遭到了人们的反对,而且反对声一直持续到今天。《物种起源》解释了物种自然选择的进化方式,也造就了2月12日达尔文诞辰200周年这件大事。光英国就计划举办300多项达尔文诞辰庆祝活动,而在英国,达尔文和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并驾齐驱,头像上了面额10英镑的钞票。达尔文生长的地方、英格兰中部城市什鲁斯伯里正在为它举世闻名的儿子举办一整月的庆祝节。再现他的部分最著名实验的永久性展览将在他的故居进行。
    更多达尔文诞辰纪念活动将在全球展开,包括8月在加拉帕哥斯群岛举办的关于进化的第二世界峰会。在澳大利亚,珀斯造币厂已开始发行一种特殊的纪念银币。就连达尔文的意识形态对手也承认他是一名伟人。反对达尔文进化论、支持《圣经》中解释的“创世纪的答案”组织的发言人保罗·泰勒说:“他显然很重要,他的思想改变了世界。虽然我们不认可他的结论,不认可他的推断方法,但他是一名细心的观察家,我们非常欣赏他。”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特殊项目主管鲍勃·布卢姆菲尔德称,达尔文非常谨慎,不光是因为他不想冒犯妻子,还因为他理解人从其它动物进化而来的概念是有争议的。他不想简单地把这一概念说成是假设,而是作为一种得到众多观察资料和事实支持的解释。布卢姆菲尔德说:“他知道他必须为自己的理论找到坚实的证据,他是最早的真正科学家之一,他准备写的所有文字都是以证据为基础。”
    达尔文手写日记将展出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中心展厅展出达尔文的手写日记和他收集的数千标本。有些来自传说中他乘“贝格尔”号航船的5年南美洲之旅,旅行期间他拜访了遥远的加拉帕哥斯群岛,观察了一些生物适应陌生而恶劣环境的方式。日记中记载了达尔文极度细致的分析方法。他甚至在日记中列出了结婚的好与坏。结婚的好处是妻子会成为固定伴侣,老年时期的朋友,用音乐和娇柔的声音充满房间。坏处是结婚会让你失去自由,不能开心时疯癫地跑来跑去,不能随心所欲彻夜读书。还要拜访亲戚。必须给孩子花钱而不是买书。
    三思之后,达尔文宣布告别单身,他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不可能孤独一生,颤颤巍巍的晚年、没有朋友,没有子女的惨境摆在眼前,已经开始长皱纹了。”72岁的帕德尔称,这些日记显示了达尔文的真实个性。现为著名诗人的帕德尔说:“日记中记载着他的真实生活。他有着最惊人的好奇感。他总是在思考‘这到底怎么回事?’,好奇心塑成了他的一切。”
    曾把家人培养成研究助手
    婚后达尔文把家人培养成了他的研究助手。他让妻子对着放在钢琴盖上的一罐子蚯蚓弹钢琴,看它们是否对音乐有反应。达尔文的曾孙斯蒂芬·科恩斯回忆说,他还让孩子们把面粉撒在蜜蜂身上来跟踪蜜蜂的风行路线。但没有孩子被蜜蜂蜇到。81岁的科恩斯说:“他是史上最棒的父亲,他允许孩子参加他的研究,无论何时。”
    在家里,达尔文还是一名发明家。他给自己的椅子装上轮子以使得他能更快拿到自己的标本,看吧!嘿!现代办公椅诞生了。了解大自然工作原理的激情让他成了伦敦动物园的一名常客,在这里,他和叫做詹妮的一只猩猩成为了朋友。他送给詹妮一把口琴,拿镜子给詹妮照。他还写道,在动物园的管理员不给詹妮苹果的时候,詹妮会撅嘴生气,和孩子一样。似乎就是这些琐碎的观察帮助达尔文形成了人从灵长类进化的理论。
    伦敦动物园的教官贝基·柯尔说:“他对动物表情非常感兴趣,尤其对灵长类动物以及它们和人类的相似程度感兴趣。”伦敦动物园设立了临时的“达尔文行踪”,通过动物帮助人们解释达尔文的进化论。柯尔称,为了确保获得他理论各个方面的物理证据,达尔文经常回到伦敦动物园。
    生命不息好奇不止。帕德尔说:“在晚年重病期间,他会看着窗外的植物,看它们屈从于光,他会想:‘这是怎么回事?’他经常在考虑各种关系,这有助于他理解自然选择。他意识到每一种群都存在与其它种群的竞争。他意识到那是物种生存的方式,因为为了获得光、水和食物,它们一直在竞争。”
    如果今天达尔文还活着,他会做什么?
    帕德尔认为,他可能会研究DNA和免疫系统,可能他大部分时间在网上度过。她说:“他会是一名电子邮件的天才。”(孝文]
2#
 楼主| 发表于 2013-2-15 14:49:14 | 只看该作者
科学源自不灭的好奇心
    一个月前,正值《物种起源》作者查尔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关于这位伟大的生物学家,人们在分析他之所以能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理论,都少不了追忆他儿时的生活经历:对环境观察敏锐、喜欢独立思考、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以及津津乐道那只名为“达尔文”的甲虫。
    科学源自一颗好奇心,如果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在长大后,没有了探究未知的欲望和勇气,他不可能作出科研成就,这个国家也不可能成为科研大国。因此,获得诺贝尔奖表面上反映了国家的科研能力,其背后是优秀的基础教育作为支撑,即催发学生萌生热爱科学的种子,并为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和成长提供必要的养分和环境。
    笔者有机会去日本一所中学参观,碰巧看到学校正在举行运动会。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运动会没有百米、跨栏、跳高、标枪等我们每赛必有的传统单项比赛。他们的比赛几乎都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的集体项目,如拔河、接力以及脱胎于农业劳作中的抢竹竿、立竹竿等。于是,赛场上到处洋溢着团队合作的快乐。
    在学校用餐时,笔者发现丰富美味的食物都是学生动手制作,完全没有老师参与,其中一些菜肴设计得还别具特色。又据了解,平日里的学生午餐也都是由学生轮流制作,多年以来一直如此。在制作食物过程中,他们极其认真、毫无怨言。一位女学生还表示,她的理想就是将来成为一名面点师,做出好吃又好看的面包。
    日本素有讲究团队合作、勤于动手、刻苦钻研的传统,而这些传统之所以能很好地保留下来,在青年人身上充分体现,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学校教育。总体来看,我国学校教育尽管也强调对学生实践和探究等意识的培养,但从效果看相对不足,这从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可见一斑。而这看似中小学教育出了问题,根子则在于对教育价值和教育理想的认识。
    倘若对比中日两国的教育发展历史,会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诸如都有向外看学西方的阶段、均进行了数次课程改革、考试在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等。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教育也经历了学西方的过程,一些学校还进行了较为激进的实验,如取消学科教学,代之以主题式授课等。但不管怎样改革,日本教育中强调团队合作精神、重视独立思考和实践的特点,在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被舍弃和削弱,相反不断得到加强。
    在我国,“传统”与“西化”一直是两个纠缠不清的命题,在近代中国教育学科创建之初,就成了不断困扰中国教育的一对两难选择,由此而产生要么据守传统、要么全盘西化两个极端的倾向。而两种倾向博弈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在学校教育中不断被抛除,由此导致学生越来越多地被考试所裹挟,对自然的好奇、对科学的兴趣在学生身上逐渐隐去。
    因此,激发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孩子自主探究的精神,首先要从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而不是在学西方的过程中弃之不顾。《论语》里即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描述,提倡学生亲近自然、勤于思考。这不仅仅是出于一种文化上的传承,也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根基所在。
    基础教育是育人的事业,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更不能揠苗助长,应使孩子纯真自然的天性在教育中得到充分展现,即卢梭所说的“让儿童成为儿童”。升学和考试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熄灭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如果孩子没有了梦想以及追逐梦想的激情,那么还奢谈什么圆一代人之梦、圆民族和国家之梦?
    任何教育都有有利和不利的一面,扬长避短需要不断反思,不仅反思教育理念,更要反思教育细节。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福井谦一、益川敏英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得悉自己获奖后的次日,便拜会了日本文部省大臣,指出日本教育的种种不足之处。这种不断反思教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只有不断反思,我们才能更好地革除教育中的不足,减少教育过程中的失误,使学生带着一颗好奇心迎接未来。
    每年的12月10日,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诺贝尔奖的日子。这一天,这个仪式,总能引起国内学界不小的喧嚣,而喧嚣的背后,是国人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以及对于“中国人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的无数次疑问。其实,在反思中国人得不到“对人类好奇心的最高奖赏”的时候,我们不妨与邻国日本作一个比较:从1949年汤川秀树因发现介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来,日本已有16人获此殊荣,其中2008年更是有4位日本人获奖(1人为日裔美籍),除了自然科学奖,还有文学奖、和平奖。或许,透过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个人经历和日本的科研制度,我们能够得到一些更加深刻的启发。
来源:中国教育报  张贵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1:06 , Processed in 0.11100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