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师幼互动情境中教师回应幼儿行为的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6 08:5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师幼互动情境中教师回应幼儿行为的反思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作者:李春丽 潘威       在今天的幼儿园里,教师对新理论、新观念的理解不同,具体表现出来的教育行为也有差异。本文试图通过某些幼儿园的实际情境,以对比的方式向大家呈现教师对幼儿行为回应以及我们对这些回应的思考。

    一、教师回应幼儿求助行为的反思

    A教师:“哦,好孩子,互相帮助。”

    幼儿在自由地操作着材料,进行美术活动。“老师,我帮小妹搓纸绳。”博博对教师说道。“哦,好孩子,互相帮助。”教师回应道。这时,琳琳走到教师面前说:“老师,我的棒棒胶干了,不能用了。”“哦,没关系,可以先借其他小朋友的。”教师边说边和琳琳走到她们组, 博博也跟了过去,对琳琳说:“你用我的吧。”“谢谢!”“不客气!”琳琳又高兴地继续作自己的纸绳贴画了。教师摸了摸博博的头说:“好孩子。”

    B教师:“那就是你的问题。”

    在美术活动中,幼儿正在绘画。“老师,我不想画了。”一个小男孩对教师说。“你可以涂色。”“我没有带水彩笔,他们又不借给我。”“那就是你的问题。”“他不听话,我就不给他借。”一个小男孩说道。“他还把水彩笔弄坏。”又一个男孩说道。“好了,画完画的可以看一会儿书。”教师制止道。

    反思:两位教师对相似事件的不同处理,取得了相异的效果。A教师对幼儿发出的信息, 以建设性的语言给予了积极的回应,既给幼儿提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为幼儿营造了互相帮助的氛围,激发了同伴的友好行为,在幼儿间营造了关心、和谐、帮助、接纳的人际氛围。而B教师对幼儿发出的信息,以消极的态度进行了回应,在幼儿间未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未给幼儿营造一种接纳、关爱、支持的心理氛围,更未能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促进幼儿的社会化。

    幼儿期是儿童社会化的初始时期。儿童的社会化,“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因此,教师要以积极的方式回应幼儿,让幼儿感受教师、同伴群体的情感支持,在融洽、和谐的人际氛围中实现社会化,这对幼儿良好品德等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教师回应幼儿展示行为的反思

    A教师:“你给我讲讲好吗?”

    自由的粘贴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创意活动之一。“老师,你看我做的。”悦悦对教师说道。“你给我讲讲好吗?”教师回应道。“小兔子家有三座新房子:蘑菇房子,三角房子和大房子。蘑菇房子和三角房子之间用石子路连着,小兔子就可以从蘑菇房子跳到三角房子里玩了。兔妈妈正在大房子里给小兔子做饭,所以烟囱正冒烟呢。天上的大雁在飞,还有太阳和云朵,小兔子可高兴了。”“好,做的真不错。” 教师微笑着回答道,悦悦高兴地继续粘贴……

    B教师:“你不用让我看,等会儿我才看。”

    幼儿园的主题意愿画给了幼儿自由创作的机会,今天是以幼儿给山区小朋友送礼物为题作意愿画。“好了,把你们要送的礼物都画到纸上。”教师说道。幼儿取出彩笔盒,开始画画了。一个小男孩说:“老师,你看我画的花。”“你不用让我看,等会儿我才看。”教师回应道。一会儿,一个小女孩拿着自己的画给教师看,“你画的是什么?”“一幅画。”小女孩说道。“就没有别的了?再想想去。”教师回应道。

    反思:A教师对幼儿发出的信息以接纳的语言给予积极的回应,给了幼儿展示、表现的机会,也让幼儿体会到教师的爱与关注,满足了幼儿自尊、自信的需要。B教师对幼儿发出的信息以冷漠的态度进行了反馈,也未给幼儿适宜的指导与支持,在教师与幼儿之间未能进行爱与接纳、认可与欣喜的情感交流,未能满足幼儿的社会性需要。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引起幼儿情绪反映的社会化动因逐渐增强,幼儿逐渐萌发自尊、 自信的需要。《纲要》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个体的社会化,“正是儿童在社会环境中与其他人的相互作用中,一方面对外组织人与人的关系,一方面对内协调自己的活动的双向建构的结果。” 因此,自尊作为自我意识系统的重要特质,既是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及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教师回应幼儿告状行为的反思

    A教师:“别哭了,你把他叫来,老师问问他。”

    户外活动时,宇宇哭着给教师告状:“老师,鸣鸣追着抓我。”“别哭了,你把他叫来,老师问问他。”宇宇把鸣鸣叫来了。“你为啥抓他?”教师问道。“我们玩警察游戏,我追他, 他就哭了。”“他跑得比较慢,你是哥哥,要多帮助他,知道吗?”“知道了。”“去玩吧。”鸣鸣和宇宇又去玩了。

    B教师:“你别再告别人,你是什么样子,我最清楚。”

    幼儿翻好图书后,边看书边听录音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时,一个小男孩指着另一个幼儿向教师告状:“老师,他撕我的书。”“你别再告别人,你是什么样子,我最清楚。”教师回应道。

    反思:两位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采取了不同的方式。A教师对幼儿的告状以询问的态度,给予幼儿以适宜的引导,在解决幼儿告状行为的同时,引导幼儿逐渐习得交往的技能,在幼儿之间传递着学会关爱、学会帮助的信息。B教师凭借主观印象,以消极的态度制止了幼儿的告状,既未询问幼儿告状的事因,也未给幼儿的同伴交往以恰当的引导,更未能在帮助幼儿解决问题的同时,促进幼儿的社会化。

    《纲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期处于儿童社会化的初始时期,幼儿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内化社会行为规范,掌握一定的角色知识,从而适应社会生活。因此,教师作为教育者应在帮助幼儿内化社会规范的过程中,促进幼儿的社会化。

    四、教师回应幼儿行为结果的反思

    A教师:“来,我们一起给她加油吧!”

    户外活动中幼儿进行“小青蛙捉虫子”比赛。参赛组幼儿认真快速地往前跳, 围观的幼儿大声地喊:“加油!加油!”其他幼儿都已捉到虫子跳回来了,可有个幼儿却刚刚跳到田地里。喊“加油”的幼儿们笑她是最后一名,并发出了笑声。“来,我们一起给她加油吧!” 教师和其他幼儿一起喊起了“加油”。等她最终跳到终点后,教师说:“她虽然是最后一个跳回来的,但是她跳的动作很规范,并坚持跳了回来,大家应该给她鼓鼓掌,鼓励鼓励她。”其他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不再笑了,而是送上了掌声……

    B教师:“你还送飞机,你能送得起飞机吗?”

    美术活动时,教师向幼儿提议:“我们给卖火柴的小女孩送礼物好吗?”“送汽车。”有幼儿说。“‘汽车’现实吗?我们要送小女孩最需要的。”“送花。”一个小男孩喊道。“送花干什么,既不能吃,又不能穿,你就不动脑筋想想,一点都不现实,你们要送她最需要的。”“送飞机。”“你还送飞机,你能送得起飞机吗?”教师训斥道……幼儿开始自由地画礼物了。一个小女孩对旁边的幼儿说:“你看我画的五角星。”“她又不需要五角星。”小男孩回答道。

    反思:A教师以恰当的方式给予幼儿以正确引导,既保护了跳得慢的幼儿的自尊心,又给予其他幼儿以适宜的引导,使幼儿学会如何去评价同伴,在幼儿之间营造了一种欢乐和谐、其乐融融的人际氛围。B教师期望幼儿所回答的是自己预设的答案,否则,便是“不合理”、“不正确”的答案,使幼儿只能有一种声音,即教师所认同的声音。而幼儿也以教师“认同”的标准作为评价同伴作品的依据,在幼儿之间未能形成相互欣赏、相互悦纳的心理氛围。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学前期是幼儿自我意识、自我评价逐渐发展的时期,幼儿的评价具有依从性、被动性的特点,往往以成人的评价为标准。因而,教师要善于引导,慎用评价,逐渐引导幼儿学会较为独立、客观、多面地评价自我和同伴,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12:10 , Processed in 0.07684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