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电影的转折年代——2012年中国电影现象纵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6 12:52: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电影的转折年代——2012年中国电影现象纵览


丁亚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2月6日
  【核心提示】呈现历史,讲述中国的故事,在迅猛发展的电影市场中,更考验导演驾驭影像的视觉能力。

  和其他重要的艺术现象一样,中国电影在2012年的发展,是全球性时代及其社会结构、社会空间的产物。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变革,中国电影的成就、丰富性与矛盾,蕴含在其时代及社会空间的表现形式呈现出的交织关系中。

  3D电影与市场的发展

  2012年11月中下旬,《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首周四天的票房收入达1.01亿,3D版本《2012》首周六天收获9010万。内地电影市场2012年第47周票房总数为2.9亿,其中进口片市场份额高达91%。好莱坞对国产片票房形成了巨大挑战。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收入再创历史同期新高,但国产电影与好莱坞的博弈形势不容乐观。

  2012年2月,中美达成一项扩大中国3D等特种电影进口好莱坞的协议,显示中国电影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趋向。电影产业、市场及技术发展势头异常迅猛。2012年度影市中3D影片达38部,其中进口影片30部,票房处于优势,而余下的8部国产影片票房占比超过22%,处于稳步上升的阶段,国产电影也因此获得了新的市场意识,有了跨越式的发展。2012年银幕数增速加快,全国银幕数已达1.2万余块,其中3D银幕占数字银幕的70%。每月进入影市的影片数量平均有30部左右,其中,暑期上映的国产片《画皮2》,夺下7.29亿票房佳绩。贺岁档期之始上映的《寒战》累计票房达2.3亿,《一九四二》、《王的盛宴》等片也给人很多期待。截至2012年11月,有17部国产电影(含合拍)票房过亿,赵林山、李玉、王全安等一批中青年导演进入“亿元俱乐部”。

  多维的文化格局

  中国电影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多维的文化格局,令人瞩目。

  2012年,李玉导演的《二次曝光》以5000万的投资,取得了过亿票房,超过了其上一部广受好评的文艺片《观音山》8000万的票房,影片上映后,社会热议经久不息。可见,李玉认真考虑大众审美需求和市场运作,形成了用商业化的方式营销或创作文艺片的现代电影观念。商业与艺术的矛盾一直存在,但她努力在二者间寻求平衡,既不为商业化制作放弃个性,也不因单纯的文艺追求“让观众丢掉一个感受新电影的机会”。从激进到宽容的创作视角,与成熟的电影观念相关联,代表着导演们面对商业环境和个性表达之间可能的矛盾关系时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王全安的影片《白鹿原》2012年下半年上映后引起较大关注和争议。就叙事方式和镜头语言的表达而言,影片所运用的空间、光线、运动、造型和剪辑等电影语法虽较常规化,但有电影的美感,其较浓厚的陕味传达出一种历史与文化的身份感。影片在影像叙事上有强烈的戏剧表现力,风格较为鲜明。该片获得2012年第6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摄影),并在2012年10月获得第8届中美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三个奖项。王全安的影像塑造能力突出,同时,他偏好运用方言,《白鹿原》中陕西方言的运用,使影片既和历史、和西部乡土风情相关联,具有风格化和民族化的意蕴,又反映了对弱小族群的深切观照。

  此外,对底层族群的关注及民族化的叙事结构,使该影片传递出一些较为丰富的内涵,但影片突显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的戏,使其情欲和符号化荷载的指向过于明显。《白鹿原》中出现10次戏台、5次牌坊,它们既构成强有力的象征符号,共同建构了影片的文化想象,又显得过分突出,可能导致对历史和文化的扭曲、简化乃至遗漏。总体而言,影片《白鹿原》具有某些史诗性的色彩,在描述、记录历史的同时,注重表现、刻画人的精神,较之当下许多影片,更为认真、扎实,其画面的象征意味刻画得较为细致、简洁生动,努力将历史、生活、社会中的断片转化为叙述史。

  历史的言说及其价值

  冯小刚的创作在进入21世纪后表现出积极创新的姿态,作为全球化时代的导演,他的创作面向本土市场进行大众化转向与探索,显得与众不同。诚然,他需要按照市场和商业化模式进行拍摄,但他还是努力做出新的试验,甚至以丢掉一些票房为代价。通过让观众直面镜头的方式,强调重返历史现场的文化和叙述态度,表现出其独有的经验世界。

  经过多年的酝酿,冯小刚在2012年推出了《一九四二》,在当下商业化的电影环境中,坚持个体历史观照和心灵书写,显得弥足可贵。它写大饥荒年代人的故事,表现厚重、想象丰富,描绘了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现实,表达了影像和时事政治的复杂关系,虽将象征符号较为生硬地嵌入影片,但它展现多方面的脉络,通过沧桑世事、历史记忆叙写近代中国,并表述创作者视角中的人、历史和文化。饿死人的惨状、沉重的兵役赋税与官员的贪腐、日本侵略者的野蛮等多方面内容相关联,使特定时空内沉重的历史一页与作为公共领域的文化之思发生颇有深意的关联。影片将底层社会的生存、身份的民族性、文化主义等内涵交杂,并调动观众的互动性语境,取得了在商业之外的成功。

  陆川的《王的盛宴》影像风格独特,但主创希望把此片拍成超级史诗的主观意图,使其意义和类型之间难以实现无痕对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完整性及市场化的作用力。

  怎样实现创新、进行艺术表现,有着各种不同的路径。呈现历史,讲述中国的故事,在迅猛发展的电影市场中,更考验导演驾驭影像的视觉能力。此外,能否找寻更能表达自己的方式,在媒介化时代、全球化背景下,让电影反映真实并兼顾市场,这一问题同样重要。而如何摆脱过度市场化的干扰,创作出能代表当下中国,能为时代、大众接受的电影,这势将带来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电影该做些什么?中国的电影人该做怎样的思考、突围和选择?这些都是大问题。他们的选择,对其在与好莱坞进行博弈的市场中发挥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4:03 , Processed in 0.06031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