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元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6 12:46: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元化
  王元化(1920~2008),生于湖北武昌,祖藉湖北江陵。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现代作家,曾用笔名洛蚀文、方典、函雨等。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文学生涯,并逐渐从文学创作转向文学评论。解放后长期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元化(1920~2008),生于湖北武昌,祖藉湖北江陵,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现代作家,曾用笔名洛蚀文、方典、函雨等。
  1920年11月30日,王元化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信仰基督教的知识分子家庭。一岁时母亲带着他来到父亲任职的清华大学团聚。童年都在清华南院度过,住在南院12号。当时清华国学四导师除梁启超外均居此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王元化的一生。
  1935年,王元化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战爆发后,辗转天津、青岛流亡到上海。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江苏省委的文委领导下工作。曾在上海戏剧交谊社工作。后在上海《文艺通讯》负责组织工作。1940年至1941年参加编辑《奔流》和《奔流新辑》。1942年任上海地下党文委。1945年负责编辑《时代日报》副刊《热风》。同年下半年至1946年下半年,负责编辑《联合晚报》副刊《夕拾》。此后在北京铁道学院任中文讲师,在上海负责编辑《展望》杂志。1949年初《展望》被反动派查封,后又负责编辑《地下文萃》。
  解放后50年代初曾任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党组成员,上海文艺工作委员会文学处处长,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副社长等职。1955年受到胡风案牵连,至1981年始平反昭雪。后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和上海分会会员,并兼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筹备组)领导小组成员,杭州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王元化早年深受进步文学家,尤其是鲁迅的影响,三十年代就开始了文学生涯。起先从事创作,大部分作品收入小说散文集《脚踪》中。后转向以写作评论文章为主。1939年发表了《鲁迅与尼采》。1941年写了《民族的健康与文学的病态》,遭到反动势力的围攻,在“孤岛”文艺界引发了一场论战。这一时期的论文结集为《文艺漫谈》(1945)等。解放后,于50年代初,写了一系列短评,提倡文艺真实地反映生活,表现理想,反对形式主义和假大空的浮夸作风。又对一些所喜爱的外国作家如果戈里、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契诃夫等作了深入的评介,并批驳了当时否定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论调,1952年出版论文集,题名《向着真实》,作为从1939到1954这一历史阶段所写论文的选集。此书于1982年重版时,作者在后记中坦诚地剖析了自己:“我不愿掩饰自己的幼稚和偏颇。早期我也走过弯路。一九三七年,我开始文艺理论习作,我只有青年人的革命热情,却不能识别教条主义的危害。”“四十年代开始,我企图摆脱教条主义束缚,按照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去探讨文艺现象。尽管在写作过程中领受了不少甘苦,但我的进展不大。从五十年代初期所写的一些文章中,明眼的读者还可以看到,……我还未能摆脱当时左的思潮的浸染。它在我身上的主要表现就是一种偏激情绪。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往往只求气胜,而不以理胜。”
  1955年以后,王元化在长期困厄的境遇中,潜心书海,研读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西方哲学著作,做了大量笔记。还撰写了长篇论文《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此稿于“文革”中被毁。他同妻子张可一起翻译了国外莎士比亚评论达50万言,后编成《莎士比亚研究》出版。在上海作协文学研究所工作期间,又致力于《文心雕龙》的研究,《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初稿就在此时写成,为郭绍虞所推重。《文心雕龙创作论》是十年动乱结束后,我国文艺理论学界和古典文学研究界影响最大的重要著作之一。这部专著既对 《文心雕龙》全书的理论体系作了严肃精湛的思辨分析,同时又第一次将这部古典名著所包含的思想和观念,上升到与西方文艺理论交流对话的层面。《文心雕龙创作》一书,曾获全国首届(1979-1989)比较文学图书评奖荣誉奖。新一版易名为《文心雕龙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作者又增添四篇新论。
  “文革”以后,王元化在繁忙的行政事务之中仍笔耕不辍,1983年出版了论文集《文学沉思录》。《文学沉思录》一书收入了他在1979到1982年所写的大部分文字,是新时期最富创发力的重要理论成果。他旗帜鲜明地抨击文艺理论中以引证代替论证的反科学倾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哲学的高度,对若干重大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究,提出了富有独创性的见解,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书中涉及诸如形象思维、真实性、人性问题等,作者显示了长期思考之后,以强大的思辩力量发而为深刻的识见。其中如“文艺学综合研究法”、“风格学”、“知性方法”等,则属于作者开拓的新论域。尤其是其中《论知论分析方法》一文,是作者长期研读黑格尔《小逻辑》,厚积薄发的结晶。作者疏理了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一条思想方法线索,清理出一个由三范畴认识论(普遍、特殊、个别)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辨证思维系统。《文学沉思录》被誉为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曾获上海市优秀著作一等奖(1985)。
  90年代后王元化更为关注文艺学、哲学思潮的思想基础和文化传统,这就是《传统与反传统》(1990)、《清园夜读》(1993)、《清园近思录》 (1998)等一系列论著。《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书后》、《无梦楼随笔序》等文,是反思现代思想的最早文章,作者十分敏锐地抉发知识人思想与命运的痛苦根源,引发了当代思想界的反思活动。
  除上述几个领域之外,王元化在翻译上亦有作品,如《文学风格论》(1982)、《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1996,与父亲王维舟合译)、《莎剧解读》 (1998,与夫人张可合译)。
  在海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中,王元化曾多次应邀赴日本、美国、瑞典、芬兰、黑西哥等国访问讲学、参加会议,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也曾多次在上海图书馆等邀请海外学者作学术报告,举办座谈会;在国内多次主持、举办学术会议;组织大型学术研究项目《古文字访林》和主编《学术集林》丛刊等, 是当代学术交流和学术活动的重要媒介人物和组织人物。
  1996年,王元化与巴金老人一道,被评为上海市文艺艺术杰出贡献奖。1998年,他的论文集《思辨随笔》,被评为国家图书奖。2001年,法国的大师级哲学家德里达来中国讲学时,王元化作为大师级学者,受邀与德里达进行了精彩的哲学对话。
  2002年10月,王元化被检查出前列腺癌,开始推谢一切社会活动;后来又患眼疾,右眼视力完全丧失,写作只能以口授、他人笔录方式进行。2004年12月14日上海美术馆展出了王元化的51幅书法作品。2006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2007年下半年被医院确诊为肺癌。2008年5月9日22时40分,王元化在瑞金医院去世,享年88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7:50 , Processed in 0.08309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