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诗与生活 / 远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21 10:3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诗与生活 / 远洲

作者: 远洲
发表时间:2009-2-24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lsgxh1958
文章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63f440100cjnk.htm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毫无疑问,诗与生活的关系是唇齿相依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意的东西,问题在于发现,一棵草可能使你联想起春天,而一片落叶可能使你对生命的短暂,生发出瞬间的感悟。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但要搞清的误区是生活远远不等于艺术,更不等于诗,诗要从生活中提炼、升华,不是生活的照搬。诗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相比,更注重于个体体验,所以它与生活的距离相对大一些,诗与生活既可以近距离地对视,也可能相对保持间隔。有句话说,艺术在于发现。生活中处处是原生态的美,这些美就是点燃灵感的火苗。一只蚂蚁在城市贴满瓷片的墙壁上往上爬,爬一次掉下来,两次掉下来,三次、四次都掉下来了,这就有了意味和诗意,有了象征,类似蚂蚁一样弱小的生命,城市是很难接纳你的。由此看来诗意并不难发现,关键要有心,用心灵的眼睛(也就是第三只眼睛)去观察。对初学写诗的青年朋友来说,生命体验一般来说比较少,生活的积累过程是漫长的,切忌一味地沉潜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找感觉,弄不好最容易导致“为赋新诗强说愁”了。没有比来源于生活的激情更能焕发创作激情了,当今诗坛丰富多彩,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并驾齐驱,民间写作主张要热爱世俗生活,诗人要“人在场”,“在情感事件的进行中”,这是可喜可贺的,这比拿出一副知识分子的架子发出的悲天悯人的咏叹更富于责任。这里我举一首诗例说明,这首诗是第三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得者卢卫平写的《干净的城市》,“在人民路的西边/一个捡破烂的人/死了  是一个年轻女子用宝马/将他踩死的  围观的人/包括警察和我  都看到了血/污红污红  像烂葡萄的液汁/谁也没看到伤口/几分钟过后  捡破烂的人/像破烂一样被一辆车收走/血被高压水龙头涂改成一股浊水/流进下水道  人群散去/这座城市  看上去比先前/更加干净”完全的口语化写作,完全的事件亲历者,可它反映的现实生活是振聋发聩的,给人的反思是强烈的。我也曾写过一首《盲人的路》,反映世纪之交人和人之间的心与心的冷漠,原诗如下:“路  已在脚下/人声和车鸣能够证实/此刻就看你的勇气了/不要指望有谁来搀扶//这个世界如今变得冷漠/冰山一样的心很难攀爬/更不要求助别人的怜悯/惟一能靠得住的/只有拐杖和耳朵//那么就让我们一同摸索吧/一同走过世纪末的黄昏/沿着各自心灵的亮光/小心翼翼地/从汽笛和车轮间通过。”这样的诗与其说是对现实的纪录,不如说是对生活的拷问。
生活的脚步总是一如既往地朝前走,而诗的韵脚也会伴随着生活往前走,生活的路有多长,诗歌的声音就会有多久。
(编者注:节选自作者《我的诗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6 10:26 , Processed in 0.08635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