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中的“冷叙事”写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21 15:1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歌中的“冷叙事”写法
    罗兰•巴尔特曾提出所谓的“零度写作”,他指出:“零度的写作根本上是一种直陈式写作……这就是一种新闻式写作,如果说新闻写作一般来说未发展出祈愿式或命令式的形式(即感伤的形式)的话。这种中性的新写作存在于各种呼声和判决的环境里而又毫不介入其中;它正好是由后者的‘不在’所构成。但是这种‘不在’是完全的,它不包含任何隐蔽处或任何隐密。于是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毫不动心的写作,或者说一种纯洁的写作。”巴尔特认为作者可以撇除个人的情感,以一种中性的、不介入的方式,“既不需要服从于同历史、社会以及思想、意识紧密相连的语言结构、语法秩序的规约,也不盲从于内在的情绪、冲动”,从而创建一种纯粹、自由的写作。
  但真的存在所谓的“零度写作”吗?即使巴尔特本身也意识到了一种悖论的存在:“不幸,没有什么比一种白色的写作更不真实的了”,因为,“作家的零度写作本是一种自由的写作,这自由意味着不受既定的规则、形式的制约。但即使出现了这样的零度写作,作家却很快为自己所创造的这一‘形式的神话’所囚禁”。此外,“绝对的毫无感情、意义空白的零度写作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巴特所称赞的加缪、罗伯·格里耶的创作,也不是零度的……他们那种客观的、冷漠的、无动于衷的笔调所传达的、显示的,正是对世界的荒谬、人生的痛苦的认知”。
  所以,罗兰·巴尔特意义上的“零度写作”,其实是不存在的;但一种尽可能客观、中性、冷静、不流露情感的书写倾向的确是存在的。笔者把这种书写称为“冷叙事”,它指的是诗人直陈式地对生活中某些场景的叙写。“冷”指向的诗人对自我情感的压抑,以一种冷冰冰的貌似毫无情感介入的中间状态来客观、冷静地还原现实。但在实际操作中,诗人的情感往往从诗歌字面以外的地方传达出来。换句话说,就在诗人对现实冷漠地还原的过程中,诗人对现实的批判和不满和抵抗已经力透纸背了。木桦是80后中把“冷叙事”进行地最为彻底的一位:

     木桦:《火灾报道》

  正午十分,B大楼5楼起火
    一分钟过后,汽笛传来
    与此同时,一个女子从6楼落下
    结果粉身碎骨
    之后,又有很多人落下
    结果不明
    天黑之后,火熄灭,人员撤出
    两小时过后,有一些人睡去,有一些人化成灰
    也有一些人坐火车离开了这个城市
    午夜时分,一切恢复平静 


  这首诗已经尽可能地使用“直陈”的方式来叙写,并撇除了情感在字面上的流露,显得冷静、冷漠、客观。但正是这种“冷”到极点的叙事方式,让人看到人性中普遍存在地对他人悲惨遭遇的冷漠无情和若无其事。


                                                    (节选自泽平文章《80后诗歌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21:45 , Processed in 0.06120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