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 犁 诗 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27 16:5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 犁 诗 论             





不知道现在的诗人们走得太远,还是有意回避,反正大家都忘记和忽视了一个诗歌的基本常识,那就是——触景生情。这是诗歌产生的本源。现在很多诗人以羞于谈这个而显得自己高大和深奥。而有些诗人在写作中也离这个越来越远。无“景”而造情,甚至凭空捏造,还有很多就是从别人的作品中衍化和孵化自己的作品,更有的诗人就是东抄一句,西摘一行,而他们自己还故作神秘,装神弄鬼,显大师状。这样的东西只能是垃圾。编造的好的也没有生命力。因为这样的作品没有根。无景既没根。

触景生情不仅是单指风景,还有我们遇到的人和事,以及我们所有的遭遇和生活中的体验,即生命体验和心灵遭遇。愤怒出诗人,是因为生活中的丑恶让诗人怒发冲冠;同情出诗人是因为悲哀的事实唤醒了诗人的悲悯情怀。以此类推,就说明“景”就是产生诗人的土壤,就是生活就是就是生存就是命运。我们可以把诗人看做装满汽油的铁桶,或者是烧红的铁,只有和现实发生碰撞了,汽油才能燃烧,铁才能淬火。

当生命被苦难的生活莫明其妙的烦闷困惑得走投无路时,我深深地为我们的诗歌悲哀。很长时间,我们的诗总是在选择题材以及遣词造句的苦心经营上徘徊着,诗已逃避了生命本身(诗的生命和诗人的生命)。诗人们在相互躲避碰撞的狭缝里艰难地生存着。而忽视了主体即生命在生存面前的疼痛和欢乐。为什么诗人不把自己想哭想笑想拍案的情感和感受表现在诗歌里呢!

当然不能凭借题材的社会功效和事件的乖巧与调侃赢得掌声,这是非诗的本身的力量。而作为表现主体意识的特殊艺术一一诗歌,更应该表观诗人自身的生命体验,即诗人自己在现实中体验到的充实与幻灭,孤独与幸福,迷惘与清醒等等感受,从而袒露诗人的生存方式与人生哲学。

其实,迷惘和清醒本无本质差别,正如孤独是因为无法入流于平庸的同类,迷惘正是不甘沉沦于世俗。诗人可以通过一瞬间打开的心灵的窗口,让我们的情感陷入沼泽。让我们苦闷无奈的生活下清醒而焦灼的灵魂。这种确感而无确解的情绪正是从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回归到对内心世界多层次审视的真实记录。

高山峻岭固然令人畏俱,但分手时的几句叮咛,石椅上皱巴巴的手帕也许更能摇撼人的心灵。诗人正是在普通的生活里,发现了自己的脆弱,苦闷,进而更加关心和迷醉于感情世界的挖掘。这无疑是对传统美学宣扬的英雄观的背叛。其实,艺术不存在题材的重大与狭小,重要的是否真诚,是否透视出诗人的人格。

心与心交流中,世界已失去重量,伟大与渺小也开始融合。对自我的关注,更是对自我的超越,这种由崇仰英雄气质转移到平凡生活上的幸福观,体现了对人类的关切,对人性的呼唤。从而使诗走进更多人的心灵。

这样,披在诗歌外部的昂奋激情就会变成不动声色的潜流,浓重的思绪开放成淡淡的小花。但你不要忽视这种平和和平淡,只有潜有惊涛的海面才会出现宁静温润的时间,就像终于盼回来思念太久的亲人,见面时却偏偏不露丝毫的声色,诗属于审美,直观而澄澈,温存而柔润的品质更接近“纯诗”。

诗就是诗。它是一个独立、完整的自由世界。我们没有权力把诗作为我们的附属品,我们只能干方百计地想办法走进诗的宫殿,诗人必须开放自己,尽可能地剔除种种非诗的杂质,而让心灵和诗歌都纯粹起来。不必担心失去社会性的描摹会失去诗的内容,诗人本身就是诗的内涵,诗人的充实和命运决定着诗的充实和命运,写诗不是对外在社会的尽职尽责,而是对诗人灵魂的建设。
                              
                  (1987.6.2发表在《抚顺日报》:关于诗歌的现状和纯诗的看法)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fbf2a0100idll.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3:02 , Processed in 0.07100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